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东海盆地第三系层序地层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沉积学、生物地层学 、测井地层学及地震地层学,对东海盆地第三系进行了较系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东海盆地第三系可划分为5个二级层序和12个三级层序以及若干次一级层序在三级层序中,Ⅰ型层序7个,Ⅱ型层序5个,平均年限5.3Ma,它们代表12次三级周期海平面变化产物,其中最高海平面期为伊普雷斯晚期,最低海平面工矿企业有鲁珀利早期。根据有孔虫带和钙质超微化石组合,它们大致可  相似文献   

2.
东海陆架盆地第三系层序地层格架与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地震反射特征和层序界面性质特征,对东海陆轲盆地第三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并建立了层序了层格架,共划分出3个构造层序,7个超层序和19个层序,以岩心成因相的精细描述及测井相分析为基础,对该盆地第三系进行了沉积体系分析,共识别出9种沉积体系,20种沉积相组和若干种成因组,对盆地构造演化各阶段的沉积体系发育,空间展布及体系域组合等沉积响应进行了分析,以微体古生物年代化石为主要依据,结合沉积环境和沉积  相似文献   

3.
层序地层学在东海陆架盆地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总结了近年来对东海陆架盆地层序地层研究的部分成果。(1)确定和完善了瓯江凹陷和西湖凹陷的层序格架。(2)分析了这两个凹陷中主要油气目的层段的体系域发育情况,即在瓯江凹陷中分析了盆地发育初期(T_6~0~T_5~0)两个层序的体系域发育情况,以及T_5~0~T_3~0中海相层序的体系域发育情况;在西湖凹陷中分析了海陆过渡相层序(T_3~1~T_3~0)和陆相层序(T_3~0~T_2~1)的体系域发育情况。(3)总结了体系域与油气之间存在的关系;指出了非构造圈闭可能存在的位置,为进一步的油勘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东海陆架盆地第三系沉积构造动力背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武法东  周平 《现代地质》1999,13(2):157-161
东海陆架盆地属大陆边缘裂陷盆地,具有构造活动多期、反转构造明显和盆地动力背景复杂的特点。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深部地幔柱的活动是陆架盆地形成的主要动力;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楔入造成的远程影响是导致构造应力场反转、触发和促进盆地裂陷作用的重要动力来源;盆地晚期自东向西的挤压力是第三位的构造力。根据可容纳空间的概念,从控制层序构型的影响因素,即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沉积补给等方面讨论了东海陆架盆地第三系沉积构造动力背景。  相似文献   

5.
东海陆架盆地古近-新近系高分辨率层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海陆架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新生代海上含油气盆地,其中堆积了巨厚的古近-新近系含油层系。作者通过对录井资料的分析,在古近-新近系含油层系中大致识别出6大沉积体系、12种沉积相和13种沉积亚相。在此基础上,本文借助相序、相组合、相分异、沉积物体积划分以及地层叠置样式的综合分析,对该含油层系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在其中识别出了59~64个短期旋回、21~29个中期旋回和7~11个长期旋回。最后,将文中所划分的高分辨率层序与前人的地震层序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6.
辽河盆地下第三系层序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许坤  潘耀丽 《地层学杂志》1997,21(4):267-274
根据岩性、岩相、地震反射、测井响应、古生物、构造旋回、接触关系及同位素年龄测定等,将辽河盆地下第三系划分为4个层序和12个亚层序。根据地层层序综合分析,辽河盆地早第三纪具有如下沉积演化特征:①构造运动的控制性;②沉积格架的不均衡性;③沉积演化的阶段性;④沉积中心的迁移性。  相似文献   

7.
8.
东海陆架盆地岩石密度与磁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东海陆架盆地20口钻井160块岩心标本物测定和17口钻井密度测井的基础上,通过整理、分析、统计,给出了东海陆架盆地的岩石密度和磁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刘道燕 《海相油气地质》1996,1(2):34-40,T001
东海陆架盆地自古新世至渐新世发育了四套含煤烃源岩与海相陆源有机质烃源岩,其有机质类型属腐殖型。在结构镜质体的细胞腔中普遍充填着生源为高等植物针叶林的树脂体,其含量在煤岩中最高可占全岩体积的8%。镜下还见到油珠及与树脂体有产状关系的渗出沥青体。受有机质类型的制约,液态烃中均检测到大量二萜类树脂化合物及倍半萜类化合物。由于这部分源干高等植物的化合物在饱和烃中占有相当比例,加上成烃后的运移效应,使原油具有“六低一高”的特点,即低比重、低含硫、低含蜡、低主峰碳位、低芳烃、低胶质(无沥青质)和高饱和烃,并具低成熟煤成烃特征。  相似文献   

