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7年9月22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雷加强研究员、副所长吉力力·阿不都外力研究员访问中科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亚中心")阿拉木图分中心,访问之际与阿拉木图分中心哈方主任Saparov Abdulla院士一同听取中亚中心徐俊荣副研究员等人员对生态系统网络巡查的汇报。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4月21~28日,应哈萨克斯坦国家科学院、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院和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科学院的邀请,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一行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陈曦、副所长吉力力·阿不都外力等陪同下,与三国科学院院长一起,举行了中国科学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海外研究基地的启动仪式。这标志着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正式运行。  相似文献   

3.
正2018年4月28至5月4日,应伊朗设拉子大学、伊斯法罕技术大学、吉兰大学和萨里农业科学与自然资源大学的邀请,新疆分院副院长、中科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亚中心)主任陈曦和常务副主任刘文江就推动双边科技合作与交流和建立伊朗生态系统监测站网,对上述四所大学开展了访问和实地考察。在设拉子大学,陈曦一行会见了副校长Alireza Afsharifar教授并与农学院相关人员进行了座谈,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12月13日,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阿拉木图分中心(以下简称阿拉木图分中心)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召开2016年年终总结大会。会议旨在总结中心运行以来的工作进展与成绩,科学分析分中心创新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阿拉木图分中心中方主任吉力力·阿不都外力主持会议。哈萨克斯坦土壤与农业化学研究所所长、阿拉木图分中心哈方主任Saparov Abdulla院士总  相似文献   

5.
中亚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亚地区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信息资料有限,研究深度无法满足亚欧内陆干旱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要求。采用欧空局(ESA)GlobCover 2 2005年的全球陆地覆盖数据集资料和世界粮农组织(FAO)统计资料,较为系统分析了1992-2009年中亚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及其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中亚耕地面积及作物产量呈先迅速下降后缓慢上升的趋势,耕地面积由1992年的43.1×104 km2(比例10.9%)下降到2000年的29.8×104 km2(比例7.58%),然后上升至2009年的31.6×104 km2(比例8.04%),但仍未恢复到1990年代初的水平;(2)林地与草地面积变化不明显,但草地载畜量变化显著。其中哈萨克斯坦2009年草地载畜量(6.25×107标准羊单位)仅为1992年草地载畜量(9.91×107标准羊单位)的63.1%;土库曼斯坦2009年草地载畜量为2.96×107标准羊单位,是1992年草地载畜量(1.04×107标准羊单位)的3倍左右;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草地载畜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3)中亚地区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巨大,但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了农田土壤侵蚀、土壤盐渍化和过渡放牧等生态问题,如何有效治理与防治上述问题,对中亚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为加快塔吉克斯坦无人机队伍和中亚无人机研发中心的建设,培养当地无人机航拍的专业技术人员,2018年3月28—30日,中国科学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亚中心")信息中心工程师赵峰在杜尚别分中心对来自塔吉克斯坦紧急情况与民防委员会、水文气象局和塔吉克斯坦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8人开展了为期3天的无人机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9月10日,哈萨克斯坦土壤与农业化学研究所成立70周年,在庆祝会议招待会上,哈萨克斯坦农业科学院院长KALIYEV G院士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哈萨克斯坦分中心主任吉力力·阿不都外力研究员颁发了哈萨克斯坦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当选证书。新疆生地所所长陈曦研究员参加本次活动。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足迹的中亚区域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利用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运用生态足迹压力指数模型,对中亚不同区域的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分别测算中亚四国的人均与区域总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和生态足迹压力指数。最后按照生态足迹压力指数来评价中亚各国生态安全状态。评价结果如下:(1)吉尔吉斯坦14年平均生态赤字为0.0900ha/capita;平均生态足迹压力指数为0.9388,处于稍不安全状态。(2)土库曼斯坦的多年平均生态赤字为0.3303 ha/capita;平均生态足迹压力指数为1.1327;哈萨克斯坦的多年平均生态赤字为0.8379 ha/capita,平均生态足迹压力指数为1.2320,都处于较不安全状态 。(3)乌兹别克斯坦的区域总承载力由1994年的28807119ha下降到2005年的28527138ha,而区域总生态足迹有所增加,即从44598092ha增加到51761368ha;多年平均生态赤字为0.8181 ha/capita;平均生态足迹压力指数为1.7540,处于相对很不安全状态。根据计算结果,中亚4国的多年平均生态安全都处于不安全状态,但不安全程度有所差别,吉尔吉斯坦的生态安全处于相对较好状态,其次为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生态安全相对其他中亚国家而言处于相对很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9.
李本纲  刘鸿雁 《地理学报》2018,73(2):394-394
正2017年10月28日,由北京大学相关学院合作举办的"偏振遥感新方法地理应用探索高端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成功举办。大会报告环节,北京大学晏磊教授以综述形式系统介绍了高分辨率定量遥感的偏振光效应与偏振遥感研究新领域;中国科学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陈曦研究员和北京师范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亚地区的强生态脆弱性、高敏感性特征,有必要开展广域、长期的植被覆盖监测以匹配“绿色丝绸之路”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鉴于此,联合Landsat 5和Landsat 8卫星数据集,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地理空间数据云计算平台,估算了中亚地区1993—2018年间共12期的植被覆盖度。结果表明:(1)中亚地区植被覆盖总体水平较低,但也具有较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2)中亚地区1993—2018年间多数区域植被覆盖趋势较为稳定,哈萨克斯坦丘陵、费尔干纳盆地等区域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乌拉尔河流域和锡尔河流域等区域植被覆盖趋势为负。(3)植被覆盖度时序特征上,中亚地区1993—2018年间总体植被覆盖度累积增加3%,其中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植被覆盖分别增加3.96%和5.86%。(4)裸土区呈退缩趋势,面积总计减少25.9×104 km2,低植被覆盖区、中植被覆盖区和高植被覆盖区范围在呈现出的振荡式增加。研究结合遥感大数据和地理云计算对中亚地区进行区域尺度的植被覆盖动态监测,能对中亚地区生态评估和演替分析提供技术支持和定量数据。  相似文献   

