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丹霞地貌定义、分类及丹霞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丹霞地貌以广东丹霞山最为典型而得名,是一种发育赤壁丹崖群的特殊地貌类型,近年来随着旅游开发不断升温而成为景观地貌学关注的重要对象,但其中一些基本问题长期争论不休。本文从命名地的地质、地貌特征和我国区域地质发展史角度出发,重新厘定了丹霞地貌的定义与分类,强调丹霞地貌的三大基本要素:赤壁丹崖地貌特征、燕山旋回以来陆相红层基础和以流水侵蚀为主的地质营力。西北地区也广泛发育丹霞地貌,一类是黄土覆盖下的古丹霞,另一类是干旱区片流侵蚀和泥乳贴膜的丹霞。丹霞作用是对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岩经流水侵蚀、重力崩塌和风化剥落等多种地质作用的统称,其产物就是丹霞地貌。岩性控制和崖壁片流垂蚀是丹霞作用的两种特殊机理。红层盆地的沉积相及其岩性差异控制着丹霞地貌的发育及其景观类型,据此在地貌发育的构造、外力和时间三个因素基础上增加了岩性因素。南方典型的红层盆地中,边缘冲积扇相粗碎屑岩地区可经历青年、中年和老年等发展阶段,盆地中央湖泊相泥岩、粉砂岩却没有经历过绝壁陡崖发展阶段。暴雨水流在丹霞崖壁上发生近垂直向下的侵蚀作用叫片流垂蚀作用。其中冲蚀作用形成竖状沟槽、竖状洞穴,涡蚀作用(借助风力吹动发展成垂直崖壁的涡旋)形成圆锥状洞穴、串珠状洞穴,后者使得洞穴沿软弱岩层分布,进一步扩大成扁平状洞穴。这些洞穴形成年代具有垂向一致性,不具有上老下新变化趋势,而在水平方向上,不同部位洞穴的形成年代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新近系—侏罗系碎屑岩红色或杂色地层(俗称红层)分布广泛,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众多造型多样的丹霞地貌,呈现出较高的科研、美学及地学旅游价值。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关于甘肃省红层和丹霞地貌多数景观尚“处在深闺人未识”的境界。文章在梳理红层与丹霞地貌概念、甘肃省的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概略回顾丹霞地貌景观的研究过程、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开发利用现状,深入总结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全面查清特色地质旅游资源家底、扩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渠道,在保护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的建议,以期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不断推动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江西宁都丹霞地貌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电磁测深和野外地质调查,从物质基础、构造作用和外营力作用等方面阐述江西宁都丹霞地貌景观的地质特征,探讨丹霞地貌主要的成景地层和形成模式,并与东南部邻近地区典型丹霞地貌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宁都地区丹霞地貌的成景地层主要是晚白垩世河口组和塘边组,地壳抬升使红层暴露于地表,在流水侵蚀、崩塌等地质作用下,塑造了如今的丹霞美景。与东南部邻近地区典型丹霞地貌对比,发现受地理条件和丹霞地貌发育演化阶段控制,宁都丹霞地貌与东南部邻近地区典型丹霞地貌既具有共同性,也具有其独特性。新生代以来,该区整体缓慢抬升,白垩纪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期间,受NE—NNE向断裂带活动影响,发育切割红层的多级断裂和节理。宁都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降雨量丰富,在赣江及其支流共同作用下,不同的岩性组合经差异风化剥蚀形成赤壁丹霞和红层丘陵地貌景观。这对进一步开发和保护地学旅游资源,支撑赣州脱贫攻坚工作,以及对比研究中国东南部地区丹霞地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福建泰宁丹霞地貌中的洞穴类型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泰宁白垩纪红层盆地出露晚白垩世沙县组紫红色中一薄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崇安组紫红色厚层砾岩、砂砾岩。红层发育北东,北北东向等多组不同走向断裂及节理。经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青年期丹霞地貌,崖壁上千姿百态的丹霞洞穴构成独特的微地貌景观。丹霞洞穴发育受岩性及节理、裂隙控制,崇安组粉砂岩、砂岩及含砾砂岩夹层是形成洞穴的主要层位,岩层的厚度及节理、裂隙控制洞穴产出的规模,风化剥蚀、流水侧蚀、大气降水及其水流侵蚀、重力崩塌是形成不同形态洞穴的主要外动力作用,洞穴的形成以一种外动力作用为主,或在发展过程中叠加了其它外动力作用,因而常为多种外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LED光源在旅游洞穴景观照明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旅游洞穴景观照明光源的选择是洞穴景观美学展现和景观保护的重要内容。热光源的使用导致洞穴环境温度及景观表面温度增高,使得洞穴景观受到损坏。第四代LED冷光源的应用,是洞穴景观照明光源的一次革命性进步,这种光源环保、节能、光效高、寿命长,经过四川米易县龙潭溶洞灯光改造中的探索,在景点的光照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其表面温度下降了2~ 3°C,对洞穴旅游资源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 LED光源的应用,也展示了洞穴景观的独特效果。   相似文献   

