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2021,(4)
随着全球性发展问题的不断涌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由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结构复杂、组分多元、动态开放等特征,在保护实践中存在遗产构成要素不清楚、保护红线不明确的现实问题。本研究界定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关键要素的概念,提出关键要素识别的概念框架,并以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为例开展关键要素识别的实证研究,并对利益相关者的排序原因做简要归纳分析。研究表明:(1)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的关键要素为粮食作物、稻米品种多样性、梯田修建技术、哈尼族传统节日、哈尼族传统饮食与原始森林;(2)经营人员与外来游客的认知偏向微观视角,地方官员偏向中观视角,科研人员则偏向宏观视角。在红河哈尼梯田的研究表明,该概念框架能够有效识别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关键要素,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提供结构化与要素化的理论视角,同时,利益相关者群体对于关键要素的认知层次反映其潜在的行动策略,应注重政策措施在微观与宏观层面的协调性,以平衡不同人群的利益诉求,并激发其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梯田已成为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哈尼梯田作为传统农业具有丰富的农业甚至生态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值得关注和研究。从哈尼梯田自然地理特征及形成、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方面、水资源、哈尼梯田文化与旅游5个方面总结了目前关于哈尼梯田的研究。在回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展望哈尼梯田方面今后的研究,对现有研究表明关于哈尼梯田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哈尼梯田的进一步研究,将对促进哈尼梯田的遗产价值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4.
《热带地理》2020,(4)
以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哈尼梯田核心区域2个典型的旅游村寨(大鱼塘村和普高老寨)为例,对两村寨利益相关者从网络凝聚性、网络互惠性、网络核心边缘、网络传递性、网络经纪人等5个方面展开关系数据分析,结果显示:1)大鱼塘村压力集团内部、压力集团与社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关联性和联系的紧密性不足;2)两村当地政府和压力集团与社区之间的互惠性低于整体平均互惠性;3)两村利益网络中边缘结构较核心结构更加明显,这导致了利益关系的不平衡;4)两村当地政府利益集团传递性相对较低,当地社区传递性最高;5)两村中利益集团间缺少部分协调人、守门人、代理人、联络人等角色。最后提出相应建议:1)提升哈尼梯田利益关系由弱利益关系转变为强利益关系,改变利益集团间核心边缘利益关系格局;2)进一步加强各利益集团内部及之间的关联性;3)加强以企业和政府机构为顶点的组间利益传递,让利益流动逐步打破哈尼梯田利益集团之间的核心边缘关系结构;4)重点加强社区在利益关系网络中的参与机会与权力,对社区进行增权;5)利益集团内部要重点培育协调人和顾问角色,利益集团之间要重点培育企业与政府、社区、压力集团之间的守门人、代理人和联络人角色,以及社区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守门人、代理人角色。 相似文献
5.
《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2021,(4)
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浙江省,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代表。它的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历史悠久,是一个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农区,孕育了以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的农耕文化,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目前浙江共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项与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2项,不仅遗产数量全国最多,而且遗产保护成效显著。本文以浙江省为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总结15年来浙江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在农民增收、文化传承、产业升级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在政府推动、社区主动、企业带动、科技驱动、社会联动等方面所积累的经验。进一步地,针对当前遗产保护存在遗产地管理不完善、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缺少专项保护经费、省级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完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管理机制;(2)开展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3)加大农业文化遗产科普教育和文创产品开发;(4)开展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认定工作;(5)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给予实质性扶持和投入。研究可为浙江省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定指导,同时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6.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6,(2)
解说系统的信息流效率是评价解说系统的一个新途径。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基础数据,运用基于信息流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并结合实地调查对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地的解说系统现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遗产地解说系统的信息流效率一般,未能达到理想状态,导致该系统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各项功能,不能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解说服务。同时,对解说内容和媒介的评价结果也为一般,反映出游客在遗产地所能接收到的关于哈尼梯田自然与文化的信息量处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7.
