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引言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自然综合体,更因其巨大的水文和元素循环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是自然界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1]。  相似文献   

2.
东北也有台风?是的!2020年8月27日至9月上旬,我国东北地区就先后受到当年第8号台风“巴威”、第9号台风“美莎克”和第10号台风“海神”的侵袭。半个月内接连有三个台风影响东北地区,为历史首次。  相似文献   

3.
东北暖季干线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基于常规地面观测、高空观测和卫星、雷达资料,对2003—2017年中国东北地区暖季(5—8月)干线时空分布、气象要素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东北地区干线主要出现在东北平原和辽宁西部,干线发生频率呈现南多北少的趋势。干线大多呈西南—东北向,宽度为90—120 km,长度在100—800 km。东北区域暖季年均干线发生频率为15.5%。干线发生频率年际变化不明显,年均逐旬变化显著且呈正弦曲线状,其中5月中下旬—6月下旬和8月中、下旬为波峰,干线发生频率在20%以上,7月低于10%,为波谷。干线湿侧气压相比干侧略高1 hPa,两侧温度大多在24℃以上,温差一般为1—4℃,露点梯度和比湿梯度范围分别为9.6—15℃/(100 km)和4.5—8.3 g/(kg·100 km),相当位温梯度在9.6—19 K/(100 km)。干线两侧要素及其梯度值逐旬变化显著,其中两侧湿度、温度和湿度梯度值8月呈增大趋势,而温度梯度绝对值呈减小趋势。在共计286例干线中有40%的干线触发了对流,6月上、中旬干线触发对流比率最高(超过60%)。干线是否触发对流与其所在位置关系不大。对流干线湿度梯度略大于无对流干线。无对流干线和对流干线探空要素的最显著区别是湿侧对流有效位能值,前者在1200 J/kg以下,后者基本在1200 J/kg以上,最高甚至能达到3000 J/kg。   相似文献   

4.
东北夏季低温气候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之光 《气象》1978,4(5):21-23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南部,面临广阔的太平洋,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为显著的国家之一。因此,我国冬季虽然成为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地方,但夏季却是世界同纬度上除了沙漠地区以外最暖热的国  相似文献   

5.
东北夏季低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崔锦  李辑  张爱忠  阎奇 《气象》2007,33(4):3-9
以东北夏季低温为重点,系统地回顾了东北夏季低温的气候特征和环流特征、影响因子及其预测的研究进展。东北夏季低温是一个大范围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天气气候灾害,主要受极涡和副热带高压等大气环流系统与下垫面的影响,目前对其预测的研究还较为初步,今后的研究工作应以东北夏季低温机理研究和预测系统的建立为重点。  相似文献   

6.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51~2004年全国160个测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和欧洲中心提供的ERA-40再分析资料,对近50多年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东北冷涡与前期北半球环状模和海温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定义了一个夏季(6~8月)东北冷涡强度指数(NECVI)。结果表明:NECVI能够较好表征东北低涡的气候效应;夏季东北冷涡强度与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东北冷涡强年,降水偏多,前期2月北半球环状模(NAM)偏弱;东北冷涡偏弱年,降水偏少,前期2月NAM偏强。此外,夏季东北冷涡与前期的中国近海海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前期NAM和中国近海海温的异常可以作为夏季东北冷涡异常的一个前兆信号,进而为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聚类分析,分别对纯雪型(Ⅰ型)暴雪和混合型(Ⅱ型)暴雪的850hPa环流型进行了分类,并对比分析了其天气尺度环流特征异同,结果发现:(1)在850hPa上,Ⅰ型暴雪对应的环流在35°N以北有两脊一槽的环流形势,而Ⅱ型暴雪的环流经向度更强。(2)Ⅰ型暴雪对应的500hPa的负异常中心位于蒙古高原,东北区上空为等值线密集的正负异常过渡区,而Ⅱ型暴雪东北区上空为负异常中心,这也是两类暴雪环流的又一显著差异。(3)300hPa上两型暴雪都存在南北两支高空强风速纬向气流,但与Ⅰ型暴雪相比,Ⅱ型暴雪对应的高空南支气流偏北,北支气流南下的位置偏东。(4)从高低层环流配置对比分析,Ⅰ型暴雪中高纬度系统斜压性较强。  相似文献   

