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子洲气田榆30井区精细地质建模与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维地质特征模型是油气藏描述的重要手段,对子洲气田榆30井区进行了精细地质建模,在地震解释、测井解释、沉积微相、小层对比、录井解释、物性分析等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该井区的三维精细地质模型,实现了沉积微相研究成果的量化应用及与储层参数分布的有效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的剩余油分布和勘探开发潜力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以张店油田为研究对象,在储层构造、沉积微相、测井解释、储层非均质等研究基础上,建立地质数据库,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建立三维模型,通过储层三维模型,实现了油田开发地质研究工作中沉积微相研究成果的量化应用及与储层参数分布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3.
常规岩相控制建模方法体现不了不同沉积微相的储层非均质性的类型及强度,同时传统的三维沉积微相控建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分相带反映了储层的物性变化,但反映不了同一种微相内部不同岩性所引起的储层非均质性。本文以苏里格气田苏49-01加密试验区块为例,在岩相模型的基础之上,统计各沉积微相建模所需参数,以基于目标的建模方法建立沉积微相三维地质模型。在应用沉积微相-岩石相划分方法精细表征不同成因砂体间岩性、物性差异之后,建立起研究区沉积微相-岩石相的地质知识库。继而在三维沉积微相模型内部模拟沉积微相-岩石相模型,最后以该模型约束建立起高精度属性模型,该属性模型可精细刻画不同沉积微相以及同一沉积微相内部不同岩性所引起的储层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4.
储层沉积微相是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准确预测储层沉积微相分布对认识储层非均质性、提高油田油气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储层随机建模方法具有很强的地质适用性,合理选择随机建模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模型精度.以东濮凹陷濮城油田沙三中亚段6-10水下扇油藏为例,由于水下扇沉积储层微相具有几何构型及空间分布复杂的特点,选择序贯指示建模可以对不同微相采用不同变差函数来表征其空间分布结构特征,从而再现储层微相复杂的空间分布.通过定义沟道吻合程度参数Mat对模拟实现进行检验,抽稀井沟道吻合程度参数Mat平均值达到84.7%,表明建模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序贯指示建模适合于建立水下扇储层沉积微相模型.  相似文献   

5.
以苏丹L盆地G油田辫状河三角洲储层为例,结合地震、测井和地质资料,总结出综合预测砂岩储层的方法。在井震结合划分和建立五级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首先,利用岩心、录井、测井相分析井点沉积微相,并根据三维地震反演数据体和地震属性,从剖面和平面上分析井间砂体分布特征;其次,综合井点信息和平面砂体分布认识,分析各砂组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编制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最后,通过测井相、地震反演成果和地震属性相结合,对砂岩储层进行定量预测,编制砂体平面展布图,为油田开发方案编制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的化学及机械沉积作用使得各沉积微相空间上不具备碎屑岩储层沉积微相明确的几何形态和外部结构,且不同成因储层的物性差异明显。依据常规的沉积微相建模方法难以如实地再现不同微相复杂的空间展布规律,进而也降低了相控属性建模的精度。本文以中东H油田白垩系Mishrif组生物碎屑灰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波阻抗、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反演,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建立研究区的三维沉积微相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微相的变差函数分析,开展相控属性建模。结果表明,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的沉积微相模型符合海相碳酸盐岩台地相序变化规律,充分体现了微相的空间形态和各微相间的接触关系,以沉积微相为约束条件建立的储层属性模型不仅满足了模拟结果与已知数据的概率一致性问题,又能分相带反映储层的空间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三台凸起上侏罗统齐古组一段(J3q1)沉积相类型一直较难确定,制约了油气勘探。充分运用地质、地震属性和地震反演等研究方法,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属冲积扇沉积,主要为扇中—扇缘沉积,并对扇中—扇缘沉积微相特征进行了分析,储层主要为辫状河河道砂体。对齐古组一段储层砂体属冲积扇扇中—扇缘沉积成因的新认识,有助于正确认识和预测储层分布及非均质性,确定潜在的勘探评价目标。在研究区周缘齐古组内以冲积扇扇中或扇缘为勘探和评价目标,有望发现岩性、构造或构造-岩性油气藏圈闭。  相似文献   

