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万文妮 《地震》2012,32(2):145-153
本文基于山西带跨断层形变测量的全部历史资料, 通过对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和1998年张北6.2级二次地震前断层形变群体性异常变化的分析, 对山西带断层形变特征及与强震孕育发生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 指出了断层形变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存在的相对性特征, 可供用震例中总结出的断层形变规律跟踪预测和研究未来震情的趋势时参考, 同时对当前华北震情, 特别是山西带震情的跟踪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2.
对汶川地震前后山西断陷带及邻区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获得了2007-2008年的运动速率。此外,又以2003~2007年的运动速率为参照获得了汶川地震之后的偏离位移场,结果表明:1)运动似乎显得杂乱无章,观测误差也相对较大,这可能与观测时间段分别包含了地震前后有关;尽管如此,其运动分布仍有其特征,较明湿的为该带北段有向南的运动趋势,该段南部有向北的运动趋势,它们大致交汇于太原以南地区;2)震后的偏离位移场显现,汶川地震对山西断陷带有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断陷带的南部,这种影响以该段向北位移为主,量级为数毫米;而北段向西的偏移可能反映了来自于东侧的应力有所加强。总之,从危险性的角度来看,当前需密切关注的地域可能是该带的北端。  相似文献   

3.
马栋  刘琦  闫伟  屈曼  侯晓真  张肖 《地震》2016,36(4):101-108
根据张渤带震例研究成果, 系统清理1966年以来张渤带5级以上地震前形变异常变化的各项特征, 初步归纳出张渤带的形变预测指标。 主要指标为: 张渤带5.6~6.2级地震异常相对集中, 异常主要集中在110~270 km范围; 潮汐类、 突变类异常数量相对较少; 破年变类异常较多, 异常主要对应4.5~5级和6~6.5级地震, 异常对应范围主要为100~300 km; 趋势转折类异常主要对应5.5~6.5级地震, 且异常时间在4.5~6.5级范围内有随震级增大而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澜沧7.6级地震形变带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俞维贤  柴天俊 《地震地质》1991,13(4):343-352
澜沧7.6级地震形变带主要以地震裂缝带的形式出现,未发现有类似耿马7.2级地震的地震断层。裂缝主要沿木戛断裂带和大塘子断裂带分布,构造地裂缝的性质有左旋和右旋。对构造地裂缝实测资料及现场的综合分析认为:澜沧7.6级地震的主压应力方向应为近南北向至北北东向,地震时断层活动主要以右旋为主,左旋地裂缝是在断层突发性的右旋错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作者通过某些大地震的考察和收集到的22个地震形变带资料的分析,首先指出构造形变和非构造形变的区别,并且对构造形变带进行分类研究。尔后提出了我国地震形变出现的构造组合。最后对地震形变带在地表出现的地震地质条件和地震形变带反映的地震破裂过程的复杂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喀喇昆仑断层与塔什库尔干地震形变带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剑东 《地震地质》1993,15(2):107-116,T002
喀喇昆仑断层位于我国新疆、西藏和阿富汗、克什米尔之间,是亚洲大陆中部一条巨型的右旋走滑断裂带,长约1000km,呈北西向展布,十分醒目。喀喇昆仑断层和阿尔金断层形成一个巨大的挤出构造,使青藏高原向东运动,对东亚的新构造和地震活动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木吉-塔什库尔干盆地是公格尔山和慕士塔格山西侧一条串珠状断陷盆地带,东西两侧发育系列山前活动断裂,主要表现为正断层。这里曾发生多次强震活动,3条地震形变带(地震断层)已被发现。塔什库尔干断裂带呈北北西走向,是喀喇昆仑断层北部的一条分支  相似文献   

7.
山西带形变监测场地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西带跨断层短水准流动测量场地、定点台站跨断层水准场地和区域流动GPS场地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汇总和分析。调查了10个流动水准测量场地和4个定点台站水准测量场地,所跨断层绝大多数走向为北北东至北东向,多具有右旋正走滑活动性质,反映了山西带总体构造特征。同时发现,偶有近东西向断裂或北西向断裂与其互相切割,应该是容易造成应力集中的地方。整个山西带布有区域GPS观测点40个,每年正常观测1次的有39个,点距多为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不等,在整个断层带上的分布比较均匀,并已积累了十几年的流动观测资料。结合地质资料和历史地震的活动特点,认为山西带再次孕育强震的可能性较大,这些多手段形变测量场地的布设情况、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联系及多年复测资料的积累对强震预测研究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收集整理了研究区内近年来5期的GPS区域观测站和27个GPS连续观测站数据,在解算站坐标的基础上,计算得到了GPS区域站水平形变和GPS连续站垂直形变。分析研究了张家口-渤海地震构造带(张渤带)近期形变状态,得出张渤带在2011—2013年时段内形变相对较大且区别于以前的形变形态。结果显示:张渤带近期受到明显挤压,呈应力应变能积累增强的趋势,表明张渤带地壳形变差异活动增强,具有地震孕育的形变背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的乾宁断裂地震的地表破裂为研究对象,初步分析了沿断裂展布的地表形变带特征。结果表明:地震的地表形变带主要呈分段、右阶斜列展布的线性坡中槽或垄岗,总长32.5公里。新破裂面具正断兼扭动特点,整体为左旋斜滑的张扭性质。空间特征上,坡中槽一侧或垄岗在主裂面旁侧的上升运动,沿走向分布也是分段、轮换交替出现的。这种现象,可能是地震断层运动屈曲作用(Fault buckling)导致地表变形的反应,也是该带南东段断裂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杨纪林  胡军  南凌 《内陆地震》2001,15(2):154-159
昆仑山中段策勒西南冲洪积扇的古地震变形带总体走向北东,长约40km,最宽有6km。该形变带由50多条长短不一的正反断层陡坎组成,陡坎有13km,最高有20m,为多次古地震造成的结果。古地震最高震级估计在7级以上。  相似文献   

