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北方东部沙质荒漠化的地学观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中国北方东部的土地荒漠化主要受新构造运动以来的权造-沉积特征、青藏高原隆升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亚洲季风等地质背景控制。北方东部沙质荒漠化区域地质分类,按其成因可分为就地起沙型、风沙型和土地粗粒化型等3种类型。其中,就地起沙型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东部毛乌素、科尔沁、浑善达克、呼伦贝尔等沙地内,流经这些沙地的古河道,广泛发育河湖相砂质沉积物以及以砂质沉积物为母质的土壤分布区。风沙型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上述沙地的边缘地带,如毛乌素沙地以南的覆沙黄土区等。土地粗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河北坝上草原-河北坝上草原,其土壤类型多为含砾沙土,其土壤母质为基岩风化壳、残坡积或冲洪积物。荒漠化发展趋势上,尽管就地起沙型沙质荒漠化在毛乌素、科尔沁和浑善达达沙地的局部地区均有所逆转,但总体上,在北方广大地区,主要以地表土壤粗化为主的荒漠化和风沙型荒漠化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上述不同类型的沙质荒漠化,总体上受地背景控制。其中,第四纪以来的构造-沉积特征控制着不同类型荒漠化的区域分布,气候变化控制着荒漠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则是在上述背景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2.
我国南方岩溶山区石漠化基本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12,他引:9  
通过参考国内研究的相关文献,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从岩溶石漠化概念的内涵、分布格局和量化分级、成因分析和演化过程、综合治理和效益评价等基本问题回顾了我国南方岩溶山区石漠化研究进展:岩溶石漠化的概念和成因已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石漠化等级评价指标相差甚远,需要建立统一调查研究方法、分级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已探索出了一些较好的治理模式和方法,但治理建设仍然存在很大困难;目前没有成熟的石漠化治理效益评价体系和方法,严重影响了石漠化治理措施的修订和完善。指出了我国岩溶石漠化问题研究应从如下几方面加强:不断创新岩溶石漠化的研究方法;把握岩溶石漠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关系;深入开展岩溶石漠化过程模拟与调控研究;推广和完善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和模式;重视地球系统科学在岩溶石漠化研究中的运用。在岩溶石漠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关系方面,特别要注意加强石漠化地区土地的生产力和人口承载力的定量研究;实施岩溶山区人类经济活动影响预报和经济社会后果预报,建立岩溶山区生态安全监控预警系统;加强不同时空尺度下岩溶石漠化人文驱动机制研究;确定自然因素和人文作用对石漠化过程的正负面影响和各自的贡献率,建立相应的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等。   相似文献   

3.
王鸿  罗爱忠 《岩土力学》2009,30(Z2):427-429
具体分析了毕节地区山区石漠化治理和生态修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山区石漠化的生态修复必须开展自我修复和人为修复相结合具体特点,提出了在进行山区石漠化治理和研究及山区石漠化区域的生态修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及山区石漠化治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全球变化与荒漠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文章以干旱、半干旱地区沙质荒漠化为例,分析了其成因过程、发展趋势。指出干旱是荒漠化的原因,而频繁、过度的人为活动则更加剧其发展。在中国北方荒漠化土地的成因类型中,有30.1%是由于过度放牧,26.9%是由于过度开垦,32.7%是由于过度樵采,有9.6%是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当,有0.7%是由于工矿交通建设过程中不重视环境保护而造成的。所以合理利用土地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贵州石漠化治理的历程、成效、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信宝 《中国岩溶》2016,35(5):497-502
贵州省是我国石漠化面积最大、比例最高、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建国以来,贵州省一直坚持不懈地开展石漠化治理。本世纪以来,治理成效显著,石漠化加剧的势头得到抑制并出现了逆转的趋势。文章对建国以来贵州省石漠化治理的目标、措施与成效进行了阐述,并对变化发生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管理体制变化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背景进行了粗浅分析;指出了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以期对今后石漠化治理的决策和石漠化发展趋势的预测有所稗益。  相似文献   

6.
