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保护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以及更好地开展海洋溢油污染防控工作,文章调查并整理1974—2018年我国近海沿岸发生的50 t及以上海洋溢油事故资料,并从溢油次数、溢油总量、年际变化、区位分布、发生原因、油品类型以及同期相关经济数据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海洋溢油事故资料的综合性分析可为新时期海洋溢油污染防控工作提供重要依据;研究期内有效统计海洋溢油事故共117次,溢油总量达到186 105 t;溢油事故数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连续大规模溢油出现在1996—2005年;山东溢油事故的发生次数最多,广东溢油事故的溢油总量最大,福建和环渤海水域受灾点较多;船舶碰撞是溢油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非船舶性原因的海洋溢油过程更加难以控制,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巨大;柴油、燃油和原油为主要溢油油品,新时期海洋溢油油品向多元化转变。 相似文献
2.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海洋溢油污染评估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估方法,对溢油污染程度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对溢油污染程度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提出溢油量和离岸距离两个影响因子新的隶属度函数,构建新的海域敏感区隶属度子集表并计算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应用此模型对2002年渤海绥中36-1油田中心平台溢油事故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污染程度评估等级有明显提高,以期为海洋溢油污染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并通过提高污染评估等级引起人们对海洋环境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4.
5.
黄河口有着我国典型的新生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极易受到陆源和海洋污染事故的影响。本文针对黄河口附近海上油田的开发和运输带来的潜在溢油风险,结合溢油污染概率模型以及河口的生态脆弱性,对黄河口湿地潜在溢油污染风险进行评估。在河口水动力模拟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情景模拟法选取300种风和潮流组合作为溢油模拟的强迫条件,分别模拟溢油后72 h和720 h的污染结果,并统计黄河口湿地受溢油污染影响的最大概率和最短时间,采用环境敏感指数表征湿地对溢油污染的敏感程度、危害后果指数量化表征其危害程度及风险矩阵量化风险高低。结果表明黄河口国家公园受潜在溢油污染概率较大,危害后果指数值为29,处于较高危害等级,属于中风险区;河口岸线受潜在溢油污染概率较小,危害后果指数值均小于1,溢油危害后果低,属于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6.
生物标志物是指能够指示或表征暴露于环境化学污染物而引起生物机体发生响应变化的标志物或指标。采用生物标志物指示海洋环境的水质变化及其生态预警作用的研究是当今海洋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在海洋污染评价领域中应用广泛。本文介绍了生物标志物的定义及分类,综述了国内外基于不同种类的生物标志物的评价方法在海洋溢油污染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特点和研究现状,以及多种生物标志物综合应用的典型方法及重要意义,例如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biomarker response index,BRI)和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法(Integrated biomarker responses index,IBR)。最后,本文总结并指出了今后开展相关溢油污染评价的研究方向,包括针对海洋溢油污染特点筛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生物标志物以及建立基于生物标志物的海洋溢油污染预警系统等,从而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技术方法和科学保障。 相似文献
7.
曲良 《海洋与海岸带开发》2012,(1):101-107
生物标志物是指能够描述或表征生物机体所产生的各种变化的标志物或指标,在海洋污染评价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文章详细综述了国内外应用于海洋溢油污染评价的生物标志物类型、特点和研究现状。同时结合海洋开发与管理,提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指出了今后开展相关研究的方向,包括针对海洋溢油污染特点筛选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的生物标志物以及基于生物标志物的海上平台石油污染预警系统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8.
机载遥感海上溢油监测系统在发达国家中已得到有力证实,本文通过运用此项技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研究与设计了一种新型,小型的监测系统,试图在港口,港区环境中应用,以利海洋环境的保护。文中对系统的技术指标和功能实现,做了详尽的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9.
海岸线溢油污染的生物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生物修复技术概述 生物修复(Bioremedliation)指利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来催化降解环境污染物,减小或最终消除环境污染的受控或自发过程,是在微生物降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环保技术[1].早在100多年前就有利用好氧微生物处理污水与废水的记载,但有史料记载的首次使用生物修复技术是在1972年美国清除宾夕法尼亚州的Ambler管线汽油泄露事件,而大规模应用生物修复技术是在1989年的美国应用生物修复技术成功处理阿拉斯加海滩的石油污染[2],从此生物修复技术开始成为环境科学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相似文献
10.
海洋溢油污染对生物群落和种群的影响及生态系统的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溢油污染带来的最严重的威胁在于它能够改变或破坏海洋环境中正常存在的生态系统。溢油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初步影响是造成生物物种多样性、丰度、均匀度下降,进一步则是敏感物种消退,另一些机会物种大量繁殖,群落结构受到扰动。受到溢油污染后的生物群落的变化和恢复过程通常呈现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溢油作为一种外来的扰动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发展强行加注了一种相对统一的发展模式,生态系统会经历一些优势种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种群数量出现大幅度的波动,系统变得敏感脆弱,生态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本文对国内外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总结今后应大力开展海洋石油污染调查研究工作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12.
根据河口海岸水沙输移的特点,建立了一个新的二维分组数学模型,用来预测该区域的水沙输移过程。该模型耦合了水动力模块、泥沙输移模块和床面演变模块。其中水动力模块基于浅水方程组,综合考虑了柯氏力、床面切应力以及表面风应力的影响,引入干湿判断法处理动边界。泥沙输移模块首先将泥沙按照粒径分组,针对不同泥砂性质,对各组泥沙分别进行建模求解。床面演变模块基于质量守恒方程,实时更新床面高程以及床沙级配变化,并传递给水动力模块,更新底部边界。该模型被应用在了英国塞汶(Severn)河口,其预测的泥沙浓度和实测数据以及不分组的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文中建立的分组模型预测的结果要明显好于不分组模型。 相似文献
13.
