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提出了一种地震成因模型。认为不仅水库地震、矿震等是被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其它地震也很可能有诱发因素起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仅是触发了地震,地震的孕育很可能也与其有关。诱发因素包括人类工程活动、地外天体的特殊位置、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气象异常等。这些因素对地壳产生了附加垂直力,后者引起局部地层弯曲,进而导致应力集中、构造应力作用方式的改变乃至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2.
采用欧洲中尺度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5温度数据和GPS观测数据,提取2016-11-13新西兰凯库拉MW7.8地震前的温度异常和电离层VTEC异常,探讨震前空间大气扰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6-11-08、09震中以北分别出现温度异常和VTEC异常。温度异常具有增温-增温加强-增温衰减-增温高峰-快速衰减的变化特征,这与岩石形变-破裂释放热的过程基本一致;随着高度上升,增温面积及幅度逐渐减小,符合地震热异常在自下而上的抬升过程中逐渐消退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卫星热红外观测与发震断层不同段落交替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NOAA卫星资料研究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热红外异常图像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增温异常条带在东昆仑断裂带不同段落上具有迁移特征。地震前两天首先在库塞湖东西200km范围内出现6℃左右的增温异常条带,在空间位置上与Harvard大学所给出的震中位置和野外考察所给出的宏观震中位置一致。地震前数小时,增温异常迁移到发震断层西段——太阳湖与布卡达板峰段附近,增温幅度约为3℃。与CDSN和USGSD所给出的地震起始破裂位置一致。这种增温异常条带迁移可能与发震断层交替活动有关。震后1天的卫星热红外图像清晰地勾画出发震断层长约450km的线性形迹。代表了整个发震断层的破裂长度.与野外考察所得到的地表破裂带空间位置一致。  相似文献   

4.
收集2012-12~2013-03 广西平果Ms4.5地震震区连续的MODIS/Terra卫星遥感热红外资料,经去云等数据处理,选取观测质量最佳的北京时间凌晨5:00~7:00之间的热红外数据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分析地震前、后地表温度异常时间演化过程及其异常空间分布与活动断裂的关系,并讨论了震区地形地貌、季节性气候等非构造因子对地温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平果Ms4.5地震发生前2个月震中附近出现热红外异常增温现象,异常增温与发震时间有一定对应性。显著增温主要表现在震前半个月左右,震前7 d异常增温幅度达到峰值,震后温度逐步降低。2)与地形地貌、季节性气候等非构造因子相关分析表明,平果Ms4.5地震反映出震前构造“增温”信息。3)异常升温由震中沿北西向发育,与此次平果地震北西向发震构造较为一致。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季节性气候等非构造因素对异常升温的影响,认为此次平果Ms4.5地震前热红外升温可能为震前短临异常现象。 
〖HT5”H〗关键词〖HT5”K〗: 平果Ms4.5地震| 地表温度| 地形地貌| 季节变化| 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5.
类比研究结果表明:水库地震既可发生于活动区的活动部位,又可出现于平静区的“稳定”地段。水库所在地段的地质背景是能否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基础,但各发震水库并不尽相同。发生水库地震的关键性因素是库区的具体构造、岩性及由它们诱导出来的水文地质条件。具备这些因素的水库发生水库地震的可能性就大,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6.
利用三岔口地区GPS、重力、跨断层观测资料,分析2013年芦山7.0级地震、2014年鲁甸6.5级地震及康定6.3级地震前后四川地壳形变异常分布及动态图像特征。结果显示:1)2013~2014年三岔口地区几次强震前,四川地壳形变资料先后不同程度地出现群体性中、短期前兆异常,其中跨断层形变以直接前兆的形式显现出短期异常,地震发生在异常结束后的1个月内,对强震发生时间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2)短期异常突出点分布在距震中200 km左右,异常点与强震发生地点属于同一活动构造体系;3)强震相继发生在相对重力异常区内、与跨断层中等异常幅值平行的其他断层附近以及有异常断层交汇部位,对强震发生地点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几次中强震的发生表明,2013~2014年巴颜喀拉块体向南东的带动作用使三岔口地区敏感断层活动加速,在加速的过程中其高应力积累区“失稳”并发生错动,导致脆性岩层产生破裂,从而以强震的形式释放长期积累的能量。  相似文献   

