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K2数字强震仪的远程访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数字强震仪的远程通讯能力,特别是Internet通讯能力是建立未来数字强震遥测台网的重要基石。本文概述了K2 Altus数字强震仪的远程通讯功能,并就通过公共电话网络实现远端连接这一方案,详细介绍了K2系统通讯模块的扩展、参数设定以及两种远程通讯模式的实现。另外还讨论了观测数据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地震局技术人员搭建了基于海事卫星通讯链路的海域信息通讯系统。该系统分两部分:一是震源船通讯系统,主要有卫星通讯设备、网络设备、视频摄像设备;二是OBS船通讯系统,主要目标是实现音视频通讯畅通。上述系统的建立实现了陆海之间视频、图片和数据的实时传输,保障"台湾海峡西部地壳深部结构探测项目"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3.
震后在地震现场快速搭建网络环境、建立通讯连接,及时将现场资料共享给后方指挥中心对地震现场救援和灾害损失调查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市地震局应急指挥中心现场单兵通讯系统建设为例,简要概述地震现场传统通讯系统基本情况,并分析单兵通讯系统的优缺点及未来的应用模式。结合地震应急及模拟演练等实际应用案例,验证便携式单兵通讯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当前用会议形式鉴定科技成果的主要弊端。根据地震系统各类成果的特点,准荐了通讯函评的方法,并提出建立全国地震专家系统联审制和建立成果信息检索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日本各地方政权机关之间的卫星通讯系统,能保障在日本列岛上经常发生的地震和其他自然灾难时各县之间有可靠的联系,并能保障日常的信息交换。地方自治省大臣渡边耕三本星期三(1990年1月10日)宣布,今年开始建立这种系统。建立和使用该系统的协调中心将设在山口县。该系统的第一期工程预计于明年完成,实现造价为500亿日元的全部计划需要10年。建立局部的卫星通讯系统,这只是在日本的边远地区发展基础设施和工业、改善生活条件的对策之一。这项根据前任总理大臣竹下登的倡议而提出的规划,获得了“小的祖国发展计划”  相似文献   

6.
介绍构建IMS台网系统地震台站的技术要求,及其数据传输的通讯协议与通讯系统,该通讯系统能根据在全球不同区域内对地震数据的不同传输通讯方式,及时可靠准确地传送地震数据和数据公报。  相似文献   

7.
云南地震应急卫星通讯技术的系统集成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云南地震应急工作的实际需求,提出卫星通讯技术系统的三类设计方案。实现了卫星通讯技术系统与地震现场应急技术系统和地震应急指挥中心技术系统的集成。该系统集成在多次地震现场应急工作和模拟应急演习中得到了应用和检验。最后分析了系统集成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8.
DAS24-3B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制的宽频带地震数据采集系统。采集控制模块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控制模块的工作原理,介绍了DAS24-3B系统的基本组成和采集器工作过程,并给出该系统如何与笔记本端应用程序界面通讯和联络的操作建议,使该系统能够在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引言本计划建议建立一个称作 INTERMAGN-ET 的全球实时数字化地磁观测台网。一些国家通过话音通讯方式管理的遥测自动地磁观测台站表明,使用现代数据采集技术和通讯系统能够快速获得地球磁场动态数据。协调各个国家的行动和把这种技术推广到全世界是顺理成章的。这样,采用新的地磁观测和监测仪器标准,利用卫星通讯将数据快速传递到区域地磁信息中心(GIN_s)也是可能的。这些地磁信息中心将收集整理其所在区域的数据,进行交换,并负责及时向用户提供初步的  相似文献   

10.
通讯技术是地震数据采集工作中的关键技术之一,直接影响着采集系统规模的大小与工作效率的高低.按照采集工作中应用的通讯技术不同,目前陆上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分为三类:有线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无线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混合式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文章在三类系统中选择7种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对比这7种产品所使用的组网方式、通讯协议及其在通讯方面的性能,分析目前陆上地震数据采集系统中常用的通讯技术的优点与不足,并由此总结了当前陆上地震数据采集工作对通讯技术的需求,提出在陆上地震数据采集中应用一种基于簇树结构的复用传输技术的想法.  相似文献   