11.
1985年乌恰7.4级地震形变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5年乌恰7.4级地震在克孜勒苏河谷阶地上出现地表形变带,主要由地震陡坎、地震断层、地裂缝与挤压脊等形迹组成。长约15公里,最宽达800米。分布形态为一向东北突出的弧形形变带。逆断层走向近东西,倾向160°—210°,倾角30°左右,最大水平倾向断距约2米。正走滑断层走向340°—350°,倾向北东,倾角80°—88°,最大右旋水平位错为1.55米。走滑逆断层走向为280°—305°。倾向西南,倾角30°左右,最大右旋水平位移1.25米。挤压脊多呈东西向分布,最大缩短距离为0.4米  相似文献   

12.
孕育地震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地壳差异运动产生的应变能积累,因而从地形变观测资料所获取的现今地壳运动的微动态定量信息对探讨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近几年一直被划定为地震重点危险区的郯庐带中南段(苏鲁皖)地区的形变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区域的局部形变差异性变化特征,探讨差异性变化特征与地震事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阿斯南地区的地震和地质概况,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构造的成生、发展与地震形变带特征,认为谢利夫盆地是晚新生代以来逐渐发展形成的,北东向阿斯南断层第四纪以来活动强烈,本次地震是该断裂继续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1500年宜良地震地表形变带的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维贤  申旭辉 《地震研究》1995,18(4):405-411
据历史记载1500年在宜良一带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由前人对该次地震无较详细的现 场实地考查资料,因此对这次地震认识说法不一。1992年作者对该次地震进行了实地考证。发现和确认了这次地震十分丰富的地震地表形变带,现存长度达81公里,最大左旋水平位错量9至11米。研究结果表明该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小新街-徐家渡断裂,震级接近8级。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块体是一个内部结构完整作整体不对称隆起运动的块体。主要构造运动发生在块体周缘断陷盆地带和断裂带上。除块体的西南侧为挤压构造带以外,四周被规模不等的断陷盆地所围陷,块体与盆地之间均有区域构造控制,而断陷盆地带均有多个地堑或半地堑作一定斜列式排列,形成于新生代以来不同时期。  相似文献   

16.
山西断陷带垂直形变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崇立 《中国地震》1993,9(4):327-333
本文综合研究了山西断陷带垂直形变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本区深、浅部结构,构造和地壳价质物性特征的关系;结合浅部地震地溶部探测的研究结果,初步探讨了本区现代垂直形变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垂直形变测量揭示出山西断陷带的现代垂向构造活动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即晋北地区以北东至北东东向构造活动为主;同时,也反映了浅部构造活动和地壳介质的特征特征对地壳形变的制约作用;2.山西断陷带内主要盆地的垂直形变与其深  相似文献   

17.
<正>包括张家口—渤海地震构造带(简称张渤带)在内的首都圈区域是我国东部构造活动强烈地区之一,自有记载以来曾发生过M≥463的地震11次。因此,利用GPS区域站数据资料研究现今地壳形变状态和张渤带的形变趋势,对于中长期地震趋势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收集整理了研究区内1999年、2007年、2009年、2011年和2013年5期的GPS区域站数据资料。在计算得到全球参考框架ITRF2005下的GPS区域站ENU三维坐标的基础上,计算得到了1999—2007、  相似文献   

18.
青海花石峡地震形变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青海花石峡地震形变带中各种形变迹象的形成时间及顺序进行了划分,认为花石峡地震形变带是一条由多次强烈地震所造成的复合地震形变带。文中对该带全新世以来地震活动的期次作了初步分析,并指出了数次古地震事件发生的大致时期。  相似文献   

19.
1920年海原8(1/2)级大地震是近代在中国大陆内部发生的一次特大地震。这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此缘的弧形构造带上,这里是青藏高原隆起与华北地台的交接地带,也是青藏高原构造应力场与华北构造应力场的过渡地区,所以,海原地震的研究对探讨大陆内部大地震的成因机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甘孜—玉树断裂带是四川省一条重要的区域性活动断裂,它与鲜水河断裂带呈左阶羽列展布于川西高原。据史料记载,该断裂上的邓柯1896年曾发生过一次7级地震,震中位置为北纬32.5°,东经90.0°震中烈度为K度。根据现场访问和震害调查,我们认为这次地震宏观震中应在色巫与档拖间的晒拉一带与史料分析震中大致相差30—40公里。其主要根据如下:①档拖村和档拖寺位于主断裂破碎带上,当年地震时被毁,现今遗址尚存。挡拖村喇嘛羊嘎说他母亲曾经历过这次地震,大震时金沙江对岸三个村寨(阴巴、达接等)被山体崩塌所淹埋,金沙江大垮岩阻江10日,水头直达挡拖村脚。②地震滑坡崩塌现象以档拖至色巫一带集中沿主断裂带分布,特别是色巫相对集中,大小地震滑坡崩塌达数拾个,其中一大型地震滑坡崩塌高100—300米,沿金沙江岸宽约400米,当年堵塞金沙江遗址现象现今仍清晰可辨。③色巫处地震地裂缝带发育,已观测长750米,并断错砾石。还发育断塞塘,隆包等地震形变现象。因此1896年地震的宏观震中应在原史料震中以北的色巫档拖间。在现场考察中我们还首次发现大量地震断错现象。其形态与鲜水河断裂和则木河断裂上所见颇为相似,给人以晚更新世、全新世以来断裂强烈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