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东地区主力产油层系Shuaiba组的勘探及研究逐渐以地层岩性圈闭为主,笔者通过总结Bab盆地阿普特阶Shuaiba组沉积相类型,多油田地层格架及空间展布特征的对比,为系统恢复Shuaiba组沉积演化过程及模式提供地质依据。研究表明,阿普特阶Shuaiba组共发育开阔台地、台地边缘、台缘斜坡及盆地相4种沉积相单元和6种亚相类型,各相带单元受控于四个三级层序且沿Bab盆地周缘呈带状展布。开阔台地一侧,主要沉积了第二个三级层序对应的Lower Shuaiba地层;台地边缘往Bab台内盆地区域,则以第三和第四个三级层序对应的Upper Shuaiba地层为主。Shuaiba组生物礁、滩建造集中发育在第二个三级层序的高位域阶段,滩间海、缓坡及盆地相受控于海进和低位体系域。阿普特阶Shuaiba台地边缘生物建隆、台内浅滩在空间上相互叠置并成带展布,符合弱镶边型缓坡台地沉积模式,该类型台地具备深水陆棚性质的非常宽缓的斜坡,且缓坡往盆地一侧发育一个镶边台地边缘。  相似文献   

2.
湖南奥陶纪沉积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要:根据湖南地区奥陶纪沉积地层的野外考察和室内分析,并总结吸收前人对该区的研究成果,将湖南奥陶纪的构造沉积演化划分成了早奥陶世镶边型碳酸盐台地-陆棚-深水盆地、中奥陶世碳酸盐缓坡-陆棚-深水盆地、晚奥陶世早期碳酸盐缓坡-陆棚-深水盆地-陆棚边缘、晚奥陶世晚期局限浅海-深水盆地-陆棚边缘4个沉积阶段。处于扬子克拉通内的湘西北地区经历了镶边型台地-碳酸盐缓坡-局限浅海的演化阶段,沉积岩性也由碳酸盐岩逐渐被黑色泥页岩沉积所替代。位于克拉通边缘及华夏陆块之上的湘中、湘南地区则始终处于碎屑浅海沉积环境,盆地中心由南东向北西不断迁移。  相似文献   

3.
南盘江盆地的早—中三叠世地层中 ,沉积相形成复杂而有序的空间变化和时间变化。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的大规模台地淹没事件之后 ,三叠纪碳酸盐台地从缓坡型演化为镶嵌陆架型 ;空间上 ,从连陆台地到浊积盆地相分异特别明显 ,而且在盆地中发育若干的孤立台地 ,特别是南宁和靖西一带 ,孤立台地上早三叠世的鲕粒滩以及连陆台地边缘的礁滩相灰岩更是引人注目。尽管不同相带的三级沉积层序相序组构千差万变 ,并且它们的形成时限也不尽相同 ,但是由其所表征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则具有大致的同步性 ,因此在早—中三叠世地层中可以识别出 6个三级沉积层序。以地层记录中的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为基本要素 ,可以建立南盘江盆地早—中三叠世的层序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期沉积特征与沉积格局   总被引:65,自引:1,他引:64  
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大隆组)为海洋环境的产物,根据沉积特点,可以分为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和盆地沉积体系。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又可进一步分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礁滩及缓坡等沉积相。在详细研究分析各沉积体系的沉积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该期沉积相带的空间分布,提出了不存在“开江一梁平”海槽的认识。笔者等认为在“开江梁平海槽”区域内,长兴组只是水体相对台地较深环境(台棚环境)的产物,为碳酸盐缓坡,不宜称为海槽。指出台地边缘浅滩及生物礁是储层最有利相带,礁白云岩及颗粒白云岩等是储层的有利微相。研究区的生物礁为碳酸盐台地边缘缓坡点礁群,沿着台地边缘断续分布。  相似文献   

5.
六枝—盘县地区的早二叠世隆林期地层,相区分异明显、类化石数量巨大。各相区类化石群落特征差异较大:半局限台地相为Staffella-Nankinella-Pisolina;台地边缘生物滩(礁)相为Parafusulina-Pseudofusulina;斜坡-盆地相为Pseudofusulina,进一步划分为近岸碳酸盐上缓坡环境的Staffella-Parafusulina-Wentzellophyllum群落、远岸碳酸盐上缓坡环境的Pamirina-Schwagerina-Pseudofusulina群落、碳酸盐下缓坡环境的Pseudofusulina-Robustoschwagerina-Kepingophyllum群落和盆地环境的Pseudofusulina-Schwagerina-Verbeekiella群落。  相似文献   