8.
喇嘛甸油田位于大庆长垣的最北端,是受构造控制的不对称的短轴背斜气顶油藏,萨零组位于萨尔图油层的顶部,属于下白垩统的嫩一段.根据取心井岩心描述、粒度分析、测井曲线特征,结合喇嘛甸油田沉积背景,对萨零组北块储层的沉积微相进行精细划分,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表外储层微相,认为主要储层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砂和席状砂.详细分析了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绘制沉积相带图.揭示了喇嘛甸油田的构造特征、沉积环境特征,确定了萨零组为三角洲外前缘沉积,为指导萨零组油气层的开发提供精细地质描述.  相似文献   

9.
在精细地层对比、沉积相分析和隔夹层分布等研究基础上,笔者采用相控方法进行渤海MN油田南区储层三维地质建模。在沉积相模拟中,以沉积模式为蓝本,将沉积亚相展布、井震结合预测的泥岩夹层分布等确定性认识和随机模拟技术相结合,同时依据各沉积亚相内储层发育的特征和差异,选择不同的"砂包泥"和"泥包砂"模拟思路,实现逐级相控、定量表征储层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以精细油田地质特征认识为基础,采用多条件地质约束的相控建模方法,可以更好地反映沉积认识,提高储层建模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0.
Barra Velha组为研究区主力含油层位,区域古地貌控制了沉积相带和储层的分布。同时,古地貌的起伏影响同生期的成岩作用,也间接控制了储层的品质。通过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综合分析,综合利用印模法、残余厚度法,结合压实校正进行不同岩性的厚度恢复,对目标区块Barra Velha组沉积期的古地貌进行恢复,平面上将古地貌划分为古构造深水区、古构造斜坡—洼地区、古构造次高地及古构造高地。在古地貌的平面分区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沉积特征和同生期的暴露环境,进行沉积和储层研究,识别研究区优质储层发育区。  相似文献   

11.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介绍了三维可视化技术基本原理和流程的基础上 ,着重研究了其在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它主要包含 2方面 :一是可对三维地震数据体直接进行构造解释、实现空间域的层位自动追踪和断层的空间组合 ,解决复杂断块的构造问题 ;二是可进行储层描述 ,即可在一定时窗内或解释层之间进行岩性分析和沉积环境解释。以胜利油田探区为例 ,通过对 CG2 0复杂断块潜山进行精细的构造解释 ,及对 CJZ凸起和北坡的上第三系馆陶组—明化镇组河流相砂体和下第三系东营组三角洲相砂体的储层描述 ,说明三维可视化技术已在构造解释和储层描述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高邮凹陷南断阶许庄—竹墩地区复杂断裂系统的成因、演化与油气成藏的关系,通过对不整合面地层剥蚀量计算、构造演化剖面分析等方法,系统地总结了许庄—竹墩地区断层的发育演化规律。吴堡运动和三垛运动时期是断裂活动最强烈的时期,许庄—竹墩地区的地层受到较强的剥蚀作用。本区主要断层的发育顺序依次为真①断层、纪③断层、真②’断层和真③断层,同一断层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和平面上的不同位置,发育强度有明显的差异性。断层的活动一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的断块圈闭,另一方面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因此在本区形成了一系列的断块圈闭油藏。  相似文献   

