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三叠纪中晚期—早更新世构造应力值的估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万天丰  曹秀华 《地球科学》1997,22(2):145-152
选用具有测年数据的含石英或橄榄石的岩石,在透射电镜下观测位错密度,从而估算了中国三叠纪中、晚期—早更新世432个构造应力值(差应力值),初步发现在板块碰撞带或大断层带附近差应力值增大,而在板块内部则逐渐变小.在各构造期的晚期地壳上部平均差应力值也是不同的,印支期(230~208Ma)为105.5MPa;燕山期(170~135Ma)为99.4MPa;四川期(100~52Ma)为107.4MPa;华北期(30~23.3Ma)为76.7MPa;喜马拉雅期(10~0.73Ma)为92.6MPa.  相似文献   

2.
在pH56~64的缓冲介质中,Sc(Ⅲ)埃铬菁R(ECR)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PC)乳化剂OP形成蓝色配合物,其组成比nSc∶nECR∶nCPC=1∶2∶2。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在610nm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71×105L·mol-1·cm-1。Sc质量浓度为0~024mg/L时遵守比尔定律。拟定的方法结合PMBP萃取分离,测定钨矿及其浸出渣中的微量Sc,可获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3.
珠江口沉积柱样^210Pb法年龄测定结果及其环境地球化学意义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林瑞芬  闵育顺 《地球化学》1998,27(5):401-411
提供了珠江河口及河道10个沉积柱^210Pb法的CF模式(稳恒放射性通量模式)和CA模式(稳恒初始放射性模式)的年龄测定结果,并据此讨论珠江三角洲近百年来沉积环境的演化,研究结果表明,西江河道和珠江广州河道1980年以前沉积速率为0.5-1.0cm/a.1980年以后沉积速率增长加快,90年代达到4-6cm/a,沉积通量为4-6g/(cm^2.a)河口沉积速率逐年增长趋势,但一般比河道柱样小得多,  相似文献   

4.
5′-硝基水杨基荧光酮胶束增敏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pH67~76的磷酸盐缓冲介质中,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存在下,Pd(Ⅱ)与5′_硝基水杨基荧光酮30min内反应完全,生成组成比1∶2的紫红色配合物。λmax=582nm,Δλ=56nm,表观ε为104×105L·mol-1·cm-1,配合物至少稳定36h。测Pd(Ⅱ)的线性范围在0~080mg/L。结合丁二酮肟_氯仿萃取分离,方法可用于试样中微量钯的测定,结果与5_Br_PADAB光度法一致,标准加入回收率为932%~1004%,相对标准偏差为17%(n=10)。  相似文献   

5.
析相萃取光度法测定地质样品中痕量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加醇析相对钯硫代米蚩酮络合物的萃取行为,建立了痕量钯的光度测定方法。析相对Pd的萃取回收率为995%,富集倍率为25。络合物的λmax=530nm,形成后至少稳定2h,ε达26×106L·mol-1·cm-1,线性范围14~400μg/LPd(Ⅱ),检出限是14μg/L,对于10μg/LPd测定11次,计算相对标准偏差为44%。方法已用于岩矿中痕量钯的测定,结果与推荐值吻合。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花岗岩类Nd-Sr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1  
凌洪飞  沈渭洲 《岩石学报》1999,15(2):255-262
本文报道了福建省范围内前人分析数据稀疏或空白区域内的18个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体的Nd、Sr同位素组成:εNd(t)=-3.6~-16.4,(87Sr/86Sr)i=0.7055~0.7318,tDM=1.2~2.3Ga。结合前人分析数据,区分出三个地域区带:福安-南靖断裂以东的沿海带:εNd(t)=-1.5~-6.8,(87Sr/86Sr)i=0.7056~0.7099,tDM=1.1~1.45Ga,弧后伸展构造背景下的幔-壳岩浆混合是该带花岗岩的主要成岩方式;福安-南靖断裂以西的内陆区域:εNd(t)=-4.0~-16.4,(87Sr/86Sr)i=0.7064~0.7410,tDM=1.3~2.3,其中加里东-印支期花岗岩主要由与麻源群相当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而燕山期花岗岩,一部分由与麻源群相当或较年轻的地壳物质部分熔融产生,也有一部分可能由壳-幔岩浆混合形成;福建省南部的纬向带:εNd(t)=-3.6~-7.5,(87Sr/86Sr)i=0.7055~0.7099,tDM=1.2~1.55,同位素特征与沿海带相似,但该带构造拉张发育时间较沿海带略早  相似文献   

