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祭祀,鸿蒙时代的人文盛典,华夏文明的重要篇章,也是儒家礼制的经典内容。"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和推崇。"天地至尊,次则宗庙,又次则社稷。"尊天地、敬鬼神、拜祖先,构成了中华祭祀文化的主体脉络。依照古制,天神称祀,地祇称祭。祀天祭地,无疑是所有祭祀活动的源头。  相似文献   

2.
行业资讯     
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最振奋国人精神的亮点之一就是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构想,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民族治国理念的创新,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最接地气的理论基石。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这两大愿景是5000年中华古圣先贤"天人合一"核心价值理念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演绎和创新。"天人合一"思想其实讲的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宇宙法则,讲阴阳平衡、阴阳互补、阴阳守中的对立统一。中国最古老的经典,被后世誉为  相似文献   

4.
哲人说:"书法就是写字的艺术."由汉字而书法,在真正意义上有民族文化美学意味的学问.书法是仿若云水,刚柔相济,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和线条美,又是表现艺术家审美性情和学养的艺术,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审美特点是体现了"自然天趣".这一书风,绵延近两千年,仍常盛不衰,而且持续发展.书家柳晓康就是一位继承这一传统法则的成功者. 西汉扬雄在《法言·问神》中指出:"书,心画也"."心画"可谓书法之最高境界.书法是文人心性意态的自然流露.在笔歌墨舞之间,流淌着情思,表达着人生,所谓"达其性情,形其哀乐".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 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都是脚踩在土地上写成的. 而中国人,又是世界上最善于种地也最乐于种地的族群.会种地的民族,自然对土地看得最重,与土地的纠葛和牵绊也就格外悠远绵长.正如柏杨在<中国人史纲>所讲述的那样,"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民族像中华人这么喜爱耕种.  相似文献   

6.
《国土资源》2007,(2):1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从宋代大哲学家张载嘴里说出来就有了许多哲学韵味。它包含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但更多地点明了人与天地之间应该确立的一种正确关系和自然道德约束。  相似文献   

7.
<正>京族的每一个村庄,总有一片树林是神圣的。人们称之为"神林"。老人说,那些林子,是一个村子赖以生存的吉脉,什么时候林子没有了,林子旁的村落,也就很难再存在下去了。这样的树林都是非常典型的自然林,百年吉树不在少数,新的苗枝仍在一天天不断地长起来,远远望去,一片绿意生机。林子里流动着一种原始的气息,地上落叶如毡,鸟声虫声,在湿润的静谧中叫出一段又一段短短的诗句。林子安详平和,它们和一个个渔村之间,是相互守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都是脚踩在土地上写成的。而中国人,又是世界上最善于种地也最乐于种地的族群。会种地的民族,自然对土地看得最重,与土地的纠葛和牵绊也就格外悠远绵长。正如柏杨在《中国人史纲》所讲述的那样",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民族像中华人这么喜爱耕种。中华人足迹所到之处,必然地会出现青葱的农田。一个中华人就是一棵树,离不开泥土,而且紧抓着泥土,根深蒂固。"人们吃土地,穿土地,生长在地上,归葬于土中。可以说,无数的先人在大地上舒展的个体命运汇集到一起,就是一部人与大地的故事集,就是一部厚重的华夏史。本期继续连载《中华五千年国土资源风云录》的第一部———《青铜时代的土地战争》。它从一个特别的角度,让我们得以窥见我们的先祖是如何去认识、了解和掌控土地资源的,它用尽可能忠于过往但又不失鲜活滋味的文字,为我们展现出惊心动魄而又趣味盎然的历史的另一面。沙场上的金戈铁马,宫廷内的权谋术数,闺房里的儿女情长……这些并不是历史的全部——人与土地的千古传奇,才更宏大,也更精彩。  相似文献   

9.
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都是脚踩在土地上写成的。而中国人,又是世界上最善于种地也最乐于种地的族群。会种地的民族,自然对土地看得最重,与土地的纠葛和牵绊也就格外悠远绵长。正如柏杨在《中国人史纲》所讲述的那样,"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民族像中华人这么喜爱耕种。中华人足迹所到之处,必然地会出现青葱的农田。一个中华人就是一棵树,离不开泥土,而且紧抓着泥土,根深蒂固。"人们吃土地,穿土地,生长在地上,归葬于土中。可以说,无数的先人在大地上舒展的个体命运汇集到一起,就是一部人与大地的故事集,就是一部厚重的华夏史。本期开始连载的《中华五千年国土资源风云录》的第一部——《青铜时代的土地战争》,是一段旨在梳理人与大地故事的文本。它从一个特别的角度,让我们得以窥见我们的先祖是如何去认识、了解和掌控土地资源的,它用尽可能忠于过往但又不失鲜活滋味的文字,为我们展现出惊心动魄而又趣味盎然的历史的另一面。沙场上的金戈铁马,宫廷内的权谋术数,闺房里的儿女情长……这些并不是历史的全部——人与土地的千古传奇,才更宏大,也更精彩。  相似文献   

