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理教学》2004,(12):44-44
自从1980年圣海伦斯火山大爆发以来,美国科学家加紧了对火山爆发的研究,以便能在火山爆发前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来挽救更多的生命。目前,随着各项新型火山观测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对火山运动的研究程度也在日益加深。  相似文献   

2.
《地理教学》2009,(3):48-48
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通过分析美国“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光谱仪的观测数据,他们在火星表面探测到了大片含碳酸盐的岩石。  相似文献   

3.
《地理教学》2008,(7):43-43
美国和俄罗斯科学家对累积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在过去60多年中,位于西伯利亚的世界上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的水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正对贝加尔湖地区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1994年7月23日的《上海科技报》在同学们手中传阅,头版刊载了我校天文组观看彗未相撞并取得成果的洋细报道。一年多来的阴影终于从同学们的脸上抹去。1993年为7拍摄6月4日的月全食过程,天文组的同学们准备了两个月。为了11月6日水星凌日的投影和摄影观测,又准备了两个月,可是两次都因为观测时阴天而告吹。今年为了观测举世瞩目的彗未相撞,他们数月来收集资料、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9月12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在塔吉克斯坦科学院院长拉合莫夫的陪同下视察了距离塔吉克斯坦首都30公里的中国科学院中亚巩达拉山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与研究站。白春礼在参观和询问了国际观测标准的巩达拉野外生态观测系统观测项目、视察和听取了整个流域情况介绍和标本馆后指出,野外观测与研究网络是人类适应和面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科研基础设施,希望双方科学家加强合作,在气候变化、灾害防治、生态保护方面做出实质性  相似文献   

6.
《地理教学》2011,(7):62-63
美国航天局科学家19日表示,他们分析“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初期观测数据后认为,银河系至少有500亿颗行星,其中至少5亿颗处于所谓“宜居带”。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百色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和人工24次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气压、气温、相对湿度数据进行对比,并分析两者差异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两种观测方式所获取的数据有一定的差异,但在相关观测规范所允许的范围内。除仪器的性能和工作原理造成的差异外,观测环境的变化、人为操作和特殊的天气现象也是造成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地理教学》2012,(13):61-61
太阳风一刻不停地猛烈吹拂着身边的行星。地球、木星、土星、水星可以靠自身的磁场来抵御,自身没磁场的金星怎么办?最近一期出版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刊登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张铁龙教授等与多国科学家合作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地理教学》2010,(9):60-60
我国现有的大气、海洋、陆地观测系统,都不同程度地提供了气候信息。我国2007年9月发布实施《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实施方案》,旨在通过改进和集成现有的与气候观测有关的观测系统,增强对气候系统各个圈层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规范观测,以满足我国气候系统研究和服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金龙山地区滑坡综合观测方案的设计原则有:阶段性、科学性、综合性和适用性。滑坡综合观测内容含:斜坡应力变化,滑体的运动变形与滑坡的地声,地下水动态,以及影响滑坡发生发展的因素(降水等)。为此在本方案中包含10个滑坡观测项目(1987—1991年已在当地开展了8个,获取3万余个数据),对观测数据由微型计算机加以综合管理。此外对组建减灾防灾组织系统(如成立指挥部和制定群防避灾措施等)在方案中也作了考虑。  相似文献   

11.
湿地生态系统观测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地球之肾的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与社会服务功能。湿地生态系统观测是获取湿地生态系统以及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其观测结果是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做出科学预测和制定合理保护措施的重要依据。湿地生态系统的观测始于16世纪对湿地的利用,至20世纪70年代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全球生态系统监测网络的建立为湿地生态系统观测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不同地区湿地观测的水平、具体内容及指标不同,北美及地中海地区湿地观测水平较高。通过对国内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的历史、观测内容和指标进行研究,提出我国湿地生态系统观测要在观测网络的建立、指标体系完整性、先进技术和方法引用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气本底观测发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早期的大气本底观测网建设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并于10a后基本建成。目前,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在原有观测站的基础上各自建设和发展着自己下属的大气本底观测网络。全球大气观测网给出了一整套开展大气本底观测的技术标准,各国均予以严格遵循。20多年来,中国大气本底观测工作在基础数据积累以及观测标准制定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与此相关的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最后对中国大气本底观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金字塔沙丘形成机制的初步观测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金字塔沙丘(又称星状沙丘),对其地貌形成机理的研究,前人曾作了不少工作,但由于缺乏对金字塔沙丘地貌过程的长期定位观测研究和沙丘附近风况的长期连续观测记录,从而对地貌形成机理研究进展甚微。笔者根据金字塔沙丘的分布规律与微气候条件的观测(包括金字塔沙丘流场,沙波纹、温度层结的定位观测),初步建立了金字塔沙丘形成过程的机理。  相似文献   