7.
王贵方  周艳梅 《岩矿测试》1998,17(2):134-137
研究了显色剂2(5溴2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苯胺(5BrPADMA)与Pt(Ⅱ)的显色反应。结果表明,在乙醇存在下,10~32mol/LH3PO4介质中,试剂与Pt(Ⅱ)15min即形成稳定的紫蓝色配合物,并至少稳定24h。该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位于628nm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873×104L·mol-1·cm-1,其组成为nPt(Ⅱ)∶n5BrPADMA=1∶1,Pt(Ⅱ)的质量浓度在0~10mg/L符合比尔定律。所拟方法用于二次合金管理样及催化剂中铂的直接测定,结果与推荐值相符,精密度好,RSD<0.5%(n=6)。  相似文献   

8.
北祁连奥陶纪洋脊扩张速率及古洋盆规模的岩石学约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北祁连奥陶纪期间为一多岛洋,由中间微陆块分隔的三个相对独立的洋盆联合组成。火山岩可区分为洋脊型、洋岛(海山)型及岛弧型三种主要的构造岩石组合类型。根据火山岩化学成分计算获得三个洋盆的扩张速率分别为4.45cm/a,0.75cm/a和0.8cm/a;闭合速率分别为4.05cm/a,3.10cm/a和4.87cm/a。奥陶纪末期,三个洋盆相继闭合,形成了下伏的中南祁连陆块—北祁连陆-陆碰撞构造混杂带—上叠的阿拉善陆块三个构造单元叠置的构造构局  相似文献   

9.
在十二烷基硫酸钠存在下,于pH48~74的缓冲溶液中,2_〔2_(6_甲基苯并噻唑)偶氮〕_5_二乙氨基苯甲酸(6_Me_BTAEB)与Co(Ⅱ)发生显色反应,形成稳定的蓝紫色络合物,其组成为nCo(Ⅱ)∶n6_Me_BTAEB=1∶2,最大吸收波长为650nm,ε为138×105L·mol-1·cm-1,Co(Ⅱ)质量浓度在0~032mg/L时服从比尔定律。方法可直接用于维生素B12和含钴分子筛中微量Co(Ⅱ)的测定,结果与原子吸收法相符。对于w(Co)=0.82%的含钴分子筛测定8次,其RSD为134%。  相似文献   

10.
二溴羟基苯基荧光酮光度法测定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浩  袁勇 《岩矿测试》1998,17(2):159-161
在pH114的Na2HPO4NaOH缓冲介质中,表面活性剂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B)及TritonX100存在下,锌与二溴羟基苯基荧光酮发生显色反应,生成的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在610nm处,摩尔吸光系数178×105L·mol-1·cm-1。NaPO3的存在可提高方法的灵敏度与选择性。比尔定律范围是0~320μg/L,可不经分离直接测定硫铁矿中锌。对硫铁矿中w(Zn)为002%或04%的样品进行6次平行测定,其RSD为163%~53%。  相似文献   

11.
中国第四纪的构造事件与应力场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早、中更新世之间(0.73MaB.P.)我国存在一次重要的构造事件,由此第四纪便分属两个构造期:喜马拉雅期(23.3—0.73MaB.P.)和新构造期(0.73Ma以来)。在这两个时期内,具有截然不同的构造应力场、不同的形成机制、不同的构造变形方式、方向、不同的扩张或缩短速度、不同类型的火山喷发、不同方向和不同位置的火山喷发带,并且也造成完全不同的构造地貌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陆及邻区中生代—新生代大地构造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68,自引:12,他引:68  
万天丰  朱鸿 《现代地质》2002,16(2):107-120
在系统研究古地磁、周边板块的运动学特征、板内变形、构造应力场和沉积古地理资料的基础上 ,恢复了中国大陆及邻区中、新生代 6个时期的大地构造演化特征、构造古地理 ,并进而探讨了对环境变迁的影响。 6个时期的划分、构造特征及其古地理环境分别为 :印支期 (2 5 0~ 2 0 8Ma) ,NE -SW向缩短 ,中国大部分大陆完成拼合 ,南方以海为主 ,北方以陆地为主 ;燕山期 (2 0 8~ 135Ma) ,NW -SE向缩短 ,大陆地块逆时针旋转 2 0°~ 30° ,东部形成高地 ,西部为低地 ;四川期 (135~ 5 2Ma) ,NE -SW向缩短 ,以盆岭地形为主 ;华北期 (5 2~ 2 3 3Ma) ,太平洋板块第一次向西俯冲、挤压 ,中国东部形成 3条东西向山脉和 4个汇水盆地 ;喜马拉雅期 (2 3 3~ 0 78Ma) ,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 ,青藏高原隆升 ,其他地块相对沉降 ;新构造期 (0 78Ma以来 ) ,周边各板块保持相对均衡状态 ,逐步构成现代地貌。研究表明 ,大地构造是古地理环境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3.
THE CRUST VELOCITY STRUCTURE OF PROFILE 820 IN THE AREA OF EAST CHINA SEA AND ITS VICINITY  相似文献   