13.
涠西南凹陷是勘探开发一体化研究重点区,本文以二号断裂带为研究对象,综合断裂动力学特征、运动学特征、几何学特征等研究,将中段“坡坪式”断裂体系、两侧“铲式”断裂体系等差异性断裂体系内部划分为3级雁列式主断裂、4级分支断裂、5级分支断裂。中段“坡坪式”断裂体系受到更高强度地应力作用,主断裂与分支断裂更为发育,二号断裂带绝大多数油气分布于此。综合分析二号断裂带差异性断裂体系内部断裂系统与油气展布规律之间的关系,得到3方面断裂控藏规律及4种优势断裂控藏模式。在断裂控藏规律及断裂控藏模式的指导下,搜索、优选二号断裂带中段北1块、北3块、北4块潜力目标进行评价、实施。3个潜力区块均实施成功,达到地质油藏目的,断裂控藏规律、断裂控藏模式在涠西南凹陷二号断裂带潜力区块应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15.
通王断裂带沙河街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王断裂带地区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南斜坡东部,沙河街组是本区的主要含油层系。通过烃源岩分析、储集层类型划分、孔隙流体动力场的描述、优质输导体系类型及断裂构造特征的研究,认为牛庄洼陷烃源岩主要为沙四上和沙三段深湖相一半深湖相暗色泥岩、油页岩,油气以生油洼陷为中心,呈环状或半环状分布;沙三段大型三角洲相储集砂体、沙四段中上部的滨浅湖近岸砂坝、远岸砂坝和席状砂岩储层是主要储集层类型;砂体一断层类输导体系是本区优质输导体系,牛庄洼陷北部发育的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使油气顺着断层、砂体向南部通王断裂带常压常温和常压高温区运移。通王断裂带的油气藏主要是受断裂控制的构造油气藏,王家岗油田往西的中浅层是断层类油藏的有利地区,王家岗地区北部和陈官庄地区的西北部,是沙三段隐蔽油气藏以及断层-岩性复合型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16.
开展海上复杂断块油田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对刻画储层连通程度、剩余油的分布情况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以北部湾A油田A1/A5断块为例,首先对复合砂体内单砂体的识别来建立流动单元研究的精细地质格架,然后结合断层封闭性、隔夹层分布、砂体接触关系所形成的渗流屏障进行流动单元划分。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的方法进行参数优选,确定孔隙度、泥质含量、渗流系数作为研究区流动单元分类的主要参数,并通过神经网络聚类分析将流动单元分为3类。在单井、剖面、平面流动单元展布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截断高斯模拟方法建立流动单元三维地质模型。结果表明:Ⅰ类流动单元具有最好的储渗能力,所钻油井累计产量比较高,但分布范围局限,成土豆状分布于水下分流河道中心部分;Ⅱ类分布范围最广,储渗能力较好,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中,剩余油分布较多,通过调整挖潜可以开发其生产潜力;Ⅲ类大多成条带状分布,主要位于水下溢岸砂沉积部位,储渗能力最差,产量很低,其开发潜力也比较差。  相似文献   

17.
Calcite veins and cements occur widely in Carboniferous and Permian reservoirs of the Hongche fault zone, northwestern Junggar Basin in northwest China. The calcites were investigated by fluid inclusion and trace-element analyses, providing a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the petroleum migration history.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Hongche fault behaved as a migration pathway before the Early Cretaceous, allowing two oil charges to migrate into the hanging-wall, fault-core and footwall reservoirs across the fault. Since the Late Cretaceous, the Hongche fault has been sealed. As a consequence, meteoric water flowed down only into the hanging-wall and fault-core reservoirs. The meteoric-water incursion is likely an important cause for degradation of reservoir oils. In contrast, the footwall reservoirs received gas charge (the third hydrocarbon event) following the Late Cretaceous. This helps explain the distribution of petroleum across the fault. This study provides an example of how a fault may evolve as pathway and seal over time, and how reservoir diagenetic minerals can provide clues to complex petroleum migration histories.  相似文献   

18.
莱州湾凹陷位于渤海南部海域,为中生界基底之上发育的新生代半地堑.郯庐断裂带分东西两支穿过莱州湾凹陷东部,在新生代盖层中表现出渤海最复杂最典型的为NNE向的右旋走滑断裂特征.其中东支断裂在渐新世以后活动强烈,发育多条NNE向走滑断层及NE向伴生断层组成的复杂断裂带.走滑断裂带内断层展布符合右旋单剪作用下的脆性走滑剪切模式,地震方差切片存在右旋运动拖拽断裂证据.通过对主断裂活动期次分析表明,研究区主要有三期大的构造活动,同时形成了三期构造反转.应力分布的局域性导致了形变特征的差异性,产生了褶皱、挤压反转、掀斜断块、花状构造等典型的构造类型.研究区首次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对本区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走滑活动形成了良好的构造背景、优越的油源及运移等成藏条件,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9.
以 CG2 0潜山为例 ,从建立地质模型入手 ,包括地层模型、构造模型、储集模型、储盖组合模型、速度模型等 ,认识到各套地层分布和储层物性的差异均与地震响应密切相关 ,因此可以利用地震波的信息 ,预测潜山储层的发育及分布情况。在对 CG2 0潜山进行精细全三维构造解释的基础上 ,探讨性地应用了测井约束反演、吸收系数、相干分析及三维模式识别等技术 ,对潜山储层进行了预测 ,从而提高了潜山勘探的效益 ,并为类似断阶型潜山带的勘探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平北地区三维地震构造解释,阐述了平北地区主要地质界面的地震反射层特征;通过对地震剖面的系统研究,分析了平北地区在三大鼻状构造背景上,受断裂影响和控制形成的团结亭断背斜、宝云亭断垒带、武云亭、孔雀亭、来鹤亭等断块群的构造特征;刻画了平北地区断层的性质和平面分布特征;并对该地区构造演化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