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2.
3.
青藏高原的地貌轮廓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一、地貌轮廓和分区论述 已故的徐近之先生把青藏高原形象地比作为一支无脚的鸵鸟:西段以帕米尔高原作头顶,兴都库什山为鸟喙,颈部是以大喀喇昆仑山为轴心的印度河上游的崇山峻岭;中部是青藏高原的主体,以南边的喜马拉雅山到北部边沿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山岭与盆地、高原交替出现,构成鸵鸟的躯干;东南部逐渐变为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仿佛是鸵鸟下垂的尾端。这个形象的比喻有深刻的地质构造差异和地貌形态作基础,我们完全可以大致按照上述的轮廓把青藏高原划分成如下三个二级地貌区,即(1)西部为高山深谷区;(2)中部为高原山脉盆地区;(3)东南部为平行岭谷山原区(图1)。这三个区的共性是,在第四纪统一的应力场控制下,都呈强烈的断块高原式隆起。但由 相似文献
4.
5.
乔戈里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边陲,与友好邻邦巴基斯坦实际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交界。这里喀喇昆仑山绵亘,乔戈里峰居山系之中俯视群山,海拔8611米,为世界第二高峰(亦称K_2峰)。由于自然环境险恶,交通困难,使人望而生畏,人迹罕至。英国登山协会 相似文献
6.
崩岗复杂的地形及其动态发育过程是崩岗监测关注的重点和难点。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具有高精度、非接触性、穿透性、快速性等特点,能够突破传统监测手段的空间限制,有效获取崩岗地形的细部特征。在介绍基本原理和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利用Leica ScanStation 2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广东五华县莲塘岗崩岗进行连续3 a共6次实地监测。选择2011-06-03和2012-05-12两次监测结果,通过ArcGIS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莲塘岗崩岗体积侵蚀量为1 007 m3/a,年侵蚀量为1 380 t,侵蚀模数为269 268 t/(km2·a),崩岗中下部位侵蚀强度高于上部。侵蚀最强烈地带出现在中下部海拔高度为111~116 m和116~121 m的崩积锥分布部位,侵蚀量分别为202和178 m3/a,崩积锥土体松散,极易在片流和股流作用下出现侵蚀,崩积锥快速侵蚀导致崩壁加高,使得崩岗呈现出越高越陡的态势。此外,在崩岗下部96~101 m和101~106 m两个区段的侵蚀作用也比较强烈,侵蚀量分别为151和157 m3/a,这一高程区为多条支沟汇合后的主沟道段,每年雨季水力侵蚀十分强烈,沟道侧蚀加宽和下切加深,进一步加速崩岗的重力侵蚀过程,致使莲塘岗崩岗仍处于快速侵蚀和崩壁加高变陡的壮年期阶段。三维激光扫描连续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不但能够定量得到崩岗侵蚀量及地形的变动信息,还可进一步探究侵蚀泥沙的来源及其精细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崩岗监测较为理想的先进技术。 相似文献
7.
雷州半岛第四纪台地区的崩岗侵蚀地貌--一种后果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雷州半岛中段西部的第四纪台地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崩岗地貌在水土流失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已接近20%,对区域生产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若任其发展下去,数百年后可能将侵蚀区蚀切到海平面以下,形成一条横切雷州半岛的海峡,严重威胁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水土流失的发育背景,总结其发育特点,认为造成其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的原因主要是其特殊的地层结构和岩性特点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因此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全球视野下崩岗侵蚀地貌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典型的崩岗具有“圆形露天剧场”般的沟头,发育在深厚的红色花岗岩风化壳上,通常包括集水坡面、崩壁、崩积体、沟道、洪积扇5个地貌组成部分;崩壁自上而下可分为表土层、风化红粘土层(红土层)、风化砂质红粘土层(砂土层)、风化粗碎屑层(碎屑层)。中国的崩岗与马达加斯加的lavaka属于同类地貌,两者具有地貌学上的可比性。崩岗群是劣地的表现形式之一,但与欧洲的badland有不同的侵蚀过程,也不同于意大利和巴西的两种沟谷侵蚀地貌calanchi和vocoroca。崩岗主要发育在华南和东南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中等偏缓的丘陵坡地上,由沟谷侵蚀发展而成,是沟谷侵蚀的高级阶段。崩岗沟道侵蚀产沙量占崩岗沟谷流域侵蚀产沙量的一半以上,其中沟道沟壁崩塌侵蚀产沙量与沟床下切侵蚀产沙量又各占崩岗沟道侵蚀产沙量的一半左右。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是研究崩岗流域侵蚀、产流和产沙过程的有效手段。崩岗流域侵蚀产沙量可以通过崩岗沟谷和洪积扇地形测量加以估算。 相似文献
9.
