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3.
5.
本文回顾和总结了上海天文台精确测定世界时的工作,指出了该项任务的由来、工作进展情况及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指出不断改进观测仪器和完善资料处理方法是获得并保持高精度世界时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7.
中国科学院陕西天台和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物理技术和无线电测量研究所之间所进行光电等高仪I型的国际合作持续了5年,共完成3个纲要的观测。根据这些观测资料,编算出包括817颗星的无赤纬盲区的等高仪星表和24颗射电星的星表。在此对不同的系统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9.
在1838年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用量日仪第一次准确测定恒星视差之后,三角视差法就成为衡量宇宙距离最可靠的办法。天文学家们以丰及大的热情投入到这个新兴的领域,迫不及待地搜寻太阳系的近邻。但要用肉眼测量天体位置的微小变化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直到十九世纪末照相术成熟以后,这个领域才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对太阳光谱分析方法研究概况,特别关注对太阳耀斑等活动现象的非对称谱线轮廓的定量或半定量研究。本文简要总结了“多云模型”方法在研究太阳日面和边缘多活动体的极不对称迭加轮廓的应用,可同时导出各个活动体的速度场和其它有关的物理参量的定量或半定量分布。该方法的应用表明它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并检验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王家骥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1995,(16):49-52
对于同一天区底片,因覆盖范围和极限星等不同,用PDS测量时,被测量需按不同的空间限制和测光限制构成不同的子集。本文用两个PDP-11 FORTRAN程序来实现这一目的。此外,本文还对本项研究工作作了一个总结。 相似文献
12.
中等质量黑洞活动星系核(intermediate mass black hole active galactic nuclei, IMBH AGN)是指中心黑洞大约在102M⊙106M⊙质量范围的活动星系核。关于近邻宇宙中IMBH AGN的研究,对于理解高红移类星体中的超大质量黑洞起源(即"种子黑洞问题")、低频引力波源等基本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得益于近20年来大规模光学光谱巡天的发展,已发现近邻宇宙中的宽线IMBH AGN的数目超过500个。对于这些光学选IMBH AGN,基于VLA FIRST巡天数据,针对小样本或个源的专门射电连续谱观测,已取得不少结果。从射电形态、连续谱谱型、射电功率和射电噪度、黑洞吸积基本面这四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目前IMBH AGN射电连续谱研究的进展。并且,分别面向当前正在开展的几个SKA探路者大规模连续谱巡天项目,以及大约10年后运行的SKA (至少是SKA一期),展望了IMBH AGN领域将来可以进行研究的科学目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