6.
诺水河地质公园位于通江县北部,地理区位条件较优越,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广,成因类型多样,景观规模大,景观品质高,以岩溶洞穴钙华堆积景观为主的导向型景观资源特色突出,个性鲜明,其它配套景观相对集中,互补性强,配套性好,具有重要的科研、科考价值,美学观赏价值,保护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7.
武夷山脉西北麓地区白垩纪至古近纪时发生强烈的断裂构造活动,沿区域断裂带形成了一系列红层盆地,并沉积了一套红色陆相碎屑岩,包括从北东到南西分布的信江、南城、南丰、宁都、石城、瑞金、会昌等盆地。这些盆地明显受NNE向断裂所控制,除北侧的信江盆地规模稍大外,其余均为小型断陷盆地。新生代以来随着华南区域隆起,盆地内红层抬升,在构造、河流等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了众多丹霞地貌。由于红层岩性、构造及河流侵蚀强度的差异性,在不同盆地形成了不同形态的丹霞地貌,其经历的演化阶段也不尽相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及对比研究表明,该地区丹霞地貌景观按照形态特征可分为山峰类、陡崖类、崩塌体类、峡谷类、洞穴类及其他类六种类型;面积高程积分法和多级缓冲区分析表明,该地区丹霞地貌演化具有从北东向南西年轻化趋势,其成因与红层、断裂活动、河流发育等条件的空间差异具有相关性,它们共同构成了武夷山脉西北麓丹霞地貌的成景系统。  相似文献   

8.
福建永安白垩纪红层盆地丹霞地貌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永安白垩纪红层盆地位于福建省中部永安市东隅,大地构造处于华夏古陆武夷隆起的西南部,盆地内晚白垩世崇安组紫红色厚层一巨厚层砾岩、砂砾岩经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发育峰丛、石峰、石堡、石墙、石柱等正地貌和线谷、巷谷、峡谷、峡谷曲流等负地貌,构成风光旖旎的丹霞地貌景观。永安红层盆地丹霞地貌于上新世开始发育,现已处于中年期发展演化阶段,是开展中年期丹霞地貌旅游和科考的宝贵地质遗迹。  相似文献   

