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地震灾害预测手段的现状制定抗震防灾计划时,首先必须预测未来地震造成的灾害到底有多大。地震引起的灾害可分成以下几类:①人身伤亡;②物质破坏;③机能损坏;④经济损失;⑤社会受害。其中预测人身的伤亡是相当困难的。它除受地震震级和物质破坏的影响外,还受个人的避难能力、避难的组织引导、医疗体制的影响。而且,社会的受害情况也因难以评定,尚未见到过系统的研究。下面仅介绍一下美国国内有关  相似文献   

2.
应急避难场所是为了人们能在灾害发生后一段时期内,躲避由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基本生活而事先划分的带有一定功能设施的场地。良好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是在地震发生时群众得以有序、有效避难和疏散的重要保障。本文简述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需注意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3.
已知避难建筑相较于场地型避难场所更有利于中长期避难,而目前我国城镇避难场所建设以场地型为主,建筑型避难场所存在严重不足。基于此,首先提出将中小学校舍建设为建筑型避难场所的重要性及可行性,并从空间利用角度对其可作为避难建筑的类型进行分析研究,指出中小学体育馆、食堂、宿舍和教室可建设为避难建筑;其次对我国城镇地区现状中小学校舍能够作为避难建筑的容灾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现状满足100%的短期灾时避难人口的避难需求,以及满足60%的中长期灾时避难人口的避难需求;最后通过计算进行预测,可知随着城镇人口的增长,其所需的避难规模能够在日常城镇中小学校舍建设更新中逐步实现,大约需要未来20年时间基本可以实现中等规模灾害建筑型避难,大灾害长期避难能够满足100%的中长期灾时避难人口的避难需求,具有规划规模可实现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突发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区别于长期规划建设的应急灾害避难场所,它更突出应急性、便利性、就近性等特点。就国内外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造型设计问题进行了案例分析,包括帐篷、沙包式、充气式、拱顶结构及过渡板房等,从其造型特点、受力特点、应用案例等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应急避难场所设计应突出施工简便、受力合理、就地取材、方便运输等特点,为我国突发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在我国,将出现开放型与封闭型避难场所并存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震办 《山西地震》2007,(1):29-29
2006年,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太原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意见》,对省城应对地震等突发灾害事件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目标、任务、原则、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立即开启避难场所,组织群众避难。  相似文献   

6.
《地球》2017,(11)
当前我国火灾事件发生频繁,灾害发生面积各种灾害之首,一旦造成灾害损失,将是地震灾害的五倍。尤其是城市地区产业经济发达,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发生越来越多的火灾。火灾具有突发性和随机性,一旦救援不及时,就会造成重大的经济财产甚至是生命安全。对于火灾救援来说,最优路径的规划一直是高度重视和研究的工作,本文就关于火灾救援最优路径的规划做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收集大量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河北省北部地震次生灾害做了预测,认为地震火灾、毒气泄漏和地震水灾是震后可能发生的较为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张家口、宣化、唐山和秦皇岛市具备发生大型地震火灾的条件,张家口市、怀来县和唐山市有可能发生地震引发的毒气泄漏、官厅、密云、陡河及山西省的册田水库大坝震后出现险情引起的地震水灾将对我省北部造成危害。地震造成的剧毒物质、腐蚀性物质及人工放射源的泄漏的散落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土木建筑技术与电子计算机在过去被认为是彼此毫不相干的。但现在他们却成了分不开的伙伴。日本清水建筑公司大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大槻明就利用电子计算机对地震造成的地基液化现象和给地面及建筑物带来的晃动作了预测,并对火灾发生时医院与高层大厦的最佳避难方式作了模拟,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果。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日本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多灾国家。因此,以灾害对策基本法为中心采取了多方面的防御措施。其中地震灾害因其突发性、广泛性和日本城市构造的脆弱性,导致综合性灾害的可能性很高。所以近年来,以现有市区为中心,不仅采取了大范围防火措施和配备避难场地、避难道路等设施方面的措施,而且还正在推行政府与民众相结合的防御措施,如加强并  相似文献   

10.
日本人历来将地震列为地震、雷电、火灾、父亲这“四怕”之首。即使用现在的技术,也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一旦发生了地震,就会带来巨大的灾难,有时甚至还会夺去人的生命。为此,日本建成了尽早捕捉地震发生以能将灾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地震活动综合监视系统,并将于近期(一说为1987年3月——译注)投入使用。用于研究的地震自动处理系统虽然在日本  相似文献   

