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6年全球地震活动已从1995年的峰值开始下降。全年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14次,有4次大地震,震级至少为7.7级左右。最近4年来,全球地震逐渐加强,至1995年为一峰值,1996年的A(b)值回落,与1994年相近。1996年,西北太平洋地震带地震相对加强,亚欧带地震则相对减弱,但中国大陆地震活动较1995年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2.
吴忠良 《地震学报》2004,26(5):489-494
1979年Imperial Valley地震、1989年Loma Prieta地震、1992年Landers地震、1994年Northridge地震、1995年阪神地震的地震断层面上的位错分布,满足分段的Gutenberg-地震位错 Gutenberg-Richter定律 b值Richter定律. 对于小位错,b值约为1;对于比较大的位错,b值大于1.   相似文献   

3.
用地震活动性参数(地震频度N,地震能量E和地震b值)的二维空间等值线计算机扫描技术,系统地追踪了1983年菏泽5.9级地震前后三项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动态演化情况。结果表明,菏泽5.9级地震前1-4年,河北平原断陷南部地区特别是其东界聊考断裂带地震活动异常增强,地震频度增高,地震能量释放加速而地震b值降低;地震活动增强区的长度约200余公里,未来主震发生于地震活动增强区的边缘;震后约一年左右震中周  相似文献   

4.
迄今为止,给关东带来毁灭性灾难的地震有1703年元禄关东地震(M7.9~8.2)、1855年安政江户地震(M7)和1923年关东地震(M7.9)。这3次地震中,元禄地震和关东地震间隔约240年,是发生在菲律宾海板块上的板块边界地震,而安政江户地震的发震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5.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大地震之间的弹性应力触发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37年以来沿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断裂带发生了5个Ms≥7的地震:1937年Ms7.5花石峡地震,1963年Ms7.1都兰地震,1973年Ms7.3玛尼地震,1997年Mw7.5玛尼地震和2001年Mw7.8昆仑山口西地震。研究了大地震之间的应力转移和断层相互作用,计算了弹性半空间介质中地震断层措动在后续地震破裂面上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前面4个地震均造成后续地震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有利于后续地震的发生。昆仑山口西地震之后应力变化场的计算表明东昆仑断裂中段的东大滩一西大难段的库仑破裂应力显增加,变化值达0.006~0.02MPa,预示看这一地区地震危险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强地震的成组活动和概率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钦祖  于利民 《地震研究》1995,18(1):90-107
根据到1991年底为止能够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出大陆东部(λ≥108°E)及邻区M≥6地震目录、中国大陆西部(λ<108°E)及邻区M≥7地震目录。东部收入地震261次,其中含邻区地震100次;西部收入地震153次,其中含邻区地震58次。这些地震被称作强地震。对它们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中国大陆有史以来强地震的大多数,在时间和空间中频繁地同时出现相对密集,构成各个地震组,在时空一体中表现出发生强地震的高概率。论述了划分地震组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历史地震资料情况,对中国大陆东部取1600年,西部取1900年为界,把地震活动分为早期活动和后期活动。早期资料有所丢失,地震活动的成组性表现得不如后期充分,在中国大陆东部自777年至1984年不包括东北深震的强地震之中,划分出24个组。这24个组占用时间的和为435年,占总时间跨度的36.0%,而组内地震数之和为113,占同期同区地震总数的84.3%。在中国大陆西部自公元前193年至公元1988年的强地震之中,划分出21个组。这21个组占用时间的和为270年,占总时间跨度的12.4%;而组内地震数之和为64,占同期同区地震总数的68.1%。在后期的强地震中,中国大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伊始,我国地震活动出现罕见的起伏。2001年发生50年来首次8级特大地震,2002年地震活动达历史极低值,2003年5—6级地震次数达历史较高水平,并且造成1996年云南丽江地震以来最为严重的地震灾害损失。政府和社会越来越多地关注地  相似文献   

8.
四川地区7级以上地震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川地区自1800年以来7级以上地球地震发生时间间隔以及1900年以来四川地区7级以上地震与中国大陆地区巨大地震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果:自1800年以来四川地区7级以上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平均约为16年,最长为34年,最短为3年,时间间隔在23年以下的占83%。自1900年以来,四川地区7级以上地震平均时间间隔为11年,最长为19年,最短为3年。自1900年以来四川地区发生的7次7级以上地震之前1-3年中国大陆地区都发生过7.7级以上的巨大地震。从1976年以来四川地区已经26年没有发生7级以上地震,远远超出平均时间间隔。在这种背景下,2001年11月14日在青海-新疆交界发生了8.1级巨大地震,很可能指示在未来1-2年内,四川地区将发生7级以上地震。从2003年起就应该警惕四川地区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2001年下半年,全球发生MW≥6.5地震15次,其中浅源地震13次,中源地震2次;发生MW≥7.0地震6次。下半年MW≥7.0地震的地震矩释放是1976年以来的中等水平。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中国新疆-青海交界的MW7.8地震,是下半年全球矩震级最大的地震。  相似文献   

10.
11996年河北省及京津地区地震活动实况1)据河北省地震台网测定,1996年1月1日至1996年12月31日河北省及京津地区共发生大小地震1158次,MLZ.0~2.9级地震243次,ML3.0~3.9级地震29次,ML4.0~4.9级地震1次,最大地震为1996年12月16日北京顺义ML4.9级地震。2)1996年河北省及邻近地区小震群活动不多,只有12月16日北京顺义震群,震群最大震级为ML4.4级,这次震群是在1996年我省发生了几次较显著的地震(如文安大城间的ML3.8级、丰南宁河交界的ML3.6级地震,均发生在渤海及沿岸地震危险区内),而京西北至晋冀蒙交界地区却…  相似文献   

