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资源、环境和经济格局,认为该格局有利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之间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经济合作;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经济合作模式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包括生态文明模式,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交通经济带模式,国际旅游带合作模式;最后,论文总结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并提出了几个优先行动计划: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科学家联盟和思想库,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信息共享中心和科学决策支持系统,启动丝绸之路跨国科技交流合作与人才计划,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跨国共建、合作共赢机制。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环境与资源问题在中东国家日益普遍和突出。环境问题的根源及其影响超越了国界,环境问题也必须国际合作才能解决,这对以色列所在的东地中海地区特别重要。东地中海国家开展环境治理和管理的合作不但符合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也是促进和巩固中东政治和平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以色列政府1996年1月提出的《区域环境合作和发展选择》文件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指出:这个规划对区域经济合作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和操作意义,更是新时期以色列抢占中东经济高地的一个前瞻性战略,将对中东的政治经济新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东南亚地缘环境和跨境河流合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地缘环境视角分析中国与东南亚跨境河流合作,简要分析了中国与东南亚在四条跨境河流水电开发、电力贸易、国际航道、环境保护等方面合作现状,指出中国与东南亚跨境河流合作前景不容乐观,存在本位利益、水事争端、环境、移民、民族等问题,重点从地缘环境展开对跨境河流合作的影响分析,最后提出了通过妥善处理主权争端、充分发挥区域合作组织作用、改善舆论环境、理性应对东南亚平衡战略和大国关系、建立跨境河流合作机制、重视流域可持续发展等措施优化地缘环境从而促进跨境河流合作。  相似文献   

4.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而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与基础则离不开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本文以三峡库区中学环境教育为例,在调查分析库区环境教育现状、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学科渗透策略、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国际合作教育策略、师资培训策略和学生活动设计与组织策略等在内的三峡库区中学环境教育的策略体系,以提高库区中学环境教育水平,提升公众的环境素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对经济与环境间关系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Arson的《寂静的春天》一书问世,被认为人类自觉关心环境的开始;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114个国家代表参加的“人类环境会议”,并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此宣言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开始形成;1980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在制订世界保护大纲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题为《我们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这样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第一次被真正地论述。  相似文献   

6.
国际河流水资源的“权利”问题研究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地区安全、人民生计乃至全球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现代国际水权是扣除了流域生态需水和流域人口最低需水的水量,每个国家的国际水权水量份额就是水量总量乘以各自流域国家产水贡献率。水资源合作是澜湄合作的旗舰领域。如何推动澜湄水资源合作走深、走实、走远,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为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共同繁荣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是澜湄六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倡导国际水权确权可以突出澜湄水资源合作的专业色彩、体现水合作对当地水人权的关怀、并能有效反驳“中国水威胁”论调。  相似文献   

7.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地理新课标")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中,"内容要求3.5"的主题是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落脚在"碳减排"的"国际合作"行为.此条内容要求的科学逻辑是:"碳排放—碳循环—温室效应—环境影响(全球变暖)—国家安全风险—碳减排—国际合作",体现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空间内发展是人地和谐的自然基础这一基本思想;在整个逻辑链条中,"国家安全风险"环节的内容是理解"碳减排"和"国际合作"行为的重要性.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问题是现实的全球尺度人地关系问题,此条内容要求覆盖了人影响地、地影响人、人对影响的反馈等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的主要环节,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相似文献   

8.
环境与发展中的南北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环境与发展的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利益相关又矛盾对立,既有合作又有斗争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围绕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贸易问题的合作谈判始终伴随着激烈的南北冲突,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大国,面对环境与发展的国际合作趋势和来自发达国家的挑战,应该采取积极对策,一方面积极开展环境外交,围绕斗争,争取利益,维护主权;另一方面加强环境对策及其理论研究,完善自身环境管理机制,为促进环境与发展的南北合作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代际公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可持续发展概念自诞生以来,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其基本思想已经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并逐步向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渗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按照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显然,这里就提出了一个代际之间的关系问题。文章初步研究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冲突问题及代际公平的解决。  相似文献   

10.
《山地学报》2012,(4):387
2012年5月11-13日,第一届重庆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第三届山地人居科学国际论坛(2012年)在重庆大学召开。会议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  相似文献   

