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岩石破裂扩展过程中的声发射b值动态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多道声发射(AE)采集系统记录了不同构造的岩石试件变形破坏过程中的AE全波形,由扫描算法求得试件变形全过程的AEb值动态曲线;根据变化幅度和演化方式,将AEb值曲线分为山脊线状和台阶状两类;经与应力-应变时程曲线及试件破裂特征对比,发现山脊线状和台阶状AEb值曲线分别对应于较均匀岩石试件的渐进式稳态破裂扩展和含扁平状非均匀构造岩石试件的突发式失稳破裂扩展,后者的破裂状态及其转变可用破裂相和相变来描述  相似文献   

2.
1 研究背景 声发射是指岩石在受力过程中发生变形和破裂,其应变能释放所监测到的一种物理现象,而b值是表征地震震级—频度关系的参数,研究人员发现,b值具有非线性特征,且与岩石破裂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岩石试件变形破坏过程中产生的声发射事件模拟地震,进而研究不同加载条件下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声发射b值变化特征,可用于监测...  相似文献   

3.
岩石摩擦滑动中声发射的多普勒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马文涛  马瑾 《地震地质》1995,17(4):311-317
在双剪摩擦滑动实验中可观测到声发射的多普勒效应。对于单个声发射事件,顺断裂扩展方向上的探头可记录到较短周期的初动波半周期,而在断裂扩展反方向上的探头记录则反之,在扩展过程中,声发射前续波由初始破裂引起的前激波、声源破裂扩展的扩展相和停止相组成,显示出声源破裂有一由静到动的加速过程。而在时间序列上,声发射事件存在着3个阶段:较强声发射事件发生初期,前激波时间超前较长,停止相不明显,声发射源的破裂速度较慢;第二阶段停止相突出,扩展速度加快,前激波到时超前量减小;最后,在原初始半周期处叠加了较大振幅的高频波  相似文献   

4.
对几种不同结构的岩石标本在变形过程中声发射b值和频谱随时间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 ,其中包括完整花岗岩标本、含有天然愈合节理的花岗岩标本、含有拉张型和挤压型雁列式断层以及平直断层的标本等。研究表明 ,声发射b值和频谱的特征不仅会受标本结构的影响 ,而且在同一标本的不同变形阶段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其机制与变形方式以破裂为主或以摩擦为主有关。当变形以破裂为主时 ,声发射b值和频谱在失稳前会出现明显的下降 ;当变形以摩擦为主时 ,声发射b值和频谱在失稳前变化相对较小 ,且上升或下降均可能出现。实验结果意味着b值和频谱特征作为失稳前兆 ,在不同的构造环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特征 ,而强震孕震区内不同断裂构造的存在会造成前兆时空分布的非均匀性  相似文献   