9.
以江西省丹霞地貌景观为研究对象,介绍了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丹霞地貌景观旅游资源调查中应用的原理和方法;根据已知丹霞地貌景观的遥感影像、地质背景、三维地形模型、地形坡度等多元信息特征,总结了丹霞地貌景观的解译标志;利用这些解译标志对江西省丹霞地貌景观进行详细解译。结果表明,江西省有丹霞地貌景观123处,其中新发现的有78处。为江西省的旅游发展规划和丹霞地貌景观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锥状喀斯特区溶洞景观特征及其旅游资源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杨明德  祝安 《中国岩溶》2004,23(2):101-106
锥状喀斯特是湿热带地区重要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类型和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发育在锥状喀斯特地区的溶洞既是锥状喀斯特地貌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旅游不可替代的景观资源。本文从这一认识出发,首先揭示了锥状喀斯特及溶洞发育的四大特征: ( 1)溶洞成因类型多样; ( 2)是深、长、大洞的主要发育区;( 3)不同锥状喀斯特发育阶段,洞穴类型组合不同; ( 4)能形成溶蚀、沉积形态丰富、造型奇特、美学价值很高的溶洞景观集群。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旅游价值评价,指出在旅游开发中具有三大资源优势: ( 1)洞穴资源具有多功能性(科研、探险、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医疗等)。( 2)构成独特的高品位峰林— 溶洞(地面、地下)综合景观类型。( 3)景观资源的高度互补性可提高旅游景观内涵的丰度和旅游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喀斯特洞穴旅游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喀斯特洞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洞穴景观形成机理、洞穴景观旅游价值评价、旅游洞穴类型划分、旅游活动对喀斯特洞穴环境影响、喀斯特洞穴景观保护等方面,并主要取得了几个重要认识: ( 1)喀斯特洞穴的发育以溶蚀作用为基础,但也存在着机械侵蚀、生物侵蚀、空气与气蚀以及各种沉积作用。( 2)按照洞穴成因,洞穴可分为渗流带洞穴、地下水位洞穴、潜流带洞穴和深潜流带洞穴,以及一些特殊成因的洞穴。( 3)对喀斯特洞穴旅游价值的评价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评价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区位、知名度、规模、景观的丰度、价值和功能、容量等; 定量评价则多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模型。( 4)旅游活动对洞内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洞穴温度、CO2 含量与客流量呈正相关关系; 灯光植物滋生主要源自洞穴灯光照明、游客带进的孢子及细菌。( 5)实行游客分批进入制,将有利于保护洞穴环境和保育洞穴景观。( 6)实行区域旅游组合开发、增加喀斯特洞穴型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加大景区保护力度与市场营销力度、加强从业人员培训等,可延长喀斯特洞穴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已有研究大多从地学和旅游学的角度入手,且偏重于开发和评价方面。今后,应加强现代技术在洞穴旅游开发中的应用、洞穴旅游的管理、洞穴医疗旅游、洞穴旅游环境容量量测、洞穴旅游形象塑造和洞穴旅游开发时序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泰宁寨下大峡谷由悬天峡、通天峡和祈天峡3条峡谷构成,地貌景观优美、生态环境优良、地学旅游资源丰富,是泰宁山原-峡谷型青年期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峡谷中丹崖高耸,洞穴密布,线谷纵横,地质遗迹众多,科学内涵丰富,集中展示了丹霞线谷、巷谷及洞穴发育演化。经科学规划和精心建设,现已成为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开展丹霞地貌科考、科普、地学与生态旅游的主要线路。  相似文献   

13.
在江苏省众多的地质地貌景观资源中 ,丹霞地貌可谓发现较早 ,但在地学界尚欠关注。新近完成的全省地质遗迹调查中 ,我们注意到这个在全国分布甚广、景观独特的丹霞地貌类型 ,在我省也有较多分布并占有一定地位 ,现简要报导于此 ,以备查考。一般将有陡崖的以砂砾岩为主的红色碎屑岩 (红层 )构成的地貌称为丹霞地貌 ,由陈国达教授于 2 0世纪30年代命名于广东仁化丹霞山。其景观特征是 :“丹崖赤壁” ,风景以奇、险、秀、美见长。组成此类地貌的地质实体是红层 ,由于其色彩鲜明 ,在流水侵蚀、风化剥蚀以及构造运动等内外动力作用下 ,形成顶平、…  相似文献   

14.
茛山是丹霞地貌的典范。所谓丹霞地貌,通常是指在大陆湖盆中冲击形成的红色砂砾岩、砂岩、粉砂岩、页岩等岩层(通称为“红层”),在地壳缓慢抬升的过程中,由外动力地质作用,特别是地表水的侵蚀和切割作用而塑造成的方山状、塔状、堡状、柱状或峰状及绝壁、悬崖、洞穴等一系列地貌类型。  相似文献   