11.
《干旱区地理》2016,(6):1229-1229
2016年11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共同承担的"中国科协‘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建设"项目启动会在乌鲁木齐召开。项目旨在建立"中亚区域科技问题研究中心",进一步完善我国与中亚国家科学合作与交流机制,促进亚洲中部的可持续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化、实质化和深层化。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11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共同承担的"中国科协‘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建设"项目启动会在乌鲁木齐召开。项目旨在建立"中亚区域科技问题研究中心",进一步完善我国与中亚国家科学合作与交流机制,促进亚洲中部的可持续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化、实质化和深层化。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陈曦代表项目牵头单位致辞,强调该项目将通过中亚  相似文献   

13.
草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中亚地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连片草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但是近30年来中亚草地生态系统出现了显著的退化,同时畜牧业也出现了整体衰退,畜产品转而依赖进口。研究采用生态足迹方法,分析了中亚地区草地生态承载容量及其生态占用的变化趋势及特征,发现中亚地区草地生态容量远高于全球水平,尚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通过对中亚各国畜产品国际贸易的分析发现,各国畜产品国际贸易呈现逆差,且净进口量逐年增加。畜产品对外依存度持续增加,不利于中亚地区畜牧业持续性发展。未来,中亚国家应从产业政策、生态治理、科技创新等要素着手,进行系统优化和提升,提高草地畜牧业生产率,同时加强草地生态保护,实现草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性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干旱区地理》2006,29(6):884-884
近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先后成立了“中亚工程”项目工作小组、“干旱区生物多样性研究”项目工作小组、“院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小组,讨论并实施了一系列拟合作研究内容,试图在创新三期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对中亚地区资源与生态的研究,加强与中亚地区相关国家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努力打造特色鲜明并能引领中亚资源环境研究的机构。  相似文献   

