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定位重复测量、坑探、物探、人工灌水、地温资料和样品室内分析,作者讨论了菲尔德斯半岛石冰川、倒石堆、分选环、石花、流动性条纹土等冰缘地貌变化过程和沉积结构特征,论证了含盐量对电阻率和冰缘地貌物质迁移的影响,最后指出了本区冰缘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南极东部拉斯曼丘陵区的地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栓科 《地理学报》1995,50(4):368-376
拉斯曼丘陵地处极地永久冻土带,风力作用频繁。各种冰缘过程主宰了现代地貌特征的形成,无冰区历史短暂及南极东部古老结晶地盾的相对稳定性,使风化微弱,并以寒冻风化为主,风力地貌、冰缘地貌、冰川地貌、湖泊地貌、海岸地貌和构造地貌组成本区主要的地貌类型,各种堆积地貌形态均不发育,西部地区地貌形态相对年轻,残存的冰碛物地表分丰特征指标冰盖后退依东北到西南方向进行,海岛、半岛及冰陆过渡带构成该丘陵三个差异明显的  相似文献   

3.
南极大陆冰缘环境变迁与沿海盐湖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自磐 《极地研究》1998,10(1):20-28
现代南极大陆冰缘地理地貌,形成于18000年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南极大陆冰盖的退缩,以及随后的大陆均衡抬升和海平面变化等过程。研究表明,在维斯德福尔特丘陵地,这一过程仍在继续,并导致该区许多海生盐湖自然环境和理化因子的改变,以及湖中生物的种群结构的变化和群落演替。本文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剖析,阐明了南极大陆冰缘环境变迁的客观存在,为进一步研究南极乃至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生态学佐证。  相似文献   

4.
对东南极大陆沿海西福尔丘陵 ( Vestfold Hills,68°38′S,78°0 6′E)若干主要湖泊及其周边环境进行了现代生态学和古生态学研究。分析了不同类型湖泊的地理地貌环境和理化要素的动态特征、生态群落结构类型。利用湖岸古化石的生态组成与放射性同位素测定资料 ,推断了晚更新世以来随着全球海平面变化 ,该地区所经历的海侵、海退及其地理地貌改变过程 ,尤其重现了本区 1 80 0 0年以来因两次海侵而发生的湖泊生态演替过程。本文首次推出了该区海成湖泊 4种环境演化模式 ,认为这些湖泊环境演化模式不仅是区域环境生态历史演变的缩影 ,而且也是现今南极局部环境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5.
地处东南极内陆的格罗夫山地区是研究南极冰川进退和气候演化的理想场所。我国第22次南极考察(2005/2006)进行了该地区冰盖进退和古气候演化专题研究。笔者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对格罗夫山地区新生代冰川活动记录(包括冰川侵蚀地貌及冰川堆积物)进行了详细的观测,获得了很多有关该地区冰盖进退及古气候演化方面的第一手材料,同时系统回收了对反映该地区古冰川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新生代沉积岩漂砾。本文简要报道本次野外考察在冰盖进退和古气候演化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6.
既有南极治理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伟华 《极地研究》2013,25(1):90-95
以《南极条约》为基础而逐步形成的南极条约体系,是南极治理的法律机制和制度基础,在既有的南极治理机制的规制下,各种行为体之间通过相互制衡,使南极权力格局达到了基本的平衡,实现了各国南极权利形式上的平等,维持了南极长达半个世纪的和平和科学研究自由的状态。但是随着南极海域非法渔业捕捞活动的猖獗、南极资源开发趋势的明显和南极沿海国大陆架划界案的增多,既有的南极治理机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开展南极科学考察以来 ,我国科学界有关南极科考成果 ,丰硕至极 ,仅就南极无冰区地理环境方面 ,1 9 93年谢又予研究员发表了专著《中国南极长城站地区地貌与沉积》,是我国关于南极无冰区地表物理风化、地貌发育与沉积环境等方面研究的领先成果。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副教授赵烨博士撰写的《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土壤与环境》,已由海洋出版杜于 1 999年出版。这是一部以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土壤为核心研究对象 ,深入分析了亚南极冷湿区现代环境的特征、土壤发育过程、土壤发生类型 ;详细讨论了全新世土壤发育与环境演变的相互关系 ,…  相似文献   

