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2年7月6日至10日在日本水(氵尺)市(Mizusawa)举行了第3届地球深部研究(SEDI)国际学术讨论会。有16个国家共158位科学家出席,其中我国有4位. 地球深部研究委员会是IUGG下属的一个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87年。其宗旨是促进、协调世界各国对地球深部(地幔和地核)的结构和动力学的研究。每两年召开一次,第1届和第2届会议分别于1988、1990年在西班牙和美国举行。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地球深部运行着两部巨大的由热力学和化学过程驱动的对流热机,把它们紧密地耦合在一起的是地处2900km深处的内部过渡带,该过渡带所联接的下地幔和外核两大系统处于显著不同的化学、动力学和物理学状态。这一核幔过渡带是地球内部主要的热边界层之一,由来自地核的轻物质以及地幔分异出来的重杂质构成,亦被视为地核与地幔发生物质交换的活跃的化学反应区(见图1)。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地球深部研究(SEDI)青年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7月20-24日在山东省威海市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IUGG中国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刘光鼎教授主持。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北京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单位的60多名从事地幔动力学、高温高压实验、动力大地测量学、地球化学和深部地质的中青年科学工作者提交  相似文献   

4.
核幔边界地形结构以山崩、滑塌或浊流方式的部分崩塌,可导致外核和下地幔温度的突然变化。尽管这些塌陷现象是一种假想,然而调查这种潜在的结果是令人感兴趣的。这些事件所产生的下降流可破坏地核对流并触发地磁偏移和倒转。由内核冻结产生的漂浮沉积物被假想可重建山崩结构。大山崩可触发地幔热柱。来自地球外的倾斜撞击给核幔边界以高剪切力,并能同时触发一次或多次山崩,从而观察到陨石坑、玻璃陨石与磁场倒转之间的巧合。触发的山崩可以解释最大著名火山区(翁通爪哇高原)的形成和始于35Ma白垩纪的地磁静止期之间的巧合以及所报道的大型溢流玄武岩和生物灭绝之间的巧合。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资料分析和模型计算,得到地球自转速率长期减慢趋势和周期波动规律的形成原因.潮汐摩擦是地球自转减慢的主要因素,重力分异和圈层角动量交换是地球自转周期变化的主要因素,重力分异造成的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是地壳自转变化先慢后快的特殊因素.重力分异将一个均匀的自转地球变为分层的差异旋转地球,在质量向地心集中的同时,自转动能也向地核集中,使地壳和地幔自转变慢,使地核自转变快.圈层角动量交换将地球自转动能变为热能,积累在核幔边界,使地壳和地幔自转变快,地核自转变慢.核幔边界积累的热能周期性使外核热膨胀,为热幔柱和火山活动提供了能源和动力,火山活动高峰对应地球自转加快是证据.计算模型表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规律和历史记录证明重力分异和圈层差异旋转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动力,受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约束,地球体积不会有较大的胀缩,国内外测量结果证实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6.
1715—1980年的核—幔边界磁场图,揭示出了磁场的静态特征、以及在大部分核—幔边界上不存在西向漂移现象。这种静态特征说明,地核中的流动是和地幔热耦合的。本文研究了各种耦合机制,并预言在核—幔边界上存在着横向不均匀性。这促进了用地震方法和大地水准面方法得到的下地幔和核—幔边界模型的比较,虽然要与分辨率很高的磁场进行详细的比较,它们的分辨率普遍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7.
电导岩石学:原理、方法和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导岩石学是国际地学界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主要是通过高温高压实验,在有效控制温度、压强、成分和氧逸度等参数的条件下,对硅酸盐矿物的电导率进行测定,并把有关结果和地球物理学电磁探测的结果相比较,从而为正确认识地球深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动力学过程提供制约.根据近年来的文献报道,本文综合评述了电导岩石学研究工作的主要原理和方法,并就下地壳、上地幔、地幔过渡带、下地幔和核幔边界一些主要组成矿物电导率的实验测定进展及其对深部地球电导结构的制约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地球内部压力变化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球内部的压力远比人们预想的要高得多,地心处的压强为无穷大,在重力分异过程中,地壳地幔减压膨胀(吸热),地核增压收缩(放热),核幔边界是热交换界面,热幔 核幔边界生成。  相似文献   