6.
礼乐盆地位于南海南部的南沙地块,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挤压、张裂、沉降和碰撞挤压等多期次构造过程,发育众多的碳酸盐台地,是一个很有勘探潜力的叠合盆地.根据位于礼乐盆地东北边缘的地震测线NH973-2,结合部分已发表的钻井地震资料,开展盆地的层序地层研究,揭示了礼乐盆地的地层层序,分析了礼乐台地的地震特征.礼乐滩碳酸盐台地...  相似文献   

7.
湘西黔东寒武纪深水碳酸盐重力沉积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湘西黔东武陵山地区位于江南寒武纪边缘海的西北边缘[1],自早寒武世清墟洞期开始,本区主要表现为一呈北东-南西向展布的深水碳酸盐斜坡。其东南侧为深水盆地。西北侧为广阔的扬子碳酸盐台地。台地边缘区发育有以表附藻、葛万藻为主要造礁生物的蓝绿藻礁和鲕粒滩、砂屑滩。由于台地边缘的快速堆积及其向海推进,造成了台地边缘极大的不稳定性,在重力作用下,发生了大规模的沉积物横向位移。因此,自中寒武世开始,在斜坡带及盆地边缘形成了类型繁多的重力沉积物。  相似文献   

8.
人地关系是现代地理学重要的研究课题,其中地貌是影响古人类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基于研究区野外地貌考察和沉积物的光释光年代测定,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技术,探讨山西省太原盆地全新世地貌演化过程、人类聚落分布变化规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从仰韶到夏商时期,太原盆地平原区一直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河流和湖泊环境,而在盆地边缘有一圈环绕盆地的黄土台地,所以人类文化遗址一直呈环状分布于太原盆地边缘。晚更新世,盆地边缘以洪积过程为主,盆地中部以河流过程为主,形成了盆地边缘高、中间低的地势;晚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早期,由于盆地中部构造下陷与气候转变为暖湿的共同影响,盆地边缘地带下切形成黄土丘陵或台地。此时,太原盆地的仰韶文化遗址就分布在环盆地边缘的黄土台地和黄土丘陵上。到了龙山早期,盆地东侧中部陷落平原边缘地势稍高的地区,由于河流进一步下切而高出洪水水位,龙山早期先民开始进入这些地势稍高的平原地区活动;盆地西侧清徐—文水一带也转为下切,形成低台地,开始有人类在此台地上活动。到了龙山晚期,盆地平原区及各河流均发生向上加积,导致盆地平原区水位上升,洪水影响扩大到平原边缘地区,太谷—介休一带,龙山晚期先民开始退出平原地区。夏商时期,先民也从清徐—文水一带低台地上退出。约距今3,ka之后,随着灵石隆起段汾河干流的下切,太原盆地边缘地带及中部平原区河流均有不同程度的下切,人类聚落才又开始向平原地区扩展。全新世太原盆地的地貌演化是影响古人类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早古生代碳酸盐岩高频沉积旋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忠贤  蔡华 《地球科学》1997,22(5):504-510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早古生代碳酸盐岩台地的演化可分低能和高级缓坡、具局限性内陆架盆地的镶边陆架、虎蒸发性内陆架盆地的镶边陆架及断边缘4个阶段,在不同的演化 ,高频沉回旋类型具有明显差异,说明沉积背景控制了碳酸盐岩高频沉积旋回的复杂性、多样性、根据对和线个演经阶段高频旋回的分级栩比及周期计算表明,其驱动机制应与米兰科维奇的天文轨道有关。  相似文献   

10.
六枝-盘县地区的早二叠世隆林期地层,相区分异明显、(竹蜒)类化石数量巨大.各相区(竹蜒)类化石群落特征差异较大:半局限台地相为Staffella-Nankinella-Pisolina;台地边缘生物滩(礁)相为Parafusulina-Pseudofusulina;斜坡-盆地相为Pseudofusulina,进一步划分为近岸碳酸盐上缓坡环境的Staffella-Parafusulina-Wentzellophyllum群落、远岸碳酸盐上缓坡环境的Pamirina-Schwagerina-Pseudofusulina群落、碳酸盐下缓坡环境的Pseudofusulina-Robustoschwagerina-Kepingophyllum群落和盆地环境的Pseudofusulina-Schwagerina-Verbeekiella群落.  相似文献   

