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正>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成立于1983年,原名为"江西省鄱阳湖候鸟保护区",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更名为"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职能是保护以白鹤为代表的珍稀候鸟和湿地生态环境,开展与生态保护相关的科学研究,科学地、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区位于江西省北部,赣江、修河的交汇处,辖9个独立的湖泊及其草洲(大湖池、常湖池、朱市湖、沙湖、蚌湖、大汊湖、中湖池、象湖、梅西湖),总面积22400hm~2。  相似文献   

2.
<正>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要保护好鄱阳湖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江西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决策,打鄱阳湖牌、打生态牌,既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又能充分发挥江西的主要优势。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范围是以鄱阳湖为核心,以环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强化三带(生态保护带、生态恢复带和生态控制带)、构建四区(按主体功能划分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构筑高层次的生态经济圈。战略定位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  相似文献   

3.
建设绿色矿山是加快推进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实现资源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路径,是保护生态环境,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乌海包钢矿业公司石灰石矿从厂容、厂貌改善、矿山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矿山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成功申报自治区级绿色矿山。  相似文献   

4.
鄱阳湖湿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鄱阳湖湿地是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对调蓄长江洪水、候鸟与湿地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湿地保护、恢复与湖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随着退田还湖的实施而突现。文中在对鄱阳湖湿地主要生态功能、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 ,提出了湖区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鄱阳湖湿地利用与保护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成效,但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不断深入,湿地利用与保护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为了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坚持生态优先、做到适度利用、统一行政执法、加强科技创新、推进公众参与等是非常重要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鄱阳湖人工控制与湿地生态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小英  胡细英 《热带地理》2003,23(2):105-109
从考察鄱阳湖湿地生态特征入手,探讨鄱阳湖控制工程对湖区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认为只要水位运行调度得当,控湖工程不仅不会破坏湖区湿地生态环境,反而会使湖滩草洲及候鸟越冬环境得到稳定和改善.同时提出了保护鄱阳湖湿地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正>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江西十大美景、中国最美湿地、国际重要湿地,是以白鹤为代表的百万珍稀候鸟的乐园,享有"珍禽王国,候鸟天堂"的美誉,拥有迷人的湿地风光,是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鄱阳湖保护区历经30年的风雨,创造了骄人的成绩。特别是近年来,通过环湖建设大湖池、沙湖、大汊湖、吴城、进贤、余干、鄱阳、都昌、湖口、九江10个保护站,按照"一块大石立门前,两条横幅  相似文献   

8.
<正>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3年,主要职能是保护鄱阳湖以白鹤为代表的珍稀候鸟和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区内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完整,生物资源丰富,有哺乳动物45种、鸟类310种、爬行类48种、鱼类136种、高等植物476种。保护区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0种,国家二级重  相似文献   

9.
<正> 濮阳县2000年底林业总产值达到6043万元,森林覆盖率达17%,生态环境与工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这些成绩的取得同努力实施林业人才、科技、效益发展战略是分不开的。 1.狠抓人才建设,促进林业发展升级。加快由单一农业向农林牧副多业发展的转变,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环境,需要林业各类林业人才的积极参与。濮阳县  相似文献   

10.
国际湿地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64,自引:5,他引:164  
湿地科学是当前国际众多学科学者共同热切关注的重点学科和前沿领域。根据大量最新国际湿地科学研究文献资料中的信息 ,提出了湿地的科学定义和湿地科学的概念。归纳出国际湿地科学研究发展的主要特点 ,即湿地科学历史久远 ,过去发展缓慢而现代发展迅速 ;目前已成为 2 1世纪科学研究的重点学科和研究领域 ;研究内容增多 ,领域扩大 ;综合性增强 ,分化性加大 ;世界湿地科学发展不平衡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湿地研究水平差距逐步缩小。总结了国际湿地科学研究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主要在湿地保护与管理 ,形成、发育与演化 ,古环境重建 ,生态过程与动态 ,生物多样性保护 ,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效应和全球环境变化 ,湿地退化机制、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和人工湿地构建 ,生态系统健康 ,泥炭地与泥炭开发利用、湿地生态工程模式与管理技术和新技术、新手段与新方法应用方面取得突出进展。  相似文献   