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的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人口急剧增长,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气候变化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农业和生物多样性的未来,而传统农业的智慧与经验值得借鉴。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旨在通过保护这些具有价值的传统农业系统来促进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旅游被认为是动态保护途径之一,不但能促进遗产地的经济发展,还能为游客提供认知与学习农业文化遗产的机会。然而,不当的旅游发展将会影响当地的文化与生活方式,不但会威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会对这些独特的农业系统带来潜在的破坏。因此,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的适宜模式应当是以农业为基础的。本文基于农业多功能性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框架,通过对农业多功能性的定量评估和农业和旅游业间关系的定性分析,提出了我国的4个遗产地旅游发展建议。同时,该框架还能为不同利益相关者决策其农业文化遗产的多种功能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9.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经济评估概念框架:以中国稻鱼共生系统为例(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Sonja BERWECK Parviz KOOHAFKAN Mary Jane Ramos dela CRUZ 闵庆文 焦雯珺 孙业红 刘某承 《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2013,4(3):202-211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是2002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农业文化遗产地往往被认为比非遗产地更具经济价值,但目前还没有经济学分析来证明这一点,也没有任何针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复杂的经济性能标准来长期监测其经济功能。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经济评价方法,可用于遗产地与非遗产地之间比较。为此,本文选择了成本效益分析(CBA)方法。鉴于数据可得性的限制,经济分析的框架应该包括分析的方向、假设和数据要求,由此指导未来对GIAHS的经济评价。本研究选择中国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作为案例,根据数据可得性并针对不同活动(旅游,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销售产品)以及相似系统间比较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10.
哈尼梯田遗产区乡村聚落景观及其演变——以云南元阳全福庄中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3年6月列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区内的乡村聚落景观--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全福庄中寨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和GIS制图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哈尼聚落景观的组成要素与内部结构、景观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结果表明:1)哈尼聚落景观的边界以实际存在的树带和树门来分离精神世界里人和鬼魂的地域空间;聚落内部受地形和血缘关系影响形成组团式结构,传统民居以蘑菇房为代表;2)聚落具有独特的文化景观要素--用于祭祀和祈福的寨神林、用于娱乐和晾晒粮食的磨秋场以及用于生活取水和祭祀的水井,它们体现了哈尼族崇拜自然的宗教文化体系;3)哈尼聚落景观的空间格局具有森林在上、村落居中、梯田在下、水系贯穿其中的特点,聚落的选址正是基于景观空间格局与适宜人居和便于到达梯田耕作的特点选定;4)哈尼聚落景观在空间演变方面具有独特的分寨和“地名连名”制特点,聚落用地在50 a间扩大了近10倍,而蘑菇房的周边和内部结构则出现了多向演变的趋势,其中现代砖混房屋的比例正呈急剧增加趋势;5)哈尼聚落景观作为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的组成要素之一,在维系遗产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传承与保护哈尼聚落景观成为当务之急,未来应注重聚落空心化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2021,(4)
为了解和掌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实施10年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环境等发展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本研究通过历史资料收集、样地调查等方式,收集整理遗产地2005–2013年相关数据,开展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态效益评估。结果表明:(1)GIAHS项目实施,遗产地传统水稻品种基本保持稳定,其它农作物种类基本保持不变,果树和药用植物品种发展较快。随着遗产地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种类和丰富程度都有所增加,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白鹭和野猪的不断增多。(2)青田县方山乡河流、森林、城镇和荒地生态系统面积增加,其中城镇生态系统增加面积最大,达到20.30 ha,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增加了7.29 ha;湿地、水库、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面积减少,其中草地生态系统面积减少最大,达到28.87 ha。从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服务功能价值变化来看,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增加最多,达到9.20万元/年,河流和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有所增加,但并不明显。(3)稻田土壤养分、稻田水质没有明显变化,稻田病虫害没有明显增加,各项监测指标远远好于标准值。农村改路、改水、改厕和村庄绿化、亮化和美化,极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民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2.