11.
陕西地震监测台网震后恢复重建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优化台网布局和增加台网密度,新建GNSS连续观测系统,提高了地震监测能力;采用的通讯网络新架构以及OSPF路由协议,不仅提升了监测网络通讯系统的可靠性,而且取得降低通讯费用的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2.
我国历次大地震证明:当大地震发生后,地震灾区公共通讯系统通常会遭受严重破坏,地震观测势必将面临无公用通讯系统可依赖的现状.因此独立并兼容于公用通讯网络的全天候应急流动观测系统研制被提到急需日程.  相似文献   

13.
应对巨大地震的应急流动观测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建设,目前。我国的地震观测系统和地震观测信号传输几乎完全依赖于公共通讯网络。但是,大地震常常严重破坏公共通讯系统,应对巨大地震的流动观测系统就提到迫切的日程。2007年,通过采用无线竞带接入技术,结合中国地震局数字地震观测网络技术,初步建成了应对巨大地震的应急流动观测系统,并在汶川地震现场观测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介绍基于GPRS的APN无线网络通讯技术,并应用于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应用该技术系统可提高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和实时性,是地震前兆观测数据传输的有效通讯手段。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九寨沟7.0级、精河6.6级地震应急不同时期的指挥部视频会议应用特点,分析了出现的画面声音卡顿、控制失步等问题。结合测试实验结果,探讨了影响视频会议质量的原因。为进一步加强震后应急视频会议保障服务能力,提出了建立视频会议服务质量标准、规范视频会议系统建设标准和丰富震后通讯手段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GPRS的APN无线网络技术在地震前兆观测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基于GPRS的APN无线网络通讯技术成为一种新型高效通讯模式,并将其应用于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应用该技术可提高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和实时性,是地震前兆观测数据传输的有效通讯手段.  相似文献   

17.
北京遥测地震台网数据处理系统及其产出徐臣芝(中国北京100081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60年代以来,由于电子、遥测及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这些技术在地震观测中的应用,国内外相继建立了具有密集及无人职守观测点的遥测地震台网。随之产生了新的问题,台网中心...  相似文献   

18.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有两种趋势,一是纵向深入,学科分离越来越专门化;另一是横向跨越,学科串通越来越普遍化。控制论(Cybernetics)属于后者,是一门横向新学科。它是本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在自动调节,通讯技术、电子计算机、近代数学和神经生理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基础上形成的。“控制论”的奠基人N·维纳(Norbert Wiener)把它定义为:在机构、有机体和社会中控制、通讯和调整的科学。“控制论”认为世界由能量、物质和信息三种成份构成,把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认为一切系统都是信息系统且都是反馈系统,强调系统内部以及包围它们的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体联系,强调在运动和发展中考察系统,并建立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地震烈度速报数据传输特点后,提出将卫星通信引入烈度速报系统。通过对目前中国使用较多的北斗卫星、海事卫星、铱卫星系统和VSAT卫星系统进行对比,选取铱星短消息和海事卫星数据流这两种典型通讯方式,设计由通用数字强震仪与卫星通信系统结合地震速报通讯模块组成的实验系统,实现数字强震动记录信息通过卫星信道进行的数据传输,展现卫星通信在地震烈度速报数据传输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地震前兆数据库软件的使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述新  朱燕 《内陆地震》2003,17(3):252-258
新疆地震前兆台网中心通过远程拨号的方式采集各台点的数字化数据,运用前兆通讯、数据服务等软件实现数据的格式转换、入库及基本数据查询等前兆数据库的各种操作,方便了分析人员的使用。初步建立起地震前兆数据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