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西部边缘地区的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5年5月至11月间笔者等曾在柴达木盆地西部边缘地区研究地层。兹后又随赵金科、张文佑教授赴昆仑山北麓短期观察地质,除在昆仑山北麓发现泥盆纪及石炭纪地层外,并在盆地西部地区系统地采集了一些化石。柴达木盆地西部除第三纪地层外,中生代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第三系构造基本样式及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尚尔杰 《现代地质》2001,15(4):421-424
上新世晚期以前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西段一直处于较稳定的沉降阶段 ,以河湖相沉积为主 ,没有发生较大的构造运动。地震反射原理和地质分析表明 ,冷湖—鄂博梁构造带为上新世中期 (N22 )之后一次性形成 ,在此前第三系不存在明显的构造变形。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油气藏均为上新世晚期开始形成的原生油气藏 ,区内侏罗系油藏研究及油气资源评价应结合上覆地层的构造演化进行。初步分析认为 ,柴达木盆地新生界构造单一 ,北缘西段构造样式在盆地内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3.
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工作方法,对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第三地层进行了详细研究,识别出4个层序。在层序体系域、沉积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层序与铀成矿的关系,进而指出寻找层间氧化带可地浸砂岩型铀矿产出的有利层位和有利地区,为今后该地区铀矿找矿工作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4.
<正>达达肯乌拉山铅锌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缘,产于达达肯乌拉山铅锌成矿远景区,矿区地层属秦祁昆地层区柴达木北缘分区及柴达木盆地分区(潘桂棠等,2009)。区内矿产丰富,是青海北部地区重要的有色金属及岩金矿化集中区。1成矿地质背景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地层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2016,(1)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区,地层发育特征对该区油气成藏有重要的地质意义。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古生物等资料,结合测井、岩芯、地震以及青海油田应用资料分析,认为柴达木盆地基底具有双重基底结构,即古生代褶皱基底和元古代结晶基底。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从晚侏罗纪开始接受沉积,其沉积中心在各个时期持续迁移。在晚中生代沉积中心位于阿尔金山前,古近纪沉积中心逐渐迁移至狮子沟地区,到了新近纪沉积中心向东南方向迁移至茫崖以东。在古近纪至早新近纪,柴西地区为持续沉积阶段,到了晚新近纪至第四纪,柴西地区开始严重剥蚀。  相似文献   

6.
艾桂根 《铀矿地质》2001,17(4):209-215
本文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工作方法,对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第三系进行研究,识别出4套地层层序。在层序体系域、沉积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层序与铀成矿的关系,指出寻找层间氧化带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有利层位和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盆地逆掩断裂发育,由于受断裂影响,下盘成像困难且复杂。为此以地震数值模拟技术为依托,综合地震、测井数据建立地质模型开展正演,指导地震资料的处理解释工作。英雄岭地区逆掩带正演结果表明:由于上盘高速地层的存在,对下盘断裂覆盖地层造成单斜、局部假断层、基岩同相轴上拉、断面形态发生改变等地震假象。文中的成果对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及其他构造油气藏的勘探目标区的地震数据处理、解释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研究是认识整个青藏高原隆升过程、机制以及印欧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重要途径。受控于昆仑山断裂、阿尔金断裂、祁连山断裂的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地层发育,较完整地记录了高原东北缘的构造变形信息。尤其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构造变形强烈,晚新生代地层出露完整,是研究其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历史及驱动机制的理想地区。文中应用平衡剖面和古地磁构造旋转方法,结合最新的磁性地层年代,定量恢复该地区的构造变形历史。结果表明,在挤压应力的控制下该地区自22 Ma以来,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地层缩短与构造旋转,且其强度呈阶段性增长,具体又可划分为3个阶段:22~9.1 Ma构造活动平静期、9.1~2.65 Ma构造变形相对加强期、2.65 Ma以来构造变形顶峰期。研究表明,造成柴西地区地层持续缩短和顺时针旋转的关键推动力是印欧板块晚新生代的持续向北推挤、昆仑山-祁曼塔格山向柴达木盆地强烈挤压推覆以及阿尔金左旋走滑断裂大规模的复活。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坳陷石炭系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柴北缘、柴西、柴东三湖地区分别以侏罗系、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为主要勘探目的层。随着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研究的进展和钻探的成功,石炭系已经成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勘探层系。柴达木盆地的石炭系广泛发育,厚度较大,为一套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混合岩系,地质调查表明,石炭系为柴达木盆地一套潜在烃源岩。德令哈地区是柴达木盆地石炭系出露最多、地层层序最完整的地区。通过对德令哈及柴东地区MT勘探资料的处理解释和综合研究,对石炭系分布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石炭系分布范围广、厚度大、构造稳定,其中欧龙布鲁克凸起油气成藏条件有利,是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0.
