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某工程场地采用不同的介质参数和不同的人工边界处理方法求得的地面运动的比较,指出,只有应用合理的计算模型才得到正确的计算结果,文章还对在均匀粘弹性半空间内任意划定刚性和滚轴人工边界造成的计算误差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复杂的空间物理过程导致极光出现各类复杂的形态.极光形态的自动分类有助于分析极光发生机制以及了解空间物理过程.当前的极光分类主要采用传统的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的方法, 需要大数据作为支撑.但在实际发生的极光事件中, 一些事件相比其他极光事件出现频率小(如极光涡旋), 这样的事件是小样本事件.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 结合空间物理参数信息的小样本极光事件分类方法.从北极黄河站2003—2017年全天空极光数据集中, 构建了一个有85个极光涡旋序列的实验数据集.利用该方法, 对极光涡旋这一类特殊小样本极光事件进行分类研究.研究结果显示, 加入空间物理参数有助于极光涡旋的分类, 分类准确率从56.37%提升到66.25%, 同时也表明空间环境参数对极光涡旋的产生有着明显的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3.
纳米尺度科学的研究者们在1 nm(纳米)到100 nm 空间范围内探索自然运作规律。尽管地球科学家们以探索大尺度、复杂的过程而自豪,但几乎所有地质现象的本源都来源于纳米尺度的现象。据保守估计,地球近表面由10~(30) nm~2的非生物和生物表面构成(Hochella and White,1990;Whitman,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f-平面浅水模型讨论了二维情况下快速惯性重力波与平衡涡旋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当快速的惯性重力波传入涡旋区域后,波-涡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涡旋可被加深,涡旋区域的风场等可以出现非对称分布,当惯性重力波全部传出涡旋区域并远离之后,涡旋恢复到其初始状态,但此时惯性重力波可以出现非对称结构,这与一维情况不同.在波-涡发生相互作用过程中,其物理量变化的最大区域分布基本与波动传播方向一致,在波动进入或移出涡旋时,相对应存在两个最大物理量变化区域,此外,相互作用导致的物理量的最大变化与波动结构、强度、传播方向以及涡旋特性有关.非线性条件下的波-涡相互作用要强于线性过程. 相似文献
5.
张北县距离北京市约200多km,1998年1月的张北地震是近期北京周边地区发生的一次较强规模的地震,研究它在北京地区引起的强地面运动,有助于分析首都圈内的地震危害性,为地震减灾提供理论帮助.本文利用新的计算工具-局域离散波数法,模拟了张北地震激发的包括来自上地壳、moho面反射波、首播等在内的全波场在北京西部引起的2D强地面运动,分析了该区内第三纪、第四纪沉积地层对于地震的放大效应,得出的主要结论有,薄的第四纪沉积盖层的地点放大效应比厚的第三纪盖层的大很多,说明介质物性是决定地点放大效应的根本原因;不同物性的沉积盖层,在R、Z分量上的放大作用不一样,体现了地点放大效应的复杂性,值得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6.
GPS观测得到的中国大陆地壳垂直运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的GPS连续观测及基本站非连续GPS观测结果,分析了基准站垂直位移的年周期变化特点,讨论了获得中国大陆垂直位移长趋势速率的条件,说明由基本站(连同基准站)多期GPS观测得到的长趋势垂直位移速率是较为可靠的。由于不少GPS观测站有幅度达数cm的年周期变化及大部分区域站观测次数少,由1999年、2001年两期区域站GPS观测难以得到可靠的长趋势垂直构造运动速率。基本站的观测结果表明中国大陆长趋势垂直构造运动主要特点是,速率较低,北升,南降,东强,西弱,西部相对东部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7.
全天空流星雷达广泛应用于中间层-低热层大气水平风场的观测,为研究该区域大气风场的变化特征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目前流星雷达主要采用单站观测模式,没有水平分辨率,并且只能探测流星区域的大气平均水平风场.为了得到更加丰富且精准的中间层-低热层大气风场信息,本研究介绍了建设在中国安徽地区的多站流星雷达系统,该系统包括安装在蒙城(33.36°N, 116.49°E)的一台单站流星雷达和长丰(31.98°N, 117.22°E)的一台远程接收机,两地直线距离约为167km.相比于单站流星雷达,多站流星雷达系统探测到的前向散射流星数目增加了约70%,并且一般可以提供400 km×400km以上的水平观测区域.除此之外,多站流星雷达系统还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流星观测角度.新多站系统可以实现中间层-低热层大气二维水平风场的观测,在获取平均水平风场以及风场水平梯度的同时,还可以估计水平风场的散度、相对涡度和拉伸、剪切形变信息.多站流星雷达能够提供更多的水平风场参数,对进一步研究中间层-低热层区域的大气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未来即将建成的多站流星雷达观测网将会实现中国中东部地区上空的中间层-低热层... 相似文献
8.
等高线图、晕渲图和分层设色图等作为传统的三维数据的二维可视化方法,有各自的优点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屏幕显示和平面制图中。随着三维数据分辨率的不断提高,传统可视化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显示、挖掘隐含信息的要求。一种新的地形参数(openness)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新的可视化方法(RRIM)被提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二维显示的立体感和直观性。同时,在构造地貌研究的应用中,对细微构造的识别有着其他可视化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良好的室内地貌解译工作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野外工作量。同时,对于森林覆盖严重、自然条件恶劣、不易到达而又具有研究价值的区域,RRIM提供了一种更好的工作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给出了1999年9月21台湾集集地震中全岛地表运动的观测记录与空间的依存关系。首次披露了使用强震记录在近源和近震地区所作遥随时间变化的空间地表运动分析,集集地震的二维地表运动是由400多个经绝对时间校正的自由场强震记录重建的,重建的地震波坡可被看作是一种新的观测数据,称其为“三维地震图”,本研究得出的结晶为基三维数字模型的震源与波传传播研究提供了一些见解,并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区分地震波是由震源还是由地震构造了产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实际工程场地中的断层通常具有三维尺寸,应进行三维分析。本文考虑均匀弹性半空间内存在不同长度、深度的三维断层,由下向上垂直入射一个脉冲波,主要采用三维时域显式有限元结合透射人工边界的方法及相应编写的三维显示有限元波动程序DSI3,计算断层附近地震地面运动的时程反应,研究含有三维断层场地地面运动的一些特点,并与自由场反应对比,以说明三维竖向断层对地震波传播的特点和对断层附近地面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观测到的光球视向磁场、K-日冕亮度作为输入,以相应的统计结果为约束条件,利用磁流体力学方程组,给出了等离子体及磁场各参数在源表面上的二维分布.其结果与同期的卫星观测数据和已有的统计结果相比较,显示出相当程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