9.
为了确定一段时间以加强全球地震台网观测资料的收集和传播方面的国际合作,现正制定一项国际地震观测期(ISOP)计划。该计划是由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内的地球深部研究委员会(SEDI)、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联合会(IASPEI)以及岩石圈协会间委员会(ICL)联合发起的。这项计划是在认识到精确的走时观测在约  相似文献   

10.
全球扰动场源的研究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舸  李斐 《地球物理学报》1997,40(2):193-201
作为大地重力学反问题研究的实际应用,本文计算了全球扰动场源.在参数选择、赋值模式上,首先考虑到地球的成层结构与密度异常分布.研究表明,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一性主要体现在岩石层块体内部,并一直延深到幔核边界;地壳中的构造活动与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状态相关.从大地构造学的角度,分析对比讨论了扰动场源所揭示的地球深部地质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1.
下地幔体积占地球总体积50%以上,对地球的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早期研究认为下地幔的组分比较均一,但1970年代以来,地震层析成像揭示了地球的深部速度结构,发现下地幔存在很多复杂的波速异常区.进入21世纪以后,台阵数据的积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我们能够进一步约束这些下地幔波速异常区的空间范围和波速结构,由于这些异常结构通常与俯冲板片和地幔柱等有紧密的联系,了解这些波速异常体的精细结构对于古板块的重建和地幔动力学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总结了近30年以来利用地震数据研究下地幔异常体的方法和结果,详细地描述了不同类型的波速异常区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情况及其特征,并逐一分析了不同类型波速异常构造体的成因.下地幔LLSVP主要有两个,分别是非洲LLSVP和太平洋LLSVP,它们在横向上可扩展至数千千米,垂直方向上从核幔边界的高度超过1 000 km.现在观测结果发现LLSVP边界处的速度突变较大,主流的观点认为含有成分异常的热化学作用形成了LLSVP. ULVZ位于下地幔底部,其横向扩展大部分小于1 000 km,但部分ULVZ的范围可以超过1 000 km,高度仅为十几到几十千米,相应的S波速度异...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一书,由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领导的编写组编写,并即将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地壳上地幔探测是地球物理学的基础工作,它不仅可以从静态角度了解地壳上地幔的结构构造、物质组成、物质状态,而且还可以从动态角度研究地球的动力学、动力史,研究深部地质作用原理,探索地球深部运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四年来利用各种地震震相与地震技术广泛地研究了地球内部的深部构造。大部分研究着重围绕在对地核和地幔横向速度非均匀性的定量的三维描述上。据认为,这些非球面的速度变化是与对流过程有关的热和结构的非均匀性的直接体现。地球深部横向速度变化第一代全球模型的提出,提供了反映非稳态热对流系统的大尺度构造的令人神往的图象。地幔上部400公里的深部具有最强的横向速度变化,横波速度达±10%。不要求先验区域化的面波分析表明,地面构造区域与地幔顶层的速度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上地幔200公里深部的热和对流状态可从板块构造的角度得到可靠的解释。由于海洋和活动构造区域的速度构造差异一直延续到400公里的深度,上地幔模型证实了大陆有深根的论点。在400到670公里的过渡层以及整个下地幔内,测得波长很长的横向速度变化为百分之几。这些深部的变化与地表构造没有多少对应关系,现正开始尝试对其性质作出解释。地幔最下部200公里(D″域)的横向速度起伏与在上地幔中的那些起伏是类似的,并且有证据表明,D″层顶部存在着明显的速度不连续性。能粗略反映岩石圈面目的、结合热和结构的边界层是对这种异常区的可靠解释。核-幔边界似乎有显著的(10公里)长波长起伏,这大概是由来自深地幔对流的动力学应力来维持的。内核可能有强的横向非均匀性或轴对称各向异性,从而表明了其复杂的热和结构的状态。在描述地幔内短周期体波频带的非弹性衰减的频率依赖性的特征方面已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用于远震 P 波衰减因子的模型是收敛的,即适合于1赫的 t~*值是0.7—1.0秒,而适合于4赫处的 t~*值为0.4—0.6秒。衰减的区域性变化也正在慢慢地被认识。  相似文献   