5.
岩石蠕变过程中声发射活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吕培苓  李纪汉 《地震学报》1991,13(1):104-112
在常温下、单轴加压下对两种岩石完整样品进行蠕变破坏过程中声发射活动实验.根据实验获得的数据讨论了蠕变三个阶段中声发射活动特征.在瞬态蠕变阶段,随着加载,声发射活动逐渐增强;在稳态蠕变阶段,在较低的声发射活动背景上,可能出现较强的信号,声发射幅值-频度关系的 m 值可能稳定于某一低值,也可能下降;进入加速蠕变阶段,声发射活动水平增强,m 值下降加快,也可能表现为明显回升后再下降,并与岩石样品的性质有关.将蠕变破坏三个阶段中声发射活动与地震孕育过程中某些地震活动图象变化(如 b 值、前震活动)进行了联系,提出地壳岩石蠕变破坏机制形成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类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岩石蠕变过程中声发射活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常温下、单轴加压下对两种岩石完整样品进行蠕变破坏过程中声发射活动实验.根据实验获得的数据讨论了蠕变三个阶段中声发射活动特征.在瞬态蠕变阶段,随着加载,声发射活动逐渐增强;在稳态蠕变阶段,在较低的声发射活动背景上,可能出现较强的信号,声发射幅值-频度关系的 m 值可能稳定于某一低值,也可能下降;进入加速蠕变阶段,声发射活动水平增强,m 值下降加快,也可能表现为明显回升后再下降,并与岩石样品的性质有关.将蠕变破坏三个阶段中声发射活动与地震孕育过程中某些地震活动图象变化(如 b 值、前震活动)进行了联系,提出地壳岩石蠕变破坏机制形成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类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用声发射波形采集分析系统记录的完整花岗岩在固体围压下破裂及粘滑过程中产生的声发射波形,研究了声发射和粘滑时间序列与天然地震序列的关系,讨论了粘滑过程的时间分布,发现粘滑事件的累积频度曲线随时间的变化受围压和应变率影响,大致呈现指数函数和线性关系两种形式。总事件(包括粘滑和声发射)的累积频度随时间的变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呈现出对数函数形式,粘滑序列中的声发射随时间减少。本文的结果对于研究不同应变速率及不同震源深度的地区的地震活动时间分布特征,以及在判别地震活跃期内不同阶段强震序列类型和前兆特征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岩石声发射的损伤模式及其在地震研究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运用损伤理论和微元强度统计理论导出了声发射参数与损伤参量及应变的关系模型。依据这一模型,分析了单轴压缩时岩石破坏阶段声发射特性与压机刚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声发射活动规律与孕震过程及地震活动的内在本质联系。  相似文献   

9.
基于速率-状态摩擦定律,速度弱化是断层失稳的必要条件,速度弱化向速度强化的转换控制着断层从不稳定滑动向稳定滑动的转换.因此,断层摩擦滑动的速度依赖性转换是涉及断层带上地震活动特征、地震成核深度等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申金超  李士成  张斌 《地震》2019,39(2):28-36
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7年2月~2018年5月长岛震群进行重定位, 根据重定位结果计算长岛震群地震集中活动区域b值在深度上的变化分布。 结果显示: 长岛震群重定位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北、 南两个地震活动区域。 北部地震活动区域的地震数量多, 时间跨度长; 南部地震活动区域的地震数量较少, 形成时间较晚, 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地壳深度4~25 km之间; 长岛震群北、 南两个地震活动区域的b值总体上均随深度增大而减小, 在8.5 km深度左右均存在转折上升的情况。 长岛震群b值的深度变化特征表明, 其应力主要受围岩静压力影响, 受断裂活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在实验室对不同岩性不同结构的岩石试件进行单轴加载至试件破裂试验,得出了如下主要结果:(1)岩石试件的红外辐射温度随应力增加而变化,温度变化的范围在0.2℃-0.8℃。(2)岩石试件临破裂前出现明显的岩石破裂温度前兆。(3)有一部分岩石试件临破裂前出现高温条带、高温区或低温条带、低温区。不久,试件沿高温条带、区或低温条带、区发生主破裂。(4)有一部分岩石试件在临破裂前出现温度脉冲,正脉冲达到2.8℃,负脉冲达到-1.0℃。(5)当应力增加时,岩石试件的辐射温度增加与声发射率增加呈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2.
曾正文  马瑾 《地震地质》1994,16(1):71-77
对含石膏夹层的单节理岩体模型单轴下变形破坏过程中的声发射事件全波形能量分析表明,声发射事件能量与变形过程密切相关,其分布反映破裂扩展尺度的分布,事件能量越大,对应破裂尺度越大,反之越小;破裂方式受节理角θ和夹层物质泊松比ν控制,θ小于arctg(0。707·(1一ν)/ν)时,Ⅱ型破裂为主,声发射能量集中在少数事件上,θ大于arctg(0.707·(1-ν)/ν)时,以Ⅰ型破裂为主,声发射能量分布相对分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