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快速城镇化导致城市空间扩张对自然生态空间侵蚀突出,城市增长边界的界定和管控面临严峻挑战。该文利用GIS技术,划定了2010年广州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城市建成区;遵循空间开发导向,确定了非建设用地开发性综合指数;根据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增长规模确定的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非建设用地开发性综合指数,明确城市最适宜开发建设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将最适宜开发建设用地与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建成区归并,确定2020年广州市UGB,大致形成了流溪河以北的机场、花都区连片建设区,珠江以北、流溪河以南和帽峰山等自然山体以南连片建设区,海珠区和番禺区北部连片建设区、南沙区连片建设区等多片集中建设区,总体呈现"中心城区+外围"多个连片建设区的发展格局。研究方法对全国其他城市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有力手段。然而,由于城市周边的耕地质量较高,城市增长边界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冲突。已有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研究大多忽略了城市扩张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冲突,不利于城市周边优质耕地的保护。针对这一问题,该文利用土地系统模拟与优化模型(LANDSCAPE),以武汉市为例,开展了权衡城市扩张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研究。结果表明:LANDSCAPE模型在城市增长边界划定过程中能够权衡城市扩张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既能满足城市增长的需求,又有效避让了城市周边的优质耕地和重要生态用地,实现了城市扩张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空间协调;该文提出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方法可以为快速城市化地区合理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实现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提供方法支撑。建议相关部门应同步划定城市增长边界与永久基本农田边界;同时在城市扩张与耕地保护冲突激烈区域设置耕地保护弹性区,并在该弹性区权衡城市扩张与优质耕地保护。  相似文献   

4.
进行城市空间增长边界模拟研究,对区域有序开发土地资源和有效保护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方法未考虑到现实约束下生态需求对城市扩展的影响,缺乏一定的客观评价.本文以2005年和2015年两期城镇建设用地数据为基础,从协调城市扩展与生态安全的视角出发,借助ArcGIS平台构建改进CA模型,模拟了2025年万州城区的城镇用地...  相似文献   

5.
元胞自动机(CA)在划定城市增长边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往研究多侧重于传统规划理论下约束性CA的应用方面,而在保持景观的完整性及与规划目标(如城市发展方向、优质农田保护及生态环境保护等)的显式结合方面则较为不足。该文以徐州市中心城区为例,借鉴"反规划"理念,运用多准则判断CA模型,通过嵌入生态保护及城市发展方向等规划目标,模拟出徐州市2020年城市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定研究区的城市增长边界;将其与规划结果对比发现,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可为辅助规划实践及城市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境质量的城市增长边界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基于“生态优先”理念,提出一种利用生境质量评估策略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方法。结合ArcGIS和InVEST模型,通过综合评估生境自身及其在威胁情境下的质量,模拟各市独立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再分配及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三类建设用地扩张情景,分别划定2024和2034年的长三角地区城市增长边界。结果表明:研究区生境质量总体呈南高北低格局,平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密度为10 770.604元/(hm2·a),高质生境位于西南地区;根据指标再分配及一体化发展情景模拟的2024年研究区建设用地总量分别为10 583.273 km2和10 489.090 km2,2034年达到13 603.535 km2和13 252.370 km2;模拟的建设用地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并向北部及环杭州湾区域拓展;建设用地指标再分配能从整体上减少建设用地对优质生境的占用,区域一体化发展则能进一步降低城市发展造成的生态压力。  相似文献   

7.
The study of multi-dimensional expansion of urban space(MEUS) addresses the laws of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from all directions and angles. Using Nanjing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constructs multi-temporal, urban three-dimensional models based on RS and GIS technology and then conduct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EUS using plot ratio change maps and MEUS quantitative index for built-up areas. Based especially on the concept of volume growth contribution rat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US in different stag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2000–2004, planar expansion played the main role,the internal potential development(IPD) intensity of the urban built-up areas was relatively large, and the volume growth contribution rate was low; in 2004–2008, planar expansion accelerated, and IPD slowed down; in 2008–2012, planar expansion slowed while IPD intensity increased; the contribution rates of volume growth of urban IPD for the three periods were 22.21%, 24.51% and 73.38%, respectively. This study expands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and the adopted methods are instructive and meaningful for MEUS research.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ill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MEUS laws and help improve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for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land use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8.