11.
湘西—黔东地区寒武系发育完整,是一套从黑色岩系到碳酸盐岩的沉积序列。下寒武统清虚洞组由灰岩段和白云岩段组成,纵向上构成总体向上海水变浅的沉积相序列,同时反映了缓坡型碳酸盐岩台地的发育过程。该组空间上从北西至南东可识别出潮坪相、局限台地相粉细晶云岩、台地边缘浅滩相粉细晶灰岩和台地边缘(滩)丘相微晶灰岩、浅-深缓坡相、陆棚相泥灰岩、台地前缘盆地等沉积。研究表明,地层岩性、岩相古地理对铅锌矿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微晶丘是主要容矿层,与微生物和海底热水关系密切。铅锌成矿明显与浊流沉积和风暴沉积等事件沉积相关,浊积岩、微晶丘、砾(粒)屑灰岩构成一完整的铅锌控矿序列。  相似文献   

12.
喜马拉雅地区的碳酸盐台地产生、发展和消亡与特提斯造山带形成的动力演化息息相关。三叠纪时,碳酸盐台地较稳定地在聂拉木陆架边缘发展起来,主要受陆源碎屑强烈干扰,碳酸盐台地在其生长面附近发育。早、中侏罗世,碳酸盐台地受构造沉降和海平面变化强烈影响,从潮下低能带向高能变浅的镶边台地旋回性发展。在台地边缘斜坡—盆地中发育一套特殊的碳酸盐“喷溢流”沉积。晚侏罗世,碳酸盐台地受被动大陆边缘初期快速热沉降影响,被黑色页岩覆盖,台地被淹没死亡。早白垩世,陆架边缘台地可能以孤立台地为特征,相当多的碳酸盐台地碎裂或崩塌,靠大陆一侧则主要为末端变陡缓坡。晚白垩世开始,碳酸盐台地主要在岗巴一带发育,发育向上变深的沉积序列,为受前陆挠曲影响产物。第三纪初,碳酸盐台地主要为缓坡,属于前陆盆地远离造山带一侧的碳酸盐台地沉积。喜马拉雅碳酸盐台地的最终消亡是由于造山抬升暴露。  相似文献   

13.
人地关系是现代地理学重要的研究课题,其中地貌是影响古人类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基于研究区野外地貌考察和沉积物的光释光年代测定,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技术,探讨山西省太原盆地全新世地貌演化过程、人类聚落分布变化规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仰韶到夏商时期,太原盆地平原区一直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河流和湖泊环境,而在盆地边缘有一圈环绕盆地的黄土台地,所以人类文化遗址一直呈环状分布于太原盆地边缘。晚更新世,盆地边缘以洪积过程为主,盆地中部以河流过程为主,形成了盆地边缘高、中间低的地势;晚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早期,由于盆地中部构造下陷与气候转变为暖湿的共同影响,盆地边缘地带下切形成黄土丘陵或台地。此时,太原盆地的仰韶文化遗址就分布在环盆地边缘的黄土台地和黄土丘陵上。到了龙山早期,盆地东侧中部陷落平原边缘地势稍高的地区,由于河流进一步下切而高出洪水水位,龙山早期先民开始进入这些地势稍高的平原地区活动;盆地西侧清徐—文水一带也转为下切,形成低台地,开始有人类在此台地上活动。到了龙山晚期,盆地平原区及各河流均发生向上加积,导致盆地平原区水位上升,洪水影响扩大到平原边缘地区,太谷—介休一带,龙山晚期先民开始退出平原地区。夏商时期,先民也从清徐—文水一带低台地上退出。约距今3ka之后,随着灵石隆起段汾河干流的下切,太原盆地边缘地带及中部平原区河流均有不同程度的下切,人类聚落才又开始向平原地区扩展。全新世太原盆地的地貌演化是影响古人类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六枝-盘县地区的早二叠世隆林期地层,相区分异明显、篮类化石数量巨大。各相区篮类化石群落特征差异较大:半局限台地相为Staffella—Nankinella—Pisolina;台地边缘生物滩(礁)相为Parafusulina—Pseudofusulina;斜坡-盆地相为Pseudofusulina,进一步划分为近岸碳酸盐上缓坡环境的Staffella-Parafusulina-Wentzellophyllum群落、远岸碳酸盐上缓坡环境的Pamirina-Schwagerina-Pseudofusulina群落、碳酸盐下缓坡环境的Pseudofusulina Robustoschwagerina-Kepingophyllum 群落和盆地环境的Pseudofusulina-Schwagerina-Verbeekiella群落。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巴麦地区寒武—奥陶系地震、沉积特征研究,运用地震、钻井岩心资料,对该区层 序特征分析,巴麦地区经历了由碳酸盐岩缓坡型台地向镶边斜坡型台地演化,主要控制因素是构造活动和海平面变化早— 中寒武世为缓坡型台地演化阶段,由于海平面频繁升降变化,台地边缘经历3次迁移;晚寒武世该区处于拉张环境形 成被动大陆边缘,海平面开始上升,发育镶边斜坡型台地,海平面相对上升速率小于沉积物供应速率,台地边缘向 盆地方向迁移;早奥陶世,海平面上升速率加快,大于沉积速率,台地以追补型叠加形式向台地方向迁移.  相似文献   

