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通过对安徽宿松原称"茅山群"地层的综合研究,发现了2层线形植物化石、植物类表皮微体化石和大型虫管遗迹化石。结合湖南张家界和澧县、重庆秀山、贵州石阡和印江、湖北通山等地志留纪晚期地层的研究结果,确定宿松坐山原称"茅山群"地层的时代为志留纪晚期(Ludlow-Pridoli);依据所含化石和岩性特征,认为这套地层应称为小溪组。综合分析了安徽下扬子地层分区的志留系上部地层,认为该区可能不存在真正茅山群沉积,原称"茅山群"地层为志留纪晚期小溪组。造成该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早期之后沉积间断的原因是广西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安徽宿松原称"茅山群"地层的综合研究,发现了2层线形植物化石、植物类表皮微体化石和大型虫管遗迹化石。结合湖南张家界和澧县、重庆秀山、贵州石阡和印江、湖北通山等地志留纪晚期地层的研究结果,确定宿松坐山原称"茅山群"地层的时代为志留纪晚期(Ludlow-Pridoli);依据所含化石和岩性特征,认为这套地层应称为小溪组。综合分析了安徽下扬子地层分区的志留系上部地层,认为该区可能不存在真正茅山群沉积,原称"茅山群"地层为志留纪晚期小溪组。造成该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早期之后沉积间断的原因是广西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实践证明,牙形石在划分志留纪地层中的重要性仅次于笔石.但它对划分和对比介壳相志留纪地层中的作用又优于笔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欧洲、北美志留纪牙形石生物地层经Walliser,O.H,Aldridge,R.J和Rexroad,C.H.等人的研究,已初步建立了这些地区的志留纪牙形石系列.我国志留纪地层分布广泛,特别是介壳相志留纪地层.这就为志留纪牙形石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四川广元地区志留纪晚期车家坝组以碎屑岩沉积为主,产出牙形刺、腕足类、几丁虫、三缝孢、隐孢子、植物类表皮等化石,具有可靠地质时代证据;对该组的进一步研究,为扬子区志留纪晚期地层划分和对比研究提供了标杆。首次报道了车家坝组下部发现的线形植物化石,确定该植物代表的时代为志留纪晚期。根据扬子区多个产地的志留纪晚期线形植物和虫管遗迹化石,结合岩性变化,认为:在扬子区,野外确定志留纪晚期地层的化石识别标志有2个,即大量虫管遗迹化石和线形植物化石。  相似文献   

5.
在开展西藏北部多巴区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时,对分布于申扎地区的志留纪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厘定了该区志留纪岩石地层单元,建立了生物地层层序。首次提出了该区志留系四分方案,并为确定奥陶系与志留系的界线位置提出了具体意见。为西藏乃至全国的志留系的研究与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开展西藏北部多巴区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时,对分布于申扎地区的志留纪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厘定了该区志留纪岩石地层单元,建立了生物地层层序.首次提出了该区志留系四分方案,并为确定奥陶系与志留系的界线位置提出了具体意见.为西藏乃至全国的志留系的研究与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西藏北部永珠地区奥陶纪-志留纪地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开展西藏自治区北部 1/ 2 5万《多巴区幅》区域地质调查时 ,对分布于永珠地区的德悟卡下组及申扎层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并准确地确定了奥陶纪与志留纪的界线 ,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奥陶纪与志留纪界线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前关于思茅地块西缘大凹子组的形成时代仍有分歧.在思茅地块西缘大中河剖面采集了硅质岩、砂岩、凝灰岩和玄武岩,通过放射虫组合和锆石U-Pb年龄方法,厘定其地质时代,并结合区域资料恢复地层序列.通过详细剖面实测,发现该剖面由6个地层断片组成:第一、四断片以含放射虫硅质岩为特征,放射虫组合指示其时代为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早期;第二、五断片以火山碎屑岩、具有鲍玛序列沉积特征的火山碎屑沉积岩为主,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指示其时代为志留纪中期至早泥盆世;第三、六断片以火山岩沉积为特征,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指示其时代为志留纪早期.结合前人资料认为思茅地块西缘分布的海相火山岩、碎屑岩和含放射虫硅质岩地层层序代表了志留纪到早石炭世早期的岛弧火山-沉积地层序列.   相似文献   