14.
在常温常压条件对中国大陆科学钻CCSD主孔岩心的700样品进行了弹性波速度测量,并建立了主孔2000m的波速(Vp和Vs)连续剖面,为检验地球物理模型的合理解释提供了岩石物理学方面的宝贵资料。主孔中新鲜榴辉岩纵波速度(Vp)最大(7.86km/s),正副片麻岩波速最小,又分别为5.53km/s和5.71km/s,榴辉岩的波速随着退变质作用的增强而明显减小。主孔2000m总平均Vp速度为6.2km/s,它与地球物理探测方法获得的大别-苏鲁造山带上地壳具有6.2-6.3km/s高速层结论是一致的。大部分岩石具有明显地震波各向异性。水饱和度使岩石纵波(Vp)速度和剪切波速度(Vs)分别增加19%和6%,而使Vp的各向异性降低3%~4%。不同岩性界面的反射系数(Rc)是产生地震反射的主要原因。金红石榴辉岩与片麻岩之间具有很高的反射系数(0.24-0.31)。韧性剪切带中糜棱岩化片麻岩和面理化榴辉岩使岩石各向异性和反射强度明显增加。岩石微裂隙与主孔原位波速变化有密切关系。饱水岩石速度(Vp和Vs)可以代表CCSD主孔原位状态的地震波速度。上述成果为本区地震反射体成因提供了重要的岩石物理性质约束。  相似文献   

15.
宰便地区位于江南造山带西南段,发育有一系列新元古代镁铁质-超镁铁质火成岩。然而,其成因与构造背景仍存在广泛争议。因此,本文选择江南造山带西南段宰便辉绿岩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岩石学、地球化学、Nd-Hf同位素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辉绿岩具有高Mg^(#)(50~69)、高Al_(2)O_(3)(13.94%~18.63%)、低钾(0.03%~0.33%)、低磷(0.04%~0.28%)特征,显示为低钾拉斑系列岩石特点。同时,岩石整体相对富集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和Y等高场强元素,Eu具有微弱负异常特征。辉绿岩的Nb/Ta、Zr/Nb比值揭示了母岩浆在岩浆侵位过程中未发生地壳混染。3件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820.7±3.0Ma、821.1±9.2Ma和823.1±9.5Ma,表明岩浆侵位时代为新元古代早期。锆石ε_(Hf)(t)值介于-13.6~7.7之间,Hf的t_(DM2)值介于1214~2547Ma之间,结合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其原始岩浆可能源于富集地幔,并伴有一定的亏损地幔参与。综合前人和本次研究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数据,本文认为江南造山带西南段宰便地区在新元古代早期处于板内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运动的GPS速度场与活动地块   总被引:141,自引:11,他引:130  
张培震  王琪  马宗晋 《地学前缘》2002,9(2):430-441
GPS观测结果给出了在欧亚参考框架下周边板块的运动状态 ,印度板块的运动方向约NE2 0° ,速度是 40~ 42mm/a ;北美板块的运动方向约NW 2 80°~ 2 90° ,速度是 2 1~ 2 3mm/a ;菲律宾板块的运动方向是NW 2 90°~ 310° ,速度是 37~ 45mm/a ;哈萨克—西伯利亚地盾的运动方向约NE130° ,速度是 3~ 5mm/a。GPS所揭示的中国大陆现今运动场清晰地表现出了以活动地块为单元的分块运动特征。文中给出了各主要活动地块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部分活动地块内部结构完整 ,以整体性的运动为主 ;个别活动地块内部发生构造变形 ,地块的整体性不好。中国大陆以活动地块为单元的现今构造变形可能与大陆岩石圈的结构和性质有关 ,上地壳以脆性变形为主 ,下地壳和上地幔以粘塑性的流变为特征 ,从底部驱动着上覆脆性地块的整体运动。  相似文献   

