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孙家沟组穿时性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岩石地层单位穿时的普遍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徐家聪  夏军 《地层学杂志》1991,15(3):230-233,225
<正> 笔者在开展安徽省1∶50万石炭纪岩相古地理及含矿性研究过程中,相继测制了近30条岩相剖面与辅助岩相剖面,发现一个普遍规律,岩石地层单位的穿时是一种普遍现象,其穿时规律与沉积环境的演变密切相关。 石炭纪地层的穿时性,在早石炭世不明显,晚石炭世特别显著,这是由于石炭纪沉积基底受加里东、华力西运动的影响造成的三隆二坳的古地理格局所致,当早石炭世海侵  相似文献   

3.
王海鹏 《地质与资源》2015,24(4):287-294
通过对辽宁省3个地层小区(太子河、大连、辽西)的太原组岩性、生物面貌、上下接触关系的调查,认为辽宁省境内的岩石地层太原组的地质年代在各地是不同的.在太子河地区(包括东部浑江流域的桓仁地区)太原组的年代是晚石炭世,不穿时到其他时代;而大连地区和辽西地区的太原组的年代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是具明显穿时性的岩石地层.  相似文献   

4.
黄土研究近年发展十分迅速,提供了大量年代学数据,使我们对黄土地层界线的穿时性特征看得更加清楚,其表现有如下六个方面;(1)黄土地层底界或黄土与红土(上新世或早,中更新世红土)界线的穿时性;(2)黄土与湖相地层界线的穿时性;(3)不同高度阶地上黄土与冲积层界线的穿时性;(4)同一级别阶地在不同地点黄土与冲积层界线的穿时性;(5)同一阶地上黄土与冲积层界线的穿时性;(6)古土壤上,下界线的穿时性,穿时  相似文献   

5.
廖开立 《广西地质》1999,12(4):11-15
广西环江正灰统罗城组具穿时性在桂北地区罗城组有关资料报道中属首次。文章概述了环江地区相关剖面罗城组岩性特征及古生物组合分布概况,并对该区上,下石炭统进行了划分和对比。  相似文献   

6.
刘书才 《现代地质》1999,13(2):246-247
据山东省地层清理和近年来的区调工作,对该省境内寒武系—奥陶系多重地层划分及其之间关系的共同认识有3种情况:第一,九龙群上部以灰岩为主的地层划为炒米店组,以连续的大套白云岩出现为其顶界;第二,炒米店组之上大套白云岩划为三山子组,自上而下分为a、b、c3...  相似文献   

7.
试论华北板块寒武纪地层的穿时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北板块寒武系馒头组和毛庄组,徐庄组和张夏组,崮山组、长山组和凤山组分别以紫红色泥质白云岩及页岩、鲕粒灰岩和竹叶状灰岩为特征,依次形成于湖—塞卜哈、鲕滩和滩外斜坡环境。若按传统的时代划分,必然得出互相矛盾的古地理解释。按Walther相律,应有大量的紫红色泥质白云岩和页岩,鲕粒灰岩与竹叶状灰岩是同时形成的。无论泥质白云岩和页岩,鲕粒灰岩还是竹叶状灰岩都是随着海侵、相迁移而一个地区,一个地区依次形成,并且它们都是穿时的。  相似文献   

8.
以广西六景、象州大乐、桂林塘家湾及贵州独山与贵阳东北郊乌当剖面为例,在已有的地层、古生物、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层序地层学研究.通过这项研究,认为那高岭组与莲花山组的界线是一年代地层、岩石地层及层序地层合一的界面;论证了大乐剖面应堂组的古琶段与贵州独山剖面的龙洞水组属于下泥盆统的可行性;总结了吉维特阶与艾菲尔阶间多处存在沉积间断面或沉积停滞面的客观事实,确认该界面为一符合实际又易于识别的自然界面,可作为D_2~2 /D_2~1的界面;讨论了存在于不同沉积相中的D_3/D_2界面,认为该界面置于D_2~2上部层序之上的海进体系域顶面,与以牙形类为准确立的界线很接近,但其更利于野外实际工作;对贵阳东北郊乌当剖面乌当组的归属提出疑问,并将其定为吉维特阶早期.  相似文献   

9.
太行山地区寒武系崮山组的穿时性及沉积层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崮山组是以页岩为主的岩石地层单位,在太行山地区表现了明显的穿时性。在井陉地区,崮山组仅限于崮山阶下部的Blackwelderia延限带,厚2-5m,在曲阳地区,崮山组包括崮山阶及长山阶的中部,位于Blackwelderia与Changshania延限带之间;在涞源地区,它包括了崮山阶,长山阶及凤山阶中部,其界线位于Blackwelderia延限带与Tsinania-Ptychaspis组合带之间。  相似文献   

10.
曹云龙 《吉林地质》2019,38(2):16-18
本文主要就吉林省永吉县至磐石市一带石炭系磨盘山组地层穿时的讨论,从沉积的石灰岩特征和所含生物化石特征阐述这套巨厚的石灰岩具有穿时特征,根据不同位置测量剖面及化石对比进一步验证了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本溪牛毛岭本溪组底栖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个体生态研究,详细探讨了各群落的古环境意义,结合剖面沉积相和沉积旋回分析,探讨了相对海平面变化对群落取代的影响。本溪组上、下段沉积时期主要受潮汐作用影响,而中段沉积时期河流作用明显。辽宁本溪地区本溪期底栖生物群落的生态位主要集中在BA1-BA3之间,即潮间、潮上带到潮下浅海环境,沉积最大水深一般不超过60 m。古水深是控制各环境因素变化的重要原因,也是控制群落取代的根本原因。在水深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底质环境、海水含盐度、水动力强度等对群落的内部演替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取代都具有重要影响。底栖生物群落生态位变化和剖面沉积相分析所揭示的海水深度的垂向变化规律,显示该区石炭纪本溪期经历了四次明显的三级相对海平面变化旋回。与华北其他地区相比,本区本溪期多了一次海平面变化旋回,显示该区本溪期海侵较早,该区下部旋回发育时,华北其他地区尚未接受沉积。  相似文献   

