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丽花 《西部资源》2023,(1):183-184+187
地图是表达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测绘行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地图制图技术随着计算机图形学和地图数据库的发展而发展,使地图的制图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本文基于GIS数据的快速制图技术,通过特点、流程及数字地图制图技术分析和山海易绘软件功能的分析,对GIS用于地图制图的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讨,并就如何更好地应用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MGE的数字地图制图系统若干关键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综述数字地图技术功能、特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MGE数字地图制图系统的体系结构、技术流程和特点,进而从地图数据输入/数字化技术(包括地图的扫描输入、数字影像数据的输入处理、航摄资料的立体数字化、地图/GIS数据库的提取4种)、地图色彩库和符号库的制作、地图组版和分色制版关键技术(分为一般地图、影像地图、图-文-图片混排地图等几种类型地图的组版和分色制版,以及一些特殊制图效果的实现技术等)、印刷地图与电子地图的互相转换等方面阐述了基于MGE的数字地图制图系统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这些技术对于数字地图环境的地图设计、编辑、印前处理等许多方面都有参考作用。最后,本文对于数字地图一体化的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试论地图学发展与技术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念了技术创新的内涵以及我国20多年来地图学发展中的技术创新,根据制图实践及典型范例,总结了制图工艺创新及地图产品创新的优势,认为加强地图学与“GIS,RS,GPS”技术的集成和应用研究,网络地图发布与浏览技术研究,是今后地图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陈雨诗  刘云刚 《热带地理》2022,42(7):1085-1095
运用文本分析,从中美关于南海制图的特点及差异着手,探讨了中美制图所表达的南海领域化过程以及地图对于领域化实践的作用。研究发现:1)中美制图中南海海域范围、岛礁地名及海疆边界表达的演变,是国家权力影响制图的表现。2)中美南海制图差异源于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需求:中国通过制图(再)领域化,对内加强南海海域管控,强化国民海权意识,对外宣示南海主权;美国通过制图(去)再领域化,强调南海的公海和多国属性。3)地图作为领域化工具,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人的南海故事,也能清晰表达中国对南海诸岛和附近水域拥有主权的一贯和明确立场。应从地图维权、地图创新、地图宣传等方面加强对南海的领域化表达,使地图在南海海洋国土治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国家经济地图集计算机制图系统的技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章  刘岳 《地理学报》1994,49(6):517-525
中国国家经济地图集的编辑工作采用了计算机制图技术,其先进性体现在具有地图设计、编辑和制版等多种功能的一体化制图系统中。这个系统选用了合理的软、硬件支撑环境,并自力更生地完成了制图数据库、地图色彩库的设计和建立,以及智能化统计制图软件、地图色彩自动设计软件、电子地图软件等的开发和应用。本文将主要介绍这些实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杜静  杨旭  哈达 《西部资源》2013,(1):86-87
本文重点介绍基础测绘地形图,既要表达传统地图要素,又要保证GIS数据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并且提高GIS数据的可视化质量。Geoway在基础测绘地形图的运用保证了这一要求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张桂英 《中国地名》2014,(3):56-57,59
地名是地图的要素之一,也是地图的语言。良好的地名注记配置,有助于读者快速掌握图上信息,发挥地图的功效。地名注记在地图上表示的质量控制,是地图服务于读者的重要元素。地图上地名注记配置的是否恰当,关系地图注记工作的成败。本文通过大量的地图地名注记的实证研究,对地名注记功能、配置的原则和实践基础进行了论述,以期为制图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光盘地图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德森  冯璧华 《地理学报》1992,47(4):361-367
光盘存贮技术的优点是密度高,容量大,存取快,保存长。它给地图学者提供了一种完全新颖的制图介质,为计算机地图制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本文简要介绍光盘存贮技术的原理与特点,目前光盘地图的研制和应用状况,及其在地图应用方面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中有着重要地位。近几十年,随着信息革命的兴起,地图科学与航天遥感,航空摄影,计算机技术等相结合,引起传统城市制图观念的更新,出现了一些新的编图热点--城市影像地图的编制,本文阐述了《上海市影像地图集》的设计与编制思想,以及利用计算机辅助制作影偈图的过程,展望了机助制图技术在提高地图作品的质量,生产效益,减低生产成本等方面的优越性,以及影像地图在表达空间信息上与传统线划地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制图综合是以科学概括和选取的形式,将制图区域中重要基本的制图物体及其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在地图上。制图综合不是机械地、简单地缩小和取舍的技术操作,而是一个科学的创造性过程。制图综合过程中,要依据地图内容、制图物体轮廓形状、制图物体数量和质量特征等进行合理化选择和科学处理,以尽可能最全面地反映地图所包含的各种信息。  相似文献   

11.
专题地图符号构成元素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马耀峰 《地理研究》1997,16(3):23-31
在分析地图传输论和符号视觉变量的基础上,提出了地图符号构成元素。指出了符号构成元素由位置、形状、色彩(括色相、纯度和亮度)、尺寸(括大小、粗细、长短和分割比例)、网纹(括排列和疏密)、方向和注记(括文字数字、字体字级)组成。研究出了符号构成元素的设计模式为:选择,叠置或匹配,强化或减弱,拉伸或压缩。并讨论了符号构成元素的设计步骤。  相似文献   

12.
刘慧屏 《热带地理》1998,18(3):279-285
中国地图科学工作者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地图科学光辉传统的同时,吸取地球科学,空间技术和信息工程等学科的现代成就,使当代地图科学技术取得长足的进展,几十年来,航空摄影与系列制图,航天遥感与动态制图,计算机制图与电子地图,地理信息系统与制印一体化等先进科学技术已取得瞩目成绩,专题地图集的编制与信息时代相呼应,出现一些新观念,新技术,随着地球信息科学新学科的兴起,地图科学将出现新机遇,新挑战。  相似文献   