9.
西藏北部申扎地区志留纪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在开展西藏北部多巴区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时,对分布于申扎地区的志留纪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厘定了该区志留纪岩石地层单元,建立了生物地层层序。首次提出了该区志留系四分方案,并为确定奥陶系与志留系的界线位置提出了具体意见。为西藏乃至全国的志留系的研究与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湘西北的志留纪海相红层发育、鱼化石丰富,其中湖南澧县山门水库周边地区的志留系以含世界范围内胴甲鱼类乃至盾皮鱼类的最低层位而著称。然而前人在山门水库周边地区未曾系统开展志留系的地层学工作,含Shimenolepis graniferus等盾皮鱼类与中华棘鱼类鳍刺化石的准确层位以及相关志留纪地层的精确划分迄今尚无确切记载与详细讨论。依据2008年以来的3次野外地质考察、剖面测制、鱼类化石发掘与初步研究,对该地区出露的志留纪含鱼地层及层序进行了厘定,相关地层包括含丰富中华棘鱼类鳍刺化石的下红层溶溪组、含丰富盾皮鱼类化石的罗德洛统红层小溪组以及夹于二者之间、在本地区尚未见鱼化石的秀山组。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澧县地区志留纪含鱼地层的时代,并与华南其他地区志留纪含鱼地层进行了对比。研究工作的开展,不仅为深入研究胴甲鱼类乃至盾皮鱼类的形态学、系统学以及探讨有颌类的早期演化等方面提供了一批鱼类化石新材料,而且为华南扬子区志留纪两套海相红层——下红层与罗德洛统红层的划分对比及其时代归属提供了可靠的古鱼类学证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志留纪年代地层学述评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198 4年国际地层委员会志留系分会提出的分统建阶新方案使各国地质学家得以在相同的时间界面上探讨具有全球意义的地质和生物事件。数十年来我国志留纪地层研究进展不小 ,但与国际水平相比 ,研究现状还不能令人满意 ;特别是系内绝大部分的统、阶的界线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划定 ,成为当前我国志留系研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赞成我国志留纪年代地层框架宜采用“四分统”的方案 ,论述国内志留系顶底界、温洛克统顶底界、罗德洛统顶界的确定并讨论扬子区大部分地区是否发育比兰多维列统更高的志留纪地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潘江 《地球学报》1987,9(1):161-190
中国已发现的志留纪的脊椎动物均为区域性分子。它们主要分布在扬子区和江南区(志留纪地层分区),这些早期脊椎动物已经描述了9个属,16个种。根据现在的研究程度,可分为6个组合带和鱼化石层。产于从晚Llandoverian到Pridolian阶的海相建造。并且与浅海相无脊椎动物化石群共生。  相似文献   

13.
笔者应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研究方法,对扬子地台西缘陕西宁强和四川广元地区的志留纪地层剖面进行了重新研究,识别出9个三级层序,三级层序均发育TST和HST,而缺乏LST和SMST。通过区内积层序的对比,建立了扬子西缘志留纪层序地层格架,最后探讨了该区志留纪的海平面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西昆仑叶城南部麻扎地区志留纪几丁虫动物群新发现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西昆仑地区处于中亚腹地的高寒缺氧地带,区域地质研究程度较低。早志留世轻变质碎屑岩地层时代的确定主要依据三叶虫、头足类和珊瑚等大化石,一直没有微体化石方面的证据。最近,在西昆仑地区进行的地质调查中,在温泉沟地区新发现了较丰富的志留纪Desmochitina,Sphaerochitina,Rhabdochitina,Conochitina等属几丁虫化石,为早志留世碎屑岩地层时代的确定、西昆仑地区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志留纪地层的划分对比和西昆仑地区地质演化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微体化石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湖北宜昌纱帽山出露了中国志留纪地层研究最早的一个经典地质剖面。近三十年来该处志留系上部的纱帽组一直被归于兰多维列统。在研究遗迹化石和植物类表皮后发现,纱帽组最上部(第4段)与第1、2、3三段,除岩性存在区别外,生物面貌也有重要差别。联系到上扬子区其他剖面志留纪晚期地层的发育情况,第4段与小溪组的特征相同,宜单独分出,称小溪组,时代归于Ludlow晚期到Pridoli早期,而纱帽组其余部分仍归于Llandovery世Telychian早期。小溪组与厘定后的纱帽组之间为假整合接触。研究表明,扬子区于Llandovery世晚期海水退尽,上升成陆后,部分地区(包括宜昌)到志留纪晚期一度又被海水淹没,沉积了一定厚度的地层,之后又上升成陆,直到中泥盆世。  相似文献   

