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四节气的确立 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古代的独特创造,是我国传统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西周和春秋时期,通过圭表测影,已能确定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的时刻。战国时期,又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4个节气。在西汉初年的典籍《淮南子·天文训》中,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备。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了《太初历》,历史上首次把二十四节气完整地订入了历法,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2011年6月22日(夏至日)由中国动手天文教学组织(China Hands—On Universe,简称中国HOU)联合“夸父追日”活动组委会主办的“2011夏至目日影测量活动”得到广大学生、老师和家长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响应(活动通知详见《天文爱好者》2011年第7期)。  相似文献   

3.
6月中下旬,是北半球一年中黑夜最短的时期。今年6月22日是夏至节气,以北纬40°地区为例,当天天文昏影终到次日天文晨光始的间隔只有不到4小时50分钟。黑夜短暂会使我们可用于天文观测的时间缩短。但在夏至前后,午夜时分太阳也会在地平线下不太低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随着6月的到来,北半球逐渐进入初夏。此时,气温比较暖和,从这个角度说适合观星。但是,因为夏至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而夏至前后的黑夜是一年中最短的,因此对观星又是不利的。以北京为例,夏至前后,差不多21:50才能天文昏影终,而凌晨2:40就又会迎来天文晨光始。因此,要在6月观星,一定要能熬夜,还要抓紧时间!  相似文献   

5.
一、简介 我们聪明的祖先很早就开始利用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物体产生的投影来测算时间,例如中国的圭表和日晷。而测量某一物体在正午时刻影长,不仅可以计算时间,还可以求出测量所在地的经纬度、地球周长等等一系列地球参数。本文中的实验测量证实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已知物体原长与影长,结合测量时间与测量日期,就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出地球周长和测量地的地理经纬度。  相似文献   

6.
天文学从一开始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恩格斯指出过:“首先是天文学——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毛主席说:“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我国古代以农业生产为主,很早就积累了大量天文知识,早在殷商时代,就已经知道利用黄昏或早晨出现的星象来确定四季,知道用闰月来调节年的长度,以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西周开始,已经用圭表来测定冬夏至和春秋分,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有名的“古六历”中,已经普遍采用了十九年七闰的闰法,而以365(1/4)日为一年的长  相似文献   

7.
《天文爱好者》2010,(9):94-95
1、(低年组)恒星时。如果地球的公转方向变为自东向西,其他性质和运动状态保持不变,恒星日与太阳日的长短将会如何变化,谁长谁短?恒星日比太阳日长或短多少分钟?需用必要的数值计算加以说明。假设圆轨道。  相似文献   

8.
哈尼族普遍重视的三大节日是砣札札、札勒特和昂玛突。从天文历法角度进行考察,它们是源于古代十月太阳历的安排,前两个是在夏至和冬至的前夕分别两次过“年”。十月太阳历废止后,虽然出于民族感情依然保留,但受外界阴阳合历的影响,其节期发生了变更。另外,昂玛突是农耕礼仪中重要的春祈,与龙头节、社目节、上巳节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9.
上一期我们介绍了几种天球坐标系,这一期本栏目将介绍圭表、日晷和二十四节气。 时刻与时辰 在机械钟问世前的几千年中,漏刻是我国古人用来计时的重要工具,那是一种带小孔的漏壶,水从漏壶里慢慢地漏下,壶内剩水愈来愈少,水面上浮有一支标有刻度的箭杆,水面下降箭杆跟着下沉,由此可计量时  相似文献   

10.
Lageos卫星精密定轨中“类阻力”摄动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Lageos卫星的精密定轨中引入了“类阻力”摄动加速度,以减小沿轨误差的影响。本文讨论了“类阻力”摄动的阻力系数CD的不同计算模式对定轨计算的影响。通过实例计算和分析比较,表明了类阻力系数CD在各个短弧上拟合的值变化较大。在一个月的长弧段内反CD作为常系数拟合求解仅是一种求平均值的近拟方法。类阻力系数CD应采用既包含长期变化又包含若干周期变化的计算模式比较合理,具体计算时该取多少项,应根据选用弧段的长短及精度要求来确定。  相似文献   

