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辽宁是历史地震资料比较缺乏的地区,深入研究历史疑难地震,尤其是确认一些破坏性地震,对补充已有的地震目录和开展地震预测及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有重要作用。在历史地震研究中认真考查,论证已有的地震史料是最主要的手段和方法。但是若能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地震资料,按"地震重复"发生理论反推一些历史上可能存在的破坏性地震,也可以认为是对历史地震研究方法的一种补充。按照这一思路,本文在进一步分析地震史料的基础上,通过与现代地震活动图像和大地震震害现象的对比,确认辽宁地区1509年4月21日的地震是一次破坏性地震,并对1552年10月27日的地震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马鞍山市及邻区地震序列类型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震后趋势早期判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历史地震的震型经验。根据地震序列类型的综合判定指标,结合史料对地震事件过程的描述和时空分析,从历史地震、近代地震(ML≥4.3)和当地“显著地震”(M≥3.0)3个层次,对马鞍山市及邻区的地震震型进行了研究,并给出区域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的地震活动以主震型为主,对破坏性地震或有感地震的震群活动要结合区域地震活动趋势进行具体分析,考虑地震序列类型原地重现规律有被打破的可能。上述结果为马鞍山市震后应急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陆及周缘地震目录完整性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目录资料是进行地震预测、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活动性研究等地震学研究的基础资料.对地震目录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分析是地震学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近几十年来我国积累的大量的仪器地震记录,历史地震也在不断更新,为地震活动性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样本,因此有必要对新的地震目录进行完整性分析.本文采用了新的统计方法对我国仪器记录地震目录和历史破坏性地震目录进行了完整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仪器记录地震目录(M≥3.0)我国东部地区1975年后基本完整,西部地区1980年后基本完整.对于历史地震目录(M≥5.0),东部地区1500年后基本完整,西部地区1950年后基本完整.考虑到华北地震区历史破坏性地震(M≥43/4)活动的时间非平稳性,我们采用突变点分析法研究了华北地震区历史破坏性地震目录的时间特征,得到了华北地震区地震活动周期性变化的突变点位置,并揭示了华北地震区历史破坏性地震目录完整起始时间约为公元1500年前后.  相似文献   

4.
《高原地震》2021,33(2)
通过对湖南历史破坏性地震和近代较强有感地震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并对深部断裂带类型与分布进行讨论。在对近代湖南发生的地震进行现场考察工作后,发现湖南历史破坏性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与深部断裂带有一定的内在关联,近代强有感地震活动与深部断裂带之间也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云南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的东侧,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是我国破坏性地震频繁发生、地震灾害特别严重的省份之一. 2011年云南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灾情较重.201 1年对云南造成灾害的破坏性地震共4次(1次为邻近中国边界的缅甸地震),最大地震为3月24日缅甸7.2级地震.  相似文献   

6.
对山西境内1900年以来5级以上的地震活动进行了研究,从地震活动的时序特征、季节分布、与月相的关系、空间位置的变化等方面分析了该区5级以上地震活动的特点,认为该区5级以上地震活动在时间、空间上存在一定规律。对这些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将对山西地震趋势的判断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甘肃省陇南市活断层探测与地质填图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开展地震危险性评估所需的主要活动断裂的基本活动性参数;采用震级—破裂尺度关系、震级—频度关系等方法评估了陇南市相关断裂(带)的潜在最大震级和平均复发间隔;利用时间相依的地震潜势概率模型和泊松分布模型评估了各断裂或断层小区在未来50、100、200年内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概率。同时利用b值空间图像扫描的方法给出了研究区的b值图像,分析了高应力区的地震危险性。通过对以上结果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盖山—迭山断裂或光盖山—迭山断层小区的西端表现为高应力累积区,且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概率较高,是未来危险程度较高的断裂段。  相似文献   