11.
1993年世界地震灾害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年世界范围发生6级以上地震118次,造成灾害的地震有10次,其中较严重灾害地震4次。地震伤亡人数超过1992年,也高于历史地震灾害的平均死亡人数。本文综述了1993年世界地震灾害,指出了1993年灾害性地震揭示出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引言 太原地震台作为国家一类台,是全国36个速报台站之一,位于我国的北中部,基本能够记录到全国各地MS 5.0以上的地震。为了快速、准确地速报地震的三要素——时间、震级和位置,我们对1984年以来的国内近百次地震进行清理,从中选出7个有代表性的典型地震图,分析总结其记录特征和区分方法(林胜法,2000)。 本文引用的7个震例基本涵盖了国内几大震区的地震。这7个地震是:1990年10月20日甘肃6.2级地震;1999年4月8日吉林7.0级地震;1986年8月16日黑龙江都景5.4级地震;1984年5月21日上海附近6.0级地震;1994年3月13日中国东海5.1级地…  相似文献   

13.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大地震之间的黏弹性应力触发研究   总被引:36,自引:30,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破裂带大地震之间的应力转移和断层相互作用进行研究. 考虑1937年以来沿此破裂带发生的5个M≥7的地震:1937年M7.5花石峡地震,1963年MS7.1都兰地震,1973年MS7.3玛尼地震,1997年MW7.5玛尼地震和2001年MW7.8可可西里地震,模拟了黏弹性成层介质中地震断层错动产生的应力演化过程,并计算了在后续地震破裂面上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结果表明,前面4个地震均造成2001年可可西里地震断层面上库仑破裂应力的增加,并且中地壳和下地壳的黏弹性松弛效应使得库仑破裂应力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强. 在计算过程中定量估计了可可西里地震发生时前面4个地震同震形变和黏弹性松弛导致可可西里地震破裂面上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之间的比值,发现前3个地震由黏弹性松弛造成的变化远远大于同震形变所造成的变化. 可可西里地震之后应力场的模拟表明东昆仑断层中段的东大滩-西大滩断层段(位于可可西里地震破裂以东及都兰地震以西)的库仑破裂应力显著增加,变化值达0.05~0.1 MPa,预示这一地区地震危险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
刘正荣 《地震研究》1994,17(3):211-215
本文在研究了中国及东亚地区的地震资料后,指出:东亚地区存在52-53年的地震重复周期,简称东亚地区强震活动的50年周期,在进一步研究后,发现根据全球8级以上的巨大地震的矩震级来看,全球地震活动亦存在54年的周期,从而表明了东亚地震活动与全球地震活动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1994年第四季度,全球地震在维持了一年多的中等水平以后,出现了高水平的活动。全球地震如1993年,继续以西北太平洋地震带为中心,千岛群岛和日本本州以东接连发生海沟浅源大地震。1993-1994两年,全球最大地震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地区。菲律宾海周边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多次,日本南部近海海槽区发生大地震的形势更加迫近。中国大陆东半部地震活动有增强的迹象,1995年,中国华北地震活动将有新发展。本季度美洲地  相似文献   

16.
1997年第一季度,全球地震活动水平为等偏低。全球地震较少,强度也较低,亚欧带地震活动相对加强,发生了7次中强以上地震。从1994年6月至今,全球地震活动轮回已持续了3个年头,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38次,开始出现减弱的迹象。  相似文献   

17.
2003年震情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纲  刘杰  余素荣  秦东灵 《中国地震》2004,20(1):112-117
据我国台网测定,2003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20次(表1),最大地震为9月26日日本北海道8.0级地震(图1)。2003年全球地震活动仍维持前几年的活动格局。与2002年相比,地震频次和能量释放明显增高。2003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活动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8.
李纲  刘杰  余素荣 《中国地震》2005,21(1):130-137
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2004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9次(表1),最大地震为12月26日印尼苏门达腊岛西北8.7级(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地震。2004年全球地震活动仍维持前几年的活动格局,全球7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西部,印度一澳大利亚板块和日本地区的强震活动显著(图1)。2004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活动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9.
赵邦学 《地震学刊》2001,21(4):39-49
按地震在空间上的相似活动过程排列的华北与闸粤沿海及银川地震区(带)地震活动周期表,以华北地震活动为主线,将公元前280年咸阳51/2级地震至1988年2月25日彰武4.8级地震间2267件的华北地震活动划分为4个时间层次。其组合关系是,一个超长地震周期由初,前,主,余霞期4个地震期组成;除前震期只有一个地震周期外,初,主,余震期都包含前弱后强两个地震周期;每个地震周期多分为初,前,主,余霞震4个地震段。闽粤沿海地震区和银川地震带的主震段分别与华北初,余震段同期活动。地震周期是介于前人划分的地震幕与地震活动期之间一个新的更为重要的时间层次。华北7个地震周期的起止时间是:-280.50-8.22-80.12-1337.69-1568.37-1730.75-1855.95-1988.15年,并从时空强3方面阐述了华北地震周期性活动规律,分析了3个地震区,带地震周期的相互关系。华北地震周期可作为标准地震周期与不同地区地震周期相对比,具有重要的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03年12月26日伊朗巴姆发生Mw6.5地震,这次地震造成30000余人死亡。依据USGS及相关网站的有关资料,介绍了2003年全球因地震死亡的人数,伊朗巴姆市概况。叙述了伊朗巴姆地震的有关参数,余震及其分布,巴姆地区的历史地震活动,地震灾害、地震烈度与地震构造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