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虾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是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我国首批5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之一,素以海洋生物,特别是贝藻类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而著称,俗称"贝藻王国",也是众多渔业资源繁殖、索饵、生长的良好场所。本文根据2013年11月、2014年2、5、9月在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开展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所获得的虾类资料,对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虾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物种数量空间分布及多样性、相似性等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得知,调查海域共鉴定出虾类种类25种,隶属于9科17属,不同季节优势种更替较显著,虾类种数各季节间变化较为稳定,岛礁区的虾类种类数高于沿岸区,夏季多样性低于其他季节,虾类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平面分布相似,地形、水深和水系等环境因素对虾类群落结构影响较大;分布在南麂列岛调查海域的虾类以季节性的广温广盐性种类为主,虾类一般生活在有利于索饵、成长的泥沙底质沿岸区,夏季受台湾暖流、食物链中的鱼类捕食关系影响,其生物多样性较低,虾类多样性分布随水深变化明显,这可能主要是由于调查海域的主要优势种虾类活动范围与水深有关。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8年4月(春季)和10月(秋季)在舟山群岛东侧海域(29°10′25.54"~30°45′00"N,122°53′3.88"~124°48′28.31"E)开展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所获得的蟹类数据,研究了该海域蟹类资源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同时分析了蟹类数量分布及其群落结构与温、盐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春、秋季蟹类种类共有40种,隶属于12科,23属;其中,春季优势种为双斑鲟(Charybdis bimaculata),秋季优势种为双斑鲟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均为广温、广盐性种类;秋季丰富度指数(D)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高于春季,而Pielou均匀度指数(J')则相差不大;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显示,春、秋两季渔获量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根据聚类分析与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春、秋季蟹类均可划分为4个组群,SIMPER分析结果显示,秋季群落相似性大于春季;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底层水温和表层盐度是影响调查海域蟹类群落结构及数量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3.
南麂岛邻近海域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次报道南麂岛邻近海域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规律,调查海域共获底栖生物199种,其中,多毛类占39%,软体动物占23%,种类组成上存在明显的季节演替现象。年平均生物量为45.04g/m2,秋季高于春季;平均密度为384个/m2,春季高于秋季,南麂岛西北面有一个高生物量区。本文还应用群落特征指数及多维调节(MDS)方法分析了底栖生物群落结构,探讨环境因子对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可分出代表该海域底栖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的沿岸区外,尚可再分出4个特殊的区域,各区有自己特有的优势种;各区的群落结构与水深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南麂列岛海域的油类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新荣  卢冰 《海洋学研究》1994,12(2):101-104
本文报道了南麂列岛海域油类含量的分布,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本海域水体中油类含量较低,与国内外其它海域比较,低于其它海域水体中油类的含量。本海域为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5.
南麂列岛邻近海域贝类生态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南麂列岛邻近海域贝类生态分布的初步研究表明,在该海域共发现贝类42种,广温广布种占52.4%,亚热带种占28.5%,热带种和暖温带种各占11.9%和7.1%。优势种有江户明樱蛤Moerelajedoensis、圆筒原盒螺Eo-cylichnacylindrela、经氏壳蛞蝓Philinekinglipini等。春、秋两季平均生物量为4.40g/m2,平均栖息密度为57.26个/m2,数量分布不均匀,并有明显季节变化。种类和数量变动与海流、温度、盐度、潮流、底质等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述了南麂列岛附近海域浮游动物的分布及其与浮游藻类和营养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浮游动物丰度与浮游藻类细胞总密度和硅藻细胞密度有正相关性,与硅酸盐和硝酸盐的浓度有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南麂列岛海域微小型底栖藻类生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次报道南麂列岛海域沉积物中的微型(2~20μm)、小型(20~200μm)藻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经初步鉴定,沉积物中共有微小型藻类24属71种,其中小型的底栖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spp.为21种,广布于整个海区,春季平均细胞密度为(10.4±3.6)×103个/cm2,占总密度的65.4%;微型藻以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占优势,秋季平均细胞密度为(4262.8±11928.2)×103个/cm2,占总细胞密度的98.9%,主要分布在沿岸区。对0~12cm柱状样品中细胞密度分层分析结果表明,0~2cm层的细胞密度大于2~5cm层大于5~12cm层。沿岸区(1,2,5,6,7,8,9站)的种类和细胞密度高于岙口(3站)、远岸(10站)及水道区(4站)。根据微小型底栖藻类组成特点,可划分为三个生态类群:广布性类群、暖水性类群和温带性类群。微小型底栖藻类密度与营养盐浓度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秋季高于春季。  相似文献   