8.
在甘肃省陇南市活断层探测与地质填图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开展地震危险性评估所需的主要活动断裂的基本活动性参数;采用震级—破裂尺度关系、震级—频度关系等方法评估了陇南市相关断裂(带)的潜在最大震级和平均复发间隔;利用时间相依的地震潜势概率模型和泊松分布模型评估了各断裂或断层小区在未来50、100、200年内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概率。同时利用b值空间图像扫描的方法给出了研究区的b值图像,分析了高应力区的地震危险性。通过对以上结果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盖山—迭山断裂或光盖山—迭山断层小区的西端表现为高应力累积区,且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概率较高,是未来危险程度较高的断裂段。  相似文献   

9.
中国台湾地区和大陆西北地区都是破坏性地震活动发生较为频繁的地区.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这两个地区100年来破坏性地震活动的对应关系进行探讨,当台湾地区发生6级以上地震活动后两年内,大陆西北也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概率为95.08%;两地7级以上地震活动时间间隔的置信度为90%的区间估计都为2~4年;通过对两地7级以上地震活动时间间隔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日本海-鄂霍次克海深震带地震活动与中国大陆地震有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其地震迁移规律与中国大陆展布方向相同的地震带的迁移规律一致,因此,所得结果不仅对预测中国大陆地震大形势有意义,而且也找到了两者力学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华北地区是我国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中心, 也是我国地震多发地区之一。 华北地区历史地震资料记载时间较早且较为连续, 是研究我国强震活动的理想试验场。 选取第三、 第四活动期M≥6.0地震目录作为基础资料研究华北地区强震活动特点。 首先探讨华北地区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 边界带的关系, 然后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华北地区强震活动的轮回性阶段及其期幕活动特点, 最后计算未来5年华北地区发生下一次M≥6.0地震的累积概率和条件概率。 研究结果表明: ① 华北地区M≥6.0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活动地块的边界带, M≥7.0地震则全部发生在活动地块的边界带上, 同时华北地区地震应变释放速率与边界带的构造活动速率呈线性相关; ② 第四活动期各活跃幕的能量释放均低于第三活动期, 因此华北地区未来仍可能发生M≥6.0地震; ③ 第三、 第四活动期的主体活动区存在显著差异, 且第四活动期的强震活动较第三活动期向东迁移; ④ 在2020年年初发生第四活动期闭幕M≥6.0地震的累积概率为80%左右, 而在2022年年底前发生M≥6.0地震的条件概率为50%。 本研究可为华北地区地震大形势分析和中长期地震危险性预测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永胜6级地震的预报及依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1年10月27日在云南永胜发生6.0级地震,震前四川省地震局有较准确的中期和短临预报,加强了川滇交界地区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并且向四川省政府作了汇报,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经验性地震预报重视川滇菱形地块西界断裂带动态活动图像的分析,尤其对历史强震破裂空段附近出现的中小震活动带或新活跃区段的研究;同时,重视4级前震群、川滇交界地区地下水位、水温、形变观测异常的跟踪分析和震情预测。  相似文献   

