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上多波多分量地震烃类直接检测方法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岩石实验结果证明,YGH盆地的岩石含气后,会导致①岩石的体积模量明显降低,剪切一基本不变;②纵波速度明显降低,横波速度基本不变;③多波地震属性参数比(如速度比和泊松比)出现明显异常。从纵横波剖面的对比来看,浅妄动支要纵波冲面上表现为亮点,在转换横波剖面上表现正常。利用多波多分量地震信息计算了已知气层的纵横波参数比,气层的纵横波参数比的变化规律与岩石实验结果完全一样。基于此,我们提出:①联合利用多波  相似文献   

2.
陈森  阎贫  王彦林 《地球科学》2016,41(3):425-432
Chirp浅剖图像可以显示东沙群岛西南海域存在泥火山.通过基于Chirp浅剖记录数据的反演方法研究,定量地分析泥火山区海底物性参数.首先由Chirp浅剖记录的反射振幅计算了海底反射系数,结果表明泥火山区的反射变化很大(0.1~0.8).对于海底弱反射(<0.45) 区域,用Schock-Stoll模型以及物理参数间的经验公式反演海底浅表层物理性质参数(速度、密度、孔隙度等参数);对于海底强反射(>0.45) 区域,用Gardner经验公式反演海底浅表层物理性质参数.反演结果表明研究区海底物性变化大,声速最高达5 237 m/s,密度最大为2.673 g/cm3.反演的物性参数与实验室测量值吻合度较高.Chirp浅剖数据反演是一种有效可行的遥测海底声学参数方法.   相似文献   

3.
共搜集到1984~1990年西南太平洋地区12个板缘地震序列。多数地震序列的特征是:震中分布区域的长轴较长并且随主震震级和序列中强震次数而增加;震中分布区域的长、短轴长度的比值较高;地震序列的余震震源机制和主震的差异不大;震源深度下限超过地壳,可达70km以上。走滑型主震占的比例低,高倾角滑动面的走向既有与俯冲带走向平行的也有横切的,个别逆冲型地震的断层面走向横切俯冲带。它们显示出与板块俯冲带主体特征不同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叠前地震反演是根据振幅随炮检距或入射角的变化规律所反映的地下岩性和孔隙流体性质,来预测油气和估计地层岩性参数的一项技术,但直接应用叠前地震反演的结果还存在反演的属性随着地层埋深的增加而存在明显的压实背景趋势的影响,以及分析描述储层孔隙内流体特征时,经常存在单个属性难以有效识别孔隙内流体类型的不足。泊松阻抗是由叠前地震反演结果推导出的属性,它将泊松比和密度两种属性融合为单一的泊松阻抗属性,其泊松阻抗属性有助于实现将含油气储层从围岩中进行有效分离,达到识别砂岩孔隙内流体的目的。将泊松阻抗作为一种新的油气检测地震属性应用于西非深水勘探区块的烃类检测中,其钻前预测与实钻结果完全一致,从而证实了泊松阻抗钻前预测油气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显示了泊松阻抗作为一种新的油气检测地震属性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仕友  孙万元  邓勇  廖键  汪锐 《地球科学》2019,44(8):2603-2608
随着琼东南盆地勘探扩展到深水区勘探,勘探面临较大的水深差异的影响.不同目标含油气评价受制于埋深、水深差异影响,振幅属性可类比性差;仅用振幅类属性,比如亮点技术、反演技术,识别油气具有较大局限.以双相介质理论为基础,探究双相介质条件下含油气层地震波特征,发现含油气层的强衰减造成地震主频向低频移动的现象.应用匹配追踪和高分辨率Wigner分布时频分析方法,精确分析地震波经过含油气层前后频谱差异,应用频移特征属性进行含油气检测,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勘探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同时,该技术不依赖于测井数据等因素,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查明含烃区与不含烃区的频谱差异是利用频谱属性开展地震烃类检测工作的重要前提。为了直观地确定出含烃区与不含烃区的频谱差异,提出基于频谱差异的烃类检测方法,结合实际油气试采数据和研究需要,将已知井分为含烃井与不含烃井,通过比较分类对象射孔段的瞬时振幅谱(点谱)来找出含烃相关的频谱差异,并利用多种频谱属性交会的方式得到地震含烃区。本文通过目的层盒1段下伏煤层有无的正演模型确定了最大波谷振幅属性为预测储层信息的有利属性,但更深入分析认为频谱差异属性比常规的最大波谷属性更能表征含烃与不含烃的差异。通过设置属性门槛值的方式来量化含烃区与不含烃区在频谱属性上的差异,并将10 Hz单频振幅、25 Hz积分振幅、低频衰减梯度、高频衰减梯度等4种含烃门槛值内的频谱属性进行交会,继而确定出潜在的含烃区,通过水平井验证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石油系统理论的认识上还存在不同看法,尤其是对系统的整体性、相对独立性、层次性、时空性和结构性等方面未给予充分重视。提出了烃类聚集系统的层次分析概念,将沉积盆地视为由含油气系统、油气系统及成藏系统三个基本层次构成的烃类聚集系统。这三个层次的系统依次包容,且均具有生油层、储集层、上覆层、封闭层、流体和圈闭等系统结构,它们不完全与不同级别的构造单元相对应。给出了烃类聚集系统层次划分的依据,主要取决于系统的边界封闭条件,油源的确定是基础,系统的封闭性研究是关键。烃类聚集系统的层次分析过程是从大到小,从粗到细、从今系统到古系统的渐次分析过程。尝试性地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区的油气系统,划分出 C(S)—C-P_1(RT)(!)和∈-O+C(S)—O+C-P_1(RT)(!)两个油气系统,它们自喜马拉雅期起至今一直发育。  相似文献   

