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塔里木板块见有桃曲坡牙形石Taoqupognathus An的两个种:Taoqupognathus blandus An和T.tumidus Trotter&Webby。T.blandus的出现层位、产出层位、共生牙形石分子与鄂尔多斯盆地大致相同,始于Belodina compressa/Periodon grandis组合,上延至Yaoxianognathus yaoxianensis带,广泛分布于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乌里格孜塔格剖面乌里格孜塔格组和轮南、英买力、塔中等二十余口钻井剖面的良里塔格组;T.tumidus见于轮南、英买力、塔中少数钻井剖面良里塔格组上部至桑塔木组Yaoxianognathus yaoxianensis带。Taoqupognathus An的始现层位比澳大利亚低,消失层位比澳大利亚更高;T.tumidus存在层位与澳大利亚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2.
黔中三叠纪牙形类生物地层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秦典夕  熊剑飞 《贵州地质》1993,10(2):120-130
本文是对黔中平坝、安顺早—中三叠世新近发现的牙形类生物地层初步研究成果的报导。在该区首次对大冶组、安顺组、青岩组及边阳组内建立了9个牙形类带或组合带。因该区地处华南三叠系相变的台地边缘带,其研究成果对于贵州乃至国内外三叠纪地层的进一步划分和对比,以及沉积相和古生态的探讨,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金少荣 《贵州地质》1996,13(3):213-219
根据所获的丰富的牙形资料,较系统地将黔北地区上寒武统顶部及下奥陶统底部建立了四个可进行区域性对比的牙形石带,把寒武系和奥陶系的界线控制在M.S带与C.P带之间18.29m的范围之内,这是我省目前已知的寒武,奥陶系界线控制的最短距离资料,为准确划定黔北地区寒武系和奥陶系的界线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4.
安徽巢湖平顶山下三叠统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简要介绍安徽巢湖平顶山下三叠统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平顶山西坡剖面112.8 m厚的下三叠统地层所采集的286件牙形石样品, 经处理后获得2 870余枚牙形石样本, 经鉴定共有11属51种.这些属分别是Hindeodus, Isarcicella(?), Neogondolella, Neospathodus, Platyvillosus, Cratognathodus, Parachirognathus, Pachycladina, Ellisonia, Aduncodina和Cornudina.牙形石生物地层从老到新可划分为9个牙形石带: (1)Hindeodus typicalis- Neogondolella planata带; (2)Neogondolella krystyni带; (3)Neospathodus kummeli带; (4)Neospathodus dieneri带; (5)Neospathodus n. sp. C- Neospathodus n.sp. D带; (6) Neospathodus waageni带; (7)Neospathodus n.sp. M带; (8)Neospathodus eotriangularis带; (9) Neospathodus abruptus- Neospathodus homeri带.牙形石的组合面貌基本可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牙形石带相对比.但其中牙形石(2), (3), (5), (7), (8)带为巢湖地区首次建立.在下三叠统菊石带控制下所建立的连续的牙形石分带对全球的三叠系阶的对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牙形石; 牙形石生物地层; 下三叠统; 安徽巢湖.   相似文献   

5.
6.
对准噶尔盆地晚白垩世地层的岩性特征、沉积环境、厚度变化及分布规律进行了讨论.这套红色地层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段分布范围和沉积厚度变化较大,岩性单一,环境单调,生物化石较贫乏,但介形类化石很典型,表现出晚白垩世化石组合特征,建立了3个介形类化石组合,为准噶尔盆地晚白垩世地层划分与对比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安徽巢湖地区下三叠统牙形石生物地层分带及其全球对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安徽巢湖地区早三叠世处于下扬子碳酸盐岩缓坡较深水区域,地层序列完整、清晰,各类化石是区域乃至全球最为丰富、序列最为完整的,是研究国际早三叠世年代地层最经典地区之一.对安徽巢湖平顶山西坡剖面、平顶山北坡剖面、马家山南剖面系统采样和精细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结果表明,下三叠统至少可以划分为8个牙形石带,建立了在华南具有代表性的下三叠统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自下而上为(1)Hindeodus typicalis带;(2)Neogondolella krystyni-Neogondolella planata带;(3)Neospathodus kummeli带;(4)Neospathodus dieneri带;(5)Neospathodus iaageni带;(6)Neospathodus pingdingshanensis带;(7)Neospathodus homeri带;(8)Neospathodus anhuinensis带.并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期地层进行精确对比,为建立下三叠统印度阶与奥伦尼克阶界线的全球层型(GSSP)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河北完县中、晚寒武世牙形石和三叶虫生物地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梅仕龙 《地层学杂志》1993,17(1):11-24,T002
<正> 华北寒武系三叶虫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历史悠久,目前已趋完善。但凤山期前的牙形石研究是牙形石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国外学者对长山阶及以下地层中的牙形石研究甚少,仅Mller(1956)对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美国以及Mller et Hintz(1991)对瑞典中南部的寒武系牙形石的研究成果。Miller(1980,1984)在美国西部相当于凤山阶的地层中建立了详细的牙形石带,迄今为止,尚无人在长山阶及之下的地层中建立牙形石带。在国内,安太庠(1982)研究了山东莱芜、河北涞水、辽宁复县和本溪等地的牙形石,并综合  相似文献   

