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马尼亚第四纪黄土沉积的岩石磁学特征及成土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罗马尼亚发育着典型的第四纪风积黄土-古土壤地层,通过对Mircea Voda剖面黄土-古土壤样品进行磁化率、频率磁化率、非磁滞剩余磁化强度、等温剩磁、热磁曲线和磁滞回线等岩石磁学参数测试分析,发现罗马尼亚Mircea Voda黄土-古土壤序列磁化率曲线形态与中国黄土高原中部西峰黄土极为相似;而且所含磁性矿物种类也很相似,主要以亚铁磁性矿物(磁铁矿和磁赤铁矿)为主,也含有反铁磁性矿物(赤铁矿和针铁矿).罗马尼亚Mircea Voda黄土与中国西峰黄土有相似的成土模式,成土过程都是在干旱氧化环境中进行,磁化率与成土作用基本成正相关关系.磁化率在成土弱的黄土层中获低值,在成土强的古土壤层中获高值,反映冰期、间冰期旋回在全球范围内对气候影响的一致性.成±过程粒度小的超顺磁(SP)和单畴(SD)亚铁磁性矿物相对含量的增加是罗马尼亚Mircea Voda剖面古土壤磁化率增强的主要原因.罗马尼亚Mircea Voda黄土的磁化率数值整体低于中国西峰黄土的值,物源的差异以及罗马尼亚气候的水热不同期使得古土壤发育弱于中国黄土,以及地下水对剖面底部土壤层的淋溶作用,可能是造成Mircea Voda黄土磁化率低于西峰黄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罗马尼亚地质工作的一些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马尼亚位于巴尔干半岛东北部,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石油、天然气、铝土矿储量居欧洲前列,金、铁、锰、煤、锑、盐、铀、铅、硫、锌等的储量也较丰富.罗马尼亚地  相似文献   

3.
矿物对原油裂解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限定体系下(密封金管),对原油、原油+蒙脱石和原油+方解石进行了裂解产气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原油+蒙脱石裂解的甲烷和总气态烃(C1-C5)产率在大多数实验温度点与纯原油裂解基本相同,只有在高温度点才相对偏高,反映了蒙脱石对原油裂解的催化效应。原油+方解石裂解的甲烷和总气态烃的产率则在大多数实验温度点比纯原油裂解相对偏低,并且在高温度点明显偏低,表明方解石对原油裂解具有抑制作用。纯原油和原油+方解石裂解气态烃产物中异构烷烃和烯烃的相对含量基本相同,而原油+蒙脱石裂解气态烃产物中异构烷烃和烯烃的含量则明显偏高。依据2℃/h和20℃/h两个升温速率甲烷和总气态烃产率,应用美国Lawrence Liverinore国家实验室开发的Kinetics软件模拟了纯原油、原油+蒙脱石和原油+方解石裂解生成甲烷和总气态烃的动力学参数,推算了在地质条件下原油裂解主要阶段的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4.
<正>罗马尼亚的罗西亚-蒙塔纳(Rosia Montana)金矿床位于罗马尼亚西部,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的阿普塞尼(Apuseni)山脉中,距阿尔巴县阿布鲁德镇(Abrud)东北7 km,是欧洲规模最大的金矿床。阿普塞尼地区的黄金开采活动自公元前10世纪就已经开始,而从1970年至今的开采主要集中在切塔泰(Cetate)和卡尼克(Carnic)。2002年,布里埃尔资源  相似文献   

5.
定量表征原油裂解程度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油裂解程度反映了原油在地质体中经历高演化阶段后向天然气转变的程度。定量表征原油裂解程度.可为原油裂解气资源量的评价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在模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讨论了原油热裂解过程中化学组分的变化特征,包括化合物组成和浓度的变化,这些变化特征是原油裂解程度量化描述的基础。因此,可建立模拟实验过程中原油裂解程度与变化特征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将这种定量关系应用于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海相原油研究,从而为研究区海相原油裂解程度的研究提供一种参考方法和标准。  相似文献   

6.
原油水洗作用与高凝固点原油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高凝固点原油在油藏开采过程中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研究高凝固点原油的成因,对于开采过程中降低高凝固点原油的工艺措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对取自大港油田的高凝固点原油样品从轻烃、全烃、饱和烃色质、芳烃色是行测试分析,并结合实际地质情况综合判断,认为该区的高凝固点原油的成因与原油在运移过程中遭受的水洗作用有关,轻烃尤其是苯和甲苯等轻芳烃的散失是造成原油具有高凝固点的重要原因。还对水洗作用对一些常用的原油轻  相似文献   