10.
南襄盆地泌阳断陷下第三系陆相层序地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受权  陈国能 《地球学报》1999,20(2):207-214
泌阳断陷历经中生代小型拉分盆地、早第三纪断陷盆地和晚第三纪坳陷盆地等3个盆地原型的演化、叠合过程,形成了3个盆地充填序列及其所包含的3个构造层序。泌阳断陷下第三系(即构造层序Ⅱ)为湖盆沉积充填主体,其可划分为7个层序组,各层序组具特定的沉积体系配置关系。作为泌阳断陷油气勘探主要目的层段的下第三系核桃园组可进一步划分为12个层序。其中,核三上段包括跨时分别为1.08、1.40、1.02Ma的3个陆相层序,由南往北呈现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三角洲的沉积体系空间配置。泌阳断陷下第三系层序地层年代框架模式清晰地显示了断陷湖盆成盆演化史、沉积充填史及其陆相层序时空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11.
TheEastChinaSeashelfbasinissituatedonthewestmarginofPacificplate(Fig.1)andisalargehydrocarbon-bearingsedimentarybasinfiledmai...  相似文献   

12.
东海陆架盆地地质结构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东海陆架盆地发育于东海大陆架之上,是一个复合型沉积盆地。盆地的西侧是浙闽隆褶带,东侧是钓鱼岛岩浆岩带,盆地从西至东呈现为凹-凸-凹的格局,南北差异明显,总体地质构造格架表现为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特征。该盆地存在元古代的变质基底,是浙闽沿海陆区出露的深变质岩系向东的延伸,这套古老的变质岩系组成了陆架盆地的主要基底。盆地在垂向上表现为明显的多层结构。除古生界地质结构尚待证实外,中生界明显为裂谷型二层结构,新生界为三层结构。盆地结相特征受控于特定的构造演化过程。中生代以前不同性质的地体增生和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以及印度板块作用造成的地壳蠕散是控制盆地形成和树造演化的主要体制,使盆地构造演化表现为多阶段、多种构造体的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13.
常吟善  赵洪  覃军  李帅  张建培 《沉积学报》2019,37(2):320-329
古近纪气候演化经历了由"温室气候"向"温凉气候"转变的过程,在此期间发生了三次显著的气候事件,分别为PETM极热事件、Oi-L骤冷事件和Mi-L降温事件。利用东海陆架盆地内孢粉、有孔虫等古生物资料探讨了全球古气候变化背景下东海陆架盆地内古生物差异性变化,并根据特征孢粉组合恢复东海陆架盆地内不同时期古植被以及古气候,在此基础上将东海陆架盆地温度、湿度变化曲线与全球温度变化曲线、海平面变化作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东海陆架盆地气候演变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耦合关系,并且对渐新世时期东海陆架盆地气候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渐新世时期季风气候的形成导致了东海陆架盆地花港组整体呈现湿润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分布特征与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利用前人对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油气勘探成果的基础上,对最新处理的地震剖面和重磁反演剖面进行了精细解释和综合研究,结合海陆中生界对比结果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分布广、厚度大,平均厚度可达6 000 m,而且具有“东厚西薄、南厚北薄”的特征。侏罗系主要分布在闽江和基隆凹陷,厚度分布稳定,w(TOC)平均值>1.0%;而白垩系在整个陆架盆地南部均有分布,具有向基隆凹陷加厚的趋势,w(TOC)平均值<1.0%。东海陆架盆地南部的基隆凹陷是下一步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的首选目标,而台北低凸起很可能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15.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东部过XH-1井的GH-1剖面,揭示了盆地边缘在新生代多次盆地原型迭代中的结构变化。在梳理前人关于盆地原型学术观点的基础上,通过T25、T24、T23上超点不断东扩的特征,确认了陆相盆地发展跨越式、旋回性的演化特点;根据T24、T20两期构造反转,确认了陆内迁移拗陷期渐新统、中新统(龙井组和玉泉组)分别为两个二级构造层序;结合柳浪组的成因机制,探讨了柳浪组在盆地发展史中的归属问题。通过玉泉运动、花港运动和龙井运动机制探讨及界面确认,深化了断陷期、拗陷期西湖凹陷东部边界的认识,明确了西湖凹陷经历了古新世-始新世走滑拉张断陷-转换边缘拗陷、渐新世-中新世陆内迁移拗陷、上新世-第四纪弧后陆架边缘拗陷的盆地原型迭代发展史。  相似文献   

