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3月28日下午2时半左右,嘉善丁栅乡银水庙村民朱海其正在大麦承包田的南端鱼塘边休息。忽觉头顶一阵野鸭似的飞腾声从南向北而去,接着听见十来米远的已经齐穗的大麦田里“扑”的一声,以为是一阵旋风,没有介意。过了半小时左右,朱从麦田经过,发现麦子倒了一片,走近一看,有一园柱体冰块南北向卧在田里。笔者30日上午和有关部门赴现场考察时,发现该冰块十分奇特。形状、重量:据朱估计,初发现时冰块约长60厘米,厚约20厘米,重约25公斤。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一次发生在1981年5月1日苏皖江北地区的超单体降雹的切片照片,分析了雹胚类型和雹块的层次特征,气泡分布和冰晶结构。结果表明,无论是透明层还是不透明层,都是湿增长层,因此这次超单体雹云中的冰雹是在湿增长条件下形成的。最后对在湿增长条件下形成透明层和不透明层的物理过程作了一些初步的说明。  相似文献   

3.
前三张是一个以透明雹胚冻结形成的多层次的锥形雹块照片。①为俯射光拍摄,白色部分为不透明层,黑色部分为透明层;②为透射光拍摄,其黑色部分为不透明层气泡带;③为偏振光拍摄的冰晶晶体结构,在偏振光下可以看出冰雹在.  相似文献   

4.
青海东部一次强冰雹的微结构及生长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张国庆  孙安平 《高原气象》2007,26(4):783-790
2004年8月18日青海省东北部大通、互助出现一次强降雹过程,利用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分析了冰雹云生长过程并利用现场观测的雹谱和收集的雹块进行了冰晶、气泡结构和同位素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雹谱呈双峰型,雹块呈锥状,少数为椭圆体。冰雹切片中,雹胚以霰为主;雹块按生长方式分为四层,中间两层冰晶最长、厚度较大,表明这两个层次是这次降雹雹块的主要生长区,其生长高度较低、温度较高,生长厚度较大。锥形雹块的气泡以径向纹理为主,近似于椭圆形的雹块中的气泡以纬向纹理为主。雹块中的气泡浓度分布皆呈单峰型,气泡谱宽不超过100μm。雹块透明、不透明层气泡浓度不完全一致,有所起伏。对各层氘同位素的测量结果表明,雹块生长温度相应在-10.0~-24.0℃,生长高度相应在4.5~9.0 km(海拔高度),雹块在相对湿融的气层中,上、下翻滚增长,与冰晶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2004年8月18日,青海省东北部大通、互助出现一次强降雹过程,利用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分析了冰雹云生长过程;利用现场观测的雹谱和收集的雹块,进行冰晶、气泡结构和同位素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雹谱呈双峰型,雹块呈锥状,少数为椭圆体。冰雹切片中,雹胚以霰为主;雹块按生长方式分为四层,中间两层冰晶最长、厚度较大,表明这两个层次是这次降雹雹块的主要生长区,其生长高度较低、温度较高,生长厚度较大。锥形雹块的气泡以径向纹理为主;近似于椭圆形的雹块中的气泡以纬向纹理为主。雹块中的气泡浓度分布皆呈单峰型,气泡谱宽不超过100μm。雹块透明、不透明层气泡浓度不完全一致,有所起伏。对各层氘同位素的测量结果表明,雹块生长温度相应在-10.0--24.0℃,生长高度相应在4.5-9.0km(海拔高度),雹块在相对湿融的气层中,上、下翻滚增长,与冰晶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冰雹简称"雹块",固体降水物的一种.其单体称为"雹块",是直径大于5毫米的园球形或园锥形(也有不规则的)冰块.冰雹是以雹胚为核心,撞冻碰併大量过冷水滴而形成的.在含水量小的云区内生成不透明层,在含水量大的云区生成透明层或"海绵"层.雹块降自发展十分强烈的雷雨云.这种云又黑又厚,含水量大,上升、下降气流强,几经翻滚折腾,那雹胚有如小孩玩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下降到地表面,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林西雹暴中发现的30公斤大冰块的详细分析,提出了“巨淞”的形成机制,澄清了数十年来某些雹暴中发现的反常大冰块被误认为大冰雹的事例,并为今后区别大冰雹和“巨淞”提出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林西雹暴中发现的30公斤大冰块的详细分析,提出了“巨淞”的形成机制,澄清了数十年来某些雹暴中发现的反常大冰块被误认为大冰雹的事例,并为今后区别大冰雹和“巨淞”提出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一种可清晰地显示孤立气泡内部运动的实验方法。当气泡部分地进入密度不连续层时,除在气泡内生成一个对称主涡环外,还可出现另一个对称的同向次级涡环,其面元比主涡环小一个量级。同向次级涡环的发现揭示了气泡内部运动的细致结构。  相似文献   

10.
本站地面最低温度表(系苏式)曾同时发生感应部份有一个气泡(约0.4cm大)和毛细管内酒精柱中断的“怪病”,经过老观测员“会诊”,采取“配合修复法”顺利地治愈了这种“怪病”。何谓“配合修复法”呢?它是“加热法”和“甩动法”的配合应用。起先,我们以用甩动法、撞击法和加热法等单一方法进行修理,结果根本无法把感应部份的气泡驱除掉;而后通过“会诊”,认为利用热胀原理把感应液(酒精)的体积适当地胀大到气泡足以被驱逐出境而缓慢地进  相似文献   

11.
魏新尧 《气象》1983,9(7):26-26
1983年4月11日中午12时50分左右,我国江苏省无锡市上空坠落了一个大冰块,这一消息引起了国内外公众的注目。 我们四人一行于15日抵达无锡,会同有关部门对此进行了现场调查,调查前,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认为出现大冰块坠落的原因有五种可能:(1)人为的; (2)龙卷带来的;(3)飞机结冰脱落的;(4)大冰雹;(5)陨冰。因此,不仅需要逐项调查研究,而且有必要进行一些人工模拟实验。  相似文献   

