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牵头完成的国家“八五”攻关项目“渤海主要经济鱼类、梭子蟹、海蜇放流增殖技术研究”,历时5年,取得丰硕成果,并积累了宝贵经验。 1.梭鱼放流增殖配套产业的建立,使放流工作达到规范化和规模化,放流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放流增殖项目的苗种年产量达1000~2000万尾,5年放流量达2200多万尾,跟  相似文献   

2.
王迎宾 《海洋学报》2021,43(2):28-37
为应对渔业资源的日益衰退,增殖放流成为了目前补充资源、维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手段之一。增殖放流实施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特征是学者们普遍关心,却又无法使用传统剩余产量模型有效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基于传统的Schaefer剩余产量模型,提出了一个适用于增殖放流情况下的剩余产量模型(增殖剩余产量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增殖放流和捕捞策略对模型的影响。该模型的形式与Schaefer剩余产量模型相似,但加入了描述增殖群体增长特征的参数—有效增殖率,以此来表示增殖放流的群体对产量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合理的增殖放流可以起到增加最大可持续产量的效果,使用增殖剩余产量模型能够得到合理的最大可持续产量等关键指标的估算结果。与无增殖放流情况相比,在增殖放流影响下,海域原存资源(海域原本存在的群体)达到最大可持续产量时所需的生物量较小,而可承受的捕捞努力量则有所增加。增殖剩余产量模型所反映的原存群体和增殖群体之间会产生抑制作用。在该作用影响下,不同增殖放流和捕捞策略会对模型的评估结果产生影响。与传统模型相比,该模型将增殖放流纳入最大可持续产量的评估过程,提高了增殖放流影响下最大可持续产量评估的准确性,可用于诸如海洋牧场等边界较清晰的海域内增殖定栖性种类最大可持续产量的估算。  相似文献   

3.
粤东南澳岛发挥内湾滩涂广阔的优势,于1998年10月23日在岛东北端的深澳猎屿湾西南海域,进行了大规模的花蛤人工放流增殖,共放流种苗760多万粒,增殖海区面积2000多亩,为这个海岛县开拓了一条花蛤高产稳产养殖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4.
于2013-2014 年在三沙湾选择增殖放流区Ⅰ区和Ⅱ区, 开展了2 批次的缢蛏增殖放流, 计 放流缢蛏苗数量约3747 万粒。采用对缢蛏生长、生物量动态变化和滩涂底质主要因子跟踪监测的方 法, 开展对缢蛏增殖放流效果的评估。研究结果, 2 个增殖放流区的缢蛏密度和缢蛏生物量都比对照 区有极显著提高, 共收获65 吨缢蛏大规格苗, 增殖放流产出比为1: 8.0-9.0, 获得了一定的资源增 殖效果和经济效益。放流期间, 滩涂底泥中的氧化还原电位、硫化物和有机碳等浓度在增殖区Ⅰ区、 Ⅱ区和对照区之间都无显著差异(P>0.05), 但, 底泥中Ⅰ区、Ⅱ区的氧化还原电位平均值分别比对照 区提高了26%和18%, 硫化物浓度平均值分别比对照区降低了45%和34%, 有机碳浓度平均值分别 比对照区下降了5.8%和6.8%, 表明, 缢蛏增殖放流获得了一定的改良底质环境效果。  相似文献   

5.
根据天津渤海水产研究所增殖放流资料,全面总结了天津市自2006来增殖放流工作的成效。天津市自2006年第一次开展以“中国对虾”为龙头的增殖放流活动,迄今为止,增殖品种已达22余种,其中以甲壳类占绝对优势。经过大规模增殖放流,天津市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已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文章最后,总结了国内外增殖放流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产业发展需求及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6.
略论河蟹养殖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绒螫蟹(Eriocheirsinensis),俗称河蟹,属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资蟹属。其食性杂,生长快,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我国河蟹产量在七十年代前主要依靠天然捕捞;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河蟹生产转为增殖捕捞。由于受人工种苗数量的限制,依然靠天然捕捞蟹苗、幼蟹进行放流;八十年代后期,由于过渡捕捞及河蟹生殖的生态环境破坏,天然蟹苗资源量又大幅度下降。近几年来,在湖泊水库等大水面养殖的基础上,河蟹内塘养殖有了很快发展,但也带来了种苗及养殖技术等一系列问题。作者就几年来试验体会及现实问题谈一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7.
罗源湾的主要水文特征及其与水产养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建宇 《海洋科学》1998,22(6):49-51
罗源湾位于福建省东北部(26°19′~26°31′N,119°34′~119°50′E),水域总面积188.6km2,内湾口宽仅950m,通往湾口的可门水道宽约1.8km、长7.2km,是一个典型的口小腹大的港湾(图1)。湾内滩涂面积较大,水产资源丰富,而且水文条件较适合于海洋水产养殖,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养殖基地。因此,弄清该湾的主要水文特征,对于湾内鱼虾贝养殖地点、方式的选择以及人工增殖放流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 罗源湾的主要水文特征1.1 潮流、余流根据罗源湾春、夏、冬季共22个站的海流实测资料及文献[1]等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该湾潮流、余流…  相似文献   