11.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吞吐型、季节性浅水通江湖,呈现丰水期和枯水期周期性交替的独特水文节律。近年来鄱阳湖水位波动加剧,在各种因素及2020年特大洪水的影响下,鄱阳湖沉水植物呈退化趋势。综述了鄱阳湖湿地植物种类、典型湿地植物及其适应策略等,探讨鄱阳湖水文水质变化、10年禁渔、采砂等对沉水植物群落等分布的影响,为鄱阳湖湿地植物的保护及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及其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肯定了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成绩,客观分析了西部生态环境存在的生态脆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生态环境整体仍在恶化的现状,强调西部生态环境恶化对全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的损失远比其对西部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直接损失更广泛、更严重,并提出了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西藏高原生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藏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其平均海拔达4 727 m,有"地球第三极"之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高原地形与生态屏障作用对我国乃至亚洲地区生态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基于西藏高原脆弱生态环境和独特生态系统不受破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协调,并对邻近区域环境起到安全保障作用为目的的生态安全进行研究,围绕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原理为指导,采用"3S"技术、野外调查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西藏生态环境问题与成因、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域分异,生态承载力与生态风险对生态安全影响等进行了系统调查与评价.通过多学科综合集成,揭示了生态环境脆弱度、人类干扰度和生态安全空间格局,构建了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体系,为维护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和保障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尝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亚洲最大的水禽越冬地,是白鹤、东方白鹳、鸿雁和小天鹅等珍稀水禽全球最主要的越冬地之一。为保护好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好鄱阳湖珍稀水禽及其栖息地,江西省人民政府先后在鄱阳湖建立了15个自然保护区(国家级2个、省级2个,其余为县级),这15个自然保护区构成了原有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由于县级保护区保护管理功能的缺失,使得原有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需要尝试建立新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新的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由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1个保护管理(监测)站和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站共同组成,同时还包括鄱阳湖区越冬候鸟和湿地联合保护委员会、护鸟员和信息员队伍以及奖励机制。目前,新的网络体系存在新建保护监测站职能不明确和人员不足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护管理功能的发挥。为更好地发挥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的作用,加强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的建设十分必要,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的湿地生态经济区建设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和总结中国湿地保护管理历程和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湿地保护中存在的以下问题:水体污染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湿地经济缺乏支柱产业及品牌、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未能较好地耦合;现有湿地保护形式难以下延,无法实现湿地资源全面保护的目标,湿地保护科学技术含量偏低且缺乏有效转化平台等。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生态旅游、研学教育和特色小镇建设等机遇,提出以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之间呈现失衡发展态势和实现湿地保护与生态产业发展相融合为目标,以生态学和资源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建设由保护与恢复湿地和构建生态环境基底的湿地公园、解决面源污染和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湿地农业、打造生态宜居空间和促进乡村活力回归的湿地小镇组成的湿地生态经济区为抓手,实现在新形势下湿地综合价值的提升,促进一产、二产、三产"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并对其建设理念、主要内容和未来要研究的重点进行了阐述。旨在通过实施湿地生态经济区建设,让健康的生态环境转变成为强劲的生态经济竞争力,实现生态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变,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产业发展相融合的升级。  相似文献   

16.
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劣势分析入手,对低碳经济概念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的4个模式:能源科技创新模式、生产体系改进模式、产业结构优化模式和低碳消费驱动模式。研究认为:优化能源供需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发展新型生产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培育低碳产业群落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动力。引导公众绿色消费,提倡低碳生活方式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发挥森林碳汇潜力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正>盘锦市湿地科学研究所的前身是1954年国家轻工业部芦苇造纸局成立的盘锦市芦苇科学研究所。研究所现拥有农学、生态学、水力学、水产学、植物学、经济学、动物学等专业的正副研究员18人、国务院政府津贴5人。"十一五"以来,研究所紧紧围绕湿地保护与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了多项国家、省、市科研课题研究,并与国内外大学、科研院所开展了多项学术交流与合作,如"盘锦滨海湿地优化养殖示范项目"、"辽河河口区大型湿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示范研究"等;承担了新疆博斯腾湖、宁夏中尉、江苏京杭大运河、吉林石头口门水库、河北北戴河、黑龙江大庆、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上游的战略地位与生态环境功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治谏 《山地学报》2000,18(3):258-262
长江上游地区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具有巨大潜力的地区 ,也是我国主要的生态脆弱地区 ,是实现《全国生态环境规划》 ,将“环境与发展”有机结合的攻坚地段。本文论述了长江上游地区在我国 2 1世纪国民经济发展、长江产业带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以及在我国西南、西北和整个西部地区开发、山区脱贫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特殊意义 ;并从生态环境的过渡性、敏感性和脆弱性 ,长江和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屏障、水资源保护的核心区作用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物种、基因库 ,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响应和影响 ,环境与发展等方面论述了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功能及其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呼伦贝尔草原风蚀沙化的机理研究成果综述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综合分析了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研究的主要成果。认为该区沙源丰富,是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沙漠化土地面积正在快速增长,沙漠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逐步加剧,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特定环境条件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认为沙漠化的实质性科学研究仍然不足,且存在纯技术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在更宽、更深的领域和层次寻找答案。为此需要对草原生态环境演变,生态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开展全方位研究。需要打破传统思维,在资源利用和大型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实施环境关怀、生态地质环境的重新塑造与建设。还指出了保护土壤植物根系生态系统和钙积层对防止草原风沙活动的重要意义,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经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与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研究决定,为了鼓励国内外学者到石林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深入调查、评价石林风景资源的价值和生态环境特点;不断深化对石林的成因、发育规律、演化过程的认识;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与石林风景事业的协调发展,为石林风景名胜区的科学管理、统一规划、严格保护、永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决定成立石林研究基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