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大质量恒星由于其高光度、短寿命和质量损失 ,对星系的积分光谱能量分布和重元素增丰起主导作用 ,从而在研究星系的形成和演化上具有特殊的意义。特别是随着天文设备的长足进展 ,我们可以回溯宇宙演化的历史 ,得到形成初期时星系的观测性质。那时 ,大质量恒星主导星系的辐射性质 ,这更加突出了对大质量恒星进一步了解的迫切性。但是大质量恒星的演化性质相对中小质量恒星而言 ,有很多不确定性。本文通过对比现有恒星模型与实测结果 ,对现有大质量恒星演化理论中存在的几个与对流和质量损失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评述 ,并对从理论上 ,特别是通过数字模拟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诊断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了δScuti型变星V6 5 0Tau的测光研究结果并讨论了这类变星振幅的变化。根据Arets2 0 0 0的综述“通过谱线变化做模式证认” ,介绍了光谱观测研究δScuti型变星的方法。最后介绍了熊大闰和邓李才的理论模型及δScuti型变星理论的脉动不稳定带  相似文献   

3.
中等质量恒星在赫罗图中由E-AGB星进入TP-AGB星的分界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雅芳  蒋苏云 《天文学报》2011,52(4):275-287
通过对3~10 M_☉恒星在赫罗图上演化轨迹的研究,分析恒星内部氦壳层燃烧峰值处能量、密度、温度、氦壳层表面光度与恒星表面光度比及恒星半径的变化,给出了中等质量恒星由早期AGB星演化至热脉冲AGB星阶段在赫罗图上的分界点,与119颗碳星的观测结果吻合得相当好.同时提出:在恒星演化至该分界点之后,其星风物质损失公式可能需要引入一个与表面光度无关的量以主导超星风的形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考虑湍流压效应下5 M_☉恒星的结构和演化及星风物质损失率的分析,发现湍流压在热脉冲AGB星阶段对星风物质损失影响较大,从而使得热脉冲AGB星的湍流压不可忽略,进而提出了影响热脉冲AGB星星风物质损失的可能的物理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国际上最新公布的OPAL不透明度表及相应的化学丰度,计算了三颗不同初始质量的星族互恒星的非守恒演化模型,并和过去长期采用的LAOL不透明度的结果进行详细比较,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恒星HR图中的演化轨迹光度降低,主序位置明显向红方向移动;(2)恒星中心H,He燃烧寿命大大延长了;(3)小质量星氢燃烧核和对流核都变小,大、中质量星的中心对流核和燃烧核都有所增大;(4)恒星中心温度-密度关系基本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利用国际上最新公司的OPAL不透明度表及相应的化学丰度,计算了三颗不同初始质量的星族I恒星的非守恒演化模型,并和过去长期采用的LAOL不透明度的结果进行详细比较,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恒星HR图中的演化轨迹光度降低,主序位置明显向红方向移动;(2)恒星中心H,He燃烧寿命大大延长了;(3)小质量星氢燃烧核和对流核都变小,大、中质量星的中心对流核和燃烧核都有所增大;(4)恒星中心温度-密度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本文中我们对两种不同的 βCephei变星的理论脉动不稳定带作了比较。它们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为了确定这种变星的脉动不稳定带的轮廓 ,我们根据 4 9颗 βCephei变星的观测资料作了统计研究。在从样本星的色指数 (B -V) ,(U -B)和视差得到它们的有效温度和光度之后 ,我们发现在赫罗图上它们大多数是位于主序带内的。而且这些样本星的质量都位于 7M⊙ 到 30M⊙ 之间。和理论模型的比较表明我们提出的具有光度上边界和红蓝边界的 βCephei变星的理论脉动不稳定带跟观测吻合得更好  相似文献   

7.
作为目前研究复杂恒星系统的有力工具 ,星族合成方法是建立在单星演化理论基础之上的 ,因此 ,必然有其不完善性存在 ,尤其当系统中的双星成分不容忽视时。作为演化星族合成方法的基本单元 ,简单恒星星族模型的构成即排除了双星贡献。本文中 ,我们以银河系疏散星团为简单恒星星族模板 ,构造出一系列简单恒星星族积分光谱。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蓝离散星这类理论上主要来源于双星系统的恒星 ,对星团积分光谱的紫外及蓝端有很大影响 ,从而造成简单恒星星族积分光谱能量分布的改变。这种改变势必影响对星团年龄及其它一些物理参量的判定 ,并最终影响星族合成的结果。同时 ,若以 (B -V )色指数进行度量 ,蓝离散星对简单恒星星族积分颜色的影响可达到 30 %。工作中 ,我们选取了 2 6个年龄在1x10 1 0 ~ 6x10 1 0 年之间的疏散星团为样本进行统计研究。  相似文献   