城市空间扩展的交通脉动规律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交通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空间扩展呈现新的特点.以济南市为案例,总结城市规模及空间形态与交通模式的脉动变化规律.在不同的交通模式下,济南先后呈现点状、飞地状、轴状和组团状发展形态,而区位优势提升、产业的拉动和乘数效应、机动可达效应和区域协调发展效应则是交通脉动规律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9.
Urban carbon footprint reflects the impact and pressure of human activities on urban environment.Based on city level,this paper estimated carbon emissions and carbon footprint of Nanjing city,analyzed urban carbon footprint intensity and carbon cycle pressure and discuss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bon footprint through LMDI decomposition model.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1) The total carbon emissions of Nanjing increased rapidly since 2000,in which the carbon emission from the use of fossil energy was the largest.Meanwhile,carbon sinks of Nanjing presented a declining trend since 2000,which caused the decrease of carbon compensation rate and the increase of urban carbon cycle pressure.(2) The total carbon footprint of Nanjing increased rapidly since 2000,and the carbon deficit was more than ten times of total land areas of Nanjing in 2009,which means Nanjing confronted high carbon cycle pressure.(3) Generally,carbon footprint intensity of Nanjing was on decrease and the carbon footprint productivity was on increase.This indicated that energy utilization rate and carbon efficiency of Nanjing was improved since 2000,and the policy for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aken by Nanjing's government received better effects.(4) Economic development,popul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re promoting factors for the increase of carbon footprint of Nanjing,while the industrial carbon footprint intensity was inhibitory factor.(5)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decrease urban carbon footprint and alleviate carbon cycle pressure,such as:improvement of the energy efficiency,industrial structure reconstruction,affores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land use control.Generally,transition to low-carbon economy is essential for Chinese cities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粗放的城镇土地利用模式难以为继,控制城市规模、优化空间格局已成为当前国土资源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城市增长边界(UGB)作为一种西方国家控制城市蔓延的技术手段和政策工具已逐渐被引入国内。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梳理并分析了国内外城市增长边界的理论模型、划定方法与实效评价,挖掘未来城市增长驱动力和增长边界制定方法可能的研究方向,为后续研究和未来其在中国的实践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 城市增长边界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古典单中心城市模型,由于国情不同,国内主要关注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和可达性对城市增长的影响,而国外在此基础上还关注公共政策和服务、外部性以及主体间的博弈对城市蔓延的促进或抑制作用;② 城市增长刚性边界划定主要以土地适宜性和承载力评价为基础,弹性边界可采用元胞自动机进行空间辅助模拟;③ 国外城市增长边界的实施效果具有地区差异性,国内目前还缺乏城市增长边界实施效果评价相关方面的研究。因此,城市增长驱动力后续研究应吸纳多源理论,识别不同尺度下其机理特征,探索宏观环境的情景变量对微观环境下“驱动力—城市增长”这一关系的影响。城市增长弹性边界制定需要考虑城乡土地利用转换背后不同情景下主体间的复杂博弈对用地转换在空间上分布的决定作用。为了保证政策的持续性和统筹区域发展,未来需要明确城市增长边界的管理机构,制定对应的法律条款和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1.
Reasonabl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patial resources in the coastal zone not on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quality of the marine economy but also impacts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spatial resources,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epending on the natural,economic,and societal characteristics of a region,research topics such as using relevant methods to divide the coastline,proper spatial development of the coast,protecting coastal zones,and achieving higher spatial resource distribution efficiency have recently become hot topics in geographic research.Most of the scholars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factors and undertake some exploration of the division methods.However,the selection of indicators for a coastal zone needs a different and more scientific approach.There is a need for emphasizing the overall strategy of land-ocean integration in developing spatial resources in a coastal zone.Taking the coastal zone in Ningbo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develops a new evaluation framework and spati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method that is used to divide the coastline and coastal zone.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trategy for the land and ocean,we evaluate the suitability of coastline development.We then propose the spati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of the coastal zone.Finally,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spatial development in Ningbo,we divide the coastal zone into ecological space,production space and living space,and propose adjustment directions and control requirements for the different types of spatial layouts.  相似文献   

12.