14.
1.前言地球基本磁场随时、空有一个周期性的、长期缓慢的变化。一般认为,这种变化来源于地核内部或核幔边界,因此,利用地磁场的这种长期变化的规律,可以研究地球内部物质的  相似文献   

15.
旋转椭球型地球的固体地幔与液态地核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逆向本征模通常称之为地球自由核章动,自由核章动的品质因子(Q值)能有效反映核幔边界层能量耗散特征,与核幔边界的黏滞度密切相关.本文首次利用全球地球动力学计划网络23个台站27组高密度采样的高精度超导重力仪器观测数据,采用迭积技术,确定了自由核章动参数Q值,进而计算了核幔边界的黏滞系数.数值结果说明获得的核幔边界动力学黏滞系数达到103 Pa·s量级,与加拿大科学家Smylie等利用VLBI观测资料获得的最新结果一致,这说明重力技术是有效应用于研究地球深内部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6.
5 外围层很明显,岩石层和软流层已经失去了它在现代地质学和地球化学文献中最初确切的地球物理含义。很难讨论OLB,CFB和MORB储层可能位置,因为现在预想它们与岩石层、软流层、上地幔和下地幔有联系。富集的、亏损的和较少亏损的岩浆很可能都起源于上地幔。甚至亏损上地幔的主张也需要热柱头或分层的CL在需要热点岩浆时局部补充软流层,或者用各种构造环境中的岩浆解释CL,热柱或下地幔。有一个时期曾经把大陆玄武岩的全部富集归因于地壳污染。那么在通过地壳之前,浅部地幔需要有一些玄武岩和富集方  相似文献   

17.
熊熊  单斌  王继业  郑勇 《地球物理学报》2010,53(7):1594-1604
上地幔小尺度对流是控制区域地球动力学过程的主要机制之一,蒙古-贝加尔地区的一些区域动力学过程被认为与上地幔小尺度对流相关.本文目的在于利用重力资料研究蒙古-贝加尔地区的上地幔小尺度对流,并探讨其与构造动力学的关系.基于区域均衡重力异常与上地幔小尺度对流的相关方程,本文利用区域均衡重力异常资料反演了蒙古-贝加尔地区上地幔小尺度对流流场及作用于岩石层底部的应力场.结果显示,蒙古-贝加尔地区地幔流场及对流应力场呈现非常复杂的图像,流场及应力场分布与地表构造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西伯利亚地台和蒙古褶皱带下地幔流场和对流应力场均较弱,这与这些地区现今较弱的构造活动性是一致的.贝加尔裂谷区下存在地幔上升流,对流应力场呈拉张状态,但应力场的幅值较小(约8 MPa),表明地幔对流不是贝加尔裂谷开裂的主要控制因素.Hangay高原、阿尔泰和戈壁-阿尔泰下存在地幔上升流,对流应力场为拉张状态,这一方面可能构成Hangay高原隆升的深部动力机制,另一方面,也为Amurian板块西边界划分提供了动力背景.  相似文献   

18.
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第19次大会于1987年8月9日—22日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是国际研究委员会(ICSU)17个科学联合会之一,目前已有78个国家参加。IUGG 拥有7个国际协会,分别是  相似文献   

19.
从地幔结构的三维层析成像、上地幔过渡带、核幔边界、热柱和热点、板块运动、消减作用和板块的消亡、地幔的地球化学和岩石学结构等方面,回顾了20世纪地球动力学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探讨了地球动力学研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指出21世纪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岩石物理学家等地球科学家的通力合作,将揭示地球演化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20.
1919年,由天文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等组织成立了国际研究委员会。为使国际研究委员会具有广泛的国际代表性,1931年将其改组成为国际科学联合委员会(ICSU)。这是一个国际性组织,它由17个科学联合会组成,几乎包括了目前人类所致力的每一个科学研究领域。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是国际科学联合委员会(ICSU)17个科学联合会中的一个,它跟国际研究委员会同时创建于1919年,IUGG 致力于地球科学研究以及将其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