12.
龚正元 《气象》1979,5(6):41-41
一台仪器的精度高低,是与器差的大小相关联的。任何一种仪器都有其器差范围,如果器差超出了规定要求,这些仪器就称为不合格,新制造的就不能出厂,复检的就不能再用。但是仅从器差大小而决定仪器是否合格,是不大妥当的。对水银气压表来说,决定仪器是否合格的主要因素应是气泡的大小。如果气泡大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下垫面上暖湿“气泡”浮升的全过程,导出了暧湿“气泡”浮升启动条件判据表达式。表明暖湿“气泡”浮升是由环境空气与暖湿“气泡”内的虚温对比决定的,虚温对比越大,“气泡”越容易浮升。并且,暖湿“气泡”浮升多发生在小尺度地面风辐合点上。  相似文献   

14.
1概况1995年8月4日20时至5日20时,云浮市出现了一次大暴雨。这次大暴雨的特点是:强度大,时间短,降水持续稳定,日雨量达128.7毫米。大暴雨造成云城区的866.7公顷农作物和30个村庄受浸,14间房屋倒塌,死2人,伤4人,直接经济损失达870多万元。2环流背景从低层到高层均为偏南气流控制,湿度层十分深厚,高空处于副高西晋外围,由上升气流控制,为层结不稳定区;850hPa为冷性切变线。高低空形势配合很好:低层,急流区中的高速气流迅速把大量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急流轴的左侧,同时也给低空带来了暖湿气流,促使层结不稳定度加大。…  相似文献   

15.
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计算机常用按键出现了字迹磨损或磨掉现象.为了延长按键的使用,减少字迹磨损,我们在工作中按照以下两点做,没有换过一个按键,没有影响工作,又节约了开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当领来计算机后,将按键用透明胶布粘上一层,透明胶布的大小可剪成与按键大小相同,然后投入使用,从而避免了字迹磨损.当胶布失效后可以重粘一层,也可以去掉失效的胶布直接使用,待字迹磨后按下面方法做. 二、将25W以下的电烙铁头部固定一长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 1977年8月1日17时-2日08时,在内蒙乌审旗降了罕见的特大暴雨.暴雨中心最大降水量达1400mm.在短时间内产生这样大的降水,它的触发系统是什么,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 在进行暴雨成因分析时,发现在降水时(8月1日20时)有一高空锋面位于雨区北侧一百公里左右(500毫巴上的锋面在39.5°N附近).锋面成WNW-ESE走向,坡度约1/(90)(见图1).  相似文献   

17.
八月三日,我县城区出现了一次罕见特大暴雨,日雨量达214.9毫米。由于暴雨,山洪强度特大,使城区及其周围约50平方公里范围内遭灾惨重,现就这次暴雨的发生,发展和预报服务情况作一简要的分析。暴雨时间、强度:这次雷阵雨天气降水过程于2日晚21时35分开始,3日17时结束。开始时降雨强度很小,凌晨2时10分,降雨强度突然增大,2点10分至10点,仅8个小时,降雨量高达201.4毫米。在这一时段内有三个暴雨高峰,一是  相似文献   

18.
现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 38页讲 :“判断冰层是否完全溶化 ,可从湿球温度示值的变化的情况看出 :如果示度很快上升到 0℃ ,稍停一会再向上升 ,就表示冰已溶化。”实践证明此说法并非完全正确。  《规范》规定包扎纱布要求球部沙布的重叠部分不超过球部圆周的 1/4 ,即一层薄薄的沙布裹在球部 ;这样球部上面的沙布重叠稍多些 ,而球部下面的沙布重叠较多 ,结冰后 ,沙布内容易形成小的冰块。  溶冰时 ,裹在球部沙布上薄冰层 (有时蒸发掉 ,已无冰层存在 )迅速溶化 ,湿球示度随着迅速上升 ,不论球部下沙布内的小冰块是否溶化 ,示度都不在 …  相似文献   

19.
平凉地区的降雹及其与环境场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根据平凉地区1973—1979年的冰雹灾情报告,分析了平凉地区的降雹特征及其与前期(降雹日当天早晨)环境场气象要素的关系。分析结果说明:(1)平凉地区的雹灾日,平均为18.3天,其中蚕豆大小(雹直径约1.5厘米)以上的降雹占总数的42%。降雹的地理分布呈波长约42公里的波动形,明显地表现出六盘山的背风坡作用。(2)水平风的垂直切变对雷暴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强切变层(平均3×10~(-3)/秒)所在的高度不同,无雹雷暴日的强切变层出现在对流层上层(海拔7—9公里),位于强回波(η=10~(-7)/厘米)中心高度(4.6公里)以上,大冰雹降雹日的强切变层则在对流层中层(5—7公里),位于强回波中心高度(8.6—10.1公里)以下;中、小冰雹降雹日的强切变层大致与强回波中心高度相一致(7公里左右)。(3)降雹强度与负温区的厚度有很大关系,负温区越厚降雹强度越大。(4)降雹日当天早晨的水汽条件为低层较湿,中、高层较干燥,如果整层水汽含量都比较大,有雷暴发展,但不利于降雹。  相似文献   

20.
罕见的“黄雨”天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罕见的“黄雨”天气1994年4月7日凌晨至9日14时,酒泉市出现了一次强浮尘天气。据酒泉基准站观测记载,在7-9日下午的60多个小时内,酒泉的最大能见距离为0.1-0.4km,9日14时以后才大于2.0km。在整整3天的时间内,浮尘飘游,尘土遮日,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