7.
地壳形变与地下水相互作用及"双力源"前兆观点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依据北京大灰厂台地质构造及30多年的观测资料,建立水文地质力学模型,系统地研究了地下水与地壳形变的相互作用及关系。研究表明,断层活动受构造应力和降雨、地下水产生的流体力共同作用;断层受力方式的改变对地壳形变、地下水位及相互关系产生影响并使观测曲线形态发生变化;地壳形变与地下水位前兆异常是在地震孕育构造应力和降雨、地下水引起的流体力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非周期性变化。据此提出地震前兆异常的“双力源”观点,震源体膨胀(扩容)产生变形并引起地下流体异常,地下流体异常产生流体力,流体力影响地震孕育、发展和前兆的产生;地震前兆的产生是“双力源”即构造应力和流体力联合作用的结果;构造应力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地下流体力则是附加的、调制性的,只有那些能与地震孕育构造应力增强过程产生力学耦合的地下流体力才能调制与诱发出地震前兆异常并促使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地震地质、测震和地形变观测资料论述了长江三峡地区挽近期地壳运动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指出峡区周围地震的空间分布,地震类型的变化规律和独立烈度异常区产生的原因,分别与地壳运动形式,孕育地震的介质条件和深部界面形变有关。文中最后讨论了葛洲坝水库诱发地震的有关问题。指出了葛洲坝水库具备了诱发地震的基本条件,存在诱发5级地震的可能性:南津关一带是发生水库地震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9.
特大暴雨的成因和预测,至今仍是世界性科学难点之一。然而,我们运用内外因耦合方法,对1998年长江发生的6次持续性大暴雨到特大暴雨过程,事先比较准确地报出了其中5次。特大暴雨的内外因耦合的原理是:特大暴雨必须在暴雨天气形势基本具备情况下,与月亮奇异位置时的非线性引力效应及其引潮力共振减压的触发相耦合而引起。两者缺一不可,其机理是:引潮力共振减压是在暴雨区上空施加一个异常的提升力,加强暴雨区的上升运动,引起水汽凝结潜热加速释放,形成中尺度系统,并且通过多次正反馈,导致暴雨区水汽凝结潜热的强烈释放,从而形成特大暴雨。由于引潮力共振严格取决于月亮奇异位置的发生时刻,即它是瞬时的和突然发生的,因而特大暴雨往往属于突发性的非线性现象是不足为奇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统地计算了太阳系各种引潮力的最大量级,并从引潮力的角度定量地分析讨论了9行星“排队”现象可能对地震活动的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为适应地震数据采集器时间精度测试的需要,采用特定电路将普通参考时钟源输出的分脉冲信号扩展至占空比为50%,再利用扩展后的分脉冲信号在室温、低温恒温及高温恒温环境中对地震数据采集器时间精度进行测试,研究环境温度对地震数据采集器时间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数据采集器时间精度及漂移趋势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0.5 h内发生约...  相似文献   