省级尺度国土空间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将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荒漠化防治等作为省级尺度国土空间核心生态问题,从生态安全格局维持角度,通过"自上而下"的国土空间生态安全骨架分析和基于遥感与GIS的"自下而上"定量评价,以湖南省为案例探索国土空间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通过单要素低、中、高3种划分情景分析发现,湖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需要在现有保护区的基础上加强生态廊道的保护;洪水调蓄主要以洞庭湖及其淹没区为主;水源涵养能力较强的地区主要是东部、西部和南部的大型山脉地带,中北部的丘陵平原地区相对较弱;水土流失强度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于西部的武陵、雪峰、罗霄等山脉,尤其是大型山脉向丘陵平原过渡地带。基于单要素生态评价的综合划分结果显示,湖南省约有50%的国土空间具有重要生态安全维持功能,且红线范围打破了县级行政区划界限,强调生态保护的自然地理界线,呈空间网状分布的红线格局符合湖南省"一湖三山四水"的生态安全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3.
受城市功能定位、旅游消费驱动等因素影响,旅游城市餐饮产业空间布局具有其自身特征。通过对互联网电子地图POI数据的挖掘,并结合ArcGIS最近邻分析、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和缓冲区分析工具,本文分析了高原旅游城市拉萨市主城区餐饮业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道路交通、旅游资源和人口视角)。研究发现拉萨市主城区餐饮业空间分布总体呈现集聚特征,主要集中在交通发达和旅游资源密集区周边地区;常住人口集聚区域餐饮点同样集中布局,餐饮点密集区与实时人口密集区高度重叠。针对拉萨市城市空间结构、功能定位和旅游发展,文章进一步提出拉萨市餐饮业空间布局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评价的城市生态带划定--以杭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带是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组成内容,其科学识别对于城市空间管控意义重大。从弹性结合刚性的协同模式出发,现有研究缺乏针对生态廊道的空间落实进而导致生态带片状孤立的尴尬局面;缺乏针对城市空间增长的多情景分析进而导致划定成果缺乏动态调整,并受制于政府决策及重大事件等。以杭州市为例,利用Landsat TM影像数据,基于绿色基础设施评价及情景分析,综合划定城市生态带。结果表明:(1)主城区北、东侧建设开发风险相对较低,而南、西、西南需重点保护;(2)生态管控情景中弹性建设面积由20%增至35%,其空间侵蚀能力逐步增强,其中三级、四级管控情景已对区域生态格局造成严重挑战;(3)生态带划定范围包括"北部—临平"生态带(总面积272.17 km~2,占比5.60%.)、"东部—义蓬"生态带(总面积310.21 km~2,占比6.33%)、"南部—临浦"生态带(总面积828.43 km~2,占比17.00%)、"西南部—富阳"生态带(总面积1583.02 km~2,占比32.32%)及"西北部—良渚"生态带(总面积680.42 km~2,占比13.89%)。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学界和民众的广泛关注。对城市空气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对于空气污染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国自2013年初实施新的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PM_(2.5),O_3,CO,PM_(10),SO_2,NO_2等六种污染物被列入监测指标,并由环保部信息发布平台公布污染物浓度数据。本文收集了中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2014、2015年六种污染物浓度数据,基于核密度分析法、空间热点分析法来刻画中国城市空气污染演变格局和集聚形势。通过熵值评价系统,构建了综合空气质量(CAQI)指标,并解析六种污染物对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体上,CO和SO_2是中国大部分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但在不同类型城市表现出明显差异。空气质量较差的城市主要位于华北和华中地区,其中京津冀地区尤为严重。利用一般回归模型、空间滞后和空间误差回归模型探究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气象条件和人类活动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显著,具体表现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因子与城市空气综合质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空间滞后模型结果显示城市空气污染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表明临近城市之间的空气质量相互影响程度较高。因此,本研究建议政府和相关组织应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和深度合作,共同治理城市空气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6.