15.
贵州赤水南部地区丹霞地貌类型特征及成因演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赤水南部地区广泛分布着白垩系嘉定群巨厚红层,受构造活动、流水侵蚀、风化剥蚀和重力崩塌等内外力地质作用影响,形成了类型丰富的丹霞地貌景观。本文将丹霞地貌的类型特征与成因演化相结合,按主导动力对丹霞地貌进行分类,包括丹霞构造地貌、丹霞水蚀地貌、丹霞风化地貌和丹霞重力地貌等类型,并对典型的代表景观特征进行描述。重点分析了赤水南部地区丹霞地貌的成因演化过程,从地质学的角度揭示出丹霞地貌景观的成因演化机理,起到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开展地学研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广西巴马县水晶宫洞穴沉积物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巴马县水晶宫洞内次生化学沉积物景观丰富,类型多样,有石钟乳、石幔、石瀑布、石笋、石柱、石盾等特色景观;尤其是近期仍在发育的洞顶鹅管、卷曲石、石花等是国内外较为罕见的洞穴奇景。据沉积物的沉积类型、物质成分、沉积序次及测年等资料研究表明,水晶宫洞穴沉积物形成于晚第三纪以来。晚第三纪和第四纪早更新世早期,洞内沉积主要为外源水携带的硅质岩、砂岩类砾石沉积形成的钙华砾石层。早更新世中期—中更新世气候温暖湿润,是水晶宫洞穴主要景观的形成期,沉积物景观宏大而壮观,230Th-U系测年得出其分别形成于100~35万年前。晚更新世早期12.5~9万年的末次间冰期主要为温暖气候环境,洞内仅有少量的石笋沉积,且极少保存;9万年后气候环境发生突变,更不利沉积物发育和保存;自4万年后气候环境开始表现为温暖湿润,化学沉积活跃,洞穴沉积物主要由高约50~150 cm的纯白色石笋群和钟乳石组成,为洞穴奇景的形成期,230Th-U系测年得出其分别形成于40 ka BP和7 500 a BP以及1 450 a BP。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形成的洞穴沉积物景观,不仅为水晶宫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价值,同时也为广西重建古气候环境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载体。   相似文献   

17.
兴义马岭河喀斯特景观及旅游开发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兴中 《贵州地质》1999,16(2):144-152
马岭河国家级风景名胜,位于南盘江北岸之黔西南高原。景区以高原、嶂谷、万峰、百瀑、钙华瀑及峰林田园为主的旅游景观,多层次地展现出景象万千的喀斯特风光,这在我国现有喀斯特风景名胜中是绝无仅有的。马岭河上游有世界之最的南昆铁路清水河大桥凌空飞架,下游又有亚洲之最的南盘江天生桥电站大坝水库烟波浩渺,这种极富“天人合一”色彩的景观布局,极大地提高了景区的美学品位,从而在华夏大地上树立起一个崭新的喀斯特旅游形  相似文献   

18.
九寨沟早期钙华体的岩溶作用与湖瀑景观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九寨沟与四川西北部碳酸盐岩地区早期钙华体在52~3万年前的冰缘环境中形成.3万年后,区内气温在振荡中升高,使九寨冰缘退缩,岩溶水酸化并具溶蚀性,在早期钙华体上形成了湖瀑等各种溶蚀形态,渗流溶蚀和混合溶蚀是壶穴湖、梯湖和溶蚀湖形成的主要机制,溶蚀侵蚀伴有季节性钙华沉淀形成着叠水和瀑布.保护湖瀑景观的原则是抑制钙华的溶蚀强度,运用岩溶水的瀑堤效应促进CaCO3沉淀,增强瀑堤的固结,减少渗漏.  相似文献   

19.
青海东部诸多中新生代断陷盆地中广泛分布着陆生红色碎屑岩地层。受构造活动影响,在以流水侵蚀为主的外力作用下,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形态各异的丹霞地貌景观,从形态上初步可分为"陡崖式"、"象形式"、"宫殿式"和"蜂窝式"等几种类型。青海东部丹霞地貌景观资源丰富,但研究程度较低,本文试图通过对掌握的丹霞地貌景观的地质地貌特征的阐述,说明青海东部丹霞地貌景观的地学研究价值、景观资源保护价值和旅游科普价值,以期从加强地质地貌学研究的角度促进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20.
程驰  周爱国  周建伟 《地球科学》2013,38(3):641-648
中国是世界上研究丹霞地貌最早的国家, 随着2010年"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的成功申报, 丹霞地貌作为一个地貌类型的名称已走出国门被世界所承认.在介绍广西桂平白石山丹霞地貌空间分布和景观特色基础上, 对其形成条件和过程进行分析探讨, 指出: (1)白石山丹霞地貌典型集中、类型齐全、景观独特, 具有典型的"顶平、身陡、麓缓"的丹霞地貌特征; (2)白石山丹霞地貌是古近纪山间盆地沉积的红色碎屑岩, 由构造运动盆地隆起、侵蚀、溶蚀作用、流水切割以及重力崩塌等内、外动力作用塑造形成; (3)白石山丹霞地貌具有地层沉积时代新、形态宏伟的特色, 在各丹霞地貌中较为罕见, 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