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血压病人一旦发现有一侧肢体不灵活,运动受阻或神志不清时,应立刻看急诊或通知急救中心去做“头颅CT”,然后确诊发现“基底节脑出血”,采用新办法── “微侵袭手术”进行治疗。 术后再用尿激酶进行颅内灌注引流等,配合药物治疗,大多数患者都很快清醒了,而且不留后遗症。高血压性脑出血(即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常见的高凶险病,而且随着现今工作节奏的加快,工作与就业的竞争压力增大;城市居民购买力的提高 ,常吃快餐、烧烤和宴会敬酒等,高脂肪和高蛋白质的饮食再加上酒精的浸渍所造成的后果,使发病的年龄段越来越趋向…  相似文献   

2.
脑血管疾病的CT保健在西医所称的脑卒中,泛指一切急性脑血管病,而中医称”脑卒中”为中风。脑卒中可分为两类:一为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脑出血;另一类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其中又可分为脑血栓与脑栓塞;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的脑卒中的发病率可达2—3%,...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成人烟雾病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与磁共振血管(MRA)分级及异常代偿血管网的关系,为烟雾病的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行大脑MRI及MRA检查的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oukin’s评级方法分别对每侧大脑半球进行MRA评级,同时对颅底烟雾状血管网(MMV)的个数进行评分。分别评价脑MRI表现(脑出血、急性脑梗塞、脑软化灶及脑萎缩)与MRA分级及MMV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不同MRA分级脑出血、脑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4,P=0.005;χ2=8.21,P=0.04),MRA分级Ⅱ、Ⅲ级患者脑出血发生率较高,Ⅰ、Ⅳ级患者急性脑梗塞发生率较高;不同MMV评分脑出血、脑软化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79,P<0.001;χ2=11.42,P=0.02),MMV评分4和5分患者脑出血发生率较高,1和2分患者脑软化灶发生率较高。结论:MRA分级及MMV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烟雾病(MMD)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初步预测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的可能,为临床预防MMD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脑白质稀疏的CT特点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脑白质稀疏的诊断价值,以提高脑白质稀疏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100例脑白质稀疏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脑白质稀疏好发于50岁以上者,常见于痴呆及脑血管患者。CT特征表现为双侧脑白质对称性低密度灶,或并发脑梗塞、脑出血及脑萎缩。结论 熟悉本病的临床和CT特点,对提高本病的诊断正确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TACE 术后碘油沉积形态的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是随着经导管的动脉化疗栓塞、(TACE)疗法治疗肝癌的广泛应用,磺油在CT、MRI检查中的信号表现受人关注,肝癌栓塞剂磺油的MRI特性仍存在着争议。碘油在病灶部位沉积的量,随时间变化,并与疗效密切相关,所以确立诊断,观察疗效就要有统一的检查时间和手段。材料和方法:回顾TACE术后的影像资料,复习文献。对碘油分布的形态进行统计,与疗效的统计进行比较。以CT表现为金标准。结果:我们认为分4型较好,1、稀少型,累计病灶内碘油沉积面积少于30%者列为稀少型,不再细分,并尽快改用其它的治疗肝癌的方法,因为,这型的TACE治疗效果不佳,不必第二次用TACE,再去分型也就没有实际意义了。2、均匀型,整个病灶均匀摄取碘油。3、缺损型,包括环型和某一区域沉积等情况。4、族集型,碘油呈小簇状分散型分布,但肿瘤内碘油潴留累计不少于30%。结论:关于肝癌TACE后碘油沉积形态的CT分型,说法不一。需要进一步探讨统一。  相似文献   

6.