8.
王迪  张益明  牛聪  黄饶  韩利 《物探与化探》2021,45(6):1402-1408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S区块发育深水扇沉积,高孔含水砂岩表现为振幅;亮点和远道增强的AVO异常,其特征与油层类似,基于常规方法开展烃类检测存在多解性。针对该问题,笔者提出一种新的流体因子敏感性定量分析和优选方法,能够压制孔隙度造成的流体识别假象,达到;突出流体、压制孔隙影响的目的。分析结果表明,λ/μ具有对流体性质敏感性高、对孔隙度敏感性低的特征,是本区开展烃类检测的最佳敏感流体因子。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能够有效区分真;亮点油层和假;亮点水层,预测结果与已钻井更加吻合,有效提升了烃类检测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王菲  吴艳梅  丁巍伟 《地球科学》2021,46(3):986-1007
作为西太平洋陆源沉积"源-汇"过程的重要场所,南海海盆半封闭的构造环境使得其与开放大洋的物质交换十分有限,沉积物保存基本完整,可以建立起南海沉积过程与区域重大构造事件、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等之间的系统联系.选取南海西南与西北两个次海盆为对比研究区,基于穿越海盆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测线和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nternati...  相似文献   

10.
地下介质横向变化的地震多尺度边缘检测技术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本文提出的地震多尺度边缘检测技术以坎尼最佳边缘检测准则和小波变换的多分辨分析为理论基础,能在地震记录上较方便而可靠地识别地下介质的横向变化。这些横向变化包括不能用肉眼在地震同相轴上直接发现而又实际存在的隐蔽特征。对地层尖灭,透镜体、岩性变化和孔洞、裂缝发育带均可进行识别。模型计算和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粒度组分变化的古环境应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利用激光粒度仪对位于东海陆架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的B2孔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根据标准偏差变化检出了B2孔含有4个粒度组分:〉65.6、65.6~10.5、10.5~1.3和〈1.3μm,其中〉65.6μm粗组分含量很低,主要是以底栖有孔虫为主的生源沉积.各组分平均粒径和粒度含量随孔深的变化显示了65.6~10.5μm组分在B2孔含量较高(21%~30%),变化最明显,是该孔对环境变化最敏感的粒度组分.研究表明该敏感组分的粒度含量和平均粒径变化主要受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变化制约,其变化恢复的近2ka来东亚冬季风变化和中国东部气候变化序列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证明65.6~10.5μm粒度组分可以作为东亚冬季风的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为调查和研究德令哈莲湖地区地质背景、地质演化及可鲁克湖-托素湖成因,通过对莲湖地区野外地形地貌、地质构造调查,结合石油地震勘探、钻井等资料,发现大柴旦-托素湖断裂带沿线分布有多处“泥火山”,其分布明显受到断裂带的控制;该地区石炭纪以来经历了伸展、褶皱抬升、伸展断陷、挤压坳陷、弱挤压反转、弱断陷、坳陷、强挤压反转等多个构造演化阶段,而托素湖、可鲁克湖的形成与区域的构造演化紧密相关,特别是新近系以来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随着岩浆的侵入,在逆冲推覆构造的作用下,第三纪地层发生明显隆起,欧龙布鲁克山、埃姆尼克山等山脉大幅度抬升,莲湖被分为两部分,这是托素湖、可鲁克湖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For the purpose of development of methane hydrate, occurring in the deep marine subsurface, as a resource,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is to understand the methane hydrate system (generati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as well as to delineate the methane hydrate reservoir properties. We have applied the Amplitude Versus Offset (AVO) analysis to the seismic data acquired in the Nankai Trough, offshore Japan, in order to confirm the occurrence of gas just below the methane hydrate-bearing zone, assuming that gas will show a so-called Class-3 AVO response. Knowledge of the amount and occurrence of gas in the sediment below methane hydrate-bearing zone is one of the keys to understand the methane hydrate system.
We have utilized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AVO methodology to delineate how gas is located below the BSR, which is thought to be the reflection event from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methane hydrate-bearing zone and the underlying gas-bearing zone. In the region of MITI Nankai Trough Well PSW-3, we observe two BSRs separated by 25 ms. After AVO modeling using well data, we applied AVO attribute analysis and attribute crossplot analysis to the seismic data. Finally we applied an offset-amplitude analysis to CMP gather data at specific locations to confirm the results of AVO attribute analysis. The AVO analysis shows that there is very little gas located in the underlying sediment below methane hydrate-bearing zone. This result supports the fact that we could not obtain any clear evidence of gas occurrence just below the methane hydrate-bearing zone in the Nankai Trough well drill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