11.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在应对灾害事件和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减轻灾害影响、增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本文运用AHP法,在遵循科学性、优化性和完整性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的中小学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减灾能力指标体系;并参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指南》(GB/T 33744—2017)中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启用、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建立中小学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减灾能力综合评价模型,根据专家问卷调查资料,计算并分析各指标的相对权重及结果,将其应用在宁夏南部高烈度区中小学校进行能力检验。结果表明,宁夏南部中小学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减灾能力相对较弱,应加强该区域中小学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提升防范和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简讯     
太原市建设山西省首家地震应急避难场所2006年,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太原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意见》,对省城应对地震等突发灾害事件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目标、任务、原则、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立即开启避难场所,组织群众避难。经多方考察,太原市确定在迎泽公园建立全省首家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至2006年底,根据国家标准在迎泽公园制定了应急自供水、供电、棚宿、照明、厕所、排污、物资供应、医疗卫生、防疫、广播、消防、…  相似文献   

13.
地震复合灾害是指以地震主震为灾害源并引发一种以上次生灾害的地震灾害。重大地震灾害都是复合灾害。复合灾害具有各构成灾害的叠加性,不同灾种之间还可能产生叠加效应。地震复合灾害与同时或连续发生的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构成广义复合灾害。复合灾害扩大、加剧了地震灾害灾情。减少地震复合灾害的构成灾害种数,降低、消除各构成灾害的叠加性与叠加效应,是研究地震复合灾害减灾对策的基本原则。编制城镇应急救援规划应以复合灾害的灾情严重程度为基础。构建完善的应急救援要素系统、合理估算避难人数和救援资源需求量,是复合灾害应急救援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在灾难发生后为灾民提供临时生活、避难的场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公用服务设施,其空间分布合理与否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以河源市中心城区为例,在GIS软件分析技术的基础上,运用可达性等4种分析方法对河源市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河源市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相对较差,服务可达性也较差;应急避难场所服务人口配置缺口也比较大;各街道需要调整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最后为应急避难场所的调整与优化布局提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地震次生火灾是村镇最易发生、最危险的地震次生灾害。结合我国村镇现状,分析了村镇地震次生火灾呈现起火点多、火灾蔓延迅速等特征,提出起火、蔓延的灾害链式演化模型。分析了单栋房屋起火、蔓延和房屋间火灾蔓延的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尝试给出了村镇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评价模型。以某县城镇为例,评价了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并进行了可视化展示。  相似文献   

16.
邹从学 《华南地震》1995,15(3):95-99
介绍了地震后可能引发的地震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讨论了地震火灾及损失的影响因素;根据次生灾害源的分布,初步定性预测它们可能带来的损失及影响。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地震. 8万多人在这次地震中死亡或失踪. 地震造成了大量房屋, 包括钢筋框架楼房的损毁, 基础设施损毁严重, 铁路多次受损中断, 电力、通信和供水等系统大面积瘫痪. 地震还引发了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等严重的次生灾害, 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堵塞河道形成较大堰塞湖35处, 这在地震灾害史上是极为少见的.  相似文献   

18.
扼要综述了1995年1月17日兵库县南部地震之后头一个月内所发生的些事故,包括所采取的应急对策及地震的社会影响。在紧急对策方面,参照“灾害对策基本法”灾害救助法“讨论了正规机构的对策;以神户市消防局为例综述了人员搜寻,营救和火灾扑救行动。  相似文献   

19.
“余震情报”变成了谣传1978年1月14日,在伊豆大岛近海发生了地震。震后第四天,静冈县灾害对策本部就震后余震的预测情况发表了“余震情报”。但是,该情报在传递过程中,变成了谣传。在部分地区竞传成“今晚将发生烈度六度的地震”,而独自行动起来。在听到该谣传的居民当中,有不少人以为真的发布了地震警报而忐忑不安,其中有人用电话向行政机关和报导机关等询问,也有少部分人开始避难。此事件被称为“余震情报恐  相似文献   

20.
11月16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成立大会表明,我国地理气候复杂,灾害频繁,旱灾、洪涝灾、风暴灾、霜冻灾、火灾、泥石流、病虫害等灾害交错发生,地震灾害也时有发生.这些灾害给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和损失.解放以来,我国政府用于各项救灾的专款已达数百亿元,如果把灾害对国家和人民财产的损失都计算在内,已高达数千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