11.
Tensions over freshwater resources may become more frequent as pressures on water resources grow due to increased demand and variability of rainfall. Conflicts may take place between or within countries or between competing sectoral users. This paper focuses on institutional approaches for enhancing cooperation between countr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nsboundary freshwater bodies and contributing basins. It is assumed that instead of being zones of conflict, shared water resources can provide a basis for cooperation and benefit–sharing provided that threats to the international waters are recognized and collaborative structures are created. The paper draws upon experiences gained within the international waters focal area of the 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 the main funding mechanism for countries to support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transboundary water resources. Lessons for promoting peaceful cooperation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benefit–sharing and sustainable use of transboundary freshwater resources are highlighted through examples from Africa, Central Asia and Latin America. Experience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processes that bring together all sectors and actors whose actions affect the transboundary waterbody at regional, national and local levels. The development of a science–based diagnostic analysis is essential to identify the threats to the transboundary ecosystem and to break down the issues into manageable parts with the aim of developing a strategic action programme. Ensuring political commitment that can result in institutional, policy and legal reforms in the countries concerned is the key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boundary resource.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理科学的国家需求与发展战略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3  
中国未来的产业优化与升级、农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国际贸易、城市化、人口健康、资源综合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源结构优化、环境改善、国家安全都需要地理学做出贡献。为此,中国地理学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解决国家发展中的重大地理学问题;要加强基础研究,在若干主攻方向上占领国际学术前沿阵地;要充分发挥我国的地理优势,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理科学;要整合和提升已有基础,造就优秀地理学家群体;要建立地理研究的高新技术体系,建成世界一流的地理研究和实验基地;产出具有世界影响的地理科学成果。未来中国地理学的战略重点是:以综合的观点和学科交叉的方式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变及其动态机制,创新理论体系;在方法上发扬地理学综合方法和区域研究方法,开拓格局与过程耦合的技术路线,发展地球信息科学与“数字地球”,发展地理实验;组织科技攻关:加强第一手数据的获取;要在国土整治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研究、地理信息应用研究等应用方向与技术上取得突破。为了发展中国地理科学,需要在政策与社会、投入、教育、组织等方面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Northwest Pacific region, we suggest environmental objectives, the attainment of which is to ensure a good marine environment status in the region which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sustainable nature management. We discuss the operational goals and quantitative criteria and indicators as required for monitor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ecosystems as well as the progress in achieving the objectives. An analysis is made of experience in using a similar approach in the European Union. It is shown that there is a difference of the environmental status monitoring techniques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region where cooperative efforts on rationalization of nature management are not supported legislatively. In dealing with this problem, a special role would be played by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specifically within the United National Environment Programme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region, contributing to a harmonization of the national monitoring systems. The need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s also dictated by the irregularity of natural and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in the region, which makes the development of unified assessment methods difficult.  相似文献   

14.
I.InternationalRiversandtheLancangMekongRiverInternationalriversaredefinedastheriverswhichflowacrostwoortwomorecountries.Upt...  相似文献   

15.
潘泽强  宁超乔  袁媛 《热带地理》2019,39(5):661-670
以粤港澳大湾区跨界河流治理的协作机制为代表,选取淡水河、深圳河与鸭涌河为例进行梳理与比较分析,分别探讨了以粤内、粤港与粤澳为核心的伙伴关系在协作式河流规划治理中的协作异同。结果发现:1)淡水河、深圳河与鸭涌河分别是以多级政府部门管理决策主导、多元主体参与和政府政策主导的协作机制。2)协作过程均存在规划目标不一致、囿于双边协作、公众协作意识薄弱和未形成可持续的协作机制等问题。3)行政体制是影响跨界河治理的表面因素,内在因素为参与主体达成伙伴关系的不同,最终通过协作模式、规划信息以及机制设计等差异影响治理结果。最后对建构粤港澳大湾区环境管理协作机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于会录  李飞  林英华  崔亚婷 《地理研究》2021,40(9):2399-2425
首先,提出国家需求概念,在总结国家需求结构及其演变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双边关系中国家需求结构演变的三个模型:相对稳定型、合作优化型、关系紧张型。认为国家需求和人的需求一样,存在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跃升的演变趋势。“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是需求层次升级的前提条件,但这种满足具有方向性、主观性、阶段性。其次,运用国家需求结构演变模型分析了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地缘政治环境,提出了维持中俄北极合作良好态势的对策建议:美国是中俄北极合作发生变数的能动力量,妥善处理好中美关系是重中之重;政治互信是中俄北极合作的决定性因素,加强双方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领域的合作是行之有效的政策工具;提高合作项目的透明度,向国际社会分享项目对生态环境和原住民影响的相关数据;加强战略沟通扩大共同利益,维持与美国盟友的合作伙伴关系;作为非北极国家,中国应该坚持对北极事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最后,本研究得出如下几点结论:国家需求结构演变理论能够解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三大学派的核心观点;双边国家需求结构演变模型关注国际关系发生突变的规律性;国家需求结构演变理论能够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模国家制定外交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红量  廖金凤 《热带地理》2000,20(4):317-320
可持续发展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个完整的可持续发展资源观应由资源的价值观、资源的伦理观、资源的科技观、资源的生态文明观四个部分组成,其核心是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永续利用。可持续性的资源开发利用必须:1)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全面节约资源,使资源长久利用;2)坚持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的区际合作,并使代际之间资源公平合理分配;3)树立科技观和生态文明观,增强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并与生态环境相协调;4)强化政府行为,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调控与监督。  相似文献   

18.
文章旨在通过理念性的探讨,试就“中国在日益深入地参与全球贸易和投资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这一议题激发大家的讨论。文章论述了当代城市化理论现状、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中国国家发展目标的影响以及中国21世纪面临的发展挑战,认为:1)中国应注重基于本土发展经验的理论知识构建,以指导自身的城市化道路。特别地,中国需要平衡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和部署生态资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2)以部署生态资本为重心的“软规划”在未来规划中将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为此需要进行体制改革、机构重组以及加强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和民间社会之间的合作;3)扩展型都市区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努力打造一个可持续的、宜居的和有经济活力的体制性框架,从而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深化发展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9.
实现澜沧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澜沧江流域是国家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文章从水能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旅游业、社会发展、小区域合作等方面探讨了流域的开发与合作,以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澜沧江流域外向型经济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