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流动重力测量结果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兰州-天水-武都地区重力网1991-1999年9期复测的重力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地质构造分析了重力场变化与永登5.8级和宕昌3.9级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这2次地震前后,靠近震中的测点的重力值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石荣志 《华北地震科学》1999,17(1):54-60,78
对华北火车流动重力网北环1987年-1998年24期复测资料(京西北张家口一带)作了分析,探讨了1997年5月25日怀安4.5级地震和1998年1月10日张北6.2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重力异常变化及对应关系,研究表明,重力场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图象较清晰地反映了由孕震过程的非均匀动态到发震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多期复测水准网和重力网的动态联合平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利用重力测量结果研究地壳垂直运动时,重力-高程因子的确定是一个重要研究的问题。本文提出利用多期复测水准网与重力网动态联合平差的方法,同时求解地壳垂直运动速率和重力-高程因子。利用此方法对北京地区1983-1991年的水准和重力复测结果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两类不同观测值的权比配置是恰当的,平差模型是正确的,重力-高程因子的分布符合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4.
香山绝对点的重力非潮汐变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988年3月-2001年3月中国地震局和中国计量科学院合作用NIM-Ⅱ仪器在香山地震台进行58次绝对重力测量,其中44次同时量测了地下水水位。本文从角度研究了香山点重力变化的机理。主要结论:(1)地下水活动是重力变化的主要局部干扰源,它与重力观测值分段相关,可用一个5次多项式进行改正;(2)局部地壳形变的影响甚小,可略而不计;(3)地震活动导致重力值发生短期变化,最大幅度达0.333μms^-2;(4)1989-2001年重力值近于线性地下降了0.191μms^-2,平均速率为-0.0147μms^-2/a属全球性或区域性重力变化。  相似文献   

5.
我国绝对重力观测结果和重力测量精度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文内给出全国36个点绝对重力观测结果。观测结果表明,在国家重力基本网的一些点上,其重力值新测绝对重力值之间存在明显偏差。  相似文献   

6.
大同—阳高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家正 《地震》1992,(3):44-52
1989年10月18—19日在大同—阳高一带发生M、=6.2地震及5个5级以上地震,形成震群型地震。我队以火车为运载工具的华北重力测网北环穿越震中区附近,原复测周期为一年。震后(1989年11月)对北环进行了检测,发现在原有重力变化的基础上,不仅未呈现恢复现象,而且重力变化继续加。1990年3月年度复测,重力变化保持在1989年11月震后水平,1990年9月再次检测,重力变化又朝同一方向继续发展。从重力变化趋势分析:此次大同—阳高地震与1988年7月23日阳原M_s=5.0地震是该区1983年后形成的趋势性异常背景上同一系列地震,目前该异常正继续发展,且有加速趋势,故对该区应进一步加强监视。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本文对1977年以来用CG~2型重力仪测得的经温度改正后的重力资料作了初步分析。在1978年10月3日北京高丽营4.0级地震前后重力有异常变化。处于同一局部重力异常区的顺义~高丽营测段重力变化较小;而分别位于重力异常区边缘和重力异常梯级带上的高丽营~小汤山测点间重力差值变化则明显;地震前减小约60×10~(-8)m/s~2,震后便逐渐恢复。二、重办复测资料情况我们的重力复测使用加拿大CG—2型315~#、316~#仪器。该仪器没有恒温装置,石英弹簧重力仪的格值受温度影响大,故利用多年来积累的实测格值资料及同时测得的车上  相似文献   

8.
<正>选取滇西重力测网1986—2014年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及下关、丽江、昆明3个绝对重力基准点多年复测资料做基准控制,采用线性速率模型模拟观测过程中重力场的时变信息,建立了绝对重力基准点约束下的动态平差模型,获得了滇西地区统一时间基准和空间基准的长期重力变化空间分布,并结合地壳形变观测结果和全球陆地水模型,估算了测区内由地壳几何形变及水负荷引起的重力效应,分析了滇西地区长期重力变化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山西地区几次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了山西测网1997年—2006年重力复测资料,主要研究了重力点值特征和重力场变化情况,认为,重力场变化与山西境内的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对宁夏地震重力测网1987年以来的野外观测数据进行了统一平差处理和精度评定,给出了判断重力非潮汐异常的标准,并对各期重力平差资料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宁夏境内中强地震前1年内可观测到重力异常变化,异常特征是正异常,且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等值线密集带的一侧或重力变化腹地。  相似文献   