退化的生态环境一直是全球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尽管此问题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但从自然与人为因素相互作用的角度探讨资源型城市生境质量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机理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唐山市为例,基于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InVEST-HQ模型对生境质量进行评估,利用空间自相关识别唐山市生境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和空间生产理论探讨唐山市生境质量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2019年唐山市生境质量总值为3.45×10~(10)元,每公顷生境质量价值为24435.05元。唐山市生境质量值呈现出"南北偏热,中西偏冷"的分布格局。(2)县域尺度上迁西县生境质量最优,路北区生境质量最差;乡镇单元上上营乡生境质量均值最高,开平街道最低。(3)自然环境条件是影响唐山市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的重要基础因素。城市化和工业化因素是唐山市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的重要外在动力。平均海拔、平均坡度、原材料业密度和人口密度对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的贡献均大于0.40。任意两因子对生境质量的交互作用均为增强。人口聚集、工业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区域成为生境质量低值区,景观格局优美、降雨充沛、气候舒适的区域成为生境质量高值区。空间生产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7.
大多数经济活动发生在城市,城市作为一个区域的增长极,又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珠三角地区尤其是这徉。但是城市为什么会增长?本文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的框架,探讨经济活动密度在城市增长中的规模收益递增效应。文章的第一部分指出了当前理论界在城市规模增长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和不足;第二部分讨论了三个在不同假设条件下关于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增长、经济活动密度与城市增长的模型;第三部分采用珠三角地区和香港的数据资料对理论模型的主要部分进行了回归分析和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不管是在外部经济模型还是在外部经济前提下再考虑企业的垄断竞争或考虑人力资本的模型中,区域增长极的经济活动密度既是集聚的结果,反过来它又促进规模收益递增从而加速增长极的增长。因此经济活动密度在一定的递增区间内可以成为城市的主要内生增长源。本文既对廖什用市场密度来确定城市体系区位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又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指出了一条以点轴经济系统带动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为例,采用比较分析法、问题导向法以及理论分析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全面探讨城市空间扩展的时空特征的基础上,从区位组合效益、空间集聚程度和职住分离现象分析了城市新区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基于精明增长理念,提出了紧凑式的城市空间布局、公共交通优先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混合功能的土地开发模式3种城市新区空间结构优化的有效途径,为滨海新区乃至我国其他城市新区的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森林公园可为居民提供重要的游憩和旅游服务。了解居民对于森林公园游憩价值的感知,对于居民参与森林的规划和管理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658名受访者进行问卷调查,探析上海森林公园三个维度的游憩价值:生理、心理和社会维度,并通过多重对应分析(MCA)考察不同维度游憩价值与居民社会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上海森林公园最重要的游憩价值是心理维度价值,最不重要的是社会维度价值;2)在郊区和农村的森林公园游憩价值的差异方面,农村的森林公园在社会维度价值的得分明显高于郊区森林公园,郊区森林公园在心理维度价值的得分高于农村森林公园;3)在森林公园游憩价值与居民社会变量之间的关系方面,总体上女性和青少年群体对于森林公园游憩价值的赋值高于男性和老年人群体,受教育程度较低或收入较低的居民对于森林公园游憩价值的赋值高于受教育程度较高或收入较高的居民。研究结果揭示了上海森林公园不同维度的游憩价值特征,可为城市森林资源的合理规划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翟青  甄峰  陈映雪 《地理科学》2015,35(10):1265-1271
信息技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一直是地理学关注的话题。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普及应用,地理学者开始将研究视角从空间转向网络用户。引入信息科学领域的“地理关联”概念,通过南京居民问卷调查获得973个样本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尝试从微观个体角度探索基于居民个体的虚-实空间的关联指标。结果发现:居民信息化程度、居民信息化认知、居民信息化习惯、居民流动性是微观层面虚-实空间关联的主要指标;居民流动性是空间关联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其次是居民信息化认知、居民信息化习惯、居民信息化程度;工作地是最能展示网络空间与实体空间紧密关联的场所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