16.
新疆的奥陶纪和志留纪地层较为发育,全疆各地都有,化石十分丰富、但出露面积不大,分布亦较零星。在奥陶纪和志留纪介壳相地层中含有比较多的四射珊瑚化石。通过参加编制西北地区古生物图册新疆分册工作,笔者对解放以来新疆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勘探工作中积累的大量地层古生物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本文是在综合上述大量资料,特别是在未刊资料的基础上,试图对新疆四射珊瑚化石在奥陶纪和志留纪地层中的分布及其特征作一探讨,从中总结出某些规律,以利于区域地  相似文献   

17.
针对滇东北镇雄下蒿枝湾剖面晚奥陶世至志留纪兰多维列世过渡时期的沉积地层,本文进行了系统测制和地层古生物学研究,对其地层发育和对比进行了梳理与限定,首次发现该地晚奥陶世至志留纪早期地层自下而上可依次划分为大渡河组、“五里坡层”、龙马溪组底部和“龙马溪组中部”。其中,大渡河组为一套沉积于内陆棚的泥质泥晶灰岩与钙质泥页岩,时代可与五峰组对比。“五里坡层”是一套沉积于内陆棚的钙质粉砂岩地层,向上逐渐过渡为外陆棚相的龙马溪组底部黑色笔石页岩,两者构成了Metabolograptus persculptus带中上部沉积。大渡河组与“五里坡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之间缺失观音桥层及Hirnantia-Mucronaspis动物群,指示赫南特期全球性海平面下降。“龙马溪组中部”以内陆棚的砂岩为起始,其中所产腕足动物化石指示其时代为志留纪鲁丹晚期。Edgewood-Cathay动物群缺失表明龙马溪组底部与“龙马溪组中部”之间存在不整合界面,体现了黔中古陆北缘的隆升。下蒿枝湾剖面奥陶纪—志留纪过渡时期的地层发育情况完整记录了在全球和区域事件的影响下滇东北沉积相和生物群的时空分布与发育的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8.
湖南张家界地区志留纪晚期地层新见兼论小溪组的时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华南板块而言,志留纪晚期(Ludlow世—Pridoli世)近岸浅海、非笔石相地层多分布在边缘海湾处,是否在扬子地台内部发育,以往尚无确凿记载。依据来自湘西北张家界—桑植地区新近发现的微体化石(主要指植物碎片),确认志留纪晚期地层在扬子地台内部确实存在。对原小溪组(又称小溪峪组)进行厘定,将它"一分为二":上部仍称小溪组,命名地在桑植瑞塔铺,发育最好的是张家界温塘剖面,岩性为黄绿色碎屑岩,富含大型虫管遗迹化石,时代为Ludlow晚期—Pridoli早期;下部称迴星哨组,归于Llandovery统Telychian阶上部。小溪组与迴星哨组之间为假整合接触,缺失Telychian末期、Wenlock世和Ludlow世早期地层。由此得出结论:在"扬子上升"后,扬子地台内部曾被志留纪晚期的海水侵漫;对其他地区迴星哨组与上覆地层的研究需要细化。  相似文献   

19.
王浩  任留东  王彦斌  李天福  李淼 《地质论评》2021,67(6):1852-1875
北山造山带东南部梧桐井地区广泛出露一套奥陶纪-志留纪地层, 有关其形成时代和区域地层对比仍存在较大分歧,极大的限制了对区域地质演化的认识。为进一步确定其形成时代,本文对该地区奥陶-志留系c岩组中的角闪绿帘黑云斜长片麻岩、白云母石英片岩及侵入其中的长英质岩脉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19.8±2.7 Ma、421.5±0.8 Ma和417.0±3.4 Ma,前两者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侵入其中的脉体的年龄限定了该岩组年龄的下限;由此将前人划分的奥陶系-志留系c岩组确切的形成时代确定为约420 Ma,属晚志留世。结合原定为奥陶系-志留系b岩组获得2个锆石U-Pb单峰年龄分别为427 Ma和428 Ma, 属中志留世(Song Dongfang et al., 2016),由此,将原奥陶纪-志留纪地层确定为志留纪地层,结合前人研究认为可能形成于早古生代古亚洲洋向敦煌地块俯冲相关的弧前盆地。  相似文献   

20.
地层划分回顾 湖南的奥陶-志留纪地层划分,随沉积相区的不同,岩石地层的划分标志不同。总体上,湘中-湘西地区晚奥陶-志留纪地层为稳定型沉积,晚奥陶世为黑色笔石页岩相,志留纪为细碎屑岩相。而湘东南区,则完全是一套类复理石建造,为泥质砂质粉砂岩、石英杂砂岩夹黑色板岩组合,在1:20万区调过程中,基本上未获得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笔石和其它化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