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引言兰州地磁台是国家基本台和国际资料交换台站之一。该台现有绝对观测仪器8台,相对观测仪器2套,通常用Askania(570422)仪测量磁偏角(D),用Askania(THM.570707)仪测水平强度(H),用CHD—6型核旋仪测量垂直分量(Z);相对观测仪器为57型,备用仪器  相似文献   

2.
一、概述北京地磁台自1957年正式观测以来,一直使用经典型磁法仪器测量地磁场水平强度(H)的绝对值。1957—1975年间用马丁(Mating)标准地磁经纬仪,1976年至今则用舒米特(Schmidt)标准地磁经纬仪。1978年12月,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九室、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五室和北京地磁台,在北京白家疃台进行了一次多种仪器对水平强度(H)的联合比测,采用舒米特磁经纬仪、CHD—5型国产小核旋分量仪和QHYC—75型大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1993年3月份出现的香河-宝坻地磁异常,于1993年4月份进行了专门的观测研究,内容包括:仪器与测点环境的考察,测点周围磁场梯度测量,布设4个临时台站的连续观测与对香河-宝坻测线进行了3次的加强测量。结果表明,仪器性能稳定可靠,测点环境良好,测点周围磁梯度符合要求。地磁总强度观测资料的差值比较与FFT分析的结果,没有明显异常显示,原有异常已恢复。此地磁异常及其恢复,可能是该局部地区地下应力  相似文献   

4.
兰州地磁台是国家基本台和国际资料交换台站之一。该台现有绝对观测仪器8台,相对观测仪器2套,通常用Askania(570422)仪测量磁偏角(D),用Askania(THM.570707)仪测水平强度(H),用CHD-6型核旋仪测量垂直分量(Z);相对观测仪器为57型,备用仪器为CB3型号。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地震地磁观测系统中广泛应用CHD型核旋仪进行地磁场强度测量。这种仪器较之机械式磁力仪,其优点是灵敏度高,工作效率高,操作简便,无太大的零点飘移,可直读地磁场强度。但是,CHD型核旋仪的实际工作温度范围远远超过了原设计指标。为了提高观测资料的质量,弄清CHD型核旋仪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工作性能,我们在实验室将CHD型核旋仪(不包括探头部分)放在高、低温箱里,测定了晶体部分BW_3型石英  相似文献   

6.
密云水库的构造磁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水库地区的构造磁效应,在密云水库周围布设了221个测点,测点间距为2——5km,测点离水库堤岸的距离为几十米至15km不等,使用G-816型与G-826型质子旋进磁力仪,在1983——1987年期间,每季度观测一次地磁场总强度.地磁与密云水库蓄水的资料分析得到,地磁变化与水库的水位变化、水容量变化的关系系数分别为-(0.280.22)nT/m与-(0.350.31)10-8nT/m3,表明地磁变化与该水库蓄水变化有着较强的负相关.这种较强的负相关可能是密云水库地区地下较强磁性岩石的压磁效应的反映.由于水库构造磁实验是地震磁现象的较好模拟,因此,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相信,在地震活动区布设加密的高精度地磁观测,是能够捕捉到震磁前兆信息的.   相似文献   

