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舒孝敬 《铀矿地质》2005,21(5):257-267
在湖南及邻区,无论从地表的地质构造还是地球物理场上,都表现出明显的环状分布特征。这种特征可能是地壳的旋转运动所造成,它对湖南及邻区大地构造的演化、大规模成矿作用等具有重大的影响。本文对这种旋转运动的可能成因,以及所伴随的一系列地质作用、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关系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潮汐发电     
《山东地质》2009,(10):72-72
海水有一种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到了一定时间,海水推波逐澜,迅猛上涨,达到高潮;过后一些时间,上涨的海水又自行退去,出现低潮。如此循环重复,永不停息,海水的这种运动现象就是潮汐。潮汐现象是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由于月亮离地球较近,月球的引力使地球的向月面和背月面的水位升高。由于地球的旋转,这种水位的上升以周期为12小时25分和振幅小于1 m的深海波浪形式由东向西传播。  相似文献   

3.
地壳运动整体观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全面讨论了构造体系与全球运动场、板块构造与旋转扩张、断块构造、镶嵌构造、地洼说与地球自转、构造迁移的方向性及地球水圈、气圈和生物圈的运动规律以后,提出了地球动力系统统一观,并进一步论述了包括重力、热力、离心惯性力等在内的地球动力系统中,地球自转和自转速度不均衡乃是发动地壳运动的主因,而地球整体的运动和变化,又受着天体活动的影响。
本文纲要性地指出,地壳上各种地质现象与相关的自然现象是一个有联系的整体,受控于地球整体的运动系统。   相似文献   

4.
李栋青  王赟  孙丽霞 《地球科学》2021,46(1):369-380
旋转地震学是一门研究由地震、爆破以及工程振动等引起的地球介质运动的新兴学科.旋转运动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由于缺少高精度的旋转分量地震仪,所以旋转运动的研究大多仅限于理论方面.差分法作为利用平动分量获取旋转分量的一种计算方法,在理论研究方面较为成熟,但是缺乏实际数据的验证.通过在对旋转运动研究现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利用模...  相似文献   

5.
由于地球流体动力学研究的需要,近年来旋转流体动力学得以迅速发展。不难证明,地球大气和海洋的运动,特别是大尺度的运动是遵循旋转流体运动的普遍规律的。目前,研究大气,海洋运动的手段有三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东亚和太平洋西北部之间过渡带构造资料的详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边缘海和岛弧的起源可能只是由于一种很普通的机制。这种机理就是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地球物质的特性与流变体类似,这使得地球保持的形态看起来很象旋转椭球体的形态。然而,由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可以导致物质块体的运动。自转速度的减慢增加了大陆板块在地幔下层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大陆板块就从大陆边缘的下面被向上置换,并由于惯性能的积累,而使其运动速度超过已经减慢了的东  相似文献   

7.
开合运动是地球上一切地质体运动的基本形式。由于开合运动同步统一的特征,它包容了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故开合运动的内涵更深,应用更广;由于开合运动的相互转换特征,垂直运动也是动态相互转换,很难确定地球或某个地区的开与合或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的主次关系,只能按某一阶段它们的主次关系进行构造分区,在这种分区中,按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观点划分的构造单元往往不能反映构造的本质特征,因而建立在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之上的固定论和活动论之争无实际意义。开合运动的相互转换特征及转换带的时空定位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开合运动和旋转运动是地球最基本、最重要的运动形式,合称为开合旋运动,在它的长期作用下形成动态的、相对稳定的层圈结构和各种地质构造,称之为开合旋构造体系,开合旋构造体系一度或局部被破坏,经调整达到新平衡的过程称之为地球构造运动,因此构造运动是突发的、短暂的、区域性的;而将充满地球时空、重要非凡的开合旋运动叫地球运动。地球构造运动的内因主要是热能和重力能,核幔交接区是以热能和重力能为主的综合能量形成和聚集的基地,是地球构造运动的策源地。开合运动是地球的本质特征,旋转运动是地球形成及演化的必要条件,开合旋运动塑造了一个内容丰富、生机勃勃、动态发展的开合旋构造体系。  相似文献   

8.
扬子陆块北缘长达20多亿年的地质历史由绘了一个陆亮明晰的单向演化过程,并给我们提出了一些用现有学说难以解释的问题。本文试图以这些资料为起点,吸收板块构造和其它学说总结的基本事实及新的研究进展,从天体运动的角度出发,研究地球的圈层结构、质量分布与地壳运动、地壳演化,提出了一个源于旋转拖拉力的地壳运动形式。  相似文献   

9.
设立“地下明灯研究计划”的建议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20世纪末,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获得了地球表面清晰的图像,使人们可以实时地观测地球水圈和大气圈的结构、状态和运动过程,及其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这是地球系统科学革命性的进展。介绍的“地下明灯研究计划”,其目标是获得地球内部不同深度情况下不同尺度的图像,这些图像是新型的地球内部“三维地图”,它将完善和改变我们对大陆动力学、岩石圈结构和状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将地学与天文学有机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它是通过对地球乃至太阳系起源的研究,发现地球起源时的物质是由灼热的等离子体组成。它起源以后在近似真空的宇宙空间进行旋转运动的过程中,从地球外部向内部由灼热的等离子体向冷的固体岩石演化中,表面逐渐形成岩石圈。大陆壳和大洋壳上产生彼此不尽相同的形态面貌、岩石类型以及演化特点的原因,主要是与地球起源时产生的形态面貌、地球体积发生冷收缩运动、地球内部物质重力分异作用以及地球旋转运动导致地球体积发生有规律伸缩运动等诸因素,导致在地球表面不同部位上产生彼此不尽相同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1.
地球磁场的新模型(英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地球内核存在有相对于外核的旋转,这里提出一个地球磁场的新模型。在这种场合下,地球磁场的本源就是电流,这种电流是由在地核团相与液相边界上的一对带电层的相对运动产生出来的(Bullen地球模型中的F层)。所提出的模型,是当前最为常见的水磁发电机模型的另一种可供选择的模型。它在能量方面已得到确证。借助该模型,有可能去解释在地表观察到的关于磁场的所有主要特性。该模型的本质,就在于它是维持地球现今磁场与构造运动的统一机制。这种统一性并不是偶然的,可以将其视为所研究现象本质的理论的最大可能性证据。  相似文献   

