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根据 2003年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春秋两次调查资料,分析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深水金线鱼的资源现状。结果表明,深水金线鱼分布广泛,平均渔获率为 9. 9kg·h-1,渔获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动,秋季高于春季,密集分布于 71~80m水深。其群体组成也有季节差异,春季的平均体长、平均体重大于秋季,优势体长组春季为 131 ~140mm,秋季为 121~130mm,渔获优势年龄组为Ⅰ ~Ⅱ龄鱼。目前其资源密度及资源量分别为 129. 41kg·km-2和9 .484 21t,资源量是原始资源量的 46%,该资源已明显衰退。同时文中还讨论了合理利用该资源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闽江口龙头鱼资源,估算其生物学参数。【方法】于2015年1月、5月、8月、11月在福建闽江口11个采样点(25.85°―26.29°N,119.65°―119.87°E)采集龙头鱼3 770尾,测量其体长、体质量,用Fi SATⅡ软件中的ELEFAN I方法,估算龙头鱼的生长、死亡参数及其开捕体长和单位补充量渔获量。【结果】闽江口渔场龙头鱼体长(L)体质量(m)关系为:m=0.000 7 L~(3.804 2) (R~2=0.961 1);龙头鱼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估算的生长参数K、L_∞、m_∞、t_0分别为0.52、28.7 cm、246.1 g和-0.317龄;由生长方程推算出龙头鱼的拐点年龄约为2.252龄,拐点体长约为21.2 cm,拐点体质量约为77.1 g;根据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估算龙头鱼的总死亡系数为1.67,由Pauly经验公式估算自然死亡系数为1.04,捕捞死亡系数为0.63,开发率为0.377;由动态综合模型估算出龙头鱼的开捕年龄为0.712龄,对应开捕体长为11.9 cm。【结论】闽江口龙头鱼资源处未过度开发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哈氏仿对虾在闽东北外海数量分布及其群体结构特征。【方法】2008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2009年2月(冬)开展闽东北外海海域(26o~28oN、120o~125o30′E)虾类资源调查。【结果】哈氏仿对虾渔获量占虾类总生物量的4.8%,出现频率为22.4%,总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为3.47 kg·km~(-2),出现站位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范围0.04~60.11 kg·km~(-2),平均为15.50 kg·km~(-2)。以2008年8月和11月数量为多,其渔获量分别占总渔获量的35.6%和40.0%,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分别为4.78 kg·km~(-2)和5.56 kg·km~(-2),2009年2月和2008年5月数量较少。水深60 m以内的调查站位出现频率为100%,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73.4%,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达16.44 kg·km~(-2),最高达60.11 kg·km~(-2);水深60~80 m出现频率为31.2%,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23.7%,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为5.97 kg·km~(-2);水深大于100 m的海域没有哈氏仿对虾分布。渔获的哈氏仿对虾体长范围为32~119mm,优势体长组为80~100 mm,占54.8%;雌虾平均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86.2 mm和7.2 g,雄虾则分别为66.5 mm和3.1 g;雌雄性比为1︰0.11,雌性性腺成熟度以Ⅲ期和Ⅱ期为主,分别占34.0%和24.5%,生殖群体占相当比率,Ⅳ期以上个体占29.3%;空胃率和饱胃率均较低,平均摄食等级为1.62。【结论】哈氏仿对虾数量分布时空变化明显,主要出现于夏、秋季,春季数量很少,在空间分布上主要栖息于调查海区水深60 m以内的近岸海域,渔汛期为2-5月和8-11月,秋末冬初向深水区作适温徊游。雌虾个体明显大于雄性个体,且数量明显多于雄性,摄食强度中等略大,不同季节和不同性别平均摄食等级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采用 4 0 4 ◇/2 0 0mm底拖网 ,在南海北部进行进行 2 0 0nmile专属经济区渔业资源调查 ,测量其渔获 11种经济鱼类的体长数据 ,统计其没达到最小可捕规格所占比例。结果表明 ,渔获中未达到最小可捕规格的幼鱼比例很大 ,北部湾 ,带鱼、短尾大眼鲷和白姑鱼四季平均未达到最小可捕规格的幼鱼超过 30 % ;海南岛以东 ,花斑蛇鲻、带鱼、短尾大眼鲷、长尾大眼鲷和白姑鱼未达到最小可捕规格的幼鱼超过 30 %。同时提出了改进措施 ,即保留该网型 ,放大网目尺寸或将放大后的囊网网目改为方形网目 ;淘汰该网型 ,改囊网网目为方形网目、网目尺寸符合国家标准的四片式拖网网型。  相似文献   

5.