8.
论南极条约体系的法律实施与执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力 《极地研究》2017,29(4):531-544
以1959年《南极条约》为核心的南极条约体系为缔约国确立了非军事化、南极环境保护、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等宽泛的国际法义务。随着南极条约体系的不断发展,南极人类活动的形式也从早期单一的政府组织的科学考察活动,朝着南极旅游、南极渔业以及南极生物资源勘探等多元化的商业活动方向发展。南极条约体系主要通过国际法层面的视察机制,以及敦促缔约国采取必要的国内立法或其他适当措施的形式具体实施和执行其所确立的原则与规则。不过因视察机制缺乏必要的救济措施、属人管辖限制而造成的对非缔约国执法真空,以及因地理位置遥远、气候环境严酷而导致的法律执行不能等问题依然困扰整个南极机制。面对挑战,南极条约体系应通过强化国际执法合作、完善南极视察机制以及加强公民极地教育等综合执法手段加以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9.
地理学 期 页南极训维Wf特福尔德丘陵与菲尔德斯半岛冰缘地貌的比较研究—…………………………,………………张青松11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周围海岸地貌研究…………………………………·二…‘…………………刘耕年、崔之久3 18西南极乔箔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冷圈的结构特征—…………………………………………,………··朱诚、崔之久41冰川学南极冰盖地表雪冰层的密实化过程(英文)…………………………………………·二……··。………………秦大河 11O南极洛多姆冰盖BHQ钻孔冰岩芯研究(英文)…………………………………黄茂桓、李军、…  相似文献   

10.
顾悦婷  孙波  陈丹红  姜梅 《极地研究》2010,22(4):431-440
南极特别管理区(ASMAs)是南极环境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其覆盖面积已超过5万平方公里。通过整理和分析南极条约秘书处(ATS)公布的南极特别管理区的相关资料,简要概述南极特别管理区的现状、管理计划(草案)的编写及其申报程序。目前,已设立的南极特别管理区共有7个,分别由15个南极条约协商国(ATCPs)和1个南极条约缔约国(ATSs)通过单独或联合的方式提出,其中以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主。我国作为提出国之一,开展了南极特别管理区的设置工作。另外,本文针对目前南极特别管理区存在的问题提出初步建议,并简要分析其未来的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1.
南极政治及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伟华 《极地研究》2009,21(2):160-166
随着各国对南极考察和研究的日益深入,南极政治作为国际政治的一个新兴领域已经形成。本文拟通过对南极地区的领土争端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矿产资源问题和科学考察问题的研究来阐述南极政治的主要内涵,并对南极政治法律框架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作用进行初步的分析,探讨南极条约体系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对南极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婉潞 《极地研究》2021,33(3):421-431
自1985年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以来,中国正式参与南极国际治理已有36年的历史.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和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会议是当前南极治理中最重要的两个机制,亦是中国参与南极治理的主要平台.回溯参与南极治理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在经历学习规则、利用规则之后,正尝试创制南极治理新规则.当前,中国面临负面言论与制度性话语权...  相似文献   

13.
南极特别保护区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梳理南极条约协商会议(ATCM)形成的相关文件,概述了南极特别保护区设立的发展和南极特别保护区管理计划(草案)的编写与批准流程。对已批准设立的67个南极特别保护区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目前保护区总面积超过2700平方千米,分别由13个南极条约协商国提请设立,其中,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等国提出的占绝大多数;1966年和1985年为保护区设立的两个高峰年份。这些保护区主要以动植物、动植物栖息地或者生态系统为保护内容、以科学价值为保护目标。此外,简要地分析保护区建设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介绍我国的南极特别保护区申报工作。  相似文献   