8.
贯穿对流是恒星演化理论长期未获很好解决的理论问题。尽管它已有近五十年的研究历史 ,但至今人们对贯穿对流仍存在很多的错误的理解。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对贯穿对流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唯象的混合长理论图象上。根据一种非局部对流理论 ,我们揭示了贯穿对流区的结构。在太阳下部的贯穿对流区 ,温度梯度是亚绝热的 ,但是是超辐射的。本文还对恒星对流理论给出了一个简短的评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国际上最新的辐射不透明度表,计算了有对流超射的两颗大中质量星从主序到中心氦燃烧结束阶段的演化,并和经典对流条件下的演化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恒星在赫罗图中的演化轨迹,中心氢、氦燃烧寿命,氢壳层源的特性都有明显变化,还注意到中等质量恒星的Tc-ρc关系对是否有对流超射较为敏感,并对这些变化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采用国际上最新的辐射不透明度表,计算了有对流超射的两颗大中质量星从主序到中心氦燃烧结束阶段的演化,并和经典对流条件下的演化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恒星在赫罗图中的演化轨迹,中心氢、氦燃烧寿命,氢壳层源的特性都有明显变化,还注意到中等质量恒星的Tc-ρc关系对是否有对流超射较为敏感,并对这些变化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1.
SS433短周期变化中的拍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喷流模型计算SS433短周期变化的周期和振幅值。讨论短周期变化叠加成拍的条件。用此条件判断,很自然地得出:在短周期变化中可能存在拍现象。对于喷流模型,在一个进动周期内其拍频为2。 文中还利用了Margon,B·等人的SS433多普勒频移图作SS433多普勒频移的残差分布图。在分布图中,某些进动周期内显示出分布轮廓有双峰结构,分析产生双峰的原因,正是与章动有关的、短周期变化中的拍现象。因此,在SS433的163天多普勒频移图上,观测点始终存在10%的弥散,乃是163天进动曲线与不能消除的短周期中的拍叠加的结果。 这样,本文从理论和实测分析上都证认了SS433短周期变化中存在拍现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恒星内部电荷屏蔽对电子俘获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在恒星环境下,电荷强屏蔽对原子核电子俘获反应的影响,分析中忽略了电荷屏蔽对核跃迁矩阵元的影响.作为例子,分别讨论了电荷屏蔽对核素33S、30P和57Fe的电子俘获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和较高密度下,由于电荷屏蔽,其电子俘获率相对于无屏蔽情形有明显降低,这可能对恒星晚期演化和超新星爆发理论带来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导出了磁偏轴椭球在坍缩时磁轴的变化公式。计算结果表明,磁轴和自转轴重合的情况在坍缩时是不稳定的,稍有偏离,磁轴与自转轴间的夹角就要增大。这有助于说明脉冲星磁轴与自转轴偏离的原因以及通常在研究中假定两者相互垂直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Due to a combination of rapid expansion and changes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the optical spectrum of V4334 Sgr changed rapidly between discovery in 1996 Februaryand extinction during 1999. As one of the most rapidly evolving stars ever observed, optical spectroscopy must answer a range of important questions.The development of the optical spectrum and its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through a review of published literature. A previously unpublished sequence of spectra from near discovery through 1996 demonstrates 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V4334 Sgr, while detailed analysis of an unpublished echelle spectrumobtained in 1996 May raises questions about the model atmospheres used to date.As a result, requirements for future models of the atmosphere of V4334 Sgr are analysed. The future evolution of V4334 Sgr and the dispersion of its dustycocoon are brief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波与介质相互作用的一套全MHD方程组,计算了无碰撞阿尔文波波能密度W和波能耗散项E_m,在太阳过渡区和内冕大气中随高度的分布。 计算结果表明:对于温度、密度偏低的大气,在过渡区底部几十甚至几百公里范围内,无碰撞阿尔文波的耗散引起的对大气的加热可超过热传导的贡献。从而说明这种阿尔文波的加热似乎是引起温度、密度偏低的大气(例如冕洞大气)在过渡区中温度陡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统计比较,并用更完善的模型作成员概率的最大似然估计,对昂星团天区耀星的成员性进行了新的细致的讨论,指出Mirzoyan等根据Jones的自行成员概率估计得出的非成员耀星呈现向团心集中强烈趋势的现象,是由于Jones对成员星成员概率的普遍低估以及对外围恒星成员概率的一定程度高估加上在中心附近观测误差和错误显著增加而造成的.本文根据Stauffer等对更完整的样本估计的成员概率,以其中成员概率大于0.5的星为成员星,重新计算了昂星团内成员耀星在红矮星中占的比例(相对数量),表明了相对数量在MV<8.0时随星等变暗而增大,而MV≈8.0时开始稳定在64%左右,直至样本完整性的极限(MV≈11.5).因此,昂星团内无明显耀发活动的红矮星占该星团内红矮星总数的1/3左右或更少.  相似文献   

17.
The variations of the orbital periods of two nearly neglected W UMa-type eclipsing binaries, EK Comae Berenices and UX Eridani, are presented through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OC diagrams. It is found that the orbital period of EK Com is decreasing and the period of UX Eridani is increasing, and several sudden jumps have occurred in the orbital periods of both binaries. We analyze the mechanism(s), which might underlie the changes of the orbital periods of both systems, and obtain some new results. The long-term decrease of the orbital period of EK Comae Berenices might be caused by the decrease of the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due to a magnetic stellar wind (MSW) or by mass transfer from the more massive to the less massive component. The secular increase in the orbital period of UX Eridani might be caused by mass transfer from the less massive to the more massive star.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which underlie the sudden changes in the orbital periods of the close binary systems are as the followings: (1) the variations of the structure due to the variation of the magnetic field; (2) the rapid mass exchange between the close binaries and their circumstellar matter. Finally, the evolutionary status of the systems EK Comae Berenices and UX Eridani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