研究张家口坝上两个规格高背型鲫鱼在不同温度下的耗氧率和临界窒息点.结果显示:在水温24.9~33.0℃条件下,体长76.13±4.66 mm、体质量7.56±1.48 g 的小规格鱼24 h 平均耗氧量为0.220±0.087 mg/(尾·h),耗氧率为0.029±0.012 mg/(g·h),窒息点为0.03 mg/L;在水温12.4~13.4℃条件下,体长153.00±6.66 mm,体质量53.43±6.59 g 的大规格鱼24 h 平均耗氧量为0.506±0.145 mg/(尾·h),耗氧率为0.010±0.003 mg/(g·h),窒息点为0.02 mg/L.高背鲫鱼耗氧率存在明显的昼夜变化,昼间高于夜间,并在7:00-9:00、15:00-17:00出现两个高峰.该鱼窒息点极低,在溶解氧较低的环境下仍能存活,并且达到窒息点的耗时与水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研究网箱养殖1、2、3龄唇鱼骨的生长性能,并结合唇鱼骨生长数据,应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生长模型拟合其生长曲线。结果表明:1、2、3龄唇鱼骨的特定生长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1龄鱼特定生长率最高,为4.56%/d,其次为2龄鱼,为2.05%/d,3龄鱼最低,为0.93%/d;随年龄的增长,唇鱼骨的肥满度也逐渐增加,1、2和3龄鱼肥满度依次为0.015、0.016、0.018 g/cm3;1和2龄鱼饵料系数相近,分别为1.44和1.31,均低于3龄鱼饵料系数1.88;不同月龄唇鱼骨的体质量和体长均随月龄的增加而呈指数函数增长。3种生长方程拟合结果表明,von Bertalanffy生长模型的拟合度最高,可较好表达网箱养殖唇鱼骨的生长过程及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海南东部外海海域鱼类群落特征,比较其与近海海域鱼类群落的差异,为海南外海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群落参数和环境-生物的冗余分析(RDA,Redundancy analysis)研究2019年春季(4月)、秋季(9月)水深86~380 m的海南东部外海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结果与结论】春、秋季共调查到鱼类312种,隶属于26目96科195属。优势种组成方面,春季为黄鳍马面鲀(Thamnaconus hypargyreus)和深水金线鱼(Nemipterus bathybius);秋季为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黄鳍马面鲀、深水金线鱼和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macracanthus);春秋季共有优势种深水金线鱼和黄鳍马面鲀的优势体长存在明显的季节波动,黄鳍马面鲀为秋季(80~105 mm)大于春季(60~85 mm),而深水金线鱼则反之。渔获量季节变化明显,秋季多样性特征指数平均值略高于春季。RDA结果表明,水深、pH、水温、溶解氧和盐度在春、秋季对鱼类资源量(质量密度,kg/km2)空间变化的解释率分别为58.34%、53.94%。水深(P=0.003~0.004)和pH (P=0.017~0.002)在春秋季均对鱼类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盐度仅在秋季有显著影响(P=0.013),在春季则无影响(P=0.860)。海南东部外海海域鱼类种类组成、资源量优于海南近海、雷州湾、大亚湾和北部湾海域;在渔业资源开发过程中,除应关注主要经济种类种群水平上的捕捞产量外,更应关注群落水平上种类多样性及优势种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8.
东太平洋赤道公海茎柔鱼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3年4~6月在赤道公海探捕期间采集茎柔鱼样本,研究赤道公海茎柔鱼渔业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不同月份,茎柔鱼胴长和体质量组成不同。雌、雄性样本的胴长范围分别为93~495 mm和94~406 mm,优势胴长组分别为260~340 mm和240~320 mm,分别占样本总数72.53%和70.26%;雌、雄性样本体质量范围分别为25~3 900 g和33~2170 g,优势体质量组分别为400~1 200 g和200~1 000 g,分别占样本总数82.71%和87.82%。雌、雄性茎柔鱼净体质量比例分别介于31.69%~80.51%和37.05%~81.35%之间,平均值分别为60.45%和62.73%。协方差分析表明,茎柔鱼胴长与体质量、胴长与净体质量的生长均存在性别间差异,胴长与体质量的生长都最适合用幂函数表示,而胴长与净体质量的生长,雌、雄性样本分别最适合用幂函数和指数函数表示。不同月份茎柔鱼性别比例构成不同,4月、5月和6月性别比例分别为1.87∶1、1.61∶1和1.17∶1,全部样本的性别比例为1.61∶1。不同月份茎柔鱼性腺成熟度的组成不同。不同性别、不同月份间茎柔鱼胃含物等级组成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2年5~7月东南太平洋秘鲁外海(探捕海域在83°W~87°W、10°S~14°S)鲯鳅资源的探捕调查资料,对其生物学特性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秘鲁外海鲯鳅的叉长范围为31~121cm,优势叉长为30~50cm,占57.4%;在个体大小的空间分布上,探捕海域北部比南部个体略微偏大;雌性叉长(l)与体质量(m)关系式为m=5×10-4·l2.236 2(R2=0.940 5;n=104 9),雄性为m=5×10-4l2.209 6(R2=0.958 0,n=851);雌性鲯鳅比例稍高,占55.2%。探捕海域鲯鳅鱼资源密度较高,CPUE值范围为2~23.6 kg/(人·h),平均为11.6 kg/(人·h);不同区域资源密度有所差异,其中CPUE最高的区域在84°W~86°W、12°30′S~13°30′S附近;探捕期间6月份的最高平均CPUE为16.37 kg/(人·h)。  相似文献   

10.
军曹鱼仔鱼期的摄食与生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人工孵化的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卵黄囊期仔鱼为材料,对仔鱼早期阶段的摄食及生长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28~32℃条件下,军曹鱼仔鱼3日龄开始摄食,6日龄时卵黄完全耗尽,6~7日龄饥饿仔鱼进入不可逆点(PNR)期;混合营养期3~4 d。饥饿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开始较低,此后上升,到卵黄囊快要耗尽时达高峰(50%),以后又下降。内营养期,仔鱼日平均生长率为0.86 mm/d;PNR前的摄食期,饥饿仔鱼的日平均增长率为0.068 mm/d,而摄食仔鱼的日平均生长率为0.64 mm/d;PNR后至死亡前,饥饿仔鱼体长呈负增长,而摄食仔鱼的日平均生长率达1.04 mm/d。摄食仔鱼在孵化后8 d内的全长和日龄呈指数关系;前10 d的口径与全长呈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