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4 毫秒
1.
煤燃烧过程中微量元素的迁移和富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煤中微量元素在燃烧过程中产生迁移与富集。大部分元素在煤的燃烧产物中得以富集,一些挥发性强的元素将扩散到大气中。在飞灰中,大部分环境有害元素的富集程度与其粒度成反比,即在细粒飞灰中更加富集,由此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也更大。在我国,大型燃煤电厂的环境问题值得重视,同时大量的民用炉灶产生的环境污染更加严重,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治理。  相似文献   

2.
<正> 环太平洋亚洲部分大规模地出现中生代花岗岩类岩浆活动,分布在不同的构造中:在不同时代的褶皱系中,在火山带中,在遭受过活化的中间地块和残余地块中。构造位置和深部结构特点在颇大程度上决定着花岗岩类岩浆活动的特点。深大断裂带在中生代花岗岩类的控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煤中有机硫的分布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290个煤样中有机硫的质量分数测试及研究,发现煤中有机硫质量分数基本分布在0%1.0%范围内。在低硫煤中硫分以有机硫为主,在高硫煤中以无机硫为主。中、高硫煤中,广西、湖南等地区很大一部分煤中硫分以有机硫为主。在所采集的样品中,高有机硫煤(有机硫>1%)均分布在华南、华北两大聚煤区,属于石炭、二叠纪煤。高有机硫煤中有机硫质量分数的变化与变质程度无明显关系。煤炭形成过程中海水作用的影响,是导致煤中有机硫含量偏高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最近在西格陵兰戈德霍普地区两条太古宙上壳岩带(38亿年)中发现了钨矿。上壳岩呈包体产在阿米特索片麻岩的古老片麻状杂岩中。这些包体中最大的是伊苏阿上壳岩带。在这些包体中发现的白钨矿呈浸染状产在层状角闪岩中,有呈厘米大小晶体产在节理中,以及呈含块状白钨矿的厘米厚矿脉产出。而且在较年轻(大约30亿年)马伦纳上壳岩中发现了白钨矿,钨矿呈浸染状产出,  相似文献   

5.
奥陶系铁矿     
我队在本区工作中,曾发现了在奥陶系地层中有一层铁矿。分布也较广,现把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加以总结归纳,以便今后工作研究中参考。 在我队工作地区中,在公坪市、界牌垭、百城老关庙、郑家坪附近一带。在灰黑色的含矽质成份的中厚层灰岩中(下奥陶系的红花园地层中或在扬子贝层下部)夹有一层铁矿,位于层面间或节理中的土和黄土中间,成团块状和鸡窝状出现在地表,它的上层面是扬子贝层成中奥陶系的瘤状灰岩。  相似文献   

6.
在金矿床中,金、铋常常相伴产出,在金矿体周围存在明显的铋异常,它可作为重要的指示元素。笔者研究了玲珑金矿不同岩石中铋与金含量之间的关系,比较了基岩地球化学剖面中两元素的相关性,采用电子探针分析了主要矿石矿物中铋和金的含量,发现不同类型岩石中铋含量差异明显,铋在矿体中含量远高于围岩,在矿区中铋与金呈幂函数正相关,铋原生晕规模大、衬度高,与金都是以独立矿物相形式存在。在玲珑金矿化探找矿中,铋含量高,与金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是最佳指示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试论菱铁质结核的成因及其在地层对比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菱铁质结核是沉积岩中较常见的一种包体,在含煤地层中更是多见。它是在一定的沉积成岩环境中形成和富集的。它是研究含煤建造沉积相,古地理环境,成岩作用、地球化学特征和地层、岩层对比的有力依据之一。当其在地层中富集具有相当规模时,又是一种很好的铁矿资源。因此在地质勘探工作中研究菱铁质结核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漫长而广泛的地质过程是任何人所不曾亲自经历过的。所以在人类认识这一过程的历史中充满了猜想、推论和争辩。但地质学确实在猜想中求实,在推论中辨证,在辩争中获得发  相似文献   

9.
秦岭要型金矿床金,砷地球化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复新  马建秦 《地球化学》1999,28(5):453-463
讨论了秦岭卡林型金矿床中Au、As的元素地球化学,矿物学特征。在含矿岩系中获得的Au、As等成矿元素初始含量较高,且主要集中在成岩黄铁矿中。在矿石样品中对含砷硫化物矿物的研究表明,Au、As在矿物显微结构中具有强的正相关性。在大量金进入到硫化物结构之前,就已有「AsS」^3-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a.在矶土中(干料),假定含可回收铝平均21%。b.在矿石和精矿中,假定含可回收铁平均58%。c.在矿石和精矿中,假定含可回收铁平均26%。d.在矿石和精矿中,假定平均含锰40%。e.不包括深海结核中的金属,至于镍是未确定资源。f.在磷酸盐矿石和精矿中,假定平均含磷13%。g.在氟石和磷酸盐矿石与精矿中,假定平均含氟44%。  相似文献   

11.
滇西褐煤伴生元素锗的富集及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了滇西褐煤中锗富集规律及其评价方法和回收利用等问题。指出在滇西122个第三系聚煤盆地中,仅有几个矿区褐煤中富锗,而它们仅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大片花岗岩出露区,可见富锗煤矿区只在特定的地球化学环境中才能形成。含锗价值较大矿区在富锗段最小勘探网度应不小于100m,进一步圈定留待开采过程中加密取样。在充分利用了煤的热值后,应在烟尘及煤灰中回收锗,吨煤中锗的价值比煤本身高得多。  相似文献   

