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国际沉积学家协会赞助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主办的国际矿床(产)沉积学学术讨论会,将于1988年7月31日—8月4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将讨论矿床(产)沉积学  相似文献   

2.
《地质论评》1983,29(1):98-100
第11届国际沉积学大会于1982年8月23—27日在加拿大汉密尔顿(Hamilton))的麦克玛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举行。来自世界各地1200多名沉积学家和年青的沉积学工作者参加了大会。我国派出18名沉积学者参加,受到大会和各方面的重视与欢迎。这次大会在沉积学的广阔领域中举行了一系列的(36个中心课题)专题性报告和讨论,它们涉及了当今沉积学领域中许多众所关注的问题,如沉积盆地分析,沉积和板块构造、环境沉积学、大陆边缘的沉积  相似文献   

3.
《地质论评》1993,39(1):89
在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70周年之际,为进一步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我国地质科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发展地质找矿事业,由中国地质学会、广西科协、广西地质学会、国际地科联泥盆纪地层分会联合举办的“国际泥盆系及固体矿产与油气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9月9日至12日在桂林召开。来自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立陶宛、西班牙、比利时、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越南、中国(含台湾)等国家的近百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首次在中国举行的这次泥盆系国际会议。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53篇(含国外47篇),广泛交流了全球各地泥盆纪地层、古生物、岩相古地理、沉积学与矿产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对全球性地层界线、事件地层、中国南方泥盆纪沉积类型、火山沉积建造、生物礁、华南与秦岭泥盆系多金属矿产的研究比较详细。俄罗斯乌拉尔地区外贝加尔泥盆纪油  相似文献   

4.
正第20届国际沉积学大会(ISC)于2018年8月13—1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市会议中心召开,来自53个国家的130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大会,500多位代表做口头报告,480余人做展板交流。其中中国学者300多名,分别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18所高校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等10余家企事业单位。国际沉积学大会是国际沉积学领域最重要的学术会议之一,由国际沉积学家协会(IAS)主办,每4年组织一次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年会。  相似文献   

5.
20 0 1年 1 0月 1 6- 1 9日 ,在湖北省武汉市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召开了 2 0 0 1年中国沉积学大会。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主办 ,中油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油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中石化公司胜利油田、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协办 ,到会专家约 2 60人 ,收到论文 3 0 0多篇 ,宣读论文 1 0 0多篇。这是我国沉积学领域近 2 0年来的一次盛会。会议期间召开了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会后还有三峡地质海相碳酸盐岩沉积、桂林岩溶沉积、滦平扇三角洲考察。2001年中…  相似文献   

6.
《地质论评》1963,21(2):102-102
今年9月9日-12日将在法国巴黎召开第五届石炭纪地层及地质国际会议。会议中心内容是讨论石炭纪的地层学、古生物学、沉积岩石学、煤岩学及微古植物学(孢子除外)等问题。会前、会后将进行专业参观和地质考察。参加会议的我国代表团已于8月26日清晨启程出国。代表团的组成是:团长尹赞勋、副团长孔勋、  相似文献   

7.
陈中强,男,1968年5月生于湖北大冶,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博士,曾任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副教授,目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际地学研究计划IGCP⁃572和IGCP⁃630项目主席、国际三叠系地层分会主席、国际石炭系地层分会选举投票委员、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学会副秘书长、全国生物沉积学发展战略专家组组长,起草全国沉积学发展战略纲要白皮书(中、英文版)中生物沉积学章节,应邀参与2020年版《国际地质年代表》撰写工作。  相似文献   

8.
2007年5月10日至12日,由我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等五家单位联合举办的“陆相盆地系统与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260多位沉积地质专家与石油地质专家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当今沉积学研究热点讨论——第20届国际沉积学大会评述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第20届国际沉积学大会于2018年8月13日-1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召开。来自51个国家、9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基于本届大会论文专题设置情况,指出目前沉积学研究热点主要包含人类世沉积学、湖泊沉积环境、深水沉积过程、“源-汇”系统、微生物岩沉积学及沉积过程模拟等多个主要方面。当前人类活动对地貌影响、沉积物收支平衡影响不容忽视;湖泊沉积砂体研究不仅具有油气勘探价值,而且对古气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沉积深水重力流的流态特征、沉积机理及实地监测等研究取得较大进展;“源-汇”系统研究思想在盆地构造演化、源区母岩性质及沉积物分散样式等方面具有更加实际的指导意义;微生物岩沉积学研究进展包括微生物矿化作用、成岩作用及其对于古地理重建的意义等方面;沉积物风化过程及其在不同环境下搬运及沉积过程是目前沉积学物理、数值模拟的主要内容。就近年来国际沉积学会议热点以及国际重点地质研究计划的实施情况来看,认为深时沉积记录、过程-产物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渗透是未来若干年内沉积学的发展方向。我国当今沉积学研究以应用沉积学为主,除了重视现代实验分析技术,还应加强野外基本地质研究方法和沉积过程机理研究。在沉积学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应抓住难得的机遇,不断将我国沉积学研究推向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0.
刘德镒 《地质论评》1987,33(1):104-104
第十二届国际沉积学大会于1986年8月24日—30日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Canberra)举行。大会由国际沉积学家协会、澳大利亚地质学会、新西兰地质学会和地质地球物理矿产局联合主办。与会代表约900多人,分别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日本、英国、法国、  相似文献   

