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2008年四川省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天水台记录到的地震波形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龙门山断裂带在汶川特大地震后,天水台记录到的余震出现了3—4秒的地震波速异常,认为与此次特大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的破碎有关。  相似文献   

2.
清理了汶川8.0级地震前四川省地震局收到的每周、月度各单位或个人上报的各类异常资料.这些宏观异常现象主要包括居民生活用井水质变化、泉水变化,气象、动、植物异常现象等.2002~2003年宏观异常现象集中分布在凉山州,多数沿安宁河-则木河构造带以及川滇交界西侧分布;2004~2008年5月宏观异常现象散布在龙门山、龙泉山、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构造带以及川滇交界地区.四川地区宏观异常项数在2002年4~6月,2003年6~8月间为最为集中出现的两个时段,之后零星出现.对震前龙门山构造带附近出现的宏观现象进行分析后,我们看不出与地震间的必然联系,难以作为预测未来大地震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邱永平 《内陆地震》2013,27(1):15-19
宁波台ZK03井水氡在汶川8.0和日本9.0级地震前后出现的异常,可能是这两次地震的前兆异常和震后效应,并且出现的异常有较多相似之处。从水氡五日均值曲线来看,震前11个月开始就出现了异常,五日均值最大异常量都出现在异常结束前5个月,形成了一个“V”字形的中短期低值异常形态。同井观测的动水位同震响应也较相似,说明这两次地震波传播中对该井的水动力作用基本相同,因此也可能会出现相似的水氡中短期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4.
薛丁 《四川地震》2011,(4):21-24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MS8.0特大地震(本文震级均为MS),该地震是中国大陆内部活动地块边界带的特大地震,它发生在青藏、华南一级活动地块区边界交汇部位的龙门山断裂带。本文结合活动地块划分结果阐述了汶川8.0级特大地震前7级强震格局,探讨了该特大地震前可能的动力学变化过程;以中国大陆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  相似文献   

5.
汶川8.0级地震强震动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本文对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收集的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8.0级地震中获取的420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初步分析。在这次地震中布设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围地区的50多个台站获得了大于100gal的加速度记录,有46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的断层距小于100km,使中国大陆近断层区域所获得的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数量成倍增加。本文依据这批数据,对汶川大地震强震动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给出了此次地震断层附近地区的PGA衰减规律,并利用此规律模拟了断层附近的加速度峰值,绘制了PGA分布图、竖向PGA与水平向PGA比值图;给出了汶川地震断层附近的加速度反应谱、上盘效应、竖向效应、速度大脉冲效应等地震动特征,这些特征可作为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的依据并供灾区重建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汶川8.0级地震前后宏观异常现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小涛  张永仙  许敦煌 《地震》2009,29(2):104-117
文章对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前后(2008年2月1日至6月10日)出现的宏观异常现象进行了收集整理。 较为可靠的异常做为地震宏观异常, 并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在时间分布上, 地震宏观异常的数量在临震前形成一次峰值, 震后出现两次峰值; 在空间分布上, 大震前后宏观异常的空间展布方向趋于一致。 文章还对宏观异常的映震机理以及对地震预测可能发挥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基于四川汶川8级地震前震中上空DEMETER卫星记录VLF电场频谱数据,利用重访轨道分析了固定纬度点记录的VLF电场信号的背景频谱变化,发现每年的1~6月各频谱变化比较稳定,人工源VLF信号与其他频谱值的幅度相比也清晰可辨,但7~10月扰动比较剧烈,存在整体抬升上升或者快速下降现象,而且人工源VLF信号比较模糊,难以识别.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云南丽江井在印尼8.5级、汶川8.0级地震时观测到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丽江井水位在2次地震中水震波都表现为振荡型。而温度则是印尼地震时上升,汶JIf地震时下降。研究表明:丽江井水温的不同表现形式与该井所处的地质构造及地震发生的季节相关。  相似文献   