13.
以基于面向对象的方法实现地图投影转换模块设计,探讨该方法在地图投影转换中以及具体投影转换模块的设计及实现,在VC6.0平台下通过相关接口的建立以及地理坐标系和投影坐标系两大主要类的设计和扩充,实现地理坐标系间、投影坐标系间或两者间的投影转换.该模块有利于快速、高效编程的实现,并具有扩展性强和易于维护等优势.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景观制图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图方法是认识和揭示客观现象与过程的重要途径。生态景观制图作为专题制图学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建立分类体系,制定分类方法,编制专题图件,可以反映自然要素和人为作用的特点,揭示生态景观要素的耦合关系。生态景观制图中专题要素的表现方式,制图过程的数据采集,制图单元的划分,制图的模式选择,以及遥感、GIS与数字制图手段的应用,是十旱Ⅸ景观生态制图的关键问题。生态景观制图巾的地图信息理论、地图模式论、地图分析理论、地图要素综合理论、制冈工艺学等的发展,对于开拓资源环境制图学的新领域具有理论价值,并对生态规划与生态建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梁启章  齐清文  梁迅 《地理学报》2015,70(8):1351-1360
世界地图的编辑出版一直被认为是文明国家的标志之一。在《中国近代地图志》世界地图篇的编写基础上,首先系统地梳理了明清两代近600年间(公元1368-1911年)的25余种代表性世界地图,着重地分析了这些世界地图的历史背景,探讨了明清世界地图特色、贡献和作用。主要结论为:① 中国古代文明与经济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自然成就了先于西方完成世界地图之创举;② 受制于多个皇权实施“闭关锁国”保守政策,中国古代世界地图呈现出集中于5个相对开放繁荣时段轨迹,即“自主传统、中西融合、康乾盛世、自主创新和近代化发展”时段;③ 中国古代世界地图具有5个鲜明的成就与特色,即“先于西方成图、资料积累丰富、传统制图优势、图文并茂模式、中西融合先河”;④ 诠释了中国古代世界地图在传播世界地理知识与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总之,中国古代世界地图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数据的更新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依靠常规的手段不仅更新速度慢、难以主动发现变化区域,而且成图周期长、误差大。依靠遥感(RS)手段可以主动快速地发现变化区域,运用差分GPS技术可以精确获取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和性质,GIS则是管理土地利用的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如土地利用类型、权属、图斑号等)的有效工具。基于RS、GIS和GPS的集成技术建立面向工程目标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新方法是本文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地图遗产与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章  齐清文  姜莉莉  张岸  梁迅 《地理学报》2016,71(10):1833-1848
中国古地图学创于公元三世纪《西晋·裴秀传》提出的“制图之体有六焉”,被西方誉为中国地图学之父的裴秀(西晋司空),领衔制作了《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和《地形方丈图》(公元224-271年)。其后的1600年间,先后完成了一批著名的中国古地图,例如南朝大臣谢庄领衔完成的”木方丈图”(公元502-557年)、隋炀帝命学者崔绩(550-618年)撰《区宇图志》(公元581-600年)、唐朝宰相贾耽领衔绘制《海内华夷图》(公元730-805年)、北宋科学家沈括领衔绘制《守令图》(公元1031-1095年)、南宋礼部尚书黄裳绘制《苏州石刻天文图》原图(公元1190年)、元代玄教宗师朱思本制作《舆地图》(公元1273-1333年)、明代航海家郑和领衔完成《郑和航海图》与地理学家罗洪先领衔制作《广舆图》(公元1504-1564年)、明代天文学家徐光启等完成的《恒星屏障图》、清代高邮知州魏源受林则徐委托编撰《海国图志》(公元1842-1852年)等,继承与发展了独特的中国古代地图学,即使西方经纬度制图技术于公元1584-1600年前后传至中国,启动了中西地图融合发展,中西两种制图理论和方法并行地使用了400余年。闻名中外的中国古地图,包括古天文图、世界图、中国图、航海图、区域图、水利图、军事图、风景名胜图、历史图、教育图等,迄今仍被国内外著名藏图机构分散地保存着,构成了世界古地图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珍贵的文化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挖掘和利用。本文最后初步地探讨了中国古地图的稀有价值、应用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Ancient Chinese cartography dates back to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in the third century. Cartography was initiated during this period by Pei Xiu, a minister and cartographic expert, who suggested six principles of cartography. Pei Xiu, who is known as the father of Chinese cartography, oversaw the completion of the “Yu Gong Regional Maps”, along with 18 articles and the “Terrain Fangzhang Map” (AD 224–271). This led to a number of subsequent cartographic initiatives including the “Wooden Fangzhang Map” (an administrative map) which was completed by Xie Zhuang, a minister during the Southern Dynasties (AD 502–557), “Haineihuayi Tu” (Map of China and its neighbouring countries) (AD 730–805), drawn by Jia Dan, a cartographer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Shouling Tu” (an administrative map, AD 1031–1095), drawn by Shen Kuo, a scientist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roughout the 16th century, ancient Chinese cartography developed continuously and cumulatively, and formed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ancient cartography. Although Western latitude- based and longitude-based mapping techniques introduced to China in AD 1460,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apping systems co-existed for over 400 years.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ese cartography can be seen in many famous ancient Chinese maps, including astronomical figures and atlases (world, Chinese, regional, military, water conservancy, historical, and educational maps), charts, and maps of scenic spots. These have hitherto been kept in well-known archives and institutions across the world. They form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lobal cultural heritage of ancient maps and cartography. Given their high cultural value, these maps remain an important point of study. This paper provides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rarity, applic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scientific, and artistic value of ancient Chinese ma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