12.
应用EOF(经验正交函数)迭代方案,考虑多时次历史资料,在全球海区海温与四川盆地气温非同步联系的基础上,以海温为预报因子进行了夏季气温的长期预报。结果表明:西太平洋高温区等关键海区海温的异常对未来四川盆地夏季气温变化有重要影响,由此建立的引入多时次海温的EOF迭代长期温度预报方法,具有较强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人为因素导致的"不连续点"对气候序列均一性的影响,以四川省温江地面观测站为例,结合历史沿革资料,采用标准正态均一性检验法(SNHT法)、Buishand均一性检验法、Pettitt均一性检验法分别对该站1960~2009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相对湿度、降水、1mm雨日观测序列作均一性检验分析,并利用逐步回归法对不均一序列进行订正。发现迁站和城市化效应对气象要素的均一性产生影响,其中台站迁移对于气温、相对湿度序列的影响较明显,而对降水量的影响则不显著。订正后平均气温增温速率为0.116℃/(10a),变暖幅度增大;相对湿度订正后倾斜率为0.085/(10a),降幅减弱。研究表明不同要素的均一性受到迁站等因素影响程度各不相同,需要进一步区别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了对窗区滑动的气温和降水的时间序列,构造均生函数外延矩阵。对外延矩阵进行主分量分析,建立了以主分量作自变量的气温或降水的长期预测模型。实例分析表明,该模型应用于气温长期预测精度较高,用于降水趋势预测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利用实测地表温度数据,计算温度变化对GNSS基准站观测墩和基岩垂向形变的影响;联合大气负荷变化,综合分析温度变化对基准站垂向形变的影响规律。以新疆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数据为例,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对新疆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垂向影响的年周期项振幅为1.4~2.1 mm,半周年振幅为0.01~0.33 mm,周年项振幅占主要部分;垂向时间序列变化扣除温度变化影响后,RMS值平均减小0.55 mm,精度提高约9%;温度变化与大气负荷变化对垂向形变影响的趋势基本一致,呈现上半年增加、下半年下降,扣除两项影响后精度提高约13%。研究表明,温度和大气负荷变化均为基准站垂向位移周期性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applied an integrated method combining grey relation analysis, wavelet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study climate change and its effects on runoff of the Kaidu River at multi-time scales. Maj 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Climatic factors were ranked in the order of importance to annual runoff as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average temperature in autumn, average temperature in winter, annual precipitation, precipitation in flood season, av- erage temperature in summer, and average temperature in spring. The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 were selected as the two representative factors that impact the annual runoff. 2) From the 32-year time scale, the annual runoff and the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presented a significantly rising trend, whereas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showed little increase over the period of 1957-2002. By changing the time scale from 32-year to 4-year, we observed nonlinear trends with increasingly obvious oscillations for annual runoff,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 3) The changes of the runoff and the regional climate are closely related, indicating that the runoff change is the result of the regional climate changes. With time scales ranging from 32-year, 16-year, 8-year and to 4-year, there are highly significant linear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annual runoff and the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and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相似文献   

17.
利用河南省武陟县1961—2010年5—9月日极端最高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武陟县极端最高气温与高温天气的特征,以期能对提高气候预测水平和农业生产有一定帮助。结果表明:武陟县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6—7月,高温天气的时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年极端最高气温的变化大体上经历了从高到低又到高的过程;持续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6月,连续≥3d的高温天气过程出现最多,平均每年出现1.9次;武陟县夏季酷热与极端最高气温高、持续高温天气出现次的年份,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及90年代后期至今的两个时间段内。  相似文献   

18.
1 INTRODUCTION Argo floats are instruments that move freely with the ocean current at fixed parking depths and cycle from a profiling depth to the sea surface at regular time intervals. While rising to the surface, these autonomous floats take profiles of…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两因素交叉分组的方法,初步研究了温度对尼罗罗非鱼急性耐盐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与盐度的交互作用非常明显(P<0.05),在温度为25、28、31℃时,尼罗罗非鱼的96h半致死盐度(MSL-96)分别为26.2、22.5、16.6,三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表现出随温度升高而MSL-96降低的趋势。不同盐度和温度水平的平均成活时间(MST)均差异显著(P<0.05),同时也表现出随温度和盐度升高而MST降低的趋势;在同一温度下各盐度水平的50%死亡时间(ST50)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0.
恐龙化石是地史时期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一旦因自然原因或经人工发掘暴露地表后,则面临着严重的风化破坏问题,其中最严重的破坏因素主要是来自于太阳光照。化石长期遭受日照影响,周而复始,受热应力作用使化石表面产生裂缝,最终化石整体破碎。化石受热情况不同,包括阳光直射、室内遮阴和化石表面涂保护层三种不同情况下受热。该文从这三种不同情况出发,通过数值模型对化石及围岩对温度的敏感性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阳光直射时温度梯度大小和温度梯度产生的温度应力远远大于室内遮阴和涂保护层后的温度梯度和温度应力;不涂保护层,化石部分温度梯度和温度梯度产生的温度应力大于涂保护层温度梯度和温度应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