12.
郎嘉彬  王成源 《世界地质》2007,26(2):137-145
报道了在辽宁本溪牛毛岭的本溪组命名剖面的本溪组上部牙形刺化石研究的新进展。在该组上部灰岩层中发现Idiognathodus delicatus—I.podolskensis组合为代表的牙形刺动物群。该动物群中Idiognathodus podolskensis,I.delicatus,Neognathodus inaequalis,N.roundyi等晚石炭世莫斯科期标准化石的发现表明,本溪组上部可大体与莫斯科阶的中上部相对比。本溪组下部的时代可能为早石炭世晚期。  相似文献   

13.
平泉地区本溪组和刘家沟组厘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20万平泉幅和1:5万杨树岭幅区域地质图将平泉地区大吉口和南台剖面不整合于马家沟组之上的本溪组地层划为刘家沟组。文章对平泉地区各剖面本溪组进行了岩石地层对比和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测定,发现大吉口和南台剖面与山弯子本溪组具有相似的岩相组合、砾石成分和碎屑锆石年龄组成,在此基础上提出位于不整合面之上的是本溪组,而非刘家沟组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4.
辽东太子河流域“本溪组”涵义的厘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金建华 《地层学杂志》1995,19(3):220-228
根据岩石及化石组合特征,对辽东太子河流域原本溪组进行了重新划分,层序自下而上为:1.木盂子组:代表本区早石炭世晚期地层;2.田师付组:代表本区中石炭世早期地层,3.狭义的本溪组:仅代表原本溪组的上部,时代为中石炭世晚期。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第三纪火山岩年代地层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玉鲸  殷长建 《地质论评》1999,45(7):204-214
本文对吉林省第三纪年代地层、岩石地层、火山事件地层提出了新的划分方案。建立了15个火山事件地层序列。依据区域性地层角度不整合及构造岩浆活动的性质,划分出三个构造发展阶段。对比吉林省及邻区与日本列岛各阶段主要地质事件的特征,获得了第三纪的火山活动构造环境新认识:第一阶段(62~34Ma)总体上为挤压造山环境,由初期的弧后拉张转为后期的挤压,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斜冲地球动力学机制有关。第二阶段(34~5.2Ma)为拉张环境,受日本海盆的打开和演化直接控制。第三阶段(5.2~1.64Ma)为挤压抬升环境,对应着菲律宾海板块向日本岛弧下的俯冲。  相似文献   

16.
华北地台晚古生代含煤地层多重划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60个大体均匀分布于华北地台的地层剖面为基础,以晚古生代聚煤盆地的整体性为依托,对华北晚古生代地层进行多重划分研究,在岩石地层方面,研究了地层分区、划分了18个岩石地层单位“组”,分析了组的穿时性,在生物地层方面,重点介绍了蜒、古植物和孢粉生物地层,划分了各个组合带、延限带和顶峰带,分析了生物演化系列,空间展布和对比,提出了多方面的新认识,在年代地层方面,应用界线层型概念以及与首要门类生物地层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山东肥城煤田本溪组和太原组牙形刺动物群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牙形刺化石6属14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牙形刺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变化规律自上而下建立了两个牙形刺组合:Ⅱ.Streptognathodus barskovi组合和Ⅰ.Streptognathodus parvus-Idiognothodus magnificus组合。通过与邻区及华北部分地区对比,本区本溪组和太原组中牙形刺动物群的地质时代应分别为晚石炭世晚期(组合Ⅰ)和早二叠世早期(组合Ⅱ),本区C—P界线应在四灰之底。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华北地台24个煤田及煤矿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本溪组及太原组中共发现6期12次火山事件层。这些火山事件沉积遍及全区,主要为凝灰岩、沉凝灰岩及凝灰质沉积岩,它们在时空分布上有一定规律。火山碎屑可能来自华北地台以北及以南若干不同的火山源,而岩浆可能来自下地壳。   相似文献   

19.
原型盆地恢复有助于盆地构造—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和揭示盆山耦合,对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最新的钻井、测井及露头资料,以沉积相为研究实体,运用盆—山结合的思路,由点—线—面进行分析,重建了鄂尔多斯盆地晚石炭世本溪组沉积时期的构造—沉积环境,研究了原型盆地特征及性质。本溪组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具有东西分异的特征:淳化—庆阳—吴起地区及北部伊盟地区为暴露剥蚀区,东部为克拉通内坳陷盆地,西部为克拉通边缘裂陷盆地。乌达—呼鲁斯台及鄂尔多斯—神木地区发育三角洲相,并向南逐渐推进;鄂西石嘴山、环县及鄂东府谷、延安地区以环带状潮坪—泻湖相为主,受间歇性海侵影响;吴忠、柳林—吉县地区发育低能的泻湖相;中卫—中宁、韩城及以东地区发育不同深度的陆棚及开阔台地。该时期盆地构造环境表现为南北向双向俯冲、贺兰拗拉槽再活化,格局经历了南隆北倾向北隆南倾的转变。受此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古地理格局开始由东西分异逐渐向南北分异转变,受东西两侧海侵影响沉积相带呈环带状展布,但在盆地北部发育潮控三角洲,表现出近缘特征。晚石炭世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特征与其对周缘大地构造运动的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