17.
焦淑娟  郑建平 《地球科学》2008,33(3):313-319
对我国西部新疆托云地区中新生代火山岩中的深源岩石包体进行了波速计算, 并与地球物理深部探测技术相结合, 共同限定了西南天山深部壳-幔过渡带的组成和性质.托云地区麻粒岩、橄榄岩的计算波速分别是6.98~7.36 km/s、7.96~8.47 km/s.这些结果与地震反射探测地震波速的对比, 说明在西南天山岩石圈剖面中的40~48km处存在较明显的壳-幔过渡带.过渡带自上而下主要由石英麻粒岩、辉石麻粒岩和橄榄石/石榴石麻粒岩组成, 然后进入尖晶石相二辉橄榄岩组成的上地幔.这样的岩石圈壳-幔结构可以用岩浆底侵-变质作用来解释.   相似文献   

18.
试论江南造山带西南段构造演化--以黔东及邻区为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戴传固  李硕  张慧 《贵州地质》2005,22(2):98-102
江南造山带西南段,黔东及邻区,位于扬子陆块与华南陆块的过渡区,发育中、新元古代至新生代地层和多种类型的岩浆岩、变质岩,存在多期次构造运动,可划分出洋陆转换阶段的武陵构造旋回期、加里东构造旋回期和板内活动阶段的海西一燕山构造旋回期、喜马拉雅构造旋回期。具有从洋陆转换阶段的B型俯冲造山向板内活动阶段的A型俯冲造山演化、从活动型地壳向稳定型地壳的演化历程,是一个由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造山作用构成的复合造山带,反映出扬子陆块向东南增生及江南造山带向东南迁移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9.
郭正府  邓晋福 《现代地质》1998,12(3):344-352
利用岩石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方法回溯了东昆仑晚古生代末—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历史。研究表明,东昆仑晚海西期—早燕山期构造演化分为3个阶段:(1)洋脊形成与扩张阶段(309~260Ma);(2)大洋板块大规模俯冲阶段(260~230Ma),火成岩具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属性;(3)陆内造山阶段(230~190Ma),陆壳的厚度相当于260~230Ma期间的两倍,南、北边缘构造性质与深部过程具较明显差异与不对称性。南缘深部总体特征是“壳热而幔冷”,暗示着陆壳与壳下岩石圈之间可能沿莫霍面有较大的构造拆离;北缘在壳底具岩浆底侵作用,其深部特征为“壳冷幔热”。自晚海西期—早燕山期东昆仑岩石圈缩短总量(平均值)约为1463km。  相似文献   

20.
A.K. Mahajan   《Engineering Geology》2009,104(3-4):232-240
Shear wave velocity of the near surface soil at nearly 50 sites in the sub Himalayan mountain exit covering Doon fan deposits, was determined using Multi-channel Analysis of Surface Waves (MASW), a seismic reflection technique. Based on the average shear wave velocity of the upper 30 m soil column, sites in the Dehradun fan are predominantly classified as class ‘D’ (180–360 m/s). Similarly, sites located on the northwestern,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sides of the fan deposit have shear wave velocities (in the upper 30 m soil) greater than 360 m/s, thereby classifying them as class ‘C’ (360–760 m/s) in accordance with NEHRP provisions. Some of the sites towards the southwestern side of the fan deposits had average shear wave velocities less than 180 m/s and could be classified as soil class ‘E’. One dimensional site effects, including amplification and dynamic period were calculated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sites. However, some of the representative suite of sites across the north–south profile of Dehradun fan has been discussed here. Although the attenuation is greater on the southwestern side of the Dehradun fan deposits (i.e. thicker, low velocity sediments) and the sites had been classified as class ‘D’ and ‘E’ but the site amplification tends to be greater in the northern and northwestern part of the city due to large impedance contrast with in the near surface soi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