13.
华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与台湾强震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S5.5以上地震是否发生为标记, 划分华南地区的活跃和平静时段, 结果显示与华南地区2级以上地震频次的应力调制时间过程变化趋势有很好的一致性。 另外, 在活跃和平静时段华南地区的震级频次特点显著不同。 华南地区在中强震发生前有4级左右地震频繁活动和小震群频发的特点。 华南地区的中强震与云南地区7级地震的发生相关。 统计20世纪以来台湾强震与华南中强震的对应关系, 台湾西带6级强震后1年内华南中强震的对应率近0.5, 地区影响似有由东至西逐渐减弱的趋势。 台湾7级地震后2年内华南中强震的对应率只有0.3, 对应地区除台湾海峡、 福建和广东东部地震外, 也有几次对应广西和北部湾地区的地震, 与6级相比, 台湾7级强震影响范围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形变测量的分类,作用及据其对我国大陆强震危险背景区的估计结果作了简单的介绍,同时对我国大陆及周边地区1897年以来强震活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讨论,从中发现了强震活动区随时间由西向东迁移这一有趣的现象和规律,结合大面积面形变测量给出的全国地震危险区分布的结果,将形变资料判断的应加强监测的21个重点监视区减少到8个,这一结果对地震预测研究及综合防震减灾对策的研究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近百年来中国大陆强震的时间与空间分布。强震活动具有在时间上的起伏特征与空间上集中分布于主体地区的特征。综合考虑时间、空间的分布特征的动态变化 ,进一步阐明了微动态期划分的意义 ,并且与活动 -平静期进行了对比。中国及其邻区大陆强震的个体行为具有丛集性。近百年来存在一种大约 13a的阶段 ,反映了大范围的地震能量积累的起伏发展过程。与时间轴上的相对高潮期相对应 ,各期存在 1个地震活动主体地区与另 1个次活动区 ,2个大震活动区的相对位置往往分别处于青藏高原的两侧。相当部分的强震孕育是在原有孕震区继续进行的 ,而多数强震的孕育是在原有区域外进行的。活跃期与平静期的划分对理解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是有意义的 ,然而活动期的长短不一 ,强度不同 ,活动期内也有起伏。从强震活动的孕育过程看 ,微动态期的划分更有利于对强震空间分布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太阳黑子活动,磁暴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结果表明,全球浅源地震(M_s≥7.8)有3个高发时段:太阳黑子活动的高值年、低值年附近及太阳黑子活动高值年后的第3年。但各太阳周及不同的地震区划单元又有其不同的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17.
Investigation of complex dynamics of ambient seismic noise remains as an important scientific research challenge. In this work we investigated dynamical features of the ambient noises at Oni seismic station, Georgia. We used stochastic model reconstruction method from measured data sets. Seismic records for different time periods around Oni seismic station have been analysed. It was shown that the dynamics of fluctuations of seismic noise vertical component undergoes essential changes for considered time period from 2005 to 2012. These changes are more noticeable for time periods of preparation and aftershock activity of strong M6.0 earthquake occurred in 2009 in the vicinity of Oni seismic station.  相似文献   

18.
Based on historical earthquake data, we use statistical methods to study integrated recurrence behaviors of strong earthquakes along 7 selected active fault zones in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recurrences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7 fault zones display near-random, random and clustering behaviors. The recurrence processes are never quasiperiodic, and are neither strength-time nor time-strength dependent. The more independent segments for strong earthquake rupturing a fault zone has, the more complicated the corresponding recurrence process is. And relatively active periods and quiescent periods for earthquake activity occur alternatively. Within the active periods, the distribution of recurrence time intervals between earthquakes has relatively large discretion, and can be modelled well by a Weibull distribution. The time distribution of the quiescent periods has relatively small discretion, and can be approximately described by some distributions as the normal. Both the durations of the active periods and the numbers of strong earthquakes within the active periods vary obviously cycle by cycle, leading to the relatively active periods having never repeated quasi-periodically. Therefore, the probabilistic assessment for middle- and longterm seismic hazard for entireties of active fault zones based on data of historical strong earthquakes on the fault zones still faces difficulty.  相似文献   

19.
渤海海域近期地震活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地区是我国东部地震较活跃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强震,现今小震活动也较活跃。本文总结了地震活动的空间、时间和强度的特征,为本地区地震灾害的防御、减灾等方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松辽盆地构造环境及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立新 《地震》2008,28(4):59-67
对松辽盆地的构造环境、 演化历史和盆地的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 认为松辽盆地主要是在中国东北前中生代这一特殊的大地构造背景下由简单剪切作用形成的, 根据中浅层构造和地层特点, 可将松辽盆地划分为6个一级构造单元和31个二级构造单元。 在此基础上, 对东北地区中强浅源地震进行了期幕分析, 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浅源地震具有20年活动的周期特征, 1900年以来可以分为5个活动期, 目前正处于第5个活动期的末期(1999—2010年), 未来几年东北地区仍有可能发生1~2次中强地震。 根据地震活动特点和松辽盆地内部中强地震成对特征, 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及邻区将是可能的发震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