14.
立足自然资源管理的新要求,全国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工程已于2020年全面启动和建设。黑河流域作为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域,且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地段,迫切需要在黑河流域开展试点研究。依托黑河流域现有观测研究基础,采用融合共建、改建升级和空白添建3种方式,分流域、分级别布设观测台站13个,基本覆盖了黑河流域草原、森林、河流、湖泊、荒漠、湿地、农田等主要地表资源类型。结合遥感观测和人工样地调查,初步构建起黑河流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通过建立统一的运行维护和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应用效果来看,黑河流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已基本形成了局部控制的立体化观测能力,可有效获取资源间耦合作用过程、变化趋势和速度等关键数据,对提高黑河流域自然资源认知能力、科学管理和战略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其他流域开展自然资源观测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在地球系统科学 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地球系统科学是以地球系统为研究对象, 重点研究各圈层、各要素以及自然和人为现象 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是在科学技术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共同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 地球系统科学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需要, 是地球科学向综合集成 方向转变的重要阶段。目前在地球系统科学思想的指导下, 在全球规模上已经组织了一系列重要 国际联合研究计划, 企图组织全球的科学家协作推动地球科学的发展。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离不开 对地球系统要素和圈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综合观测工作的支持。自20 世纪80 年代以 来, 一些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项目都纷纷建立了国家、区域甚至全球尺度的观测、监测和信 息共享网络。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ILTER) 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建设, 其目的是对生态过程 进行长期的监测, 研究各种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及生态过程, 从而揭示出生态系统和环境的长期 变化, 为生态系统评价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 始建于1988 年, 在中国生态系统动态观测、科学研究和试验 示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 年在CERN 的基础上, 由国家科技部组织开始建立中国国家生 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N) , 目前已经遴选出了53 个台站, 开始对农田、森林、草地( 含荒漠) 和 水体( 湖泊和海湾) 的动态进行观测研究, 该网络必将成为全球地球观测系统(GEOSS) 的重要组 成部分, 在我国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历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发展地球系统科学角度, 讨论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在地球系统科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霍俊澎  郭浩  郭翠萍 《中国沙漠》2017,37(5):848-858
沙尘的输移对于生态系统有重要的影响,沙尘观测是环境及气象因子观测、荒漠生态系统研究和荒漠化防治的重要环节。目前已有多种类型的风沙仪器用以观测风沙运动,但至今尚未解决精确测定难题。本文从水平通量和垂直通量两方面总结了国内外沙尘观测仪器的研发现状,比较了不同仪器的优缺点,指出了目前观测仪器研发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动化和标准化是未来沙尘观测仪器研发目标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崔向慧  卢琦  郭浩 《中国沙漠》2017,37(6):1121-1126
标准化是开展荒漠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野外观测站网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在分析国内外荒漠生态系统长期观测标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荒漠生态系统长期观测标准体系构建的目标、原则;研究构建了中国荒漠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的标准体系框架,初步规划出标准体系表;提出了荒漠生态系统长期观测标准体系的实施建议和发展方向,为指导中国荒漠生态系统长期观测领域的标准制修订计划编制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8.
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方法与指标体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许多涉及生态过程重大科学问题的认知,使长期生态学的研究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长期定位观测也是系统地了解荒漠生态系统过程,获取基础数据的主要手段和有效途径,但是国内已有的定位观测站点的观测指标各成体系,不利于数据比较和信息共享。本文按照继承性、系统性、代表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制定了比较完整可行的适合我国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包括水、土、气、生的综合指标体系,以期为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工作的规范化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海冰通过其对地面反照率的作用以及对大气和海洋之间热交换的局地障碍和对世界海洋环流的作用在全球热平衡和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南极海冰又因其极为显著的时空变化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海冰的观测是海冰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综述了南极海冰观测的发展过程 ,着重介绍了卫星在探测南极海冰方面的重要进展 .  相似文献   

20.
《地理教学》2008,(7):44-44
美国宇航局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的科学家最新报告说,他们观测到一个质量约为太阳3.8倍的黑洞,这是迄今已知最小的黑洞。 据美国媒体2日报道,这个轻量级黑洞位于一个代号为XTEJ1650-500的双天体系统中,周围有一个恒星伴星绕其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