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侠仁 《地球》2010,(6):18-20
印尼近期灾难不断,地震、海啸和火山喷发接踵而至。当地时间10月25日晚9时42分,苏门答腊岛西部海域发生里氏7.7级地震,引发海啸,3米高的巨浪吞没了10多个村子,带来巨大灾难。  相似文献   

2.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当地时间2005年3月28日23时9分(北京时间29日零时9分)发生8.5级强烈地震,印度洋沿岸国家随即发出了海啸警报。本次强烈地震可能已经造成印尼近2000人死亡。  相似文献   

3.
印度洋大海啸与实时地震数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的大海啸是人类的悲剧。目前发布海啸警报主要是依靠地震台网记录的实时地震数据。  相似文献   

4.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岛安达曼海附近海域发生的9.0级地震和2005年3月28日苏门答腊岛明打威群岛北附近海域的8.7级地震,在构造环境、震级、震源深度、地震类型都相似的情况下,为何前者引发海啸,后者不引发的海啸?对此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9.0级地震发生时,在其震源体附近的两板块相交的海沟两侧陡坡蕴育着滑坡体或和崩塌体(或者两者都有),9.0级地震发生时,强烈的地震波,促使滑坡体的滑动或崩塌体的崩塌,推压和扰动海水,引发诲啸。而8.7级地震发生时、在其震源体附近的两板块相交的海沟两侧陡坡无滑坡体或和崩塌体,或先存滑坡体或崩塌体在9.0级地震发生时已滑坡或崩塌殆尽,当8.7地震发生时,无滑坡体滑动或崩塌体崩塌,不可能对海水有较大的扰动,故不可能引发海啸。  相似文献   

5.
王俊锋 《地球》2010,(6):16-17
自10月25日,印度尼西亚遭受了多起自然灾害的袭击,先是苏门答腊岛西部海域发生里氏7.2级强震,接着地震引发海啸,再是中爪哇省的默拉皮火山连续喷发。  相似文献   

6.
2010年10月25日印度尼西亚明打威地震(Mw7.8),致使苏门答腊近海明打威群岛向海一侧的俯)中带浅部发生破裂,在巴盖群岛西南的沿海地带引发了3~9m高的海啸,并夺去了至少431人的生命。对有限断层震源破裂特征的远震P波、SH波及瑞雷波的分析说明,在倾角为10。的巨大逆)中断层上破裂过程持续了大约90s,破裂速度相对较低,约为1.5km/s,在约为100km长的震源区总滑动量约为2~4m。根据地震矩所计算的能量释放为1.4×10^-6,小于2006年7月17日爪哇海啸地震(Mw7.8)的能量释放量2.4×1^-6。明打威地震致使2007年9月12日群岛地震(MW7.9)的滑动区上倾部位发生破裂,结合沿岛弧锡默卢岛西北方向近海的1907年1月4日(M7.6)海啸地震,说明印度尼西亚和其他地方发生特大俯冲地震的上倾地区的浅层逆冲破裂,特别容易引发海啸灾害。  相似文献   

7.
2004年12月发生的苏门答腊岛近海地震和印度洋大海啸给印度洋周边各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灾难。为了研究减轻特大地震和海啸灾害的策略,日本及相关各国的研究人员进行了3年综合性国际调查研究,现将这项研究概略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印尼8.7级地震海啸灾害及应急救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2004年12月26日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近海的8.7级地震后引发的大规模海啸对东南亚国家造成的灾难的情况、各受灾国的应急响应、国际救援及中国国际救援队前往印尼班达亚齐开展救援行动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过去的几年中,印度尼西亚遭受的自然灾害可真不少.2004年"节礼日"那天的灾难性地震和海啸发生后,巽他大型逆冲断层(Sundamegathrust)依然没有消停.这一大型逆冲断层是澳大利亚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标志,它随同印度尼西亚群岛(不包括婆罗洲Borneo)一起向该群岛西部延伸.由于沿巽他大型逆冲断层的破裂,印度尼西亚遭受了一场"地震风暴"(较短时期内群发性大地震)的袭击.最近一次灾难发生在2009年9月30日苏门答腊岛巴东市,震级MW7.6,造成1000多人死亡.  相似文献   

10.
T.  Lay  H.  Kanamori  C.  J.  Ammon  M.  Nettles  S.  N.  Ward  R.  C.  Aster  S.  L.  Beck  S.  L.  Bilek  M.  R.  Brudzinski  R.  Butler  H.  R.  DeShon  G.  Ekstrǒm  K.  Satake  S.  Sipkin  石玉涛 《世界地震译丛》2005,(6):5-14
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Mw=9.1~9.3级)和2005年3月28日(Mw=8.6级)的地震是过去40年中最大的两次地震,它们在欧亚大陆板块的东南部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之间裂开一条长达1600km的断层。其中第一次地震引发的海啸吞噬了28.3万多人的性命。苏门答腊岛班达亚奇附近的断层滑动了15m,但是在其北边,沿着尼科巴群岛和安达曼群岛,断层快速滑动的距离则小了很多。海啸和测地学的观测表明,在50min或更长的时间范围内北部的断层发生了更多的缓慢滑动。  相似文献   