11.
全国沉积学大会于 2 0 0 1年 1 0月 1 6~ 1 9日在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召开。到会代表总计 2 1 0人 ;校外代表 1 6 3人 (其中中科院系统代表 2 6人 ;高校系统代表 2 9人 ;产业部门和其他系统研究人员代表 94人 ;编辑、出版等方面代表 1 1人 )。我国沉积学界著名的专家、学者几乎均出席了此次盛会。为了总结 2 0世纪中国沉积学发展历程中的经验 ,检阅我国沉积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促进新世纪中国沉积学与国际沉积学研究的全面接轨 ,根据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的决定 ,本次大会围绕沉积学与资…  相似文献   

12.
《古地理学报》2004,6(2):150-150
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第八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将于2 0 0 4年8月9日~1 2日在大庆油田召开(含会间地质考察半天) ,8月1 3日~1 5日会后地质考察(五大连池等地)。随着我国经济逐渐走向繁荣,资源短缺的局面日趋突出,制约综合国力的提升。本次会议的宗旨是在古地理学及沉积学领域内,开拓思路,探讨古地理学和沉积学的持…  相似文献   

13.
《古地理学报》2004,6(3):288-288
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 ,第八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 ,定于 2 0 0 4年 8月 9日~12日在大庆油田召开 (含会间地质考察半天 ) ,8月 13日~ 15日会后地质考察 (五大连池等地 )。随着我国经济逐渐走向繁荣 ,资源短缺的局面日趋突出 ,制约综合国力的提升。本次会议的宗旨是在古地理学及沉积学领域内 ,开拓思路 ,探讨古地理学…  相似文献   

14.
2012年10月18日至20日,第12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在青岛召开。会议由我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和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相似文献   

15.
况顺达 《贵州地质》2005,22(3):F0002-F0002
2005年8月18日~21日,第八届国际矿床地质会议(简称SGA)在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召开。陈毓川院士任会议组委会主席寿嘉华、孟宪来、涂光炽任会议组委会名誉主席。来自70多个国家的350名外国专家学者和200多名中国同仁出席了会议,盛况空前。  相似文献   

16.
第十二届国际沉积学大会于八月二十四日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参加本届会议的有来自五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沉积学家。我国四十八名科学家出席了会议,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派出的以地学部副主任叶连俊为团长,地质所所长孙枢为副团长的十五名科学家代表团。中科院科学家在会议上宣读了十八篇论文。内容涉及岩相古地理、沉积建造、沉积矿床、现代海洋与湖泊沉积,有机地球化学及沉积地  相似文献   

17.
第十二届国际沉积学大会于1986年8月25日至30日,在澳大利亚首都坎培拉国立大学召开,会期6天,会前、会后均安排了地质旅行。参加大会的有来自五大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九百多位代表,其中以美国人数居第一位,澳大利亚第二,西德第三,中国第四(48人参加)。大会收到学术论文近1600篇,共开辟了11个会场,分六个专业大组,51个专题小组,有1180人做了1568个学术交流发言,有近100个特邀发言,会议还有图片、幻灯展示104个、新书展销若干个。集中了世界沉积学名流学者,人才荟萃。会议内容丰富多彩,收获不少。  相似文献   

18.
此次会议由国际沉积学家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石油学会、中国金属学会、中国化工学会等共同发起和赞助,并得到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219、226和254项目赞助。参加此次在我国举行的规模空前的地质领域的国际学术会的代表共435人,其中中国321人(正式代表240人),外国120多人(正式代表117人);代表们分别来自五大洲27个国家;会前共收到英文摘要434篇,其中中国学者291篇,外国学者143篇,已编入论文摘要  相似文献   

19.
今年10月25~31日将在我国召开第15届国际地质科学史学术讨论会.此次会议是由国际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委托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主办的,会议筹备工作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研究会共同进行,自去年6月发出第一号通知后即全面展开.至目前为止,已有加拿大、哥斯达黎加、捷克、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爱尔兰、意大利、瑞典、西班牙、委内瑞拉、美国、苏联、英国、巴西等国专家、学者来函表示希望参加,台湾地区也将有学表前来与会:国内地质、石油各界的专家、学者都积极准备会议论文,期待着这次中外地质学史交流会议的召开.  相似文献   

20.
王成善  林畅松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21,40(6):前插2-前插3,1217-1229
中国沉积学经历了从20世纪初至21世纪百余年的发展历程.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沉积学在盆地动力学、层序地层学、源-汇系统、沉积体系和沉积相、古地理学、前寒武纪沉积学、现代沉积环境、深时地质与沉积学、生物沉积学等多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深时古气候与全球变化、古环境变化及第四纪沉积等领域的研究与国际同步发展或已迈入国际研究前沿.同时,形成了陆相层序地层和盆地沉积充填动力学、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等独具我国特色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并围绕国家能源需求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目前我国沉积学研究仍以跟踪国际前沿为主,而原创性的、引领性的研究较少.我国沉积学在温室陆地气候与古地貌重建、重大地质转折期的沉积和生物过程、源-汇系统、前寒武纪超大陆演化与早期地球环境等领域有望取得具有国际前沿的开拓性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