10.
正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象征。我们知道,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人类已历经了由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的三个阶段。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正朝着生态文明的阶段迈进。无疑,无论是哪一个阶段的文明,都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那就是依靠自然,向大自然攫取生活生产资料,并在征服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所不同的是,生态文明不仅仅是向大自然攫取,  相似文献   

11.
信息在线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鸟类学者,于7月25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称,在我国辽宁朝阳发现了一种新的原始鸟类化石,这件化石据称是我国境内迄今所发现的最原始的一种鸟类,学者们已将这种鸟类命名为“原始热河鸟”。  相似文献   

12.
正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奇妙的境地,我们根本无须在别的世界另找桃源。寻找自然的神奇和美妙,就是一种人生的遇见和惊喜。心行自然、融入自然、呵护自然,原来人的一切追求和最美遇见都在自然之中。2011年,第一次走进茶卡盐湖,第一次遇见天空之镜,也是第一次发现青海竟然还有如此一片奇妙的盐湖。10年来,一直不断地走近她、读懂她……把她的神奇与美妙告诉世界。在这里,天籁与地籁相应,地籁与人籁相  相似文献   

13.
总书记要求城镇建设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美丽乡村建设就更应凸显"记得住乡愁"的乡土风情。在规划和建设中,一定要根据村庄自然禀赋、文化特色、民风民俗等特点,把"乡愁"的几大符号凸显出来。"乡愁"是乡土文化和农耕文明的记忆。在许多人心中,农村最吸引人的乡愁是那一灶暖暖的炉火,是奶奶驼弯的脊背,是那一壁斑驳的土墙,是记忆里那一片再回不去的从前的天空、房屋、树木、河流和小草……  相似文献   

14.
正公元1032年,有一位北宋朝廷重臣,向皇上谏言,免除了衢、婺两州百姓的身丁钱。百姓觉得遇到了神祇,便在其家乡永康方岩顶上建庙,叫胡公祠。宋高宗赵构封其为"赫灵",受到朝廷敕封的他,也成为民间神祉"胡公大帝"。此人便是北宋担任弄部侍候郎,为官清廉的永康人胡则。永康方岩因"胡公大帝"而扬名。  相似文献   

15.
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大力推进国土综合整治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到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总体要求,再到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路径指引,党的十八大倡导和规划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全球的视觉体验更加倾向于对自然的诉求.我们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同归自然的视觉作品出现在人们的身边,给接收信息的人带来了最原始的美好感受.  相似文献   

17.
山虎的裔子彝族民间史诗《梅葛》说,天地混沌时,格滋天神派了他的5个儿子去造天。天造好了之后,便用雷电来做试验,结果天裂开了。用什么东西来补天呢?格滋认为天底下只有老虎最威猛,于是他又派儿子们去杀虎,然后用老虎的一根大骨头作撑天柱,这样天就稳定下来了。他们又把虎头作天头,虎尾作地尾,虎鼻作天鼻,虎耳作天耳,左眼作太阳,右眼作月亮,虎须作阳光,虎牙作星星,虎油作云彩,虎气作雾气,虎心作天心地胆,虎肚作大海,虎血作海水,大肠作江,小肠作河,  相似文献   

18.
<正>"对标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打硬仗,啃硬骨头,确保干一件成一件。"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攻坚要求。从创新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机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多规合一"到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立天然林全面保护修复制度,此次深改会议明确的十块改革"硬骨头"中,自然资源领域涉及过半。改革任务之艰巨,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花木之乡""北方花都",如何在发展花卉经济的同时做好耕地保护工作,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如何挖掘资源潜力,保障全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鄢陵县的决策者们审时度势,认定只有各级政府切实负起保护耕地的主体责任,坚定不移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才能将良田沃土、绿色田园留给子孙后代。思路一变天地宽。近年来,鄢陵县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认真履行耕地保护第一责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逐步探索形成了行之有效的耕地  相似文献   

20.
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国农历新年是春节,俗称"过年",在这期间,劳累了一年的人们几乎都忙着办年货、买年画、贴春联,尽情地享受着欢乐,喜迎新春。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起源于"门神"。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春节期间贴年画已成为独特的民俗风情。两汉时期就有《荆梦岁时记》载:"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民间对年画有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