CT引导下肝脓肿穿刺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报告了在CT引导下,对8例肝脓肿病人实施穿刺,吸脓,冲洗,埋管引流的方法与疗效探讨。8例患者均经过B超或CT诊断,用5F套管针穿刺,吸脓,冲洗,埋管,在临床配合下,病人症状缓解快,脓腔缩小,此法缩短治疗时间,它操作简单,易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超急性期脑出血和急性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2月~2011年11月超急性期脑出血患者25例,平均年龄58岁,发病时间均在6h以内;急性出血性脑梗死患者22例,平均年龄54岁,发病时间在24h以内。磁共振检查采用GESigna1.5THDMR系统,头颅8通道线圈。行常规T1WI、T2WI、FLAIR、DWI序列扫描,每个病例均加扫SWI序列。结果:25例脑出血病例中20例在T2WI上病灶周边可见到低信号环,显示率为80%。T1WI、T2FLAIR及DWI序列无特征表现提示出血。在SWI上均可见到低信号,显示率为100%,且显示的范围更大、更明显;22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例中2例在T1WI内可见到轻微高信号,显示率约为9%。T2WI、T2FLAIR及DWI序列对出血性脑梗死没有特征性表现。SWI序列显示22例梗死区内均可见点片状不均匀低信号,显示率达到100%。结论:SWI序列较常规MRI序列对诊断早期脑卒中的类型和及早检测出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有更大帮助,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蛟河市人民医院是一所拥有500张床位的综合性县级市医院,是吉林医学院的教学医院,连续14年为省先进单位,是全国县级医院院内感染和脑瘤、脑出血、脑梗塞等单病种管理试点医院,在1992年吉林省二级甲等医院评比中,被确认为首批唯一的一家二级甲等医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6排CTA在烟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烟雾病(MM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12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CTA检查。结果:10例患者CT平扫发现脑实质密度异常,6例表现为脑梗塞、呈多发、对称性,4例表现为脑出血,其中3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为基底节出血,2例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5例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脑萎缩,以额、颞叶为主。CTA均能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呈多支动脉受累,可见颅底烟雾状血管及侧支代偿血管。结论:CTA图像不仅可以显示脑实质病变如脑出血、脑缺血,而且可以显示血管狭窄及闭塞,可作为筛查烟雾病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皮肤图像分析系统对祛斑类化妆品功效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是探索如何获得不同色素性皮肤病的清晰图像,研制出操作简单、自动化与精度高的皮肤图像分析系统。方法:应用多光谱皮肤显微偏振光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测量目标皮损形状、面积、灰度、积分光密度及色素颜色参数的变化等。结果:用祛斑类化妆品和药物治疗136例黄褐斑、经该系统测量分析后各治疗组相关参数随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而药物组与对照组相比各参数值明显下降、与各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并提出客观的疗效评定单位“ID”值。结论:该系统是一种潜力较大的皮肤表面色素定量工具,客观性和重复性好,灵敏度高,不对观察对象造成损伤,在临床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急性期脑梗死伴有微出血病变中的诊断价值,以及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复查的监测意义。方法:对64例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行SWI、MR常规序列、DWI(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CT扫描。分析上述序列对所有急性脑梗死病例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检出率及在SWI上的分布特点,并根据SWI序列上CMBs的检出数量,对其进行分级。对所搜集病例中行溶栓治疗的患者48h后复查。结果:在64例急性脑梗死病例中,SWI序列、常规MR序列、DWI序列、CT扫描对CMBs的检出率分别为:39.0%、0.03%、7.8%及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急性脑梗死患者CMBs数量进行分级,轻、中、重度比例分别为20%、64%、16%。CMBs中度患者最常见。行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8h后复查,SWI检测出新出血灶,并且微出血灶体积增大、数量增多,SWI比常规MRI更敏感地检测出脑出血灶。结论:SWI与常规MR、DWI序列及CT相比,在CMBs的检出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这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抗凝溶栓治疗筛查及评估具有重大价值。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的复查中能敏感地检测继发性出血灶,具有重要的预后监测作用。SWI有望替代CT扫描,成为急性脑梗死伴有微出血病变患者的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经CT 诊断的84例小儿颅脑内出血。CT 主要表现是颅脑内出血的高密度影。CT 扫描可确定出血的部位、数量和大小等,足一项十分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在下腹部恶性肿瘤出血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下腹部恶性肿瘤导致便血、尿血或阴道出血的患者共11例,先在肾动脉开口上方行腹主动脉造影,然后分别插管进入肠系膜下动脉及双侧髂内动脉造影,判断出血或肿瘤供血血管后,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术后观察出血是否减少或停止,栓塞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造影检查均获成功;除1例患者肠系膜下动脉超选择插管及1例患者腰动脉超选择插管未成功外,其余患者均对出血责任血管进行超选择性栓塞术。术后患者出血明显减少6例,出血完全停止5例;5例患者出现发热的不良反应;所有患者无严重的栓塞相关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因再次出血而死亡。