柴达木盆地北部地区的中生代地层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之一.利用地震剖面解释成果和野外地质资料绘制了侏罗纪与白垩纪的地层残余分布图和断裂分布图;利用平衡剖面对地震剖面进行了平衡恢复.恢复了侏罗纪与自垩纪的原始与剥蚀后形态.通过对中生代各期(主要是侏罗纪和白垩纪)残余地层、断裂的分布和地震剖面构造演化的综合分析,认为柴达木盆地北部地区中生代经历了三个不同性质的盆地演化阶段:早侏罗世为伸展环境下的(箕状)断陷盆地,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小型断陷盆地群;中侏罗世-早自垩世为伸展型坳陷盆地;晚白垩世末盆地受挤压整体隆升,形成古隆起.  相似文献   

11.
蔡火灿  王伟涛  段磊  张博譞  刘康  黄荣  张培震 《地质学报》2022,96(10):3345-3359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高原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扩展的前缘位置,其新生代构造变形对揭示青藏高原隆升、扩展的过程与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最大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发育巨厚的新生代地层,这些地层所记录的古地磁极旋转信息是定量约束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以来构造变形发生的时间、方式与幅度的载体。本文以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地层出露良好、具有精确地层年代控制的路乐河剖面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古地磁极旋转研究,统计分析路乐河剖面24. 6~5. 2 Ma之间1477个可靠古地磁样品的特征剩磁方向(ChRM),发现柴达木盆地北缘路乐河地区在24. 6~16. 4 Ma发生小幅度(不显著)的逆时针旋转,旋转角度约为8. 4°±6. 1°;16. 4~13. 9 Ma路乐河地区发生显著的顺时针旋转,旋转角度可达36. 1°±6. 0°;13. 9~5. 2 Ma 该地区未发生明显的构造旋转;5. 2 Ma以后路乐河地区逆时针旋转了~6°。结合柴达木盆地北缘区域构造变形的分析,我们提出柴达木盆地北缘路乐河地区在16. 4~13. 9 Ma 之间发生强烈的顺时针旋转构造变形(~36°)可能代表了盆地北缘中中新世遭受强烈的地壳差异缩短变形,从而成为高原最新形成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浅析柴达木盆地东部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东部发育有侏罗纪的含煤建造,侏罗纪及第三纪含油气建造。第三纪红色陆相碎屑岩建造中发育良好的“泥-砂-泥”结构。在盆地的北部有较地地地下水承压和循环系统,尤其是在盆地西部的石油勘探中发现了第三纪地层中有明显的铀矿化。近期的工作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存在大片的地表航放异常,显示出了柴达木盆地东部具良好的砂岩型铀矿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展布规律新认识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依据柴达木盆地北部冷科 1井等钻井及大煤沟剖面等露头的生物地层研究成果 ,重新建立了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层系统 ,并标定了地震剖面 ,追踪出了中、下侏罗统的分布范围及厚度。研究结果表明 ,早侏罗世时柴达木盆地北缘为断陷沉积 ,各次凹地层沉积最厚 ,且利于烃源岩发育 ;中侏罗世时柴达木盆地北缘为早期断陷、后期坳陷 ,烃源岩厚度及分布范围较小。这一成果 ,为确定柴达木盆地北缘主力烃源岩展布 ,开展油气地质研究及确定下步勘探方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柴达木盆地西部边缘的阿尔金山斜坡带上进行了16个测点的大地电磁测深工作。反演结果表明,测区的电性结掏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区特征。南部表现为低阻特征,与盆地内部相似;北部具有明显的高阻特征。根据电性与地层的追溯对比,结合钻孔与地质资料推测,在柴达木盆地西部的阿尔金山斜坡带上存在由北向南的推覆构造,下古生界和元古界地层推覆在中、新生代地层之上。推覆体宽度和推覆距离均超过10km。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特征复杂、相变快、岩性类型多样.本文从柴达木盆地昆北断阶带地质背景、岩心特征、岩石学特征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昆北断阶带基岩上覆地层的岩性组合特征,确定其为残-坡积物.残-坡积物的新认识增加了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岩性油气藏新类型,为柴达木盆地基岩上覆地层的油气勘探提出了新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6.