浅析坝上地区土地沙漠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坝上典型调查区沙漠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调查分析。发现虽然坝上地区生态环境局部好转,但是总体恶化的局面仍然没有彻底改变。探讨了沙漠化成因以及发生发展过程。认为。气候、地貌、沉积物以及水文条件是坝上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基础。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沙漠化发生的直接原因。总结了沙漠化对农牧业、交通、水利、通信以及人类健康等的危害,提出防治坝上地区沙漠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theory and supporting evidence for links between desertification, drought and dust storms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studies undertaken in and around the Gobi Desert. Overgrazing of rangeland by pastoralists has been the most commonly cited cause of desertification in global drylands for more than 30 years, but the evidence supporting this link is not always convincing. Nonetheless, overgrazing, desertification and dust storms are frequently connected, regardless. Drought is another well-known and important driver of vegetation cover change. Distinguishing between vegetation cover adversely affected by drought and that reduced by grazing is imperative for policy makers because identifying the incorrect driver of vegetation change risks the development of inappropriate policy.  相似文献   

8.
贵州关岭县喀斯特峰丛石漠区苔藓群落生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为了了解喀斯特峰丛石漠化区苔藓植物的种类和群落特征,本文选取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喀斯特峰丛石漠化区的三种典型生境(裸地、人工植被和自然植被),对苔藓植物进行样地调查,并利用种间相遇几率(PIE)、生态优势度、Shaanon-Wiener信息指数(衡量生态位宽度)和Morisita-Horn指数(衡量生态位重叠)来分析该区苔藓植物群落的组成、分布规律及生态特征。结果表明:(1)该区苔藓植物共有11科17属22种,真藓科为优势科,苔藓植物群落有19个类型。(2)苔藓群落PIE值与植被覆盖度呈正比,与岩石裸露率呈反比,自然植被生境的苔藓群落PIE值高于人工植被和裸地生境,但研究区苔藓群落PIE总体偏低,反映了喀斯特峰丛地区恶劣的生境条件。(3)研究区内卷叶湿地藓群落(Hyophiletum)、直蒴卷柏藓群落(Racopietum)和皱叶牛舌藓群落(Anomodetum)有着较高的生态优势度和生态位宽度,并且与其它苔藓群落的生态位重叠值很高。表明这三种苔藓群落对不同类型的峰丛石漠化生境都有着较好的适应能力,能够很好地与其它苔藓群落互利共生。   相似文献   

9.
花江喀斯特峡谷地区石漠化成因初探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花江喀斯特峡谷区地下水埋藏深,地表干旱,存在显著的人为加速土壤侵蚀过程,植被次生性明显,生境干热特征显著,是已石漠化和半石漠化的生态系统。其中地质构造、地貌演化、岩溶形态、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植被群落可能是石漠化过程的主要自然成因,以土地利用为表现形式的强烈人类活动是石漠化的驱动力。基于此,提出了石漠化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态恢复过程的建议,旨在为石漠化的演化研究及生态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倪向南  郭伟 《第四纪研究》2016,36(1):144-153
本文利用Landsat-TM和MODIS遥感影像, 结合遥感、GIS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等技术方法, 研究了1989~2010年海南岛西部沙化土地时空变化过程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1989~2010年海南岛西部非沙化面积显著上升, 总体增速为9.2km2/a, 不同程度沙化区域面积均显著下降, 轻度沙化区面积变化在沙化控制中起主导作用, 重度沙化区面积下降最为显著; 2)1990~2010年土地转移分析表明, 20年中研究区域沙化土地面积总体降低174.04km2, 其中67.67 % 的区域为轻度沙化土地, 非沙化区域、轻度沙化区域、中度沙化区域以及重度沙化区域发生转化的面积分别达到1.59 % 、94.67 % 、98.02 % 和99.46 %, 沙化土地转换频繁, 非沙化区域相对稳定; 3)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海岸带区域, 植被覆盖度低, 人类活动频繁, 变化波动剧烈。2000年以来植被覆盖总体上升, 其中西海岸的中部和北部植被覆盖显著上升, 沙化土地得到明显改善; 4)相关性分析表明: 非沙化面积与年降水、年均温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82(pp<0.05), 气温和降水是海南岛西部土地沙化的重要驱动因子, 其中降水对土地沙化的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1.