Kazem VAFADARI 《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2013,4(3):220-230
本文以于2013年5月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试点的国东半岛为例,探讨了日本tameike灌溉池塘成为农业文化遗产的潜力。"tameike"是这个地区主要用来储存泉水或者短小急流的一种小型池塘。国东的tameike建造与当地的水稻种植和林业发展关系密切。许多现存的灌溉池塘均建于江户时期(1603–1867),直到战后这些池塘都是通过传统农业技术进行管理。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这些灌溉池塘的用途和生态系统功能迅速减少。目前,灌溉池塘的总数只有明治维新前的近三分之一。GIAHS项目试图重新评估这些灌溉池塘的生态系统功能和相关知识体系以振兴当地农业。本文基于文献调查和实地研究,提出合理管理灌溉池塘可以成功使这种资源循环利用的文化恢复生机,而这正是国东地区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2016,(3)
自江户时代开始,日本修建了数以万计的灌溉用蓄水池来作为山区地带水田的水源。由于日本农村的衰退,很多日本的灌溉用蓄水池都不用而荒废了。最近,灌溉用蓄水池由于其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所提供的生态功能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上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学术界对小规模的灌溉用蓄水池方面的研究好很少。本研究的目的是使用日本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石川县能登岛为例来论述小型灌溉用蓄水池的使用和管理的现状。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农业遗产地的能登岛地区仍然对灌溉用蓄水池实行传统的共同管理模式。该研究最重要的发现是,灌溉用蓄水池用水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减轻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水稻收成的损失,比如遇到极端气候的大干旱。但是,灌溉用蓄水池的共同管理模式面临的威胁包括农业人口的急剧减少,大量兼职农民的存在。因此,在讨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保存价值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小规模灌溉用蓄水池的传统管理方法和灌溉用水的使用分配方面的传统知识对当下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2021,(4)
本文基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基本遴选标准和粮食与生计安全的研究动态,尝试性地构建了适用于GIAHS的粮食与生计安全评估框架与指标体系,并选取位于青藏高原地区的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为案例进行了实证评估。就整体评估结果而言,该系统内农户的粮食与生计安全状况处于中等水平,评估值为2.91,距离较好的粮食与生计安全状况仍有差距。其中,农户的粮食安全状况处于中等水平,评估值为1.43,但核心食物产品安全普遍较差;农户的生计安全状况则相对较好,评估值为1.48,但生计资本安全状况普遍较差。同时,农户从事的经济活动越单一,其粮食与生计安全状况越差;经济活动越多元,其粮食与生计安全状况越好。然而,核心食物产品和生计资本分别是该系统的"关键要素"和农户维持生计的重要基础。因此,为保障和提升该系统内农户的粮食与生计安全,应当以重点改善农户的核心食物产品安全和生计资本安全为目标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传统农业系统环境胁迫应对措施分析——以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地为例(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影响的不断加剧,农业发展也正承受着强大的生态环境压力的胁迫,严重威胁到粮食安全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今农业依托现代化生产技术虽在短期内可以有效降低甚至避免环境胁迫对农业生产的限制和影响,但是,从长期及系统角度考虑也给农业生态系统带来了许多生态危机。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胁迫应对措施必须充分考虑生态保护这一重要前提。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传统农业系统依托其独特的农业系统结构,包括土地利用方式、水利设施、传统作物等,较好实现了农业系统与当地自然条件尤其是胁迫因子之间的匹配。基于灾害系统理论,对比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系统及普通农业系统的环境胁迫应对措施。敖汉旱作农业系统(2012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种植结构以与当地水分条件匹配较好的谷黍等耐旱型作物为主,通过降低承灾体(农作物)的脆弱性,较好地在承灾体一环实现了防灾减灾的目的,实现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与缺水环境的共存。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2010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依托于独特的水土利用方式和林—寨—田—河垂直分布的景观格局,通过重塑孕灾环境,有效避免了旱灾的发生。此外,农业文化遗产地传统农业系统凭借丰富的田间作物多样性、遗产地品牌效应及农业景观资源等,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系统的经济价值,进而削弱了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可见,传统农业系统的胁迫因子应对措施充分考虑了系统的自然调节和自发性,既可较好地避免灾害的发生,又保证了系统生态安全,是立足生态保护基础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作为农户生计结构基础的生计资产状况是其拥有选择机会、采用生计策略和抵御生计风险的基础,也是获得积极生计成果的必要条件。准确量化农户生计资产可以从本源上对农户未来发展态势进行识别,对掌握农户的生计脆弱性、生计策略以及了解农户的生计现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地处西部山区的遵义市为研究区,釆用分层抽样方法与参与式农村调查评估法收集农户的生计资产属性和生计策略等相关数据,构建了农户生计资产指标评价体系,对不同生计策略类型农户的生计资产特征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生计策略农户的生计资产总值差异较小,主要是因为不同类型生计资产的拥有结构上差异较大。(2)纯农户拥有较多的自然资产和物质资产,但其人力资产、金融资产和社会资产较匮乏。(3)非农户和兼业户拥有较多的人力资产、金融资产和社会资产,但拥有的自然资产和物质资产较匮乏。 相似文献
17.
