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遥感调查结果,论述塔里木南部地区策勒县荒漠化动态变化的特征及分布规律。在揭示规律之前,利用地面控制点对1977年,1990年,1998年三个不同时期的多源卫星遥感数据(MSS,HRV,TM)进行精确配准,并对多源卫星遥感图像数据复合进行了研究。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应用PCI软件进行图像数据处理,编制了策勒地区不同年代的土地分类及土地类型动态变化图;通过不同时期遥感图像中荒漠化环境要素的对比分析,研究了策勒县周围地区近21年的荒漠化动态变化规律,从自然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分析探讨了荒漠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近30年来民勤土地荒漠化变化遥感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利用 2 0世纪 70年代航测资料和 80年代中后期及 90年代中期LandsatTM 3个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 ,在GPS的辅助下 ,对遥感图像进行精确的几何纠正 ,并投影到统一的坐标系统 ;在建立统一的解译标志基础上进行人工判读 ,并利用GIS对荒漠化土地信息进行管理和分析 ,调查了中国典型的荒漠化地区———甘肃省民勤县的荒漠化土地变化状况。结果表明 :近 30年来民勤县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呈现增加的趋势 ,但是1 985年以来荒漠化土地的扩展速度有所变缓 ;流动和半流动沙丘的面积持续增大而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 ,利用野外调查和各种数据分析 ,从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分析探讨了研究区近 30年荒漠化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江宁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德国际使用项目“江宁县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SILUP)的部分研究内容,利用现有资源及陆地卫星TM、SPOT图像数据,对近年来江宁土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对比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江宁经济的飞速发展,可耕地的面积在逐渐和,地土的合理规划与利用在可持续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对荒漠化草地的遥感动态监测研究是目前草地研究、监测、管理的热点。选择色达县色柯镇、年龙乡和亚龙乡为研究区,依托色达县第二次土地调查项目,利用RS与GIS技术对色达县草地荒漠化进行了遥感动态监测分析;选取了色达县1994年TM影像和2001年ETM+影像,采取监督分类法,提取了研究区多时相草地荒漠化信息,并对其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根据影像特征对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并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遥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MSS、TM、ETM及CBERS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辅以DEM、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地质图等专题数据,通过信息自动提取的方法,结合人机交互解译和野外检查验证,编制各期水土流失现状图,再利用GIS空间分析得到不同时段水土流失变化图。监测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484737.20 km^2,占整个流域的61.04%。水土流失强度变化特征是1975-2000年加重区大于减轻区,2000-2007年减轻区大于加重区。  相似文献   

6.
决策树方法在土地荒漠化分类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明义 《测绘科学》2006,31(2):81-82
阜新地区属于农牧交错带,是土地荒漠化类型齐全、结构复杂的典型研究区域。本文以遥感(RS)作为荒漠化信息获取与分析的工具,利用基于决策树的分析方法,结合区域环境特点,根据不同荒漠化类型的遥感影像特点,针对荒漠化类型、强度进行了分层次提取和分类。  相似文献   

7.
淳化县泥河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果动态变化遥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不同年代的航空遥感图像,在编制淳化县泥河沟两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果评价图》的基础上,编制一种新的图件──《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果动态变化图》。试验研究表明,动态变化图能直观、简明、定位、定量地反映调查区域两个时期间综合治理成果在空间分布上的动态变化特征。对区域综合治理、合理开发利用、动态研究等十分有用。  相似文献   

8.
结合黑龙江省河长制工作实际需求,本文提出了省级河湖遥感动态变化监测体系内容及方法,重点阐述了省级河湖遥感动态变化监测的总体技术路线,并详细描述了卫星遥感影像处理、内业采集、外业核查、变化分析及变化检测报告编写和图件制作、河湖动态监测数据库建设、河湖动态监管系统开发等关键技术.项目成果应用到河湖长制管理、河湖水域岸线空间...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动态变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运用多期陆地卫星图像数据,结合野外调查及采样分析,对黄河三角洲近15a来盐碱地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研究区内发现盐碱地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不同类型的盐碱地变化不同:轻盐碱地不断增多,重盐碱地逐渐减少,光板地先增后减.盐碱地数量方面的增减并没有对盐碱地在不同土地类型中的空间分布格局产生太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格尔木土地荒漠化遥感动态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探讨以TM/ETM为主要信息源,在沙漠地区提取专题信息的方法。对TM5/TM7波段进行密度分割,结合DEM数据生成的模板提取水体及盐漠信息;利用NDVI提取植被信息;通过光谱角分类法(SAM)提取沙化土地和盐渍化土地信息。将综合分类结果输入地理信息系统中,利用空间分析功能提取变化信息。结果表明,1996~2000年间,研究区内荒漠化土地明显增加;2000~2002年间荒漠化土地面积变化较小。考虑到研究区地处沙漠环境,人类活动影响较弱,因此地表景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和水文地质条件,而这些自然因素短期内变化不大,所以监测周期至少定为5 a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华北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点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以遥感与GIS为技术支撑,对华北地区1995-2000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调查,并对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城乡、农村居民点及工交建设用地增加显,以农村居民点的变化尤为突出;耕地减少,且主要变为建设用地;林地减少;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明显;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在降低,说明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黄河银川平原段河道演变的遥感监测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遥感调查和监测的基础上,结合第四纪地质资料,对黄河银川平原段的河道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对主要的河流改道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 黄河银川平原段在早更新世初期形成,此后,自西向东不断迁移; 在中晚更新世发展壮大,到全新世形成了银川平原的主体,并留下了明显的古河道遗迹; 到了现代,河道逐步变窄,向东迁移的趋势未变且速度依然很快。  相似文献   

13.
CBERS-02B星数据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CBERS-02B星(简称02B星)HR和CCD数据在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中的应用,综合分析了目前常用的5种土地利用变化检测方法及其应用效果,提出了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为规模化应用02B星数据开展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CBERS-02B星(简称为02B星)HR和CCD数据在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中的应用,综合分析了目前常用的5种土地利用变化检测方法应用效果,提出了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为规模化应用02B星数据开展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5.
农牧交错带土地沙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以内蒙古多伦县为研究对象,作时隔5a的两次遥感调查,对内蒙古东南部农牧业交错带的土地沙化进行监测。建立了土地沙化分类体系,把土地沙化与土地利用紧密联系,依据植被指数概念,采用了一组比值组合,有效地将土地沙化类别分层分离。通过第一次遥感调查,了解到多伦县由于过度耕种和过度放牧,致使土地沙化十分严重。经第二次调查对比分析,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治沙效果显著,土地沙化发展趋势得到遏制,遥感监测为地方政府的防沙治沙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显著表现形式。本文基于不同时期的遥感数据,获取不同时段的土地覆盖信息,通过空间信息分析,对上海市15a(1985~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定量时空特征,分析了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特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上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7.
遥感综合时空信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概述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文通过对北京顺义实验区农作物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遥感综合时空信息的应用研究和对TM、SPOT等遥感数据的精度分析,提出了应用多种遥感综合时空信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技术方案,并在试验研究中取得较好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黑河下游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研究区1986年LandSat TM和2003年LandSat ETM 遥感影像资料,综合运用遥感与GIS技术手段,结合FRAGSTATS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就近17 a来黑河下游额济纳流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引起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地、林地、水域及耕地面积减少,居民工矿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显著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多样性及异质性程度减小,稳定性降低;气候的暖干化趋势、黑河下泄水量的持续减少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黑河下游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