11.
大同—阳高地震前后重力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汇总了1989年10月18日大同—阳高6.1级地震前4个单位所观测到的重力异常变化资料,在叙述重力异常的基础上,讨论分析了此次地震的重力前兆特征。并结合形变资料、地震构造资料讨论了重力场的变化,得出这些变化可能与地震构造活动有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廖华  彭长虹 《四川地震》1996,(4):102-108
处理鲜水河断裂带上1987年至1995年间的八期高精度重力复测资料,并利用计算机辅助图形分析程序将所有相邻两期的重力变化速度值转换为速率等值线图,通过对资料的逐一分析及与地震对应关系的比较,我们看到,鲜水河断裂的重力变化与其我及的地震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存在震前重力发生较大异常变化,震后重力立即发生反向直至恢复的变化,并且震前的重力异常变化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陆地实测空间重力异常数据、海洋船载测量空间重力异常数据、卫星测高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数据、EGM2008地球重力模型数据等多种来源数据的性质和精度,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研究了编制1:500万中国海陆空间重力异常图的数据使用方案和技术方法.在地形较为平坦、实测数据分布均匀的陆区,使用实测数据,在地形复杂,实测数据稀少以及没有实测数据的陆区或岛屿,利用布格重力异常反推空间异常的方法合成平均空间重力数据,西藏地区的数据对比实验证明合成平均空间重力异常数据是一种有效的数据补充.利用三观测列方差分解法在南海地区对船载测量空间重力数据和美国SS系列及丹麦DNSC08GRA卫星重力数据进行了方差分解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卫星测高重力数据具有很大的一致性,数据精度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海区空间重力数据使用原则是在船载重力测量数据校准下,全面使用卫星测高重力数据进行编图.海陆过渡区的异常处理应以EGM2008地球重力模型重力场为基准参考场,实现海陆异常平缓过渡,无缝连接.对中国海陆空间重力异常场进行了小波变换处理,对空间重力异常场进行了解读,勾画出三横四竖的一级重力梯级带及其所围限的8个一级重力异常区,并划分了二级重力异常区和梯级带,为块体构造学体系中大地构造格架的建立提供了地球物理证据.  相似文献   

14.
GravityandgravitygradientchangescausedbyapointdislocationJian-LiangHUANG;HuiLIandRui-HaoLI(黄建梁,李辉,李瑞浩)(InstituteofSeismology,...  相似文献   

15.
利用GRACE卫星重力场模型和地表流动重力观测资料,计算2008年汶川MS 8.0地震发生前6年的重力变化,对卫星和流动重力段差结果与卫星重力反映的重力场动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GRACE卫星重力段差受滤波半径影响显著,与地表流动重力观测结果相比,在重力变化数值上差异较大,在变化率上较为一致;②在汶川地震孕育阶段,川滇地区重力等值线呈“增大—减速增大—减小”的特征,震前2年形成近似垂直于龙门山断裂带的重力变化梯度带。  相似文献   