8.
一、国内外对虾放流增殖简况当今,国内外除人工养殖对虾外,还采取放流增殖,以增加捕捞产量。这既是水产科技重大成果,也是发展近海捕虾业的必由之路。据文献介绍:日本濑户内海70年代初对虾产量仅466吨,由于每年投放虾苗1~1.5亿尾,回捕率为5~10%,我国从1984年开始就进行大规模的对虾生产性放流对虾,据1986年统计:全国沿海共放流对虾苗(3cm)27亿尾使资源迅速增长。到1975年对虾产量上升1230吨。现仍以每年放流3~5亿尾,回捕增殖对虾5000吨,产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及其渔业效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统计调查数据及研究文献为依据,对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现状及其渔业效益进行了分析,指出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成效显著,但亟需加强基础研究,特别是探寻放流量和产量在外界条件下波动的耦合关系,以及加强放流前期的基础调查、放流过程的规范化研究和放流效果的定量评估等,以进一步提高增殖放流效益,增强放流管理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近海的主要渔业资源呈现衰退趋势,因此从2000年至今相关单位持续开展人工增殖放流以修复渔业资源。文章基于2017—2021年浙江近海鱼类增殖放流统计数据作出分析,对比放流资金、放流数量、放流物种等变化趋势得出:2017—2021年主要在浙江近海12处重要的增殖放流海域投放了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黄姑鱼(Nibea albiflora)、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等16种海洋鱼类,累计投入放流资金11 285.9万元,投放海洋鱼类苗种共计46 799.8万尾,其中标志鱼投入共330.1万元,放流苗种48.8万尾。调查和文献报道显示,增殖放流对增加浙江近海海洋鱼类生物资源量、恢复海洋鱼类群落结构、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促进海洋渔业的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根据调研情况和相关文献梳理了增殖放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以期为今后科学规范实施增殖放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海域有偿使用制度的顺利实施、促进海域资源市场化的有效运作以及提升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文章以养殖用海海域为例,概述地租理论的发展历程、我国养殖用海海域使用金征收现状和海水质量状况以及基于地租视角的养殖用海海域使用金制定标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养殖用海海域使用金的制定存在年代久远、现势性较差以及不同地区差别较大等问题;为在经济层面上实现海域所有权,国家应向海域使用者征收绝对海租;由于海水质量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直接影响养殖用海等海域开发利用活动的整体效果和经济利益,也应根据不同资源禀赋收取级差海租。因此,从地租角度考察养殖用海海域使用金的制定,应是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营性海洋牧场产业链延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经营性海洋牧场产业目前主要以育苗、养殖、捕捞、生产、加工的产业链形式存在,文章在分析经营性海洋牧场发展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于海产品产业链的延伸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在苗种培育产业的基础上延伸出"参与式观光业",在开展养殖业的同时兼并实施新产业"DIY养殖业",产品收获后进行"精深加工业"的同时开展"观光旅游业",销售行业采取线上线下与企业之间结合的"O2O+B2B"模式,面向客户方面鼓励新机构即"反馈机构"的建立与推广,拓展休闲渔业产业,发展新型休闲渔业。通过产业链延伸,旨在开拓海产品的市场空间,以期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提升海洋牧场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福建省典型养殖海湾三沙湾为研究区域,对区域内养殖现状开展调查,并对三沙湾养殖固碳量及价值量进行核算。结果显示,2022年三沙湾养殖总产量66.47万t,其中贝藻养殖产量26.67万t;优势经济物种包括大黄鱼、鲍鱼、海带、江蓠和牡蛎。测定不同养殖生物含碳率存在时空差异,其中养殖生物软组织含碳率为23.67%~43.89%,养殖贝类贝壳含碳率为11.12%~15.05%;海带含碳率随生长周期降低,而贝类含碳率在生长过程无显著差异。经核算,2022年三沙湾海水养殖牡蛎、海带、江蓠等不投饵贝藻类养殖可从水体中移出碳约2.91万t,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0.67万t,可创造经济价值161.74万元,具有良好的固碳潜力与经济效益。鲍鱼、大黄鱼、海参等投饵型养殖生物在养殖过程中引入外来碳源约92.55万t,饵料的投入和养殖结构不合理是导致投饵型养殖碳固存能力弱的重要因素。文章聚焦典型养殖海湾的渔业固碳能力核算,并针对投饵型养殖生物的碳固存能力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能够为该区域养殖规划和水产养殖行业的绿色升级转型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14.
《Marine Policy》2001,25(4):265-279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shrimp aqua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conomics. It is offered as a contribution to the on-going policy debate on this globally important industry. The paper is organised into four sections: the benefits of shrimp aquaculture, the problems of shrimp aquacul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on shrimp aquaculture, and conclusions. Four main conclusions are drawn: there is a lack of independent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duction strategies of private firms in the shrimp industry; there is a need to overcome polaris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sustainable shrimp aquaculture; wider perspectives on shrimp aquaculture will be beneficial to policy formation; and it is in the long-run self-interest of shrimp producers to incorporate the external costs of production into planning decisions. The paper includes a re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which provides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policy-makers.  相似文献   