崩岗侵蚀地貌的演变过程及阶段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崩岗是中国南方一种常见的土壤侵蚀类型,也是一种严重的水土流失方式,多分布于低山丘陵区的花岗岩风化壳之上.崩岗的形成和发展是2个不同的阶段,并始终受到水力和重力的作用.2种外力对比关系的不同使崩岗的演变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通过选取适当的指标体现这种规律性,可以对崩岗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划分,对崩岗的治理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崩岗侵蚀地貌的演变过程及阶段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崩岗是中国南方一种常见的土壤侵蚀类型,也是一种严重的水土流失方式,多分布于低山丘陵区的花岗岩风化壳之上.崩岗的形成和发展是2个不同的阶段,并始终受到水力和重力的作用.2种外力对比关系的不同使崩岗的演变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通过选取适当的指标体现这种规律性,可以对崩岗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划分,对崩岗的治理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藏珠穆朗玛峰地区三维地貌影像图及其地貌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了西藏珠穆朗玛峰地区三维地貌影像图的制作过程,结合实地考察获取的结果对该地区的冰蚀地貌现象和过程,冰期划分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塔峰、锥峰和常态山是西南喀斯特地区的三种主要丘陵形态.表层喀斯特带径流溶蚀动力学机制可以较好的解释喀斯特坡地发育.表层喀斯特带的顺坡径流量大的喀斯特地区,坡地溶蚀速率高,易于塔峰和锥峰地貌的形成,反之,易于常态山地貌的形成.降水、岩层组构等环境要素控制了表层喀斯特带的顺坡径流量.西南喀斯特地区的这三种溶丘的空间分布和这些环境要素的区域差异有关.滇东高原、贵州高原和广西丘陵平原的岩性和大地构造条件差异不大,气候是这三地溶丘地貌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滇东高原为西南季风气候区,降水量较低,表层喀斯特带顺坡径流量小,溶丘地貌以常态山为主;其余两地为东亚季风气候区,降水量较高,表层喀斯特带顺坡径流量大,溶丘地貌以锥峰和塔峰为主,其中,广西丘陵平原的降水量大于贵州高原,前者溶丘地貌以塔峰为主,后者以锥峰为主. 相似文献
13.
东喜马拉雅山和藏东南的最高峰南迦巴瓦峰(简称南峰,下同),历来被视为西藏有名的神山之一;而世界最高的外流大川雅鲁藏布江绕南峰作发夹形转折,构成闻名内外的大拐弯峡谷(简称大峡弯,下同),大峡弯入口在米林县派区,出口在墨脱县希让 相似文献
14.
15.
云南东川地区层状地貌面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东川地区的山地及小江河谷的两侧山麓上部,分布着不同高度和不同规模的层状地貌面,对其成因仍有不同的认识。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原隆升之前的初始地貌面是否是准平原型夷平面;二是山顶面之下的梯级层状地貌面的成因。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1)层状地貌面的地貌特征及其与侵蚀河谷体系的关系;(2)层状地貌面上堆积物的性质;(3)层状地貌面与断裂构造水平展布的关系;(4)相邻层状地貌面的空间过渡关系;(5)区域构造演化背景。作者认为在云贵高原抬升过程中,东川地区以挤压穹起隆升变形为主。不同海拔高度的层状地貌面具有多成因特性。山顶面及局部高原面是高原隆升之前古夷平面的残留。并遭到后期强烈的侵蚀改造。目前,尚缺乏足够证据证明高原隆升之前的古夷平面为准平原型夷平面。小江河谷两侧的梯级层状地貌面是侵蚀或剥蚀面,它们形成于高原隆升及初始地貌面解体之后,其梯级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性的阶段隆升有关。 相似文献
16.
范锡朋 《地理学报(英文版)》1962,(4)
柴达木盆地对于大陆总的基准面来说是阿尔卑斯期以后的上升平原,但对于青藏高原却是一个围绕在群山之间的陷落盆地。 张文佑在其“柴达木地质概况”一文中指出:第三纪晚期以来(包括整个第四纪时期) 相似文献
17.
南迦巴瓦峰地区地貌的基本特征和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峰耸立于藏东南群峰之上(照片1,2),其峰体被雅鲁藏布江下游大峡弯所环绕(照片3)。这样便构成了世界上罕见的、岭谷高差悬殊的高山峡谷地貌。高山成为气流的屏障,峡谷则成为气流的通道,致使当地的自然条件十分独特,垂直带谱齐全,自然资源相当丰富。本文在两年考察的基础上,试就南峰地区高山峡谷地貌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8.
论太行山地区旅游风景地貌资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吴忱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17(4):6-10
太行山地区的旅游风景地貌由深切的河谷、高耸的山地及山顶平台和山地与河谷之间的山坡等三种地貌类型组成。它可使旅游者既享受到幽深、雅静、古朴的谷地风情,又欣赏到争奇斗艳的山地景色,还饱览到-览众山小,心旷神怡的山顶风光。它呈S-N向的带状,分布在太行山地区不同山地的不同海拔高度上,又往往与地质构造带和山前多雨带相吻合。其形成与地貌发育史密切相关,时代均不超过55MaBP以来的新生代。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冷湖地区地貌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达木盆地对于大陆总的基准面来说是阿尔卑斯期以后的上升平原,但对于青藏高原却是一个围绕在群山之间的陷落盆地。 张文佑在其“柴达木地质概况”一文中指出:第三纪晚期以来(包括整个第四纪时期) 相似文献
20.
论太行山地区旅游风景地貌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忱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1,17(4):6-10
太行山地区的旅游风景地貌由深切的河谷、高耸的山地及山顶平台和山地与河谷之间的山坡等三种地貌类型组成。它可使旅游者既享受到幽深、雅静、古朴的谷地风情 ,又欣赏到争奇斗艳的山地景色 ,还饱览到一览众山小 ,心旷神怡的山顶风光。它呈S—N向的带状 ,分布在太行山地区不同山地的不同海拔高度上 ,又往往与地质构造带和山前多雨带相吻合。其形成与地貌发育史密切相关 ,时代均不超过 5 5MaBP以来的新生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