湿润地区的荒漠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崔书红 《第四纪研究》1998,18(2):173-181
本文根据类似荒漠境况的出现是判断荒漠化发生与否的重要标志这一原则,并结合在中国南方开展的一些研究,对湿润地区的荒漠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表明,湿润地区的荒漠化并不包含所有存在侵蚀作用的退化土地,而专指人为侵蚀作用导致的出现了具类似荒漠境况的退化土地。中国南方湿润地区土地荒漠化分布最显著的特征为斑点状分布于丘陵山区或河、湖、海滨的冲积平原,面积为1.98×105km2,其中流水作用导致的荒漠化面积为1.78×105km2,风力作用的为0.11×105km2,其它0.09×105km2。自然因素,特别是气候和地貌因素对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才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文章最后还简要介绍了湿润地区荒漠化的防治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生态功能优先背景下的西南岩溶区石漠化治理问题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文章分析了现有石漠化治理模式、物种选择、石漠化治理综合效益评估、消除贫困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国家对西南岩溶石漠化区主体生态功能的定位,对未来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未来石漠化治理要更有效地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完善生态补偿体制,促进石漠化区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转移,减少人口压力,消除农户破坏环境的驱动因素,促进石漠化治理成效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以保证西南岩溶石漠化区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主体生态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分布的空间差异与防治区划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周国富 《中国岩溶》2006,25(1):79-84
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根据区域分异原理,对贵州石漠化空间分布与差异进行了分析总结。研究表明,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分布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在水平分异上,从西向东存在“轻~ 重~ 轻~ 重~ 轻”的基本规律; 在南北方向上,存在“重~轻~ 重”的规律; 在垂直方向上,存在从河谷至分水岭的分异: 分水岭地区石漠化程度不高,河谷斜坡地带石漠化较强,河谷底部又较轻的变化规律。据此,根据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提出喀斯特石漠化分区防治的基本思想,将贵州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初步划分为7个防治区、20个防治亚区,并选取典型区域进行三级区划分。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西南岩溶石漠化演变特点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10,他引:7  
文章通过分析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遥感调查结果和相关统计资料,揭示了21世纪以来石漠化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2015年,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总面积降至9.2万km2,石漠化演变的总趋势由21世纪以前的加剧变化为21世纪的逐渐减缓,而且,西南岩溶区石漠化程度显著变轻,由21世纪初的以重、中度石漠化为主演变为以轻、中度石漠化为主,危害最大的重度石漠化面积比例由38.08%降至15.31%,说明石漠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但石漠化演变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主要与国家实施植被修复工程力度、影响植被恢复的岩溶地貌类型、地下水开发程度、雨水资源以及区域经济条件密切相关。植被建设规划面积与石漠化减少面积成正比,生态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峰林平原和溶丘洼地石漠化治理效果最好,地下水开发和比较丰沛的雨量可有力促进植被恢复和经济发展,居民贫困化可使石漠化恶化。   相似文献   

15.