7.
轮南地区是塔里木盆地北部的主要含油气区,该地区奥陶系原油中酸值含量普遍较低,分布范围在0.01~1.41mg KOH/g,大多数原油属于低含酸原油,少数属于含酸原油或高酸原油,酸值在平面上表现出明显的"西高东低"特征。通过原油物性对比、地球化学分析及成藏过程的研究发现,原油的酸值与其母质类型、成熟度、生物降解程度及油气充注史均有一定的关系,尤其与生物降解作用密切相关。通过对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析,判定该区含酸原油为混合成因,这与油气成藏过程分析结果是一致的。原油中酸性物质含量会影响原油的性质,原油的酸值与物理性质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轮南地区油气性质差异明显,具有"西油东气"的分布格局,原油的密度、胶质沥青质含量、含硫量等也具有"西高东低"的分布特点,而气油比、含蜡量等则表现为相反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叙述了玻璃钢内衬法和CIPP管道修复技术在地下排水管网改造中的作用,重点介绍了罗马尼亚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
邹海峰  田莉玉 《世界地质》2001,20(4):350-352
在测定原油中金浓度和对相关岩心样品中金分析的基础上,初步研究了原油对岩石中金的活化迁移作用。结果表明,原油中的金浓度与对应的岩心样品中含金量呈正相关性,原油对岩石中金具有较强的活化迁移作用,为原油对金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0.
高建昆  罗槐章 《云南地质》1999,18(3):291-306
笔者从景谷原油的基本物理性质,族组成和饱和烃特征,原油和原油单烃同位素分析,论述了景谷原油的低熟性。根据原油的甾,萜烷的地球化学特征,了原油的成熟度和其生油母质类型,并对原油芳烃主要含量的三芳甾烃,菲,萘系列化合物特征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景谷原油的低熟性,分析了云南第三纪盆地陇川-腾冲区,保山-耿马区、大理区和东区的成烃类型和发找油气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沙四段为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深层的主要产油层,目前关于沙四段原油的油源问题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通过对研究区部分原油、含油砂岩和烃源岩样品抽提物中饱和烃和芳香烃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分析,讨论了沙三段、沙四段烃源岩对沙四段油层的油源贡献问题。结果表明,渤南洼陷深层沙四段原油可划分为3种类型,第一类原油与第二类原油在地球化学 特征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其中第一类原油来源于沙四段膏盐层段的暗色泥岩夹层,第二类原油来源于沙四段盐层下部或沙三段的暗色泥岩,第三类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介于上述二者之间,推测为沙三段与沙四段烃源岩的混合来源。3类原油在空间上也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2.
油藏原油微生物降解的氮同位素分馏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传平  梅博文 《沉积学报》2004,22(4):707-710
选取辽河油田冷东地区来自Es3烃源岩不同性质原油,测定氮同位素比值,试图分析生物降解过程中原油氮同位素的分馏作用,探讨含氮化合物组成的变化机理。正常原油与相应干酪根的氮同位素比值接近,δ15N分布在4.0‰左右。遭受生物降解的原油,氮同位素比值明显增加,δ15N接近或超过10.0‰。比较遭受不同程度微生物降解自然系列的原油,氮同位素比值的变化与降解程度相联系。微生物降解过程中发生氮同位素分馏作用这一事实暗示降解原油中含氮有机化合物在降解过程中参与了代谢。  相似文献   

13.
根据原油物性、化学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以及稳定碳同位素等特征,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各层系的原油划分为2组:一组是储集在侏罗系及以下层系的原油(下层系原油),另一组是储集在白垩系及以上层系的原油(上层系原油)。同一组原油的物理和化学特征相似,而不同组的原油则相差较大。下层系原油为同一来源,来自二叠系烃源岩;上层系原油亦为同一来源,主要来自侏罗系。利用含氮化合物分布特征对该区进行油源划分和对比的结果与用密度、粘度、原油族组成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参数所得到的结果完全吻合,可见含氮化合物也可以用于原油类型划分和油源对比方面的研究。最后建立了车排子凸起的油气成藏模式:车排子凸起紧邻凹陷,油源条件充足;构造位置有利,是油气运移的优势指向区;该区发育的众多断层和不整合面,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油气沿断裂垂向运移时遇到不整合面则发生侧向运移,从而在空间上构成"Z"字形或呈阶梯状的运移路线,最终形成油藏类型多、含油层系多的成藏面貌。  相似文献   

14.
罗马尼亚层控铅锌矿床产于上元古界中部的碳酸盐建造中,主要分布在东喀尔巴阡山中段的罗德纳(Rodna)山区。已知矿床有伐来亚、布拉兹内(Valea Blaznei)和伐来亚、塞奇(Valea Sacii),此外在东喀尔巴阡山的南段伏斯莱别尼(Voslabeni)和南喀尔巴阡山的弗格拉斯(Fagaras)等地也发现产于相同层位中的铅锌矿化。布拉兹内矿床位于罗马尼亚北部的罗德纳山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东喀尔巴阡褶皱带  相似文献   