9.
华南奥陶纪地层发育连续,出露广泛,是开展相关地层学研究的理想地区。对皖南池州石台地区上奥陶统大田坝组、宝塔组及汤头组开展了详细的稳定碳同位素地层学研究,研究表明碳同位素曲线在宝塔组中下部显示一次明显的正漂移。根据前人关于该地区宝塔组的牙形类生物地层学研究结果,本碳同位素漂移事件应为GICE(Guttenberg Isotope Carbon Excursion)事件。基于碳同位素变化趋势与华南及全球其他地区进行对比,完善了华南扬子区奥陶系GICE的记录,进一步证实这次碳同位素漂移事件具有较好的区域和全球对比意义。  相似文献   

10.
广西东北部泥盆系发育良好,化石丰富,对研究中国华南地区泥盆纪生物地层具有重要意义。对广西全州地区东山剖面上泥盆统佘田桥组、锡矿山组和孟公坳组进行了系统的化石采集及室内分析,共获得104枚牙形石化石和34件腕足类化石。经鉴定,牙形石共21属19种,腕足类化石共6属9种。根据化石种属在东山剖面上的分布,自下而上可划分出8个牙形石带:Icriodus brecis带,Schmidtognathus hermanni-Polygnathus cristatus带,Schmidtognatus wittekindtii带,Palmatolepis linguiformis带,Palmatolepis triangularis带,Palmatolepis rhomboidea带,Icriodus cornutus带和Palmatolepis gracilis manca-Rhodalepis polylophodontiformis带,指示研究区内佘田桥组、锡矿山组、孟公坳组分别对应国际年代地层单位的弗拉斯阶上部、法门阶下部和法门阶中上部,并通过Palmatolepis triangularis的首现确立了该地区弗拉斯阶和法门阶(F-F)的界线;在东山剖面共划分出2个腕足类组合带:弓石燕(Cyrtospirifer)组合带和云南贝(Yunnanella)-帐幕石燕(Tenticosififer)组合带,它们分别与东山剖面中牙形石Palmatolepis falsiovalis-Palmatolepis linguiformis带、Palmatolepis rhomboidea-Palmatolepis marginifera带对应。  相似文献   

11.
自1985年以来,主要在湘西和湘西北地区三条基干剖面采集了总重量逾14t的样品处理了牙形石。证明了时代早于晚寒武世晚期的剐牙形石在地层划分和对比上是有用的。从中寒武统至奥陶系最底部共建立了13个牙形石带。讨论了这些牙形石带与美国西北,加拿大纽芬兰西部以及伊朗地区所建牙形石带的对比问题。自下而上,这13个带为Gapparodus bisulcatus—Westergaardodina brevidens Zone,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中、晚奥陶世疑源类组合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李军  王怿 《地层学杂志》1999,23(2):124-129
塔里木盆地中、晚奥陶世疑源类被划分为4个组合,自下而上分别为Peteinosphaeridium-Baltisphaeridium组合,Baltisphaerosum-Dichotisphaera组合,Navifusa-Ordovicidium组合及Dactylofusa-Leiosphaeridia组合。下部3个组合产于中奥陶统,代表台地—台缘斜坡相环境,最上部1个组合产于上奥陶统,代表滨海相或陆源碎屑浊积岩沉积  相似文献   