11.
日晷的“日”指太阳,“晷”表示影子。日晷是利用日影测定时间的一种仪器或器具,是人类为生存和发展最早创制的天文仪器,为几千年人类文明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日晷主要由晷表和晷面两部分组成。天气晴朗时,阳光倾泻在晷表上,在其下方的晷面上拖曳出一条清晰的影子。随着时间流逝,太阳在苍穹上缓步轻移,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最早的观象台发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山西襄汾县陶寺镇附近发掘出距今约4000年的最早观象台兼祭祀台遗址,它是由观测点、夯土柱和柱间狭缝组成,用于观测日出方位变化,确定回归年长度来制订历法。模拟观测结果表明,位于东南和东北的二狭缝可准确测定冬至和夏至日期,而此二狭缝之间有10个土柱,应象征着视太阳向北和向南每位移一个土柱为一个节气。由此推之,帝尧时的历法特征是将一岁分成20个节气的阳历,上古时的阴阳五行历即十月太阳历是源于它奠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使用一个完整的赤道坐标系来表达恒星位置,赤经、赤纬和分点的概念都是十分清楚的。现存最早的星表是产生于公元前4世纪的石氏星经,后世又对恒星坐标进行过多次系统观测。“运动的天体”(日、月、行星、彗星、流星等)的位置用它们与恒星的相对关系来表示,赤经赤纬很少用到。文中对各种天体的位置表达方法逐一进行了介绍。要搞清这些运动天体的真实位置,就必须搞清古代记录中所用的各种单位和术语,本文对古代常用的角度单位“丈、尺、寸”进行统计分析,得到1尺等于1度的结论。对于古代记录中最常用到的术语“犯”,通过《元史》中800个月犯星记录和《宋史》中100多个土星犯星记录的计算和分析,讨论了它的含义。本文系IAU141学术讨论会《空间参考坐标系》论文。1989年10月发表于列宁格勒。  相似文献   

14.
论彝族新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彝族在一年内要过两次新年,是源于传统的天文历法十月太阳历中原始的阴阳观念,上半年1至5月为阳年,下半年6至10月为阴年,十月历的创立原是以观测太阳回归年的时间长度为基础,参照北半星座的斗柄指向,制定每月36天、10个月360天、剩余5至6天安排过新年的太阳历。本文对北斗星座存在着岁差和自行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证明其不可长期定季节。十月历的原貌应是观测太阳达到北,南回归线时,分别以夏至日、冬至日作为阴  相似文献   

15.
2011年6月2日,一个普通的农历初一清晨,由于临近夏至,天亮得很早。熟睡中的人们不会察觉这天日出时的太阳与以往有什么不同。而此时此刻,天文爱好者已经架好了设备,等待捕捉下这“偏食日出”的美丽画面。  相似文献   

16.
进入六月,除水星外肉眼可见的几颗大行星观测条件都还不错。前半夜的主要观测目标是金星、火星和土星,它们之间的角距离也在逐渐缩小。后半夜木星升起,我们又有机会一睹这颗太阳系内最大行星的风采了。6月21日是夏至节气,当天北半球白昼是一年中最长的,而夜晚最短,且越往北越短。在北极圈以内地区当天太阳将不会落到地平线下,这就是所谓的极昼现象。  相似文献   

17.
论彝族新年     
彝族在一年内要过两次新年,是源于传统的天文历法十月太阳历中原始的阴阳观念,上半年1至5月为阳年,下半年6至10月为阴年。十月历的创立原是以观测太阳回归年的时间长度为基础,参照北斗星座的斗柄指向,制定每月36天、10个月360天、剩余5至6天安排过新年的太阳历。本文对北斗星座存在着岁差和自行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证明其不可长期定季节。十月历的原貌应是观测太阳达到北、南回归线时,分别以夏至日、冬至日作为阴年和阳年的开始,冬天的新年十月年占有4天余日,夏天的新年火把节占有1至2天余日。  相似文献   

18.
正伽玛暴是一种短时标的高能光子爆发现象.通常把持续时间短于~2 s的暴称为短暴,长于~2 s的暴称为长暴.大量观测已经证实,长暴起源于大质量恒星的塌缩,因而与超新星成协.短暴最可能的起源是致密双星并合.目前,伽玛暴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确定其中心引擎究竟为黑洞还是中子星.本文第1章详细阐述了相关进展.数值模拟发现黑洞可产生相对论喷流,因而可作为伽玛暴的中心引擎.然而,有一些观测特征似乎  相似文献   

19.
天狼空间站     
近年来爱好者热衷大口径短焦距折射镜,一是大口径短焦距拥有携带操作便捷,能集中更大范围天空等优势;二是可能还有着追求时尚的心理。本人认为无论是“优势”还是“时尚”,都不应以过分牺牲像质作为代价,除非是单纯的寻彗者。实践证明同等口径、同等材质、同等结构时,“短焦”因相对口径所限,其像质是无法与“长焦”相比的,特别是边缘像差是无法解决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天线口径增大、频率升高,日照热对其性能的影响愈发严重.针对待建的新疆110 m大口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建立其热分析有限元模型,研究天线在夏至日不同太阳时刻的温度场分布特性.结果如下:一天中,主反射面的最高温度可达42.86℃,出现在14时,同时刻撑腿的温度也达到峰值,为41.74℃.背架水平分区温差在5时、18时、19.5时均超过1℃,会对天线指向性能产生较大影响.夜间天线结构温度分布亦不均匀,俯仰结构的温差明显高于其他构件,最大温差为6.42℃,通过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证明了构件的壁厚差异是导致结构夜间温差较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