16.
GPS/重力边值问题实用公式推导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GPS/重力边值问题的连续趋近解,推导了形式上更为简单,物理意义更加明确的实用公式.同时利用扰动重力的泰勒级数展开式直接证明了GPS/重力边值问题实用公式的正确性,并且进一步阐明其物理含义.在实用公式中,我们引入了扰动重力垂直梯度这个物理量,这在观测数据多元化的今天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陕西重力网监测范围由关中盆地扩大到覆盖了鄂尔多斯块体南缘、关中盆地、秦岭山地及陕南、关中主要活动断裂带,同时与豫西、晋南、宁夏区域重力网实现了联网,测网监测能力由原来只具备对网内5级地震的监测提升到具备对发生在网内6级地震的监测。基于3个绝对重力基准约束下的重力观测平差结果表明,测网单位权中误差为7.7×10^-8 m·s-2,平均点值中误差7.9×10^-8m·s-2,当以2.5倍中误差作为限差时,可以识别发生在监测区域内40×10^-8m·s-2左右的重力相对变化,为研究鄂尔多斯块体南缘重力场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GOCEL2观测重力梯度的五个独立分量(T_(xx),T_(zz),T_(xy),T_(xz),T_(yz)),联合EGM2008地球重力场模型计算垂直重力,反演计算了青藏高原及邻区0~120 km深度岩石圈三维密度结构.将经过低阶项改正、地形效应改正、沉积层界面起伏效应改正得到的剩余重力及重力梯度异常值作为观测值,以改正剩余量归一化权重作为观测权重,基于Tikhonov正则化理论建立反演目标函数.反演过程中,利用地震层析S波速度转换密度作为初始约束,通过非等权最小二乘迭代法计算得到最终反演密度.反演结果表明:(1)40 km深度,青藏高原内部为中地壳,表现为低密度,邻区为中下地壳,表现为高密度.青藏高原内部中地壳强低密度层主要分布在高原边界.其成因是印度板块俯冲和周围坚硬块体阻挡作用导致在高原边界形成的高应变积累闭锁区,为壳内低密度软弱物质的形成提供了条件.(2)80 km深度,青藏高原上地幔顶部显示出低密度的特征.高原内部东、中、西密度特征差异明显,低密度以95°E为中心线呈东西对称分布.以班公一怒江缝合带为中心,在拉萨块体和羌塘块体内从北向南出现了"低-高-低"的密度分布起伏特征.该特征与GRACE得到的莫霍面起伏特征一致,结合大地构造结果,这种起伏特征验证了印度、羌塘块体从南北两侧分别向喜马拉雅、拉萨地块挤入的双向俯冲模式.(3)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内,地壳高密度异常较地震波速异常明显偏低,表明古老的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比想象中更冷、更坚硬.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内壳、幔高密度的结构特征,对应地幔物质上涌.  相似文献   

19.
对首都圈流动重力观测成果进行非潮汐信息的提取,得到了首都圈地区1984—1993年期间的重力动态变化图像,认为重力变化与区域构造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以大于2倍均方差作为异常判断标准,统计了北京小网的段差重力异常与地震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对于测网内发生的4级左右的地震,有异常出现的段差数占总数的16.9%,对于距测网100km以内发生的5级以上的地震有异常出现的段差数占总数的37.5%。西北部测环的段差异常出现率比南部和东北部高。  相似文献   

20.
The results of prediction of occurrence of mining tremors and bursts in the course of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remaining part of the hard coal in seam 510 of the mine Pstrowski, Upper Silesia, have been presented in the paper. The exploitation has taken place under extremely difficult conditions hazardous for the mining crew.To predict the occurrence of mining tremors, bursts and direction of migration of increased elastic strain in the rock mass, the microgravity method has been applied.The microgravity observation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measurement points located at mutual distances equal 20 m in three profiles of the lengths 700 m, 760 m and 260 m respectively. The profiles were located in mining workings in the vicinity of the exploited part of the bed. In the course of exploitation, lasting 25 months, 29 series of measurements including 3600 individual microgravity observations were carried out. Microgravity observations were made with a Worden-Master gravimeter.The observed time changes of gravity microanomalies were essential for prediction. Local negative changes of gravity microanomalies signalled the approaching mining tremor. The tremor would cover an area of the radius 60 m to 100 m. The regional time changes of the gravity microanomalies appearing as linear trends of these anomalies signall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elds of elastic strain in the whole investigated area and the approaching violent release of elastic strain energy from the rock mass.The values of the amplitudes AMP of the above-mentioned trend were the measure of this hazard. In the course of the investigations each shock was preceded by considerably increased values of AM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