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治疗下腹部恶性肿瘤所致的出血是有效而相对安全的手段,在2周内,可以避免患者由于出血而死亡。重点栓塞的血管为肠系膜下动脉及患侧或双侧髂内动脉的肿瘤供血支。术后可以根据出血是否减轻来判断治疗效果。应用较大的明胶海绵颗粒可以避免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不同部位室管膜瘤MRI特征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部位室管膜瘤的年龄分布及其MRI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8例室管膜瘤,所有患者均行了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患者的年龄分布并在MRI图像上观察肿瘤大小、位置、生长方式、信号特点,有无囊变和出血及肿瘤的强化方式。结果58例室管膜瘤中,27例(46.6%)位于幕上,患者年龄大部分分布在30-50岁之间,侧脑室占20例;20例(34.5%)位于幕下,年龄分布多在20岁以前,绝大多数位于四脑室;11例(18.9%)位于脊髓内。不同部位室管膜瘤信号特征无明显差异性,96.3%幕上、95%幕下、45.5%室管膜瘤呈不均匀显著强化,70.4%幕上、55%幕下、18.2%脊髓室管膜瘤可见瘤内囊变,45.5%的脊髓室管膜瘤可见脊髓本身继发性囊变。29.6%幕上、20%幕下及9%脊髓室管膜瘤可见瘤内出血。80%侧脑室肿瘤侵及对侧侧脑室,四脑室室管膜瘤中,16例沿着侧脑室正中孔浸润,12例通过外侧孔累及桥小脑角,全部脊髓室管膜瘤沿脊髓长轴中心性生长,1例终丝室管膜瘤合并有椎间孔扩大。结论不同部位室管膜瘤在好发年龄、囊变及强化方式存在着差异,可塑性生长是脑室内室管膜瘤的显著特征,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并评估CT诊断对临床病情、临床治疗及临床特点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6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62例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 65岁,37例)和中年组(<65岁,25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CISS分型的差异,并通过CT头颅平扫总结脑梗死患者CT影像表现特征,此后对所有患者均使用静脉溶栓进行治疗,随访3月通过GOS评分统计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老年组与中年组CISS分型中LAA、CS、PAD、OE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UE比率明显高于中年组(P<0.05),62例患者以LAA、UE型较为多见,中年组头痛头晕人数明显高于老年组,而老年组偏瘫、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者明显高于中年组(P<0.05),62例患者多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偏瘫及意识障碍,CT扫描276处病灶,其中46例腔隙性脑梗死,16例多发性脑梗死,其中17例病变位置在小脑,20例在皮质,14例在脑干,11例在基底区,溶栓治疗3个月后随访GOS评分结果显示20例5级,26例4级,12例3级,2例2级(持续性植物状态),1例1级(死亡)。结论:不同年龄段的脑梗死在临床特点上差异显著,老年患者UE分型更多,发生偏瘫、大小便失禁、意识障碍的可能性更大,中年患者临床多见头痛,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预后较好,此外CT诊断对临床病情、临床治疗及临床特点的分析均可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脑皮质层状坏死(CLN)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经CT及MRI随访诊断的77例CLN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总结其病因及影像表现特点。77例CLN患者中男45例,女32例,年龄24~88岁(平均66.53±3.1岁)。本组均行MRI检查,71例同时行CT检查,均有3次以上影像学检查资料(平均3.8次),随访复查时间20d~18m(平均2.3月)。结果:77例中脑梗死58例,创伤性颅脑损伤9例,自发性脑出血5例,脑肿瘤术后4例,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77例中累及双侧大脑半球者3例,单侧大脑半球病变74例。单个脑叶受累28例,两个脑叶受累35例,多个脑叶受累14例。影像学随访可见病灶侧皮层弥漫性或局灶性萎缩,皮质表面线状或沿脑回走行的CT平扫高密度及MRI T1WI高信号,部分病灶可深达基底节区或海马区。结论:CLN病因复杂多样,影像学随访中CT平扫脑皮质出现脑回状高密度影及MRI上T1WI脑回状高信号,结合临床病史可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行高压氧(HBO)治疗前、中、后脑部CT所表现的动态变化与临床效果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HIE新生儿的临床和CT资料,按照治疗前脑部CT表现分为轻、中、重三型,行HBO及常规辅助治疗于1、2、3个疗程后分别行脑部CT复查,对三型HIECT转归情况与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85例患儿行HBO治疗前CT检查,其中轻度HIE20例,中度HIE42例,重度HIE合并脑出血23例;HBO及常规辅助治疗1个疗程后复查CT,轻度HIE中有9例转阴,临床症状恢复正常,还有11例轻度的和中度的、重度的HIE与治疗前CT检查结果相比有好转,临床症状减轻,CT总转归率为11.12%(9/85);HBO及常规辅助治疗2个疗程后复查CT,轻度的20例HIE全部转阴,中度的HIE中有30例转阴,CT总转归率58.82%(50/85),其中中度的12例及重度的23例与治疗前CT检查结果明显好转,临床症状亦明显减轻;HBO及常规辅助治疗3个疗程后复查CT,中度的HIE全部转阴,重度的HIE中有12例转阴,CT总转归率87.06%(74/85),其中重度的HIE合并脑内出血的11例患儿,CT示出血全部吸收,留下软化灶,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论:应用CT显示新生儿脑部动态变化对HBO治疗HIE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随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本病已非少见疾病,笔者就所收集的80例,对本病的某些问题作进一步讨论本病的CT诊断,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额顶区蛛网膜下腔扩大作为本病主要诊断依据,暂定为6mm,作为诊断参考,正确认识本病的重要意义在于鉴别于脑萎缩,以及硬膜下积液,与文献材料一致,本病以原发性者居多(67/80),而继发性者,本组病例中以化脓性脑膜炎为多见。强调对本病的诊断,不能以有无头围增大作为主要诊断依据,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