16.
广西金牙金矿含金流体的动力学迁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广西金牙及右江三叠纪贫地中的众多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的均位于三叠纪盆地水下碳酸盐台地的边缘且弧形断裂的预顶部位这一事实,作者在金牙金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于沉积盆地的基础上,对台地边缘区作沉积构造分析和流体动力学分析,应用流体势理论及数字化模拟技术得出;成矿流体在压力下趋于向台地边缘斜坡且弧形断裂的弧顶部位集中。  相似文献   

17.
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的大规模台地淹没事件使二叠纪时期的一些孤立台地被淹没而消亡,其后,研究区在三叠纪经历了从滇黔桂盆地到南盘江盆地的演化过程;在空间上,从连陆台地到浊积盆地以及发育在浊积盆地中的孤立碳酸盐台地,相分异特别明显,特别是南宁和靖西一带孤立台地上早三叠世的鲕粒滩以及连陆台地边缘的礁滩相灰岩更是引人注目。尽管不同相带的三级沉积层序相序组构千差万变并且它们的形成时限也不尽相同,但是由其所表征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则具有大致的同步性,从而在早中三叠世地层中可以识别出6个三级沉积层序;以地层记录中的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为基本要素,即可以建立南盘江盆地早中三叠世的层序地层格架。早、中三叠世层序地层格架及相应的古地理特征,代表了统一的南盘江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晚三叠世的古地理特征,反映了南盘江盆地的消亡过程。  相似文献   

18.
库鲁克塔格地区保存了相对完整的寒武纪-奥陶纪沉积地层,其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的研究,对塔东地区寒武系-奥陶系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库鲁克塔格地区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对该区寒武系-奥陶系沉积体系、沉积模式及演化规律的研究表明,寒武纪时期,库鲁克塔格地区经历了一次大的海侵-海退旋回,南、北两区沉积具有相似性。寒武纪早期的快速海侵导致南、北两区均发育陆棚相-深水盆地相沉积;寒武纪晚期,在逐渐海退的背景下,南、北两区开始出现沉积分异。奥陶纪,经历了新一轮大的海侵-海退旋回,南北两区沉积差异显著。北区从早奥陶世到晚奥陶世,发育台地边缘斜坡相-广海陆棚相-缓斜坡相-台地边缘礁滩相-开阔台地相相序,构成整体向上变浅的碳酸盐岩沉积层序;而南区发育深水盆地相-陆棚斜坡相-浊流盆地相-碎屑陆棚相相序,形成一套巨厚的深水复理石建造。库鲁克塔格地区寒武纪时期发育缓坡型碳酸盐岩台地,因台地不断向南构筑以及断裂活动,导致奥陶纪晚期台地边缘快速变陡,并在经历斜坡相快速堆积填平补齐之后,重新演变为缓坡型碳酸盐岩台地。晚奥陶世,由于周缘构造活动影响,却尔却克山-雅尔当山一带下沉,逐渐向远端变陡缓坡型碳酸盐岩台地演化。  相似文献   

19.
李雄 《古地理学报》2016,18(2):197-206
通过地层、古生物、地震相、地震属性分析,笔者发现了利川和石柱地区存在晚二叠世长兴期台内盆地的证据,并分别命名为利川台内盆地和石柱台内盆地。基于上述证据和前人研究成果,对鄂西—渝东地区的古地理格局及生物礁展布提出了新的认识:利川台内盆地、石柱台内盆地及鄂西盆地共同控制了鄂西—渝东地区晚二叠世长兴期台盆相间的古地理格局,生物礁主要沿这3个盆地边缘呈带状展布;鄂西盆地在长兴组一段沉积时期形成,该台地边缘坡度较陡,发育陡坡型生物礁;利川台内盆地和石柱台内盆地分别形成于长兴组一段和组二段沉积时期,其台地边缘坡度较缓,分别发育长一期和长二期缓坡型生物礁。与缓坡型生物礁相比,陡坡型生物礁横向及纵向发育规模更大。  相似文献   

20.
珠穆朗玛峰北坡下侏罗统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史晓颖  雷振宇 《地质学报》1996,70(1):73-83,T001
珠穆朗玛峰北坡下侏罗统由乌垅组、康堆组和水佳组三个岩石地层单位组成。它们分别形成于碳酸盐缓坡、断陷盆地和碳酸盐台地三种不同的沉积环境,共包括6个沉积相。本区在早侏罗世经历了强烈的继陷下,属成熟裂谷盆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