马雪  伊海生  夏国清 《地质通报》2010,29(9):1294-1303
应用砂岩碎屑成分分析法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地区新生代地层进行了系统的物源分析。砂岩组分镜下鉴定和含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砂岩类型以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岩屑类型以沉积岩岩屑为主。镜下识别出一些标志性的矿物和岩屑,它们的出现及其含量在剖面垂向上的变化,指示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地区上干柴沟组与下油砂山组界线附近的沉积物源发生了明显变化,说明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在渐新世与中新世之交约20Ma时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沉积转型事件。这次沉积事件在青藏高原北部其他地区也可以找到一系列踪迹和响应,是探索青藏高原北缘构造隆升历史的一个重要界线。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中新世叠层石沉积特征及其环境和构造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发育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湖相叠层石,主要集中在中新世早中期下油砂山组的地层中。根据野外考察并参考国内外的叠层石研究,柴西地区叠层石主要包括丘状、指状、柱状和多边形叠层石4种类型,每一种叠层石的宏观形态、内部成份和构造都具有独特的特征,且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中。据地球化学元素、孢粉和生物化石等分析可以确定,叠层石形成于气候温暖、水体盐度较高和陆源碎屑流入较少的环境中。与现代叠层石的对比进一步明确了新生代柴达木盆地湖相叠层石的沉积特点和属性特征。结合柴达木盆地中新世的沉积特征、湖相叠层石的属性以及柴达木盆地与青藏高原的关系,进一步讨论了中新世期间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情况以及隆起程度。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地层特征与分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首先对柴达木盆地露头区的石炭系地层特征进行了研究,根据古群的对比,确定了岩石地层的时代;然后根据柴达木盆地新完成的参数井--霍参1井的资料进行地质、地震统层;在解释了现有的地震剖面的基础上作出了盆地东部地下石炭系的分布范围图,这一成果对指导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盆地西北缘始新世晚期古隆起与阿尔金断裂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阿尔金断裂的演化是理解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重要环节.本文以柴达木盆地西北缘的地震剖面、残余厚度图、沉积相图等资料进行沉积、构造的综合研究,揭示了柴达木盆地西北缘在始新世晚期开始抬升,因此导致柴达木盆地西北缘生长地层的发育.这种抬升作用在平面上则表现为与阿尔金断裂呈~30°相交的NWW-SEE走向古隆起,以及与之相关的如冲积扇等边缘沉积相.本文分析认为阿尔金断裂在始新世晚期开始孕育,在深部形成左旋性质的韧性剪切带,在地表则通过形成左阶雁列式褶皱(即古隆起)来调节深部的位移量.  相似文献   

20.
青海省北半部主要指纬度36°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柴达木盆地北缘(海西)、祁连山系(海北)、和东部农业区(东部)。在这个范围内陆相侏罗系地层广泛出露,并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故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对这一带的地质情况十分关心,陆续地进行了普查与勘探,累积了大量资料。今为适应煤田予测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特将地层工作方面的情况作一概略的总结和讨论,不妥之处请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