基于Logistic-CA-Markov模型的石漠化空间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揭示岩溶地区石漠化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文章以贵州省六枝特区为例,获取了1990、2000、2010年石漠化数据。利用Logistic-CA-Markov模型探讨石漠化发生的驱动因子及各类型间的转移情况,并在两种情景模式下对研究区2020年石漠化空间分布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利用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石漠化驱动因子,能够较好的反映其分布状况,CA-Markov耦合模型模拟石漠化空间分布,精度达到理论要求。(2)无石漠化、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演变过程中受人为因素影响大于自然因素,而强度和极强度石漠化则相反。(3)在现有石漠化演化速率情景下,各等级石漠化的演变轨迹为修复与恶化并存模式,最突出的是潜在和轻度石漠化。(4)在喀斯特山地生态产业修复和封山育林结合情景下,石漠化修复与恶化并存的双重轨迹模式改为以修复为主的单一轨迹模式,其中轻度和中度石漠化治理效果最为突出。因此石漠化治理措施重点应针对轻度和中度石漠化分布区,注重协调人地矛盾,防止利用过程中返回式演变。   相似文献   

16.
大柳塔煤矿采煤塌陷对土地沙漠化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陕西神木大柳塔县地区煤炭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会产生地面塌陷、地裂缝、地下水位下降等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地面塌陷是否会加剧土地沙漠化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调查表明20年间整个研究区和其中的主要矿区土地沙漠化呈现出重度沙漠化土地逐年减少、轻度及非沙漠化土地面积逐年增大的一致演化趋势,采煤塌陷区土地沙漠化没有出现加剧的现象。通过4处采煤塌陷区及2处煤矿未开采区土壤垂向剖面研究,地表植被类型及覆盖度、植被根系垂向分布、土壤粒度、含水率、地下水位之间等关系表明,采煤塌陷对土地沙漠化进程没有明显的影响。年均415mm的降雨量基本满足采煤塌陷区沙生植被正常生长所需水份,其结论为该地区大规模煤炭资源开发土地沙漠化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沙漠化:从圈层耦合到全球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沙漠化概念提出伊始 ,沙漠化成因机理的研究就一直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沙漠化过程究竟有多少是由自然因素所致 ,多少是由人类活动所为 ,诸因素与沙漠化之间有何内在关系 ,沙尘天气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诱因等 ,当属地球系统科学应解决的难题。文章从全球变化的角度 ,将沙漠系统视作一种类生命的非线性动力系统 ,指出沙漠化源于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之间复杂的相关与耦合作用 :气候变化是控制沙漠进退的首要因素 ;陆表水持续亏损则是导致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发展的直接原因 ;岩石圈构造运动塑造了不同的地形地貌单元 ,奠定了沙漠分布的地理格局 ;人类的不当活动和气候变化引起的生物生产力的衰退及土地覆盖的破坏 ,造成了现代沙漠化的快速扩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概念、成因与防治   总被引:106,自引:1,他引:10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震达 《第四纪研究》1998,18(2):145-155
荒漠化是指人类历史时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在中国北方荒漠化形成因素中过度放牧占30.1%,过度农垦占26.9%,过度樵采占32.7%,水资源利用不当占96%,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境保护占0.7%,在地区上以北方农牧交错及旱农地区荒漠化最为严重。要采取因地制宜措施和建立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以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毛乌素沙地沉积物粒度特征与土地沙漠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毛乌素沙地沉积物的粒度特征与土地沙漠化的地质成因类型,通过系统研究沙地及相邻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在沙地内部、覆沙黄土区、黄土高原和河流谷地与湖泊等不同地质构造地貌条件下所形成的沉积物粒度特征,指出不同地质成因类型的沉积物是这些地区土地沙漠化的物质基础,区分不同类型的沉积物也是构成不同地质成因类型土地沙漠化分类的理论基础,探讨了不同地质作用对土地沙漠化的贡献及其对土地沙漠化防治方面的意义。研究表明,研究区的土地沙漠化是以各种类型的就地起沙为主要特征,地表径流的水力搬运是沙漠化物质搬运的重要途径。现代毛乌素沙地及其邻区的土地沙漠化是对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各种沉积物的进一步搬运、分选和再沉积过程,具有相对复杂的粒度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西南喀斯特石山地区石漠化现状的基础上,认为这些地区所要建立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耗散结构.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不仅需要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和交换,以及调整输入种类,还需要提高这些地区的喀斯特意识,并提出提高喀斯特意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