15.
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快发展背景下,中亚地区的城镇化问题受到关注。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检索1980—2017年间中亚城镇化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中亚城镇化研究的文献分布特征与热点变化态势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1)国内外期刊对中亚城镇化研究的数量均快速增加,国外期刊对中亚城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和机构,国内期刊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疆的大学和科研机构;(2)国际期刊对中亚城镇化的研究热点与中亚城镇化所处阶段特征相呼应,依次关注居民生活与健康问题、资源开发与环境问题、工业发展与污染问题、国际合作与人口迁移,其中环境健康是常年关注的核心问题;(3)国内期刊对中亚城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2000—2009年间对能源合作特别关注,2010—2017年间对政治、经济、社会和交通多元合作开始全面关注,能源合作是长期关注的焦点,“一带一路”成为近期研究的重点领域;(4)综合来看,国内外对中亚城镇化问题的关注面较广,对城镇化问题的聚焦度不够,全球化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亚城镇化问题研究会成为研究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16.
近20 a中亚净初级生产力与实际蒸散发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亚碳、水循环在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呈现新的时空特征。但由于观测数据稀缺,生态过程特殊,植被、土壤空间异质性强,中亚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实际蒸散发(AET)的时空特征相关信息相对不足,且时效性不高。利用全球尺度的NPP、AET、土地覆被数据,气象站点与区域气候数据分析近20 a中亚地区NPP和AET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与1990年相比,2000年中亚地区农田NPP增幅小于自然植被,植被总固碳量增加了254.65 Tg C;近20 a中亚地区实际总蒸散量先增后降,农田对中亚水资源散失的贡献减小,自然植被的贡献增大,自然植被与农田面积变化决定中亚总蒸散量动态;北部农田区、东部山区及山前绿洲为NPP和AET的高值区,中西部荒漠为低值区。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9月12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在塔吉克斯坦科学院院长拉合莫夫的陪同下视察了距离塔吉克斯坦首都30公里的中国科学院中亚巩达拉山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与研究站。白春礼在参观和询问了国际观测标准的巩达拉野外生态观测系统观测项目、视察和听取了整个流域情况介绍和标本馆后指出,野外观测与研究网络是人类适应和面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科研基础设施,希望双方科学家加强合作,在气候变化、灾害防治、生态保护方面做出实质性  相似文献   

18.
以中亚地区的油气资源及其对中国能源战略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以双方的油气资源数据为基础,对中亚地区油气资源的分布、储产、贸易现状及开发潜力进行了分析,解析了中国油气资源的储产、消费及进口现状,并对现有的油气资源进口战略进行了评估。研究表明:中亚地区油气资源储产丰富、出口比重高、开发潜力大,储产与贸易主要在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中国的油气资源无法满足发展需求,且进口面临着源地、种类、运输方式单一的三大问题;中亚地区对中国的能源战略有着积极意义,表现在能有效弥补油气资源缺口、促进进口多元化战略的实现、顺应低碳发展趋势并降低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促进西部大开发并保障"西气东输"的实施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地域辽阔,土地、森林、水、能源等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有色金属矿藏,种类配套齐全,在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俄罗斯和中亚五国与中国在地缘、历史和文化等多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资源开发、经贸合作和科技交流的国际背景和有利条件。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十分重视资源开发和原料出口,向主要经济合作伙伴推销资源产品,并很快引起许多国家,尤其是经济发展较快国家的重视。在未来的几年中,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在土地、电力、建材、机械、畜牧业、信息、交通等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可以说,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及其辐射地区市场潜力巨大,待开发的领域空白点较多,特别是里海、西伯利亚的石油和天然气,是21世纪全球最具能源开发前景的地区,而能源勘探与开采领域则是我们未来需要重点发展合作的领域。但是,中亚国家的原料型经济倾向,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足,生产和社会基础薄弱,这些问题都阻碍着中亚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中亚国家的加工工业和轻工业相对落后,大部分日用消费品依靠进口。这是我国在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加工业优势的有利条件。所以,资源和经济技术的互补性,对发展中国与中亚五国和俄罗斯双边的区域经济合作都将起到积极作用。展望21世纪的俄罗斯、中亚五国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关系,根据俄罗斯和中亚各国资源状况实地调查和统计资料等,对区域资源开发现状与潜力进行了分析,对共同面对的问题,合作的基础和条件及合作前景,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亚地区水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中亚地区地处内陆干旱区,水资源匮乏,是国际上水问题十分严重的地区。本文收集了自2000年以来近15年的相关文献,从文献数量、研究机构、研究方法和主要水问题等方面,综述国内外中亚地区水问题研究成果。通过对文献分析得出以下认识:① 中亚地区水问题是地理学研究热点之一,中国、德国和美国等国家的研究机构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水循环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流域水环境两个方面,中国在跨界河流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② 气温升高与降水增加是中亚地区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受气温升高影响,陆地水储量与河川径流减小趋势明显,水资源日趋短缺;③ 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加剧了土壤盐渍化和土地退化,加重了水环境污染,加大了流域水环境的压力;④ 复杂的地缘政治使中亚地区跨界河流管理成为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难题。从已经获得的成果还可以看出,基础数据获取方法、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分析、气候—水文—社会—政治相互作用机制等将是未来中亚地区水问题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