12.
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杨学祥  陈震 《地学前缘》1997,4(2):187-193
科里奥利效应是产生的内核快速旋转的主要原因,科氏力使上升物质向西漂移,下降物质向东漂称;造成地球外层自转减速,地球内层自转加速。所以,自旋体中的垂直运动可以产生在规模的水平运动--圈层差异旋转。地震波测量结果表明,内核旋转速度每年比地壳地幔快1。对于一个内核差异旋转的地球,太阳射不仅形成地磁场的内外磁尾和地壳与内核的反向振动,而且影响核幔角动量交换和电磁耦合,从而控制了地球内能的释放,形成天文周期  相似文献   

13.
钻孔测温不仅是地热研究的主要手段,而且在地质、水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火山学、地震学、永久冻土学等方面也均有科学和实践意义。本文仅就钻孔测温资料在研究某些矿区岩溶水方面的应用介绍一些情况,並提出笔者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4.
试论矿田断裂地球化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造地球化学这株刚萌芽的幼苗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引起国内外地质工作者的重视.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壳运动规律的科学;地球化学则是研究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原子运动规律的科学.十分明显,这种宏观的岩块、地块的运动与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原子的微观世界的运动之间必然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看到,世上的超基性岩都沿深断裂带分布;火山岩都出现在地壳的某些活动区;与岩浆活动有关的内生金属矿产大多和地壳一定的构造带息息相关,如智利、赞比亚和乌拉尔的铜矿带和我国南岭的稀有-有色金属矿带部是引人注目的例子.即使在一个矿床的形成过程中,不同的构造阶段亦常有不同的元素富集,而且这种构造-岩浆-矿液的发展演化往往具有十分明显的规律性.这些现象并非偶然的巧  相似文献   

15.
利用近年来天文学和深部地球物理研究成果,通过对含油气沉积盆地构造样式、成矿构造特征及全球大型构造断裂现象的分析,作者认为旋转运动是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地壳旋转运动是形成地壳上各种构造现象(盆地和造山带及大型走滑断裂系统)的主要原因,而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地壳旋转运动的两种方式.地壳旋转的动力来源于地吸、地核旋转动量的向外传遍及地球自转、公转速度的变化.地壳的旋转运动分统水平轴旋转、绕垂直轴旋转和统斜向轴旋转,地壳的旋转运动可形成益一山构造、大型张性、压性及扭动断裂,同时伴随火山作用和地震活动(旋转运动强烈时)及地磁极倒转.  相似文献   

16.
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里奥利效应是产生内核快速旋转的主要原因。科氏力使上升物质向西漂移,下降物质向东漂移;造成地球外层自转减速,地球内层自转加速。所以,自旋体中的垂直运动可以产生大规模的水平运动——圈层差异旋转。地震波测量结果表明,内核旋转速度每年比地壳地幔快1°。对于一个内核差异旋转的地球,太阳辐射不仅形成地磁场的内外磁尾和地壳与内核的反向振动,而且影响核幔角动量交换和电磁耦合,从而控制了地球内能的释放,形成天文周期与地质旋回的一一对应关系。地球轨道和太阳轨道的全球变化响应,为太阳辐射量变化控制地球内能释放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7.
小汤山地热田热水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小平  王治 《城市地质》1999,11(4):7-15
小汤山地热田已开采20多年,热田范围已扩大到44平方公里。根据20多年来的地球化学监测资料,水文地质及热水开采资料,用水-岩平衡及其它地球化学方法,研究热水的水化学变化以及热水的成因,水龄和运动方向等规律。  相似文献   

18.
地幔柱假说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介绍了地幔柱理论研究的一系列进展,诸如地幔柱特征、动力学模式及其地质意义.在重力分异过程中,随着地球质量不断向地心集中,地球自转动能也不断向地核集中,从而产生圈层分化和差异旋转.地核相对地壳、地幔高速旋转,具有巨大动能,旋转阻力不断将其转化为热能,在核幔边界聚积起来,为液核对流和热幔柱提供足够的能量.核幔边界是产生热幔柱的位置.阐明了地幔柱构造与板块构造的关系.地幔柱理论涉及地幔深部物质垂直运动的机制,对了解地球深部动力学机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月球的旋转速度在不断增加,而地球的旋转速度在不断减慢.通过显微镜、扫描电镜以及微量化学成分分析对奥陶纪以来瓣鳃类、腹足类、腕足类、头足类等贝壳生长纹层以及地球自转速度的演变、地月距离、月球后退速率变化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地幔对流中的科里奥利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宗晋认为,岩石圈的西向漂移和地幔东向运动的定向性显示了地球自转变化的导向作用。本文证明,地球自转中的一种惯性力-科里奥利力是产生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