8.
以东北春大豆为研究对象,分早熟、中熟和晚熟3类熟型构建东北春大豆气候区划指标.利用基于模糊数学的区划指标隶属度函数和作物反应函数两种气候适宜度评价方法,结合精细化插值(Anusplin插值)后的东北地区1990-2019年气象数据,从时间、空间(1 km×1 km农田)和熟型开展东北春大豆精细化气候区划.结果 表明:8...  相似文献   

9.
东北冷涡及其气候影响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基于自动识别、追踪方法得到的近50年东北冷涡数据集, 本文研究了东北冷涡的年际变率及演变趋势, 并分析了其持续性活动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及相关联的大尺度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 东北冷涡具有很明显的年际变率, 且存在2.5年左右的主振荡周期, 但没有显著的长期变化趋势。东北局地在持续性冷涡控制下, 四季气温均明显偏低, 并在春季和夏季能造成局部降水偏多。在东北冷涡活跃的夏季, 长江流域往往降水显著偏多; 而在冬季东北冷涡频繁活动时, 我国大部分地区往往低温少雨, 这与强盛的东亚冬季风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冬季东北冷涡活动和东亚冬季风强度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99%的信度水平。在东北冷涡活跃的夏季, 东亚地区对流层维持着深厚的偶极型位势高度异常, 高空急流向南偏移并略加强, 低层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异常和中纬度地区的东风异常有助于局地的水汽通量的辐合, 进而有利于降水的偏多。  相似文献   

10.
徐辉 《气象》2006,32(9):121-125
6月全国平均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南方暴雨频繁,福建、湖南、贵州等省暴雨洪涝灾害较为严重;西北东部、湖北、重庆、河南、内蒙古等地出现旱情;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有20多个省(市、区)出现强对流天气,其中河北、浙江、陕西、江西、吉林、山东等省受灾较重;热带气旋杰拉华在广东湛江登陆。  相似文献   

11.
《辽宁气象》是一个办得很好的刊物.内容丰富多彩,既有技术总结交流,又有业务管理经验,封面封底也很有特色.辽宁作为东北区域中心所在地,刊物是否可面向全  相似文献   

12.
东北冷涡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系统性回顾2010年以来关于东北冷涡的气候特征、暴雨特征、强对流特征、冷涡的结构和发生发展机制、冷涡与平流层相互作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研究的范围不仅包括直接受冷涡控制的东北地区,还包括冷涡外围地区,如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北和西南地区,这有利于加深对东北冷涡天气系统的全面认识,从而提高冷涡天气的预报水平。并且展望了东北冷涡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即采用新理论方法和较高分辨率资料,不局限于研究其内部结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冷涡产生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结构、运动特征、发展和触发机制,还应探讨冷涡与其他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特别是冷涡外围地区。另外,冷涡与平流层的相互作用也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3.
东北低温冷害和粮食产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丁士晟 《气象》1980,6(5):1-3
低温冷害一般是指在作物整个生育期或某个生育期气温低于作物所需的临界温度,而造成严重减产。 人们对低温冷害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东北处于多雨时期,因雨涝减产是主要的。当时人们把低温少日照造成的减产,称为“哑叭灾”,实际上是受灾原因说不清楚的意思。1969、1972  相似文献   