8.
北麂列岛岩相潮间带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 1 997年 7月~ 1 998年 4月在北麂列岛壳菜岙北侧岩礁、海利南岙岙口岩礁、关帝山岩礁及大筲箕屿岩礁 4个断面所采集的样品 ,对北麂列岛岩相潮间带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类型及结构进行了研究。采用 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 (H′)、Pielous均匀度 (J)、Margalef丰度 (d)、 Mc Naunghton优势度 (D) 4个测定群落种类多样性的指标及 Whittaker群落相似性指数公式进行数值分析 ,结果表明 :该群落属于典型的外海高盐性生物群落。水平变化 ,H′、J及 d值以大筲箕屿岩礁处为最大 ,D值以关帝山岩礁处为最大 ;垂直变化 ,H′、J及 d值为低潮区 >中潮区 >高潮区 ,D值为高潮区 >中潮区 >低潮区 ;季节变化 ,H′和 J值以春季最高、秋季最低 ,d值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 ,D值以秋季最高、春季最低。 4个断面群落种类的相似程度较为接近 ,根据相似性指数 I的值 ,可将其划分为开敞性群落组和极开敞性群落组 ,其中壳菜岙北侧岩礁、海利南岙岙口岩礁和大筲箕屿岩礁为开敞性群落组 ,关帝山岩礁为极开敞性群落组  相似文献   

9.
南麂列岛附近海域的浮游植物和赤潮生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0年4月和10月在南麂列岛附近海域进行了两个航次的浮游植物采样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97种,隶属于36属。春季同样浮游植物的平均丰度为29.7×104个/m3,水样浮游植物平均丰度达52760×104个/m3。优势种有三鳍原角藻Prorocentrumtriestinium、夜光藻Noctilucascintillans和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wailesii。秋季浮游植物同样的平均丰度为32.5×104个/m3;水样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928×104个/m3。优势类群有角刺藻Chaetocerosspp、圆筛藻Coscinodiscusspp、角藻Ceratiumspp、海毛藻Thalassiothrixspp、根管藻Rhizosoleniaspp、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等。该海区春秋两季均存在多种赤潮生物。  相似文献   

10.
纤毛虫是潮间带沉积物中多样性高且丰度占优势的类群,其群落结构可反映环境状态。于2013年11月(秋季)、2014年2月(冬季)、5月(春季)和8月(夏季)开展了南麂列岛火焜岙砂质潮间带沉积物中纤毛虫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该生境中底栖纤毛虫物种丰富,共检获148种纤毛虫,涉及19目70余属;纤毛虫的丰度和物种组成呈现显著的季节差异和垂直分层差异。其中,丰度占优势的纤毛虫按食性依次为菌食类群、肉食类群和藻食类群;已非典型的砂隙纤毛虫区系,而是呈现出某些有机质丰富的泥沙质沉积物中的纤毛虫群落的特点,这可能是该生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后续效应。但纤毛虫物种多样性较高,这表明尽管存在人类干扰的长期效应,潮间带周边环境良好,对周边居民及设施的动迁等多样性保护措施可能已经产生了向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洞头列岛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于2015年4月在该海域布设35个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采样,并获取相关环境资料,分析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22种,其中多毛类57种,甲壳动物34种,软体动物19种,棘皮动物5种,其它类动物7种。各调查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目在1~22种之间,瓯江口附近站位物种数较少。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3.35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21个/m2。多毛类具有种数上的优势,软体动物具有生物量和密度上的优势。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1.29、2.45和0.66。通过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排序分析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划分为3个群落:异蚓虫-薄云母蛤-绒毛细足蟹-不倒翁虫群落(群落Ⅰ),薄云母蛤-异蚓虫-双鳃内卷齿蚕-不倒翁虫群落(群落Ⅱ)和其他群落(群落Ⅲ)。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有底层海水的温度、盐度、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溶解性无机氮、化学需氧量以及表层沉积物中的总有机碳等。AB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扰动,但基本稳定。与历史资料相比,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无明显变化,种类组成由以多毛类和软体动物为主转变为以多毛类和甲壳动物为主,且个体较大的棒锥螺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描述了南麂列岛附近海域中各类细菌的数量分布状况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现场调查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海区氨化细菌数量极高,对水化学的变化起了重要作用;在所设的站位中有80%的站位可以检出石油降解细菌;而大肠菌群几乎没有检出。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南麂海洋站1983~1989年实测风和浪的资料,分析了大风和大浪的关系。结果表明:大浪日、大风日各月出现次数不匀。风浪大浪日及涌浪大浪日出现比率分别占56%和44%。各向大浪波高均值变化幅度不大。各向大浪波高极值却有较大差异。风浪H1/10波高为1.5~2.0m、当风速为11~13m/s时,大浪出现频率最高。本文还给出了波龄较大的风浪大浪波高与大风风速的经验关系。基于不同类型的台风路径,得到了本区从H1/10波高为1.5m以上时台风中心的位置。利用此结果可以预报本区大浪出现的时间。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1992年8月和1993年3月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对南麂岛及其邻近海域的环境调查结果,采用尼梅罗(Nemero)环境质量指数法和单因子指标评价法,参照有关标准,对南麂岛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进行了现状评价并做了预测。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及查阅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对南麂岛的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利用南麂海域4个站位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的连续调查资料,研究了该海域氮、磷营养盐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南麂海域的无机氮主要由硝酸盐构成,平均占有比例77%.氮、磷营养盐的季节性变化显著,并且两者呈现同步的上升或下降的趋势.PO4-P 与 NO3-N 的相关性显著 ( r = 0.665 ).NO3-N 与水温、pH、盐度等多项因子之间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与水温的相关性最为密切 ( r = 0.798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