《地理学报(英文版)》2019,(1)
Glaciers and snow are major constituents of solid water bodies in mountains; they can regulate the stability of local water sources. However, they are strongly affected by climate change.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using glacier and snow datasets to analyse variations in glaciers, snow, water storage, and runoff. Three typical river basins(Aksu, Kaidou, and Urumqi Rivers) were selected to interpret the impacts of glacier and snow changes on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The results exhibited a nonlinear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glacial retreat rate and area, demonstrating that small glacial retreat is more sensitive under climate change. Further, the glacial retreat rate at the low-middle elevation zone was seen to be faster than that at the high elevation zone. The regional average terrestrial water storage(TWS) decrease rate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was –0.7±1.53 cm/a during 2003–2015. The highest TWS deficit region wa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which was closely related to sharp glacial retreats. The increases in glacier and snow meltwater led to an increase in runoff in the three typical river basins, especially that of the Aksu River(0.4×10~8 m~3/a). The decreasing and thinning of areas, and increasing equilibrium line altitude(ELV) of glaciers have been the major causes for the decrease in runoff in the three river basins since the mid-1990 s. Therefore, the results reveal the mechanisms causing the impacts of glaciers and snow reduction in mountains on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under climate change,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the mountainous river basins. 相似文献
18.
《地理学报(英文版)》2019,(2)
Rice(Oryza sativa L.) is the most important staple crop of China, and its production is related to both natural condition and human activities. It is fundamental to comprehensively assess the influence of terrain conditions on rice production to ensure a steady increase in rice production. Although many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impact of one or several specific factors on crop production, few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direct influence of terrain conditions on rice production. Therefore, we selected Hunan Province, one of the major rice-producing areas in China, which exhibits complex terrain conditions, as our study area.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statistical data, we applied spatial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errain factors on rice production in terms of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paddy fields, the ric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the final yield. We found that 1) terrai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addy fields at both the regional scale and the county scale; 2) terrain controls the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sunlight and soil, and these three environmental factors consequently directly impact rice growth; 3) compared with the patterns of paddy fields and the rice production process, the influences of terrain factors on the rice yield are not as evident, with the exception of elevation; and 4)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addy fields mismatched that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due to terrain factors. Our results strongly suggest that managers should scientifically guide farmers to choose suitable varieties and planting systems and allocate rice production resources in the northern plain regions to ensure food security. 相似文献
19.
20.
对大多数社区型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发展前景而言,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论文以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广西龙脊平安寨为个案,采用田野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通过测算案例地居民对社会文化变化的态度值,探讨了该类型旅游地居民的旅游开发社会文化变化的感知及其对旅游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旅游开发将使农业遗产地的社会文化发生较大变化,且总体上呈正向发展;(2)不同特征居民对社会文化的态度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对变化持积极态度;(3)家庭收入、旅游移民、社会治安、建筑服饰等文化因素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居民对该地未来旅游发展的态度;(4)只要能正确引导、调控和疏导其变化方向,旅游地社会文化变化的负面影响可以减少乃至消除,并促进旅游地更好的发展。论文还对旅游开发中的社会文化影响调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