14.
东北冷涡研究概述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简述了东北冷涡的形势特征、气候特征、天气特征与强对流特征;回顾、综述了东北冷涡形成、发展、维持、消退期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东北冷涡强对流特征的研究进展;讨论了东北冷涡强降水、强天气等预报业务的难点及其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需要依靠现代雷达、卫星等观测设备和数值模拟手段,加强东北冷涡暴雨及强天气机制研究,提高东北冷涡天气的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东北冷涡客观识别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91-2000年NEC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根据其概念模型的3个物理特征来客观识别东北冷涡。结果表明:在500 hPa上,冷涡中心是极小值点,并且北部有相邻两个格点纬向风向为偏东或静风;冷涡东部的相对厚度高于冷涡中心;冷涡东部的暖锋参数(TFP)高于冷涡中心。当判断连续2d内是否为同一冷涡时,采用方法:前一日识别出有冷涡,那么第二日在与前一日位置相差的经度为(-10?,15?);纬度为(-7.5?,7.5?)内识别出冷涡时,则认为是同一冷涡。将利用客观方法识别的东北冷涡气候特征与前人主观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发现,二者识别的东北冷涡主要分布区域(40?-55?N ,115?-145?E)、持续时间、活跃期基本一致。将客观识别与主观方法对本资料识别的冷涡进行比较,完全一致的达72%。误差原因为主客观方法标准不一致,导致有无闭合等值线产生的空识别、中心定位差异的空漏识别和起止时间的空漏识别,以上误差对气候统计不会造成明显影响,可视为正确识别。另外,10 a间,有19例漏报情况,为错误识别,仅占全部冷涡的1.4%,因此,这一客观识别方法是比较合理的,可以应用到冷涡的气候统计中。  相似文献   

16.
题记:餐饮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对故乡的怀念,最感官的认识就是"家乡的味道"。东北是中国的一个地理大区,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地区,属于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而漫长。  相似文献   

17.
东北夏季低温冷害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利用1951年—1995年5月—9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东北地区65个测站的夏季低温冷害和严重低温冷害频率,结果表明,低温冷害频率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严重低温冷害的频率却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少。山区的频率要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大。整个东北地区夏季低温冷害的年份从50年代到90年代在逐渐减少,各省夏季低温冷害出现的次数大体相当,大约为3年—4年一遇,但出现的年份并不完全相同,东北地区夏季低温与“厄尔尼诺”的关系复杂  相似文献   

18.
东北雨季的划分及其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951-2001年东北地区9站旬平均降水量资料划分了东北雨季,确定了雨季开始旬序、结束旬序、持续期和降水量,分析了雨季各特征量之间的关系,探讨了雨季前后大气流场的差异,研究了雨季特征量与热带海温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东北雨季平均在7月中上旬开始,8月中上旬结束;51a雨季降水量与9站夏季Z指数密切相关,表明了雨季降水基本反映了该地区夏季降水的特征;(2)-般说来,雨季开始早,则持续期长,降水量大,反之亦然;(3)东北雨季主要受东亚夏季风的控制,季风增强北进,雨季开始,季风减弱南撤,雨季结束;(4)东北雨季特征量有短期气候预测时间尺度上的热带季节海表温度距平前兆信号。  相似文献   

19.
利用NCEP 1°×1°格点再分析资料,根据东北冷涡温度场有冷中心及高度场是闭合环状环流的特征,同时选取位势高度差和温度差两个指标,制定东北冷涡逐日强度定义方法,并分析了按此定义划分的不同强度东北冷涡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等强度冷涡的出现频次最多,占全年冷涡出现日数的50%以上,其次是弱冷涡,超强冷涡出现日数最少;弱冷涡生命史约为3 d左右;超强冷涡活动期间中心位移变化较大,且生命史长,影响范围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20.
东北夏季气温分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莹  江静  杨青  卢秉红  杨诚 《气象科学》2008,28(1):50-55
对1961-2002年东北夏季气温用REOF方法分解,以此将东北夏季气温的变化区域分为南部、北部、中东部.讨论三个区域夏季气温的变化趋势及年代际变化特点,结果发现三个区域夏季气温年际变化表现为一致的上升趋势,只是升温的幅度有所不同,而年代际变化差异明显,主要体现在各区域回暖具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功率谱分析的结果表明,各分区的周期变化有明显的差异.对全区以及各分区作滑动均方差,发现各分区气温的年际变化幅度存在差异,北部和中东部气温振荡幅度较为一致,南部地区在1990 s之前气温的年际变化较小,1990 s之后气温的振荡幅度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