海洋环境管理从以往单纯的海洋污染管理已发展到当前的海洋生态环境综合管理。相应地,海洋环境质量评价也从以往单一的污染状况评价(包括水质、沉积物和生物体)发展到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重点介绍了2种有代表性并被广泛应用的河口和沿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欧盟的“生态状况评价综合方法”和美国的“沿岸海域状况综合评价”。比较和评析了2种方法的异同和优缺点。建议尽快建立适合中国河口和沿岸海域特点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以及相应的监测和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4.
Frequenc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race elements Fe. Mn, Zn, Cu. Sr and Ba are studied for the marine organisms collected from typical Chinese coastal waters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major elements Ca and Mg. Nearly all the distributions for trace elements in macroalgae, benthic molluscs, crustaceans, cephalopods and different tissues of fish (muscle, liver and bone ) are found to show some degree of positive skewness, indicating a relatively large number of marine organisms with low concentrations for a particular element and only a few organisms with disproportionately high concentrations. Their distribution types are generally logarithmic normal distribution or nearly logarithmic normal distribution. Distribution of Ca is similar to that of trace elements, while Mg shows normal distribution. Average elemental concentrations of major types of organisms are calculated based on their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相似文献
15.
陆源污染是半封闭海湾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评估海湾地区陆源污染的生态损害,对目前迫切需要制定的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政策以及生态修复计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象山港为研究区域,运用生态恢复评估与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相结合的方法,构建陆源污染生态损害评估模型,进行陆源污染对海湾生态服务损害评估与补偿标准研究。结果显示:(1)象山港陆源污染造成的生态服务损害价值为38 342.81万元,执行损害评估的费用约为20万元;以生态损害评估的总费用作为补偿标准,生态补偿费用共计38 362.81万元,单位面积补偿价值为0.42万元/hm~2·a。(2)象山港陆源污染所导致的海洋生态系统初始性修复成本为零,恢复期内损害价值主要以养分循环和净化环境为主,分别为19 740.72万元和13 938.13万元;美学景观损害价值为3 798.59万元,占比为9.91%;生物多样性维持损害价值598.66万元,占比为1.56%;食物生产的损害价值最小,为266.72万元。 相似文献
16.
利用实测的海洋气象资料研究了青岛沿海海气间能通量和水汽交换情况,分析了青岛沿海40a间(1961-2000)海面风应力、海-气热通量、水汽通量的大小以及时变特征。结果表明:青岛沿海风应力冬夏季大,春秋季小,6月和12月出现峰值,分别为2.9×10-3N/m2和5.8×10-3N/m2。海面净热通量全年呈单峰变化,7月份最大,为140.4W/m2;11月份最小,为-115.0W/m2;年平均海表净热通量为23.5W/m2。海面热量收支的季节分布特征是:海面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夏季大、冬季小;海表有效辐射冬季大、夏季小;海-气潜热交换季节变化呈双峰分布,极大值出现在5月和9月;海-气感热交换受海气温差控制,冬季为正,热量由海洋传向大气,夏季为负,热量由大气传向海洋。受云量影响,海面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所增加;海-气潜热交换的年际变化显著,40a间变动范围达33.7W/m2。海-气净热通量的年际变化也很明显,40a间变动范围达41.7W/m2,且自80年代以来呈现上升的趋势。青岛沿海年平均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量值分别为888.0mm和677.2mm,年平均净水汽通量为-210.8mm;蒸发量的季节分布呈双峰变化,5月和9月达极大值;多年平均7,8两个月份降水多于蒸发,其余月份蒸发多于降水。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提出一种将二维动态水质模型与三维稳态水质模型有机结合的新方法,用来处理沿海深水岸段排污口近区污染物混合问题,使之能较好地再现其客观混合过程。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深圳大鹏湾某大型石化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中.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青岛近海春、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根据2004年5月和10月在青岛近海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对该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春、秋季2个航次在该海域共捕获渔业资源种类76种.春、秋季单位网次渔获量分别为12.9kg/h和6.1kg/h,优势种类主要为赤鼻棱NB023(Thrissa kammalensis)、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以及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等无脊椎动物.分别计算了青岛近海春、秋季渔业生物群落的种类丰度指数(R)、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聚类分析、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以及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表明该水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时空异质性.青岛近海渔业资源呈现出明显的小型化和低质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分析2007年4月在青岛近海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采集样品资料,研究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优势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生物量、丰度和群落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以及群落受污染扰动情况。本次调查中共获得青岛近海大型底栖动物89种,其中多毛类41种,甲壳动物32种,软体动物5种,棘皮动物6种,其它类群动物5种。群落中优势种以日本美人虾(Callianassa japonica)和日本倍棘蛇尾(Amphioplus japonicus)贡献率较高。平均生物量和丰度空间分布高值区均出现在近岸海域。群落结构聚类分析表明,15个取样站的群落结构相似性程度都非常低,为10%~30%,仅有S10站和S13站、S3站和S9站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达到40%。ABC曲线表明,S6,S7,S12,S13站的底栖动物群落已受到中度扰动,其它各站ABC曲线状态正常,表明底栖动物群落基本未受干扰,处于较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