16.
东海陆架盆地烃源岩有机显微组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研究了东海烃源岩有机显微组份,提出了适合于本区的有机显微组份分类系统,查明了有机显微组份特征及分布,进而研究了东海源岩干酪根类型及其生烃潜力,提出了有机相划分标准,划分了西湖凹陷有机相,为东海油气勘探提供了资料和信息。  相似文献   

17.
东海陆架第四纪地层层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局在东海陆架所获得的区域海洋地质和工程地质调查资料,对已有的第四纪地质孔进行统一的第四纪地层划分和对比,建立了东海陆架第四纪地层层序。将第四系四分,从老到新依次为下更新统西湖组、中更新统金鸡山组、上更新统西泠组、全新统海礁组或下全新统鸡骨礁组、中全新统大戟山组、上全新统嵊泗组。  相似文献   

18.
在沉积相综合分析基础之上,通过地震相分析的手段明确了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的沉积特征;结合古地理背景分析,建立了该区侏罗纪和白垩纪的沉积模式。侏罗纪时雁荡低凸起和瓯江凹陷均未形成,闽江凹陷和基隆凹陷连为一体,物源来自浙闽隆起区,发育滨浅海沉积体系,火山作用较为强烈。白垩纪晚期-古新世,随着太平洋板块俯冲角度的加大,浙闽隆起区发生裂陷,雁荡低凸起形成。西部的瓯江凹陷沉积了一套陆相的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由于此间台北低凸起尚未起到分割作用,东部的闽江凹陷与基隆凹陷仍然连为一体,物源来自浙闽隆起带和台北水下火山岩带,发育滨浅海沉积体系,火山作用影响强烈。  相似文献   

19.
东海陆架盆地处于欧亚板块东南缘,其构造演化、动力学机制转换同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及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远程推挤效应有关。中生代以来,该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受到古太平洋板块多期俯冲及多构造体系的叠加改造,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场复杂,盆地演化及动力学过程等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本文利用最新调查资料,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构造解析和平衡地质复原剖面等方法,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系统分析了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演化过程,探讨了其构造动力学转换过程。研究认为东海陆架盆地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晚三叠世前的被动大陆边缘和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活动大陆边缘挤压坳陷型盆地阶段,挤压应力来源于伊泽奈崎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的低角度俯冲;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活动陆缘伸展断陷型盆地阶段,应力来源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后撤导致的岩石圈减薄作用;古近纪为弧后伸展断陷型盆地阶段。同时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时间应该发生在中三叠世末期,古太平洋板块低角度俯冲和俯冲后撤代表华南中生代深部地质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东海盆地处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接部位,是全球岩石圈结构和动力学机制研究中涉及众多基础问题的关键地区。它的生成及发展对深化中国东南陆缘地区地壳构造演化的认识,且为能源勘查,研究海平面变化,预测自然灾害,保护环境及国土主权均有重大意义。就其构造机制及性质说法不一,有待商榷。该盆地内已钻井30余口,随改革开放以来,局部凹陷对外公开招标,已施工10余口井,涉及变质岩的仅2口井。变质岩为黑云斜长片麻岩类,原岩恢复为变质火成岩(中性侵入岩,包括石英闪长岩及其相关的浅成岩),属吕梁期,原岩经多期变质或混合岩化作用所致,是中国大陆的自然延伸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