7.
王铸  王保银  郭惠敏 《地震学报》1983,5(3):336-347
本文用趋势面分析的方法对1976年8月起在华东鲁、苏、皖、豫交界一带开展的流动地磁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这一分析表明,观测结果主要反映了地磁场的正常变化,趋势变化部分是地磁场长期变化.测区内各测点的长期变化速率不尽相同,而是呈现一定空间分布上的规律性.这一结果与其他资料所得的长期变化空间分布特征相一致.测区内未发现有局部地磁长期变化异常.整个测区的观测精度约3.0伽马,大部分测点观测结果中的残差变化基本在观测精度范围内.但1979年3月2日固镇 MS=5.0地震前后震中附近测点呈现了超出观测误差的可能磁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8.
地磁干扰噪声的实验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查1988年3月前后在北京地磁台附近出现的较明显的地磁干扰噪声,我们在苏家坨—卧龙岗一带布设了8个测点,开展了专门的地磁干扰噪声实验观测。结果表明,该地磁干扰噪声主要是来自香山一带的电磁干扰,其次是北京市的地铁干扰。此地磁干扰噪声出现于每天06~h—23~h(北京时),其主要频谱成分在短周期(T=2—4 m)部分。另外本文的观测研究方法对于监测地磁台站(测点)的环境状况,改正受污染的地磁资料等方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期封面是一幅海洋地磁测量的立体探测场景图,它展示了海洋地磁测量的新技术、新方法.海洋地磁测量以"总场测量"和"矢量测量"等不同测量方式在海域的不同空间位置上采集地磁场信息,探索地球奥秘.具体的工作模式分别有:①卫星磁测、②船载固定翼无人机磁测、③船载三分量磁测、④海面磁测、⑤海面无人艇磁测、⑥近海底深拖磁测、⑦长航程AUV磁测、⑧海底地磁日变观测、⑨海底地磁场矢量观测和⑩超长锚系的海洋地磁观测潜标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辽宁地区流动地磁的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探讨了影响磁测精度的各测点与通化台之间的通化距离、经度方向距离等因素对磁测精度的影响情况。为提高流动地磁观测的磁测精度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1958年以来:北京地磁台一直采用马丁(Mating)磁经緯仪提供观测数据。经使用发现,马丁仪的H、Z月均值有明显的与地磁场季节变化无关的年变化,为此通过分析该观测仪与核旋仪重迭观测时期的H、Z、F月均值之差和观测温度月均值的相关关系,找出修正马丁仪观测值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改正后马丁仪的月均值与核旋仪月均值之差的均方差为±3~γ,改正值与标准观测仪的实际比测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燕郊等测点迁移优化与地磁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优化地磁观测条件,开展了燕郊、夏垫等测点迁移工作;按照测眯迁移原则与实施技术方案,完整地收集并整理了地质构造与地球物理等方面的基本资料;进行了野外实地勘察,磁场梯度的测量,确定了新测点,在新老测点上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地磁场对比观测;应用多种方法分析研究了地磁对比观测资料,结果表明,新老测点与有关测点的地磁变化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并得到了新老测点之间的地磁数据的按点差。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研究震磁前兆与地震预报,在京西地区布局了2×50个测点,使用 G—826与 G—816磁力仪,以2分钟采样率观测地磁总强度,每个季度观测1次。利用1987—1989年京西地区地磁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地区地磁总强度的时空变化,频谱特性及其幅比变化。结果表明,存在地磁变化的小尺度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与区域地质构造、地下介质电磁特性、局部应力状态等因素有关;在小区域范围内,地磁总强度频谱形态相当一致,但其频谱幅比的时空变化与周期、区域特征有关。分析探讨这种地磁时空变化与区域特征,可能是探索地磁预报地震方法的一条途径,今后应当加强观测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推进野外磁测工作,于1988年9月份对京津与河北地区的地磁测网进行了野外考察与实验观测。结果表明,磁测布局与测点选设基本合理;所用的磁力仪性能稳定,但MP-2磁力仪的观测值应进行仪器差改正;磁测资料的通化台应选在100—200km之内。此外,提出了供今后磁测工作参考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四川巴塘,小金等地震的地磁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流动地磁测量布设于鲜水河断裂带的甘孜—泸定一带,共103个测点,观测地磁总场F的变化。1985年—1989年共测6期。本文利用多台平均差值法及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的结果表明,在1989年巴塘、小金及石棉等中强地震前,差值曲线有6—8nT的变化,把磁总场F年变增强方向由东北转向西南,转折时间为1987—1988年;泰勒多项式的α系数及残差分析结果也有相应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地下核爆炸前后的地磁观测及其结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詹志佳  高金田 《地震学报》1992,14(3):351-355
为研究震磁效应,在我国西部地下核试验现场布设了17个测点,于1983年9-10月间进行了地磁总强度的观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在离地下核爆炸点3.8——140km 范围内,各测点地磁总强度的差值变化在地下核爆炸前后存在异常,最大异常约为1.9nT;而且该异常与各测点至地下核爆炸点的距离具有一定的关系.在地下核爆炸时刻,存在2-3nT 地磁总强度的异常变化.这一结果对震磁关系与地磁预报地震的探索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磁变仪基线值的离散程度,是衡量一个地磁台观测误差大小的一项判断依据。泰安台自测绘磁变仪基线值图以来,离散度一直较大,用地磁经纬仪CJ6/800—23(以下简称CJ6)测定D,算出的基线值D_B平均月均方误差一般在±0.3′左右;CJ6质子旋进式磁力仪(以下简称核旋仪)测定H,算出的基线值H_(B1)、H_(B2)平均月均方误差一般在±2.5nT左右(见表1、图1)。  相似文献   

18.
依据GB/T19531.2—2004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第二部分电磁观测,及DB/T9—2004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磁台站)相关要求,应用G856质子旋进磁力仪,对拟建设的黑龙江省同江地磁台观测场地,采用30km十字剖面跨度测量和场地200m×200m、100m×100m密跨度方法进行勘选测量,通过对测量结果的分析,给出勘选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12年7月间,在北极地区布设了3个测区,共有33个地磁测点.在这些测点上,测量了地磁总强度,获得了宝贵的北极地区地磁数据.测量数据显示,地磁总强度最高为54978.1 nT,最低为54515.8 nT;所有测点地磁总强度的平均值为54750 nT.与第11代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11)定量比较的结果表明,北极地区地磁总强度的测量值与IGRF-11相应计算值比较接近,但有差异;它们之间的差值△F,北极地区1号测区△F=-185.2 nT,其差异大;2号测区△F=-58.7 nT;3号测区△F=9.4nT,其差异小.北极地区地磁总强度与IGRF-11的差异是由IGRF-11的局限性、地磁局部异常与地磁观测误差等因素引起的.  相似文献   

20.
依据GB/T19531.2—2004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第二部分电磁观测,及DB/T9-2004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磁台站)相关要求,应用G856质子旋进磁力仪,对拟建设的黑龙江省同江地磁台观测场地,采用30km十字剖面跨度测量和场地200m×200m、100m×100m密跨度方法进行勘选测量,通过对测量结果的分析,给出勘选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