12.
α径迹找矿在全国已经普遍推广。现在,排除干扰因素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一般情况下,地表土壤中钍含量极微。但在有钍局部富集的地区,钍元素的干扰相当明显。因为在火成岩的风化土壤中,钍含量较高(根据一些资料报道,Th/U比值,在酸性岩中为3.5,在基性岩中为4,在超基性岩中为3-4)。下面仅就排除钍的干扰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一、关于钍的干扰让我们从一个实验来看钍的干扰程度。在铀含量为1.27%和钍含量为1.03%的两种矿样  相似文献   

13.
在毛主席光辉哲学思想指导下,1972~1975年,我们在独木—八盘岭间具有低缓磁异常的混合岩中,找到一处铁矿。从此,打开了混合岩中找矿“禁区”的大门,为在鞍本地区找鞍山式铁矿提供了新经验。同时,也为在我国北方前震旦纪古老变质岩系中找矿闯出了新路子。在这个找矿经验的启示下,我们又在老岭和马耳岭的混合岩中发现新矿体,扩大了矿床远景,并在其他地区开辟了混合岩中找矿的新战场。  相似文献   

14.
煤中微量元素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煤或煤矸石中的微量元素在水等条件作用下发生变化,并从其中析出随水体进入土壤环境中,在土壤环境中发生迁移和富集,其迁移的能力受土壤环境的制约,本文通过对煤的淋溶实验,分析了煤中微量元素在土壤环境迁移的能力,根据对煤矸石堆周转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平面上和垂向上的含量变化,研究了微量元素在土壤环境中富集能力及煤中微量元素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为正确评价煤中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环境效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从矿物学角度看,法国的舍金滑石菱镁片岩(listvenite)与某些金矿脉是个分类似的。这种相似性表明超基性岩是这些脉中大部分金属(Fe,Mg,Ni,Co,Au)的主要来源。金首先赋存于早期形成的磁黄铁矿中(在Hermites脉中可达30ppm),并在这些磁黄铁矿分解转变为黄铁矿-白铁矿组合时从中分离出来。金从而也获得了其确定的矿物学形式:或呈自然金出现,这时磁黄铁矿的分解是发生在矿化晚期(如在开放型大脉中),或者“隐藏”在含铁硫化物如毒砂(可含1.6%金,在chatelet脉中)、黄铁矿和辉铁锑矿(可含300ppm金,在Marmeissat脉中)中,这时磁黄铁矿的分解是发生在矿化早期(如在无明显张裂的“剪切带”式矿床中)。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考虑到在含铁硫化物中存在Fe、Au置换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二六五大队自80年代中期转民以来,在艰难中起步,在困境中崛起,在发展中前进,地质经济建设不断跃上新的台阶。在艰苦奋斗的历程中他们结合实际,开拓创新,敢想敢干,创造了数个当时全队、乃至全局“第一”.现在回忆起来,还是那么熟悉,那么耐人回味。给人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西南格陵兰前寒武纪Tartoq群中,金出现在毒砂—黄铁矿、砷黝铜矿和黄铜矿三种共生组合中。在玄武质成分的绿岩中含金硫化物矿化似呈整合的石英层,透镜体和脉体。在毒砂—黄铁矿中,金微粒细度大约为990。在富砷黝铜矿脉中细度大约为720,在黄铜矿石英脉中细度大约为500,毒砂—黄铁矿层为海底喷发成因,而砷黝铜矿和黄铜矿石英脉及透镜体为成岩的和/或变质成因。  相似文献   

18.
在菊石中,假设在生长过程中两个相邻隔壁之间的分泌物是稳定的,在同种构造中要考虑系统发育和形态学。对于成年菊石的隔壁数量(包括在成熟的闭锥中的隔壁)可以提出一个交替的标准。在每个重要的生长期,两个相邻隔壁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壳的横切面比例直接估计出。同样,用稳定的有规律的突起—肋状构造所测得的结果是相等的。由Liparoccratidae演化到Amalthcidae的实例中,利用隔壁和大小获得的年龄标准结果,证明两个年龄标准提供的概算性误差大于1~2。例如,早期发育的一些隔壁较小,属性早熟类,这种现象在现代分类学中称之为侏儒类。所以上述结果不仅强调用大小,而且强调用年龄标准。这种交替标准不仅应用在菊石中,而且在研究其它动物的分类中也将开始使用。  相似文献   

19.
翁礼巽 《地质科学》1960,3(3):137-147
一、引言世界上超基性岩的分布同不同时代的褶皺山带有密切的关系,主要的超基性岩都产生在地槽中。根据不完全資料,中国主要的超基性岩也分布在地槽中。如中国北部超基性岩产在古生代地槽华力西褶皺带中;西北超基性岩产在加里东褶皺带中;西南超基性岩侵入于中生代地层中(属于中生代末期燕山褶皺带);也有侵入于新生代可能属于喜馬拉雅造山期的地层中。超基性岩在我国地盾区中也有分布,如西北、东北、华北及西南某些超基性岩均产在震旦纪地盾中。  相似文献   

20.
论水资源学和水文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家琦 《水科学进展》1999,10(3):215-218
水资源学的基础是水文学。水资源学在发展中不断向水文学提出新的要求,水文学也在加强对水资源学服务中得到新的发展。水资源学和水文学沿着各自的途径前进,并且在发展中相互促进,以求在更高层次上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