15.
柯克亚凝析油气藏的油源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柯克亚原油成因复杂。笔者重点解剖了塔西南地区两套烃源岩侏罗系和二叠系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并厘定了区分两套烃源岩的指标,在此基础上,全面研究了柯克亚原油中生物标志物,认为柯克亚原油主要来源于二叠系烃源岩,同时原油中检测出微量的二萜类化合物,表明侏罗系烃源岩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原油油源特征及成藏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系统剖析尕斯库勒油田浅层(N_1-N_2~1)和深层(E_3~1)油藏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精细划分原油类型基础上,用中性氮化合物作为原油运移的示踪性指标,追溯油藏原油的运移方向和路径;并利用含油包裹体测温资料,结合地层沉降热演化史,确定原油成藏期。研究结果表明,尕斯库勒浅层与深层油藏原油地球化学特征有明显差别,分别来自不同的油源;在浅层和深层油藏内部原油也并非来自单一油源。运移参数显示,尕斯库勒浅层油藏原油来自茫崖凹陷,沿油砂山大逆断层从构造东侧注入油藏。深层油藏有两个原油注入点,一是来自茫崖凹陷的原油从东北方向沿油藏北端的Ⅺ号断层注入,由北往南运移;二是从构造西侧的Ⅲ号断层注入。尕斯库勒浅层油藏原油在约9Ma前开始注入成藏,延续至今;深层油藏原油成藏期较早,为前29.5~3Ma。  相似文献   

17.
塔中奥陶系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中奥陶系的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之一,但油源仍是困扰地质勘探家的重要问题。通过系统分析塔中奥陶系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原油族群划分和油源判识。原油以轻质油为主,轻烃分析表明,原油没有发生大量裂解,原油的生成温度介于115~129℃,表明其主体成分形成于生油窗阶段。运用特征性生物标志物系统分析表明,原油可分为三个族群,分别来源于中—上奥陶统源岩、寒武系源岩及混合来源。在“三芴”组成上,原油均以较低的氧芴含量和较高的硫芴含量为特征。原油中饱和烃的碳同位素比值均轻于-31.2‰,平均值为-32.8‰,芳烃的碳同位素比值均轻于-30.4‰,平均值为-31.7‰,这些特征明显与塔东2井和塔深1井的寒武系原油不同。分析认为,碳同位素明显偏重的原油应来源于寒武系源岩,但碳同位素较轻的原油可能来源于中—上奥陶统源岩,也可能来源于寒武系源岩。  相似文献   

18.
原油生物降解中含氮化合物δ15N变化原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模拟油藏的喜氧环境进行原油微生物降解实验 ,测定实验降解原油和水样的氮同位素组成,初步探讨了原油生物降解过程中氮同位素变化的原因.实验结果显示,随降解程度增加,原油的氮同位素比值总的变化趋势不断降低,培养液中的δ15N逐渐增大,暗示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有可能不断利用水溶液中无机化合氮,转化为生物有机氮并部分进入原油,重质组分的增加不仅仅是烃类的优先降解导致的残留和富集.这一现象对于探讨油藏条件下原油微生物降解的作用机理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定量求取原油的成熟度是目前尚未有效解决的问题。Mango发现4个C7的异构化合物相对组成有显著的不变性,提出了稳态催化轻烃成因模式。据该模式的2,4-/2,3-二甲基戊烷比值是一项纯温度参数,Bement和Mango等建立了该轻烃温度参数与埋深温度的函数关系式用于原油生成温度计算,为定量研究原油成熟度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塔中地区为例,计算了原油的Mango参数,得到原油K1平均为1.06,在Mango给出的相对稳定范围。应用原油生成温度公式计算的原油生成温度为120~129℃,折算镜质组反射率R。=0.88%~0.90%,与新藿烷成熟度参数反映的成熟度特征相一致,说明该方法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20.
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勘探五、八开发区二叠系原油地球化学与物理性质特征的研究表明,研究区原油具有早期成藏、早期稠化破坏、中晚期连续成藏与保存的特点。二叠系原油的总体地球化学特征相似,主要来自二叠系风城组湖相烃源岩,但由于成藏时期与次生改造作用的不同,可以把原油分为A1和A2两类。A1类原油生成、运移、聚集成藏时间早,经历了早期的生物降解、水洗、氧化等次生改造作用,原油密度和粘度普遍较高,成藏期主要在海西中晚期,原油稠化时间主要在海西末期一印支早期,分布范围不大。A2类原油生成时间晚,运移、成藏时间主要应在中生代及其以后,分布广,目前所发现的多数二叠系油藏都属于该类原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