9.
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山西数字强震动台网27个台的地震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包括对加速度波形数据的基线校正,滤波,加速度傅立叶和反应谱计算,以及速度和位移计算。结果表明:局部场地的介质特性对地震动特征有相当大的影响,较厚的覆盖土层对较长周期的地震波有明显的放大作用。厚覆盖土层场地的强震动观测对自振周期较长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2000年庐江地震台数字化水位、水温观测以来,在多次大地震中水位、水温均有明显的同震效应,四川汶川8.0级地震、日本本州9.0级地震引起汤池1号井水位、水温的同震特征。动水位同震效应表现为脉冲变化,震后水位逐渐升高;水温表现为阶跃下降,震后水温缓慢恢复到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11.
汶川8级地震前后陕西地形变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汶川8.0级地震前后的关中垂直形变及陕西地区地倾斜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震前,跨断层垂直形变表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南大同、大塬、涧峪口、清河口、口镇等场地的垂直形变出现了明显的趋势转折、加速变化。汉中、宝鸡、乾县、西安台的地倾斜潮汐因子γ存在3个月左右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2.
汶川MS 8.0地震断层与地震灾害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伯明  徐锡伟 《地震地质》2008,30(4):839-854
对于特大地震近断层地震场的空间分布的复杂性学术界一直很关注,由于样本地震数量和资料的不足,至今还没有非常清晰的结论。通过参加汶川MS8.0地震的应急科学考察,对震中区和高烈度区断层破裂带附近的地震灾害情况进行了现场调查。文中以典型事例为主线介绍了现场考察的结果,结合既往的研究成果和汶川地震的震源特性,分析讨论了地表破裂带、地震动以及建筑物震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地震断层发生强变形和地表破裂对建筑物的损害现象非常明显,对具有大震级发震危险的断裂带,今后应该考虑进行一定宽度的破裂避让或采取针对性的必要措施。2)初步探讨了紧邻断裂带的建筑物没有倒塌的可能机理,第一,出现地表破裂的大部分区域为基岩或坚硬的场地,场地条件相对较好;第二,存在导致地表破裂的浅部有效应力降和破裂速率相对较低,导致了1s附近的地震动相对低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关于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邓起东 《地震地质》2008,30(4):811-827
汶川8.0级地震给我们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向我们提出许多值得进一步思考与吸取的教训。严重的震灾告诉我们:城镇建设必须进行地震地质环境评价和检查,避免不利地形地貌条件,避开容易产生滑坡、砂土液化和泥石流等非稳定地区;应严格按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标准进行设防,房屋建筑,包括农村民房建筑都应严格执行有关抗震技术规程;应加强活动构造研究,查明活动断裂分布和可能的发震构造;由于历史地震记载时间太短,大陆内部地震复发周期又长,在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价时,一定要慎用历史地震重复原则,而要加强活动构造与古地震研究,以尽可能全面掌握大地震复发的历史;低滑动速率的活动构造也可能发生大地震,但其重复间隔更长,要特别注意其最后一次事件至今的离逝时间;汶川8.0级地震震源破裂是一个多点破裂过程,是深部断裂由滑脱带向前端断坡扩展的结果,地表表现为双断坡活动,在震源破裂扩展的过程中,破裂性质发生转换,西南段以逆断层为主,东北段转变为以走滑作用为主,逆断层型初始破裂发生于龙门山构造带中段,随后的走滑破裂已突破中段,并穿过龙门山构造带的东北段,成为一条新生破裂带。1997年玛尼、2001年昆仑山口西和2008年汶川7~8级地震系列是巴颜喀喇  相似文献   

14.
汶川M_S 8.0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用7条地震前后日本ALOS/PALSAR整轨数据,利用D-InSAR技术提取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500km×450km的地表连续同震形变场。形变场覆盖了金川—石棉、黑水—乐山、松盘—彭山、南坪—简阳、康县—重庆所有区域,包括了理县、汶川、茂县、北川、青川等重灾区域。结果显示,整个形变场影响范围较大,四川盆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表形变。发震断层附近的非相干区域显示此次地震地表主破裂带在北川-映秀断裂带上,可以追踪出地表破裂带从汶川县映秀镇西南震中附近一直到青川县苏河北侧,全长约为230km。在发震断层西南段汶川至茂县一带,非相干条带的宽度明显大于其它段落,这与彭县-灌县断裂(前山断裂)的都江堰—安县段地表破裂段密切相关,地表破裂带长约70km。在远离发震断层的区域,西北盘总体表现为抬升,东南盘表现为沉降。但在发震断层附近,断层两侧均表现为局部抬升,且沿断层形变量分布很不均匀,表现出较强的分段性,显示出发震断层以逆冲为主的断层性质。从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与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所给出的震中位置和发震时刻的差异来看,也反映出  相似文献   

15.
汶川Ms 8.0地震:川西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数据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2006年10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四川西部(100°~105°E,26;N)布设了由297个宽频带地震台组成的密集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截至2008年6月,川西台阵已记录远震事件(mb>5.0,30;)690个。5.12汶川MS8.0地震的发生为检验川西台阵观测系统的观测能力和工作状况提供了机会。文中对5.12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序列观测记录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已发布的5.12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参数有必要进一步修正,它们的震中位置可能存在8~24km误差,主震震源深度为19km的估计可能更接近实际情况;2)2008年5月16日理县(MS5.9)地震的波场分析表明:该地震面波不发育,它不可能是一个浅源地震,地震动速度波场垂直及水平分量峰值的异常增大与断层密切有关,在不考虑地形地貌、土质条件等因素的情况下,震中距200~250km范围内的地震动速度峰值异常增大可达正常衰减的4倍以上;3)利用接收函数方法对四川盆地和松潘-甘孜地块地壳结构的初步分析表明:四川成都北侧地壳厚度达到46km,四川盆地地壳从西向东逐渐增厚,下地壳显示了较为坚硬的特征,松潘-甘孜地  相似文献   

16.
汶川M_S 8.0特大地震破坏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震现场考察认为:极震区烈度为Ⅺ度,表现为强烈的带状分布,且破坏很重,地震破坏在垂直于断裂的方向上衰减非常快;Ⅹ度区和Ⅸ度区垂直于断裂的方向上极窄,Ⅹ度区和Ⅸ度区偏小;烈度在断层两侧迅速衰减,但Ⅵ度、Ⅶ度区的影响范围非常大,Ⅵ度区的影响范围约24万km2。垂直于断裂的方向上南部破坏范围在Ⅵ度区远大于北部地区。在不同烈度区均出现了大量的烈度异常点。对各类建(构)筑物、地貌、地形的破坏类型、破坏方式均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付虹  赵小艳 《地震学报》2013,35(4):477-484
汶川MS8.0地震前云南地区出现了显著的前兆观测异常. 该文从大地震的孕育范围出发分析认为这些地震前兆异常可能与汶川MS8.0地震有关, 并认识到前兆观测出现的显著极值异常可能是MS≥7.0大地震的前兆; 有学者认为大震震源区没有或较少出现前兆观测趋势异常是大地震的共性特征, 汶川MS8.0地震的前兆观测异常也是相同的; 地震前兆观测异常开始和结束时间是多样的, 前兆异常的分布是复杂的, 因此利用震后总结的共性特征, 在震前对汶川MS8.0地震作出预测是困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