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4.
地震能否预测,以及地震预测对社会安定的影响是当前社科界非常敏感和关注的问题。文章对上述问题结合实例作了深入分析,认为只要敢于突破旧观念,善于创新技术途径,地震预测就能走出目前的“混沌”状态,在10年内将地震三要素的短期预报推进到可直面社会的新高度。文中最后对地震预测直面社会前的必要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6.
7.
8.
野外台站仪器安装结构不合理,不仅给台网的建设带不便,而且还影响台网的正常运行率,增加维护工作量,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作者在文中提出了野外台站仪器结构模块化和采用密封箱式布局的具体方案,希望与从事地震遥测工作的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地震台站管理以及地震仪器设备的运维保障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地震监测台网中十分重要的关键环节,这直接关系到地震观测数据产出的质量,对地震监测与地震预报分析研究工作意义重大。所以如何确保地震仪器设备能够高效率、低故障率的运行就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山东省地震台站管理的现状以及地震仪器设备运行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并针对性地给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希望可以给有关地震工作人员以启发。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建设科学、有效的地震前兆监测台网提高捕捉地震前兆信息的能力--试论当前地震监测台网的三大弊病与三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预报本质上是一门观测科学。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地震前兆监测台网存在的主要弊病,给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科学有效的地震前兆监测台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分段研究了山西地震带的地震破裂特征,表明:各个断陷盆地地震破裂随时间的非平稳过程特征与盆地的构造运动性质有关;在一个断陷盆地内,在地震破裂系统中强震的破裂起主导作用.这些认识,对研究确定各个断陷盆地内今后的地震危险地段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东北地震区地震趋势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中国地震局推广软件中所给出的地震区划分,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对东北地震区的地震时序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得出:东北地震区的地震活动存在着10年、20年和30年的显著主周期。按照这个周期规律,结合测震学的分析方法,分析了未来东北地震区的地震活动趋势,认为东北地震区第五活跃期到2009年结束。从地震能量释放和地震频度上看,未来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7.
针对地震台站特殊工艺要求,独立的地震计墩不允许配置钢筋,独立的地震计墩不允许埋设止水带,且地震计墩和主体建筑之间可能存在沉降,导致隔振槽、地震井套管位置不能采用常规防水处理,尤其地震台站位于地下或半地下时,隔振槽位置防水处理为设计重点。针对海边地下、半地下地震台站,通过对比分析隔振槽位置防水做法,得到最优的防水技术措施。地震计墩、隔振槽、地下室底板分别进行防水处理,采用防水砂浆、防水卷材、HDPE膜、非固化橡胶防水涂料等综合防水技术措施。为类似地震台站及有隔振要求部位的防水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20.
江苏省区域地表背景噪声特性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welch方法,计算了江苏省"十五"数字地震台站地表背景噪声在0.01~20 Hz频带范围内的功率谱值,结果显示在周期10~16 8、4~8 s处分别存在两个明显的峰值.对比白天和夜晚时段台站三分向地表背景噪声的功率密度谱比值发现,地表台站三分向背景噪声在高频段(≥1 Hz)变化最为显著,在微震峰值频段(0.125~1 Hz)几乎所有台站之间的差异都不大,低频段(≤0.125 Hz)大部分台站垂直向白天时段的噪声水平比夜晚的值低,水平向则相反;但井下观测系统全频段内的比值变化都很小.此外,在2~16 Hz频率范围内,沿长江的苏南-上海地区的平均噪声水平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比NLNM(低噪声模型)值高约45 dB左右;在0.125~1 Hz频率范围内,江苏中东部的噪声水平高于其他区域,推测这可能是与区域地质构造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