11.
针对海啸危险性概率分析(PTHA)存在的较大不确定性问题,对不确定性产生来源进行了归纳和分类,提出了基于逻辑树与事件树方法合理量化不确定性的思路框架,并以马尼拉海啸潜源为研究对象,给出了量化震级上限、破裂面参数不确定的过程示例。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海啸潜源震级上限的改变对危险性评估结果产生了显著影响,通过逻辑树方法可合理量化这种不确定性;地震破裂面的倾角、滑移角和破裂面积的随机不确定性对海啸危险性分析结果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经事件树方法处理后的危险性结果保证率远高于20%,略低于80%,可基本满足工程抗海啸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2.
我们的地震学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12月26日的苏门答腊一安达曼毁灭性地震比最初报告结果大2.5倍,其震级仅次于1960年智利地震。该地震沿1200km长的断层滑动缓慢释放其能量,产生的长破裂引发了随后的海啸。既然整个破裂区已经滑动,由印度板块向缅甸小板块下俯冲所积累的应变也被释放,因此在该部分板块边界上暂时没有产生类似海啸的危险,虽然南段大地震的威胁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3.
海啸是重要的海洋灾害之一,经常与地震灾害伴生,可以跨洋传播而不明显损失能量,登岸时波高骤升,对沿岸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21世纪以来,海啸灾害频发,引起世界各国对海啸成因机制及预警研究的重视.海啸数据对解析俯冲带大地震的破裂模型也有重要作用.文章对近年来有关海啸生成、传播、反演和预警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现已取得的...  相似文献   

14.
利用日本GPS网探测2011年Tohoku海啸引发的电离层扰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平面的海啸波会产生大气重力波进而引发电离层扰动.本文利用日本GPS总电子含量数据来探测2011年3月11日Tohoku海啸引发的电离层扰动.观测结果表明,在日本上空的电离层中存在两种重力波信号,分别由海平面的海啸波以及地震破裂过程产生.地震产生的电离层重力波分布在震中周围(包括海洋上空以及远离海洋的区域),而海啸引发的电离层重力波主要分布在海洋上空.地震产生的电离层重力波具有不同的水平速度,包括约210 m·s-1以及170 m·s-1,其频率为1.5 mHz;而海啸引发的电离层重力波水平速度快于前者,约为280 m·s-1,其频率为1.0 mHz.此外,海啸引发电离层重力波与海平面上的海啸波有相似的水平速度、方向、运行时间、波形以及频率等传播特征.本文的研究将电离层中的海啸信号与地震信号区分开来,进一步确认电离层对海啸波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2004年12月26日00:58:53(GMT)在苏门答腊岛发生了大地震,在震后最初的几个小时内,该地震的震级被广泛报道为8.0级。所以,我们认为它产生破坏性越洋海啸的可能性很小。但4.5 h之后,哈佛大学利用2.5 h的地震数据计算出了该地震的标量地震矩(Nettles M  相似文献   

16.
海啸及其在核电厂选址中的安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健  时振梁 《地震地质》1993,15(4):364-368
海啸大小的量度应包括关于海啸“源”处大小的描述,“源”处海啸的大小与地壳形变规模和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海啸与地震的关系中,除了地震震级外,强调了震源破裂方式这一因素。阐述了关于核电厂选址安全评价中历史资料的整理、分析,对未来海啸“源”的预测、海啸传播路径的调查和分析以及综合评价等4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冲绳海槽地震海啸的数值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东海水深与地震情况基础上,我们认为冲绳海槽地震具有引发海啸的条件,并对该区海啸传播过程采用单侧破裂方式的有限移动源模型和高阶Boussinesq方程做了一维有限差分法数值模拟,给出了海啸传播过程波形和速度变化图.我们从模拟结果得到初步结论:冲绳海槽特大地震海啸传播到上海近海在5小时后,近海波高在几十厘米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本刊编辑部 《地球》2012,(4):120-127
日本强震引发海啸与核泄漏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源深度30公里。震后三天内连遭170多次5级以上强余震,共计14704人遇难、10969人失踪。东京有强烈震感,民众纷纷从楼层中跑出。日本气象厅发布了海啸警报,地震引发约10米高海啸,海啸警报扩展至整个太平洋。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日本政府紧急疏散周围10公  相似文献   

19.
苏门答腊岛8.7级大地震前的辐射异常现象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海域发生8.7级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对这次地震作者通过监视卫星遥感信息,曾注意到震前数月以来,印度洋东北部地区出现持续性的“长波辐射”(Outgoing—Longwave—Radiation,简称OLR)通量增强的现象。对此现象进行跟踪分析和计算处理,发现震前的1—2个月到临震时,辐射异变在震中附近地区更加显著。由此认为监视卫星遥感的辐射信息,可能有助于突破强震将在何处发生的短临预测难题。  相似文献   

20.
准确预估南海海啸风险是有效防灾减灾的前提.前人一般把弹性半无限空间背景下解算出来的海底位错直接等同于初始海啸分布,继而开展海啸传播过程研究.由于断层破裂并非瞬时完成,破裂过程会导致初始海啸波高小于海底位错量,即初始海啸衰减.本文基于高精度地形和高密度网格,求解非线性浅水方程,分别针对马尼拉断裂带的南段、中段和北段,构建南海海啸传播数值模型,试图定量考察初始海啸衰减作用对南海海啸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一定幅度的初始波高衰减将导致几乎相同幅度的海啸波高衰减,相应的偏差可以忽略.在保守的初始海啸衰减幅度(10%)下,模拟结果显示我国东南沿海、越南东部沿海和巴拉望岛为海啸危险区.另外,模型显示科里奥利力导致的波高变化幅度小于5 cm且其分布样式符合预期,这进一步佐证了数值模型的可靠性,也表明在实际南海海啸模拟中可以忽略科里奥利力进而提高计算效率.结合前人的沉积学认识和本文的数值模拟结果,本文认为南澳岛、西沙东岛和越南绥和周边曾同时遭受海啸侵袭,产生海啸的断裂带最有可能是马尼拉断裂带南段.后续有必要加强南澳岛、西沙东岛和越南东部的沉积学研究,识别更早的海啸事件,以期有力约束南海下次海啸事件的发生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