13.
塔中地区中晚奥陶世灰泥丘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塔中地区中晚奥陶世灰泥丘是在古老碳酸盐岩台地逐渐沉没过程中生长发育的。横向上,它向台地高部位层层爬坡,纵向上,为多旋回叠丘。建造灰泥砂丘的生物主要是菌藻类-奥特藻及其相近的属,尚有珊瑚、苔藓虫、层孔虫、海绵等。其岩石类型主要是泥晶凝块格架岩、泥晶凝块障积格架岩、泥晶藻凝块粘结岩。其沉积相可分为丘中心、丘前和丘间三个相带。灰泥丘的演化受控于海进速率同灰泥丘的增长速率及海水深度与浊度。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对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3口典型钻井岩屑样品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揭示盆地腹地中—晚奥陶世碳同位素变化特征,并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对比,探讨碳同位素作为井下奥陶系精细划分和对比标志的可行性。除少量样品因受后期成岩作用改造具有明显偏负的δ13C值外,绝大多数样品保持较好的碳氧同位素值纪录。整体而言,在达瑞威尔期之前,δ13C值分布较为稳定,略有偏负,大致在-1.0‰附近变化;此后,δ13C值逐渐增大至+2‰并呈现出振荡性变化的特征。本研究识别出两次正漂移事件,分别对应国际上的达瑞威尔期中期碳同位素正漂移(MDICE)和凯迪早期的碳同位素正漂移(GICE)。其中,顺北地区井下的MDICE正漂移幅度较世界其他地区报道的略微偏低,GICE正漂移事件与其他地区发现的特征基本一致,可作为塔里木盆地井下中—晚奥陶世地层精细划分和对比的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15.
阳朔阶最早由殷保安于2008年提出,命名源自桂林市阳朔县,用以指代上泥盆统锡矿山阶与邵东阶之间的一个地方阶,大致相当于国际年代地层单位法门阶上部。阳朔阶底界以牙形类Palmatolepis rugosa trachytera的首次出现为定义,顶界则以有孔虫Eoendothyra regularis的首现为标志。阳朔阶典型剖面为广西桂林市铁山剖面,自下而上包括“五指山组”和融县组,形成于孤立碳酸盐岩台地边缘,以浅水相的内碎屑、鲕粒泥粒灰岩、粒泥灰岩和颗粒灰岩为特征,局部夹有少量黑色钙质泥岩。在桂林铁山剖面和邻近的小龙门剖面中共采集牙形样品149件,其中94件样品产丰富的牙形类分子,该牙形动物群以Palmatolepis、Neopolygnathus、Polygnathus、Pseudopolygnathus、Bispathodus、Icriodus、Rhodalepis、Mehlina和Branmehla属分子为特征,自下而上可识别出6个牙形类生物带,包括Pa. marginifera marginifera带、Pa. rugosa trachytera带、Pa. perlobata p...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南部关刀地区在三叠纪位于南盘江盆地内的大贵州滩北西缘,属于碳酸盐台地边缘斜坡相沉积环境。关刀剖面因产出丰富的三叠纪牙形石而备受关注,前人已对该剖面的牙形石进行了详细的报道。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详细重建了关刀剖面中-晚三叠世之交的牙形石序列,识别出安尼期晚期至卡尼期早期的8个牙形石间隔带,由下至上分别为:Neogondolella cornuta带、Budurovignathus truempyi带、Budurovignathus hungaricus带、Budurovignathus mungoensis带、Paragondolella inclinata带、Paragondolella foliata带、Quadralella polygnathiformis带和Quadralella intermedius带。其中,Paragondolella foliata带和Quadralella intermedius带首次识别于该剖面。据此,本文重新厘定了该剖面拉丁阶的底界和顶界。其中,以Budurovignathus truempyi的首现为标志,将拉丁阶的底界下移了14.8 ...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什县东南亚科瑞克剖面奥陶系发育,并且该剖面也是塔里木盆地上奥陶统沉积最为齐全的露头剖面之一,尤其是上奥陶统的中—上部发育了许多重要的牙形石属种。本文通过对剖面上灰岩层样品的系统采集和牙形石分析鉴定,将该剖面的奥陶系分为4个牙形石组合和2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依次为:Serratognathus diversus - Bergstroemognathus extensus 组合 , Protopanderodus calceatus - Periodon aculeatus 组合 ,A phelognathus sp. - Tasmanognathus sp. 组合, Belodina confluens- Phragmodus undatus 组合 , Yaoxianog-nathus neimengguensis 带和 A phelognathus pyramidalis带。其中,上奥陶统上部牙形石的重要属种A. pyramida-lis、A. politus、Y. yaoxianensis 和 A. neimengguensis以及上奥陶统上部的A.pyramidalis带与Y.neimengguensis带是首次在柯坪地层分区发现。这些发现初步解决了塔里木盆地覆盖区与露头区上奥陶统不能进行精细生物地层对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
华南上扬子区早-中奥陶世疑源类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李军  T.Servais  燕夔 《地层学杂志》2003,27(4):298-305
对上扬子区 7个剖面早—中奥陶世疑源类研究表明 ,这些疑源类组合在分异度及属种组成上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上扬子区古环境变化的反映。在上扬子区西部 ,近岸碎屑岩相沉积的滇东红石崖组所产疑源类组合分异度低 ,为个体较小、壳饰较简单的分子 ;上扬子区中部 ,以黔北湄潭组为代表的浅海相碎屑岩和灰岩沉积中 ,疑源类分异度较高 ,并出现许多个体较大、壳饰较复杂的分子 ;而在上扬子区东部鄂西宜昌大湾组陆棚相灰岩与泥岩中 ,疑源类分异度继续增高 ,其中个体大、具粗大、长而复杂突起的分子占优势。  相似文献   

20.
安徽巢湖马家山地区下三叠统南陵湖组上段的4枚粪化石中含有牙形石,首次提供了三叠纪牙形动物被捕食的证据。粪化石颜色为黑灰色,压型保存,呈长条形或近椭圆形;含粪化石的围岩为暗色的泥质灰岩,含丰富有机质。依据粪化石的形状、保存状态,以及同层位共生化石组合等,初步推断粪化石的来源可能系同层位产出的节肢动物。粪化石内含有18枚牙形石,经鉴定发现包含有Neospathodus homeri,Neospathodus.sp.indet.I,Neospathodus.sp.indet.II等分子,它们系N.homeri牙形石带的带分子或重要化石,指示南陵湖组上段的时代为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斯帕斯亚期,这与前人对此区域的生物地层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