14.
南极条约     
1959年12月1日,参加国际地球物理年(IGY)南极考察的十二个国家(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苏联、英国和美国)于华盛顿签定了《南极条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前人的成果及笔者1992/1993年的南极海冰观测和收集的资料以及水文观测资料数据阐述了南极海冰的特性,特别是南极海冰过程、冰穴以及冰川冰对南极水团(南极表层水、南极底层水、南极陆架水、南极中层水以及南极冰架水)的形成和变性所起的特殊作用。 南极海冰覆盖面积的年际变化,夏季最大年份是最小年份的2倍多,冬季年间变化较小,最大仅为20%;但其季节变化非常大,冬季平均覆盖面积通常是夏季的5倍。南极海冰对大气-海洋间相互作用有重大影响,特别是深海洋区中冬季的结冰和发育造成的垂向对流、夏季的融化是形成南极表层水(含南极冬季水和南极夏季表层水),进而形成南极中层水的主要原因;南极陆架区的的海冰兴衰过程是形成南极陆架水的直接原因,它与变性南极绕极深层水混合并受到冰川冰的进一步冷却作用,成为形成南极底层水的主要水团;南极冰架底部的冷却、融化和冰架以下水体的结冰作用形成的高盐对流过程产生的南极冰架水,亦是形成南极底层水的贡献者。 冰穴是70年代以来卫星观测的重大发现。对其形成和对大气、海洋的影响作用尚不完全清楚,初步的研究成果表明,冰穴中产生的热盐对流对南极水团的形成、变性、大洋深层的翻转以及海洋-大气间的热量传输和气体交换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NP93-2柱样采自南极普里兹湾陆架区域,具有明显的冰海沉积作用特征,受冰川和海洋共同作用。粒度参数、矿物组成、微体古生物和地球化学等资料揭示了该区12937a以来的沉积作用特征和沉积环境与气候变动的信息。大约在10ka,气候波动突然明显回暖,冰筏源碎屑物质增加,晚期还有一个短暂气候波动。  相似文献   

17.
朱瑛  薛桂芳  李金蓉 《极地研究》2011,23(4):318-327
自《南极条约》1961年生效以来,南极地区一直处于以《南极条约》为核心的南极条约体系的约束之下.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建立了大陆架制度,要求沿海国应在批准《公约》生效10年内完成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的划定①.1994年《公约》生效后,澳大利亚、挪威、阿根廷和英国在提交各国200海里以...  相似文献   

18.
南极冰、雪及冰川沉积物中,特别是在富集陨石的冰区内发现和收集了较大量的宇宙尘、微陨石及火山成因的尘粒带,在非南极地区的大气平流层和深海沉积物中也收集到了宇宙尘。按其宇宙尘分布特征划分为行星际宇宙尘和恒星际宇宙尘。按其成因将宇宙尘划分为彗星成因、小行星成因、陨石消融成因及恒星际成因或前太阳的尘粒或粒子,并提出了判别宇宙尘的综合标志,同时讨论了宇宙尘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南极Nelson站、横断山的海螺沟冰川、喜马拉雅山的达索普冰川、西昆仑的古里雅冰川和天山的托木峰冰川为研究对象,以化学成分作为指标,作了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水平下分类,冰川之间关系程度不同,反应的气候环境也不同。南极与青藏高原冰川中离子浓度存在差异,尤其是Na+和Ca2+的含量差异显著。Nelson站的Ca2+/Na+之值比青藏高原各冰芯低许多,其与海水中Ca2+/Na+之值相当。Ca2+/Na+之值体现了冰川离海洋的距离,Ca2+/Na+之值越小,则冰川离海洋越近,反之则越大。  相似文献   

20.
一、昆仑站建设的背景 我国自1980年开展南极考察工作以来,已先后于1985年2月20日在南极乔治王岛、1989年2月26日在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地带分别建立了“长城站”和“中山站”两座科学考察站,并成为《南极条约》的协商国,在国际南极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对南极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科学问题已经逐渐演化为全球性环境乃至社会政治经济问题,仅有的两个位于南极大陆边缘的考察站已无法满足我国深入开展对南极考察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