15.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2003,46(6-7):681-700
The southern Mexican states on the coast of the Gulf of Mexico produce approximately 85% of the total national oil production. The region has also attracted attention due its important economic influence in terms of fisheries, aquaculture and agriculture, and for its ecosystem diversity. The justification for more integrated approaches to aquaculture development is significant, as coastal aquaculture has brought economic and employment benefits to both national economies and coastal peopl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he analysis of Mecoacan fishing communities’ perception on coastal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to assess group awareness of the potential benefits and impacts of coastal aquaculture. Although aquaculture practices have been implemented as an alternative to fishing and to improve current levels of fisheries produ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nditions within Mecoacan fisheries have deteriorated significantly, as collective aggregation is not producing a positive outcome for the local communities. However, fishermen regarded the restructuring of fishing organisations as a means of integrating employment and income generation alternatives such as aquaculture practices. Therefore, a key to success will be to demonstrate the ability of good coastal management to promote capacity building within coastal communities in the context of a participatory intervention strategy through formal and informal organisations.  相似文献   

16.
基于深度学习RCF模型的三都澳筏式养殖区提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三都澳是中国重要的海水养殖海湾,在水产养殖中占有较高的经济地位。快速准确地获取养殖区的分布范围、数量以及面积等信息,对养殖区规划、产值估计、生态调查、风暴潮灾害预防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养殖区域的扩大,海水背景状态愈发复杂多样,光谱特征差异较大,为养殖区提取带来困难。在本实验中,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GF-2图像,引入深度学习RCF(Richer Convolutional Features)网络模型对海湾内的筏式养殖区进行了提取。结果显示:该方法无需事先对区域进行水陆分离处理,且对水中泥沙较多的区域以及海浪较大的区域有很好的提取效果,提取精度达93%以上,适合进行大规模海水养殖区提取应用。  相似文献   

17.
海上养殖业对粮食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海上养殖的无序扩张和开发,阻碍了海上交通,同时也造成了海洋环境问题。为及时、准确地获取海上养殖信息,满足海岸带调查以及推进海上养殖规范化、科学化,提出一种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 GEE)平台实现长时间序列下海上养殖区信息快速提取的方法。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基于随机森林分类的海上养殖区信息提取模型,该模型综合利用了Sentinel 1卫星SAR影像数据的VV和VH极化波段,以及Sentinel 2卫星的多光谱影像数据。此外,模型还融合了4个用于增强养殖区特征的指数,以提高养殖区域信息提取的准确性和效率。这种方法的应用旨在优化海上养殖区的识别过程,通过精确分析和利用不同数据源的互补优势,展现了〖JP2〗遥感技术在海洋养殖监测领域的巨大潜力。本研究对2017—2021年平潭县海上养殖区域进行判定与提取,实验结果表明,以养殖密度较低,养殖特征不明显为特征的海上养殖区,基于GEE平台的海上养殖区信息提取方法精度在90%以上,表明在复杂水体背景下对养殖区快速识别取得较好的效果,可为海上养殖科学规划与规范化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RADARSAT-1数据提取海水养殖区面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樊建勇  黄海军  樊辉  郜昂 《海洋科学》2005,29(10):44-47
利用2001年胶州湾RADARSAT-1数据,探讨了SAR影像在海水养殖面积监测方面的可行性。选择适当成像参数、天气与海况等环境条件下成像的遥感数据,进行SAR影像的几何校正、图像增强等图像处理,提取养殖区面积信息。选取胶州湾西北部大沽河口至红岛间的海域作为实验区,对处理后的影像进行养殖区面积的提取,结合常规调查数据对该海域养殖类型变迁分析,结果表明1999到2001年间有4.634×106m2海域由底播养殖区转变成水面养殖区。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构建了生态位互补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黄鳍鲷(Sparus latus)、鲻鱼(Mugil cephalus)、腺带刺沙蚕(Neanthes glandicincta)和细基江蓠(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的生态养殖模式。结果表明,腺带刺沙蚕和细基江蓠...  相似文献   

20.
The Sundarbans region of West Bengal in India is inhabited by small-scale farmers and traditional rice paddy-cum-prawn cultivators. Recent policy initiatives by the Government of India may facilitate expansion of commercial shrimp aquaculture in the future, setting the stage for potential conflicts between local stakeholders. We use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o analyse the preferences of local stakeholders for alternative management options related to shrimp aqua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We then derived 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hrimp aquaculture in the region that would minimize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shrimp aquaculture, distribute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shrimp aquaculture more equally and develop alternative opportunities for income generation, especially for shrimp Fry Colle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